南豐縣

南豐縣

江西省撫州市轄縣
南豐縣位于江西省東部、撫州市南部。東鄰黎川縣、福建省建甯縣,西依宜黃縣、甯都縣,南連廣昌縣,北接南城縣。介于東經116°09′~116°45′,北緯26°51’~27°21′之間,屬東8時區。東西長60公裡,南北寬55公裡,總面積1920平方公裡。[3]截止2019年,南豐縣轄7鎮5鄉。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豐縣常住人口為271888人。[1]2020年,南豐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423884萬元。[2]
    中文名:南豐縣 外文名:Nanfeng Country 别名:嘉禾、桔都 行政區劃代碼:361023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撫州市 地理位置:江西省東南部,撫州市南部 面積: 下轄地區:琴城鎮、太和鎮、白舍鎮等 政府駐地:琴城鎮 電話區号:0794 郵政區碼:3445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曾鞏紀念館、白舍窯、船屋、南豐古城、琴城明清古街、石郵古村 機場: 火車站:南豐站 車牌代碼:贛F 地區生産總值: 地區生産總值:1423884萬元(2020年) 人口數量:271888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曆史沿革

南豐在3000年前的商周時代已有人類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先後為吳、越、楚屬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九江郡。

漢為南城縣,屬豫章郡。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建置南豐縣,隸屬同年新設的臨川郡。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南豐縣從臨川郡屬江州。

南朝宋、齊、梁、陳,南豐均屬臨川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南豐縣廢,并人南城。大業十三年(617年)至武德五年(622年)唐滅楚止,南豐境屬楚。

唐景雲二年(711年)複置南豐縣,從撫州隸屬江南道。先天二年(713年)又廢。開元八年(720年)又複置南豐縣,仍屬撫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簡稱江西)和黔中道,南豐縣從撫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撫州為臨川郡,乾元二年(759年)臨川複改為撫州,南豐均屬之。

五代十國期間,楊吳天祐五年(908年),撫州歸吳;順義元年(921年),升撫州為昭武軍;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取吳,建元異元,複改昭武軍為撫州,南豐從屬不變。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代後周稱帝建立北宋,江西全境仍為南唐屬地。建隆二年(961年)二月南唐遷都南昌。開寶二年(969年),南唐後主李煜以南城縣置建武軍,南豐仍屬撫州。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建武軍為建昌軍。淳化二年(991年),南豐始從建昌軍。至道三年(997年)屬江南路(路治江甯即南京)。天禧四年(1020年)屬江南西路(路治洪州即南昌)。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改屬江南東路(路治江甯)。四年複屬江南西路。紹興八年(1138年)春,劃出南豐南境3鄉新置廣昌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夏,南豐歸元政權管轄。次年從建昌路屬江西行中書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四月初一(5月18日)升格為州,直隸江西行中書省。

明初仍為直隸州。洪武三年(1370年)冬複降為縣,屬建昌府。

明之後其殘餘勢力先後在中國南方建立政權,史稱南明。清順治元年至三年(1644~1666年)南豐先後屬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桂王朱由榔政權,直至順治六年(1649年)二月歸清。

清代,仍屬建昌府。鹹豐六年七月二十九日(1856 8月29日),太平軍楊輔青率部攻占南豐,兩年後複歸清。

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府州,南豐縣直隸江西省,三年屬江西省豫章道,十五年道廢,仍隸于省。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期間,民國九年(1930年)4月南豐縣成立蘇維埃政府,民國十一年(1932年)2月與廣昌合并為南廣縣;次年4月又與廣昌分設。民國十三年(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屬國民黨統治下的江西省第七行政區。

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西軍區撫州軍分區第四八三團第一營解放南豐,屬撫州分區。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豐縣隸屬不變。

1950年9月13日撫州分區改為撫州區。

1952年8月更名為撫州專區。

1967年3月改為撫州地區。

1968年2月複改為專區。

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為地區。

2000年7月10日撤地設撫州市,南豐縣均屬撫州。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7年全縣設3鎮(琴城、白舍、太和)14鄉(市山、沙崗、三溪、西溪、洽村、波羅、橋背、洽灣、東坪、萊溪、桑田、中和、傅坊、太源)1場(長紅墾殖場),下轄176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琴城鎮的解放路、勝利路、人民路、建設路、新建路居委會、白舍鎮的白舍居委會),1295個村民小組。

1988年縣委縣政府聯合下發《關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意見》,全縣開展“村建”工作,撤銷村民委員會,組建村公所;撤銷村民小組,改設村民委員會。全縣設176.個村公所,1296個村民委員會。

1990年10月太和鎮新設太和居委會。

1994年,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領導小組下發《撤銷村公所重建村民委員會實施方案》,全縣撤銷村公所,重建村民委員會;撤銷村民委員會,恢複村民小組。全縣設176個村民委員會,1325個村民小組。

1999年1月琴城鎮增設倉山路居委會。

2001年1月琴城鎮增設大道居委會,勝利路居委會并人解放路居委會。

2001年7月洽灣、桑田撤鄉建鎮。2001年11月橋背鄉并人琴城鎮,沙崗鄉與市山鄉并為市山鎮,西溪鄉與洽村鄉并為紫霄鎮,中和鄉與波羅鄉并入白舍鎮。至此,全縣轄7鎮(琴城、太和、白舍、市山、洽灣、桑田、紫霄)5鄉(三溪、東坪、萊溪、太源、傅坊)1場(長紅墾殖場)。

2003年,市山鎮南坑村并人翠雲村。至2003年底,全縣下設8個居民委員會、175個村民委員會,1342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2019年,南豐縣轄7鎮5鄉,縣政府駐琴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豐縣位于江西省東部、撫州市南部。東鄰黎川縣、福建省建甯縣,西依宜黃縣、甯都縣,南連廣昌縣,北接南城縣。介于東經116°09′~116°45′,北緯26°51’~27°21′之間,屬東8時區。東西長60公裡,南北寬55公裡,總面積1920平方公裡。

地形地貌

南豐縣境内群山環抱,丘陵起伏,西北面屬雩山山脈(軍峰山海拔1760.9米,為贛東屋脊),東南面屬武夷山脈,均為東北—西南走向,兩道天然屏障中間是由南向北穿境而過的盱江及其16條一級支流沿岸的河谷平原(北端加津村為縣境最低點,海拔80米)。

氣候

南豐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暖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1987~2003年,年均日照1636小時,年均氣溫18.5℃,年均無霜期285天。

日照

1987~2003年全縣年均日照1636.0小時,最多為2003年1973.3小時,最少為1997年1327.2小時。

氣溫

1987~2003年,年平均氣溫18.5C,年積溫6771.2C,年均無霜期285天,10C以上有效積溫33851C。最早初霜為1992年11月10日,最遲終霜為1988年3月9日。

地溫

1987~2003年年均地溫21.1℃。地中溫度(5厘米)20.1℃;地面最高溫度為1989年8月4日71.6℃,地面最低溫度為1999年12月23日-9.0℃。

降水

1987~2003年年均降水量1845.5毫米,1997年降水最多為2601.8毫米,2003年降水最少為1064.5毫米,是自有氣象記錄以來降水量最少的年份。

積雪

1987~2003年共有雪天82天,分别為1987年3天,1988年9天,1989年4天,1990年8天,1991年6天,1992年1天,1993年8天,1994年1天,1995年4天,1996年13天,1997年5天,1998年7天,1999年3天,2000年4天,2001年4天,2002年3天,2003年3天。年平均為4.8天。最早初雪為1986年11月29日,最遲終雪為1997年3月21日。最大積雪厚度為2003年1月7日21厘米。

氣壓與風

1987~2003年平均氣壓值為1002.8百帕,最高極值為1999年12月22日1027.3百帕,最低極值為1996年8月1日975.2百帕。年均風速為1.8米/秒,月均風速最大為7月2.3米/秒,最小為12月1.4米/秒。最多風向為北北東(NNE),頻率為17%。

水文

盱江(撫河上遊)為南豐主要河流,其縣境内一級支流有16條,河東河西各半。西岸有洽村水、上古水、甘坊水、三坑水、三溪水、軍港水、富溪水、兜港水8條,大緻由西向東流人盱江;東岸有石源水、賴源水、中和水、密港水、九劇水、滄浪水、石際水、東坪水8條,大緻由東南向西北注人盱江。二級支流有樟坊水、漿坑水、姜源水、長陂水、沙崗水、竹源水6條。以上22條支流總長497.25公裡,河網密度0.26公裡/平方公裡。

盱江:屬長江流域撫河水系,源自廣昌縣驿前鎮血木嶺東巒姚西村裡木莊,由南向北縱貫縣域中部,流經南豐縣長度54公裡,縣境以上控制流域面積3376平方公裡(包括廣昌1568.5平方公裡在内)。

滄浪水:系縣境内盱江較大支流之一。源自與黎川縣交界的太源鄉寨俚村雞籠峰,流經太源、古城、洽灣等地,于洽灣鎮楊家港下首注入盱江,河長42.7公裡,集雨面積278平方公裡。

九劇水:源出與福建省建甯縣交界的傅坊鄉木瓜隘、百丈隘,流經傅坊、太和、桑田、琴城等鄉鎮,于琴城鎮石背寮注入盱江。南北偏西流向,河長45.5公裡,集雨面積292平方公裡。.

密港水:源出傅坊鄉黃檗山,自南向北流經石咀、店前、水口等地,于桑田鎮樟坑村密江注入盱江。河長31.8公裡,集雨面積133平方公裡。

治村水:舊名柴溪。源出紫霄鎮王家尖,由西北向南流經西溪、洽村、姜源等地至潘家渡會長陂水出雙連橋,在廣昌縣甘竹鎮羅家堡注人盱江。河長36.2公裡,控制集雨面積255. 25平方公裡。

甘坊水:舊名了溪。源出軍峰山,在白舍鎮樟潭上首注人盱江。河長31.4公裡,集雨面積151平方公裡。

軍港水:源出三溪鄉石頭村背筆架山,在市山鎮軍溪村附近注人田江。河長21.9公裡,集雨面積142平方公裡。

長陂水:源出紫霄鎮開源橋背,在波羅潘家渡注入洽村水。河長21.5公裡,集雨面積103.3平方公裡。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

南豐縣多年平均徑流量18.57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47.7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13.37億立方米。全縣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約4.18億立方米,占年産水量的22.5%,已開發利用的水資源1.79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1.4億立方米,工業及生活用水0.089億立方米),占年産水量的9.6%。

地下水

南豐縣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資源為162.33萬噸/日,年産水量約5.925億立方米。主要有松散岩類裂隙孔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3類。

松散岩類孔隙水:沿盱江兩岸呈帶狀分布,面積143.5平方公裡,占縣總面積的7.75%左右。含水層主要由第四系地層全新統以及更新統沖積粗砂礫石層組成,其上部普遍覆蓋1~6米厚的亞粘土及亞砂土,南豐段含水層厚度為4~6米。地下水位一般埋深0.5~5米,含水層富水性差别較大,為中等富水和強富水的,單井湧水量一般588~2352噸/日。地下水徑流量為3.37萬噸/日。

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廣昌—南豐斷掐紅盆地中,面積439.1平方公裡,占縣總面積的23.7%。含水岩組富水性。除上第三系頭陂群下第三層新餘群第四段、第三段中,地下水以承壓及自流水為主,局部為潛水,最大埋藏深度3.24米。上部為中等富水外,其餘水量均為貧乏。中等富水的單井湧水量100~1000噸/日,地下水徑流量為5.02萬噸/日;水量貧乏的單井湧水量小于100噸/日,地下水徑流量0.36萬噸/日。

基岩裂隙水:廣分布于縣區東部和西部,為侵蝕構造低山區及構造剝蝕丘陵區,面積約1267.94平方公裡,占縣總面積的68%左右。分構造裂隙水和風化帶網狀裂隙水兩個亞類。富水等級為中等和貧乏的,水量中等的分布在侵蝕構造低山區和以侵蝕為主兼有剝蝕現象的高丘陵區;水量貧乏的分布于丘陵區。地下水埋深最大不超過30米,水質良好,但無集中開采價值,隻能作居民點上蓄用水。

地下熱水資源

湯尾熱泉水出露于傅坊鄉湯尾村南約400米處北東向并經過多次活動的斷裂帶内。主幹斷裂起導熱控水作用,出露高程200米,從水中所含的離子分析,泉水屬降水滲入型。以股流狀,分散湧出地表。有翻沙冒泡現象。汽泡呈串珠狀斷續上冒。水溫62攝氏度,屬中溫熱水。泉水無色透明,有較濃的硫化氫味,流量0.644升/秒,水質類型為SO4——K+Na型,礦化度0.6~1.5克/升,硬度4~6.6德國度,氟含量6~12毫克/升。可溶SiO2含量72~100毫克/升。熱泉地處高丘陵,地勢較平緩,比高30~50米,溝谷寬敞。植被較發育。地下熱水是十分寶貴的天然熱能資源,同時也是一種供水水源和礦産資源。在充分利用新能源的時期,積極地開發地下熱水将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土地資源

南豐縣總土地面積192004.3公頃(1920平方公裡)。2003年土地利用情況是:可耕地面積24608.5公頃(實有耕地17255.9公頃,其中水田13945.8公頃,旱地3310.1公頃),占12.82%;園地面積17877.1公頃,占9.31%;林地面積136522.7公頃,占71.10%;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3415.3公頃,占1.78%;交通用地面積1320.3公頃,占0.69%;水域面積6709公頃,占3.49%;未利用(含難以利用)土地面積1551.1公頃,占0.81%。

植物資源

南豐縣境内氣候條件适宜亞熱帶樹種生長,盡管由于受長期人為活動影響,原生植物已基本絕迹,但次生植被較豐富,樹木種屬也較多。

其中用材林主要有:針葉用材林(馬尾松、濕地松、松木、柏木等)、闊葉用材林(木荷、槠樹、楊樹、楓香、苦楝等);經濟林主要有:油料經濟林(油茶、油桐、烏桕等)、果木經濟林(柑桔、李、梨、桃、柿等果樹)、特種經濟林(厚樸、白臘、漆樹、杜仲、栓皮栎)以及其他經濟林(茶葉、棕榈等);竹林以毛竹為主,另外尚見貓竹、笙竹、白竹、紫竹、斑竹等,2000年西溪鄉引進雷竹品種,種植面積約100畝;珍稀樹種主要有:南方紅豆杉、香樟、楠木、銀杏等,其中紅豆杉多分布在紫霄鎮,其他珍稀樹種為零星分布;灌木主要有:茅栗、黃端木、烏飯、黃栀子、杜鵑等;觀賞植物主要有:牡丹、芍藥、野菊、杜鵑花、月季花等;除外,還有葛藤、石壁草、艾、蒲、浮萍、芒、茅及蕨類等野生植物。

動物資源

南豐縣境内鳥類主要有:喜鵲、黃莺、畫眉、斑鸠、鷹等;獸類主要有:豺、狐、狼、刺猬、穿山甲等;鱗介類主要有:青魚、草魚、鳙魚、鲢魚、鯉魚等;蛇以山區居多,平原地帶也常發現,有五步蛇、金環蛇、銀環蛇、眼睛蛇、青竹蛇等;蟲類主要有:蜈蚣、蚯蚓、壁虎、蟾蜍、蜻蜓等。

礦産資源

據地質勘查和礦産普查,縣境内有20多種礦産。主要有瓷土、粘土、石灰石、稀土、鐵等,其中以瓷土、粘土儲量多、品位佳、質量好,工業價值高。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豐縣常住人口為271888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南豐縣實現生産總值131.98億元,增長7.6%;财政總收入12.87億元,增長3.8%;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6.05億元,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77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74元,增長8.17%。

2020年,南豐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423884萬元。

第一産業

2013年新增精品示範園49個、達3萬畝,鮮果總産16億斤,等級果率82%。培育南豐蜜桔大産業初見成效,新增1戶蜜桔精深加工企業、開發4個新産品,前來體驗桔文化、桔生态、桔休閑的遊客絡繹不絕。因地制宜調優農業結構,糧食生産保持穩定;甲魚養殖增加2700畝、達7100畝,效益顯著提高;新增煙葉種植1500畝,白蓮、朗德鵝等産業穩中有升;全縣農業專業合作社304戶,桑田鎮西源村被評為全市“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農業農村工作連續9年榮獲省、市先進。

2014年,蜜桔産量達25億斤、甲魚養殖1.5萬畝,綜合産值8億元,養殖規模全省第一,煙葉種植5400畝,産量1.5萬擔,實現“雙翻番”。大棚蔬菜、白蓮、朗德鵝等特色農業發展态勢良好,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53.1億元,同比增長7.5%。

2018年,南豐縣龜鼈養殖面積達2.3萬畝,種蛋種苗占全國市場份額的40%,直接經濟産值突破20億元。

第二産業

2013年投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2.6億元,黃金工業園規劃1萬畝、首期6000畝,已啟動1000畝用地清表,園區發展開辟更廣闊的空間。多舉措、多形式引進工業項目,簽約5000萬元以上項目40個、億元以上項目24個。扶持重點企業達産達标、做大做強,落實工業發展基金9400萬元,金融機構工業貸款餘額增長41.9%、達6.2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戶、達50戶,工業稅收突破億元大關、達1.44億元,年納稅1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新增6戶、達22戶。

2014年,工業用電量達9068萬度,同比增長8.6%;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7億元,同比增長11.7%;主營業務收入達76.4億元,同比增長23.9%;實現稅金3億元,同比增長15.4%。

2018年,南豐縣新引進了逸春風健康産業園、桔娃食品、吉品生物、果果生物等一批食品深加工企業集中落戶。與康緣集團簽訂了30億元框架合作協議。累計投入2.77億元,進一步豐滿提升了工業園區建設,衆創基地一期竣工。累計為園區投産企業降低生産成本5800餘萬元。全縣實現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7.96億元,同比增長44.4%;工業企業用電量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3.8%。

第三産業

全域旅遊紮實推進。加快建設了12個旅遊重點項目,組建了旅遊汽車運輸公司,“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得到了全面加強,旅遊産業持續升溫,單日來豐最高遊客量突破3萬人次。成功舉辦了紀念南豐建縣1761年暨軍峰山環保公益行、第五屆“桔園遊”宣傳推介等系列活動,全國首部以南豐蜜桔為核心題材的紀錄片《遇見·橘子紅了》在央視播出,完成《中國推介—南豐》節目錄制并将面向全球、全網播出,南豐的知名度、美譽度持續提升。樹立“旅遊+”發展理念,進一步促進旅遊與文化創意、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産業融合發展,開發更多旅遊商品,壯大民宿經濟,促進旅遊“二次消費”,不斷提升旅遊産業發展活力。

交通運輸

南豐縣境内福銀高速、濟廣高速與規劃中的昌莆高速穿境而過,向莆鐵路與規劃中的豐瑞城際鐵路貫穿全境,G1684次高鐵單向停靠,G206國道、G322國道縱橫交叉,是江西乃至我國中西部許多城市的出海大通道。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南豐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81所,其中公辦學校158所、民辦幼兒園23所。全縣共有學生數54258人,其中高中學生4299人、職業學校學生334人、初中學生10110人、小學學生28048人、縣幼兒園學生1115人、鄉鎮公辦幼兒園及學前班學生3749人、民辦學校學生6603人。全縣共有教職工3503人,其中公辦學校教師2907人、民辦學校教師596人。

科學技術

2017年,南豐縣向國家、省、市申報科技項目16項,申報并獲市、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全縣有4家企業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号。

2017年南豐縣被國家知識産權局列入“新一批國家知識産權強縣工程試點縣”, 南豐縣防震減災局被江西省地震局評為“優秀單位”南豐縣科技局被撫州市科技局評為“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先”進單位。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底,南豐縣有醫療衛生計生單位218個,其中委屬醫療衛生計生單位6個,鄉鎮衛生院14所(其中5所為中心衛生院,其餘9所為一般衛生院),村衛生所152所;民營醫院4所,個體診所和社會醫療機構42所。全縣開放病床785張,共有醫療衛生人員1581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848人(正高職稱7人,副高職稱41人,中級職稱320人,中級以下職稱480人)。其中,研究生學曆2人,本科學曆210人,大專學曆352人,中專及以下學曆353人,有注冊鄉村醫生311名。

曆史文化

南豐道教文化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道教始祖張道陵十八世孫張洞宣,從貴溪龍虎山來到南豐石仙岩開山建觀修煉。随後南豐各處興建道觀20餘座,其中的清修觀、石仙觀、靈都宮、長安觀、南台道院、妙靈觀、紫霄觀、軍峰煉丹觀等,均被世人稱為道教洞天福地。南豐道教由此盛興。

南豐道教分“全真”、“正一”兩個教派,教徒統稱“道士”。全真派道士出家居道觀,修煉真形;正一派的道士不出家,居家設有道壇,或應地方所請祈禱一方平安,或為喪家做道場超度亡靈。

南豐祖庭文化,首推石仙觀,系南豐道教天師張洞宣修煉之所。該處岩内面積約400平方米,殿宇依岩而建。此處地屬丹霞地貌,風光绮麗,是一個優雅清淨的修行場所,是全市唯一一處天師道觀。

南豐跳傩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昌府志》記:新春“有竹馬、大傩、和合、獅子之戲”,“正二月間,又有八仙之舞”。建昌府屬五縣中,建國後隻有南豐縣留存上述各類戲舞,分别俗稱“跳竹馬”、“跳傩”、“跳和合”、“跳獅子”、“跳八仙”。

“跳傩”是南豐傩舞主要品種,以表演衆多節目和系列節目為主要特色,每班少者5人,面具5枚;多者36人,面具36枚。伴奏樂手2至8人。清末以前組成的“跳傩”班有專祀傩神廟和驅疫儀式;民國後組建的“跳傩”班多借用福主殿為神廟,多無驅疫儀式。

“跳竹馬”專表演花關索故事的舞蹈,因主要将領腹前系有小馬頭(或小獅頭),身後用竹片弓開戰袍作馬後身,故稱“竹馬”,有别于“馬燈戲”和外地一些“竹馬燈”。有兩種表演形制:一為5人制,5人表演,5枚面具;一為7人制,7人表演,7枚面具。都是2人用鑼伴奏。都借福主殿為神廟,供奉面具,有簡單儀式。

“跳和合”是表演和合二仙的雙人舞,每班5人,2枚面具,2個少年或兒童表演,2、3個青年或成人用鼓钹伴奏。在家中神壇供奉面具,個别班有儀式。

“跳八仙”是表演八仙傳說的多人舞,有兩種班隊:一為八仙班,8枚面具,8人表演;一為十仙班,10枚面具,10人表演。都由多人組成的樂隊伴奏。借福主殿供奉面具,有簡單儀式。

“跳獅子”是獅舞表演,部分獅班吸收“跳傩”面具,加上場内外對白,形成獨具特色的“打大獅”。每班12人表演,12枚面具,多人伴奏。無神廟和儀式。

上述舞蹈,都戴面具,都在春節期間表演,又都有驅疫納吉功能,故都列為傩舞,充稱“跳傩”。

風景名勝

南豐古城

南豐古城擁有1630餘米的明清古城牆、161處文物保護單位、200餘棟明清古建築,保存了自唐代以來各朝各代的曆史文化信息,有唐代的寺廟、宋代的壕溝、元代的裡坊、明代的城牆、清代的民宅、民國的商鋪。

軍峰山

軍峰山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譽為“羨軍峰之親和”。海拔1761米的主峰,是江西雩山山脈的最高峰,号稱“贛東屋脊”。

曾鞏文化園

曾鞏文化園為紀念先賢投資興建新的地标性文化設施,采用古園林風格設計。在曾鞏文化園内的曾鞏紀念館是江西十大曆史名人紀念館之一。景區内有一方形水池,相傳為曾鞏小時讀書清洗筆硯的地方,壁上“墨池”兩字,為南宋朱熹所題。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曾鞏所作名篇《墨池記》就來自讀書岩墨池的靈感。讀書岩内現有曾鞏塑像。

傩湖

傩湖位于江西省南豐縣白舍鎮境内,距縣城約33公裡,是首個丹霞地貌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為1727公頃。

地方特産

南豐蜜桔

南豐蜜桔有1300多年的栽培曆史,以色澤金黃、皮薄圓潤、肉嫩無渣、香甜爽口、清香獨特而享譽國内外,曆史上曾被列為朝貢珍品,1962年被評為全國優質水果,1988年南豐縣被确定為全國柑桔商品生産基地縣,1995年被授予“中國南豐蜜桔之鄉”稱号。

南豐腌菜

南風腌菜又稱“傩菜”,系卷心芥菜經傳統工藝腌制而成,色、香、味獨特,酸中帶甜,香氣誘人,具有生津開胃、助消化、振食欲之功效。1999年榮獲江西省名優特新産品金獎,2000年榮獲世紀之光優秀産品。

南豐泥爐

手工藝始于清代中後期,距今已有120餘年的曆史,是較早出現的節能竈具。因式樣美觀,色澤乳白,承受力強,高溫不裂,經久耐用,暢銷省内外,頗負盛名。2008年6月,南豐泥爐制作工藝被列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官記泥爐”是南豐泥爐中最具代表性的産品,融入南豐獨特的傩文化元素,集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

著名人物

吳宣,字宣城,又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874年)四月十五日未時,卒于後漢乾佑三年(950年)。其始祖為周王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姬姓。泰伯、仲雍為讓王位于三弟季曆,斷發文身逃到吳地,創建了吳國。

湯來賀(1607-1688年),原名湯來肇,字佑平,号惕庵,江西南豐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詩人。

榮譽稱号

2019年12月,入選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第五批)。

2020年1月,江西省水利廳授予“江西省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市、區)”榮譽稱号。

2020年8月,被評為江西省雙擁模範縣。

2020年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2020年12月2日,被評為“江西省雙擁模範縣”。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