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戰争

南北戰争

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内戰
美國南北戰争是美國曆史上一場最大規模的内戰,開始于1861年4月12日,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衆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南北戰争是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争,在此期間确立了戰術、戰略思想、戰地醫療等現代戰争的标準。參戰的350萬人中絕大多數為志願兵。戰争造成75萬名士兵死亡,40萬名士兵傷殘,相關協會估計陣亡人數可能更多,不明數量的平民也遭到波及。美國南北戰争以北方聯邦勝利而告終,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 名稱:南北戰争
  • 地點:遍布全美、大部分位于美利堅南部州份
  • 參戰方:美利堅合衆國(北軍),美利堅聯盟國(南軍)
  • 結果:美利堅合衆國獲勝、廢除奴隸制
  • 參戰方兵力:北軍2,200,000人南軍1,064,000人
  • 傷亡情況:北軍:總死亡人數36萬人,275,200人受傷南軍:總死亡人數29萬人,137,000人受傷
  • 主要指揮官:尤裡西斯·辛普森·格蘭特、羅伯特·愛德華·李
  • 發生時間: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4月9日
  • 性質: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産階級革命(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内戰)
  • 爆發原因: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不可協調
  • 别名:美國内戰

戰争背景

19世紀工業革命傳到美國,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美國獲得了西部的大片領土,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在該州内發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鬥争。北方資産階級和農民主張在新州内禁止奴隸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為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則力圖把奴隸制擴大到西部,主張把新州确定為容許奴隸制存在的州,奴隸主利用其在國會及政府中的統治地位,連續取得勝利,激起北方廣大人民的憤慨。

由于南北雙方奉行的政策不同,使得宗教界也出現了嚴峻的考驗,北方的教會對于聖經的理解把握得更加靈活,不斷設法通過對聖經的诠釋對解放黑奴加以辯護。在南方的教會領袖如:羅伯特·劉易斯·達布尼使用加爾文宗的思想為奴隸制,和南方脫離聯邦的行動提供了看似合理的理論依據。因為南北的分歧,使得教會間互不信任、互相抨擊,而導緻了教會的分裂。長老會早在1837年早已分裂,這除了種族問題其它的事件使得分裂更為複雜化。而衛理公會及浸信會也在這一波風暴中分歧的相當嚴重。

戰争起因

美國獨立後,南方和北方沿着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在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從19世紀20年代起,北部各州開始了工業革命,到50年代完成。1860年,北方工業生産居世界第四位,總産值達18.8億美元。在南方則實行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南方奴隸制度是生長在美國社會的贅瘤,它嚴重窒息了北方工商業的發展。南北矛盾和鬥争自19世紀初起日趨激烈。鬥争主要圍繞西部土地展開。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區發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南方則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

雙方矛盾到19世紀50年代在局部地區已釀成武裝沖突。在奴隸主的進逼面前,北方人民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廢奴運動”,南方黑奴也不斷展開暴動。在人民鬥争的推動下,北方資産階級開始主張廢除奴隸制度。1854年,共和黨在北方成立。同年,南方奴隸主企圖用武力把奴隸制擴張到堪薩斯,于是在堪薩斯爆發了西部農民與來自自由州的移民,共同反對南方奴隸主的武裝鬥争。堪薩斯内戰一直持續到1859年。1857年奴隸主又利用斯科特判決案企圖把奴隸制擴展到美國全部領土上去,導緻約翰·布朗起義。

1860年11月6日,林肯當選總統引發了長期積累起來的政治危機。12月20日,南卡羅來納州通過法令,宣稱“以美利堅合衆國的名義存在于南卡和其他州之間的聯盟”就此解散。6周内,6個其他南方州退出聯邦,并開始奪取位于各州界内的聯邦資産,包括薩姆特堡(Fort Sumter)、皮肯斯堡(Fort Pickens)等軍事設施。

1861年2月18日,南方各州成立美利堅聯盟國,傑斐遜·戴維斯任總統。

1861年3月4日,林肯就任美國總統。同日,戴維斯向華盛頓派出特派團,以加快接收皮肯斯堡和薩姆特堡,在得到這些堡壘不會在未經通知情況下得到加強的保證後,南方使團回到裡士滿等待駐軍撤退。

3月6日,聯邦行政長官傑斐遜·戴維斯征召10萬人的志願軍。戴維斯的行動破壞了常備陸軍,1080名現役軍官中,有286人辭職或被解職後進入南軍,西點畢業生也發生了分裂,現役的824人有184人背叛了美國加入了南軍,已經退役的900人有114人加入聯邦軍,99人加入南軍。

3月29日,林肯在經過慎重考慮後,決定僅向薩姆特堡提供補給,随後通過海上派出一支遠征軍。4月8日,林肯将他的決定通知南卡州長,随後,當地的南軍指揮官博雷加德準将采取了軍事行動,11日,薩姆特堡守軍指揮官羅伯特·安德森少将拒絕了正式投降的要求。12日早4:30,南軍炮兵開始了為時34小時的炮擊,安德森率領他的90人組成的守軍進行了還擊,在得到榮譽條款後,4月14日,安德森交出了堡壘,率部離開撤退到紐約。

4月15日,林肯親自書寫并發表聲明,宣布南方7州發生了違反美國法律的叛亂。19日,下令封鎖南卡到德克薩斯州的海岸線,征調北方各州的民兵75000人。總統令使仍留在聯邦的8個蓄奴州被激怒,迫使弗吉尼亞、北卡、田納西和阿肯色州加入了南方,而密蘇裡、肯塔基、馬裡蘭和特拉華州仍未作出決定。

戰争經過

戰前對比

戰争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23個州有2234萬人口,南方7個州隻有910萬。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年産值15億美元,130萬工人,22000英裡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而南方工業薄弱,年産值1550萬美元,工人僅11萬,鐵路也隻有9000英裡。

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準備。得益于不久前結束的美墨戰争,南方軍隊素質較高,指揮官經驗豐富,并得到了英法等國的援助。而且,内戰前夕J.布坎南總統(奴隸主的代理人)曾設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錢輸送到南方去。南方想通過速戰速決打敗北方。

美國内戰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和東西兩大戰場。

“有限戰争”階段

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是“有限戰争”階段。雙方都集中兵力于東戰場為争奪對方首都而展開激戰。

主要戰役有:薩姆特堡戰役、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西羅之役、安提塔姆戰役、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等。

南方軍隊統帥是傑出軍事家羅伯特·李,他根據雙方力量懸殊的狀況,制定了以攻為守的戰略,集中兵力尋殲北軍主力,迫使北方簽訂城下之盟。而北方對戰争準備不足,又采取了所謂的“大蛇計劃”,把兵力分散在8000英裡長的戰線上,加上同情奴隸主的指揮官麥克萊蘭采取消極戰術,使北軍連連受挫。

林肯政府在内戰初期進行戰争的目的是恢複南北的統一,擔心觸動奴隸制度會把一些邊境奴隸州推向南方叛亂者一方,從而失掉邊境諸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由于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隸。因此,在内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

馬那薩斯會戰

1861年7月東戰場舉行馬那薩斯會戰。7月21日,北方發起向南方首都裡士滿進軍的攻勢,3.5萬北方軍隊排着整齊隊形,在軍樂聲中向裡士滿進軍。由于北方事先大張聲勢,認為南軍不堪一擊,加上這一天是星期六,于是許多華盛頓市民、國會議員、記者等身着盛裝,攜妻帶子,提着裝有野餐的籃子,有的坐馬車,有的随軍隊步行,像過節一樣,前來戰地觀光,看熱鬧。

南方軍隊2.2萬在鐵路樞紐馬那薩斯列陣相迎。北方軍隊在觀衆的歡呼聲中向南軍發起攻擊,猛烈的炮火把南軍陣地籠罩在煙霧中。北軍繼而跨過布爾河向對岸發起沖擊。誰想南軍指揮官是名将托馬斯·傑克遜,他沉着指揮,擊退了北軍五次沖鋒,因此獲得“石牆”的美稱。戰鬥十分激烈,由于雙方軍服幾乎相同,一時敵我難辨,戰場一片混亂。不久,南軍9000援軍趕到,發起反攻。缺乏訓練的北軍一觸即潰,丢下大批槍支彈藥逃回華盛頓。這一仗,北軍損兵折将3000,南軍損失不到2000。

半島戰役

進入1862年,戰況更為激烈。林肯2月22日下令50萬大軍發起總攻擊。北軍在西線節節勝利,幾乎打通了南北大動脈密西西比河。海軍也攻克了南方最大港口新奧爾良。但在東戰場,北軍又連遭慘敗。北軍司令麥克萊蘭擁有重兵10萬,卻幾個月按兵不動,因為他把敵人的5萬人馬當成了15萬。後在林肯催促下,才發動“半島戰役”,企圖攻占裡士滿。

羅伯特·李急率南軍迎擊。6月25日至7月1日,李的9萬軍隊同北軍10萬人展開“七日會戰”,李以機動尋找戰機,調動北軍,然後尋找北軍薄弱環節發起進攻,把北軍逐出了裡士滿附近的半島,使北軍損失1.65萬人,南軍也損失2萬人,但在戰略上卻取得了保衛首都的勝利。

李乘勝北上,8月底,與北軍進行第二次馬那薩斯會戰。南軍有5.4萬人,北軍8萬人。李高超的指揮藝術發揮得淋漓盡緻。他以小部隊把北軍主力吸引到陣地上,主力機動,從側翼和後方發起進攻,然後正面、側面夾擊,一舉擊潰了北軍。北軍傷亡1.4萬,被俘7000人。南軍兵臨華盛頓城下。北軍9月在安提塔姆會戰中才頂住了李軍攻勢。

在海戰方面,雖然北方海軍占壓倒優勢,但南方的裝甲戰艦也給北方帶來很大麻煩。

解放宣言

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内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

1862年,北軍發動進攻,西線由格蘭特指揮,進展順利,2月攻克亨利堡和多納爾森堡,1862年4月在夏洛戰役中擊敗南軍,1862年5月攻克科林斯和孟菲斯,解放了肯塔基和田那西。東線北軍則進展遲緩,1862年7月被羅伯特·李指揮的南軍擊潰,李乘勝北進,1862年8月在布爾河再次擊敗北軍,兵臨華盛頓,1862年9月兩軍進行安提塔姆會戰,李被擊退。12月北軍在弗雷德裡斯克堡戰役中再次被李擊敗。

1862年9月22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将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消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幹涉計劃。

“革命戰争“階段

戰争從1862年9月進入了“革命戰争階段”。

主要戰役有:弗雷德裡克斯堡戰役、錢斯勒斯維爾戰役、葛底斯堡戰役、維克斯堡戰役、亞特蘭大戰役、阿波托馬克斯縣府戰役等。

林肯政府還實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

1862~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

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于聯邦的成年人,隻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64.74公頃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

1863年開始實行征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增強了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任命有卓越軍事才能的格蘭特為全軍統帥。

1863年元旦,林肯頒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許黑人參加北方軍隊,之後又頒布“宅地法”,允許所有美國人得到西部的土地。同年5月,北軍再次進攻裡士滿,在切斯羅維爾被李擊退。5月22日北軍發動總攻,進行了長達47天的炮擊,6月李再次北進。

1863年7月1日兩軍在葛底斯堡展開決戰,7月3日南軍被擊敗。南軍損失2.8萬人,成為内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在李北進的同時,格蘭特在西線包圍了南軍防守密西西比河的要塞維克斯堡,7月4日南軍投降。7月8日北軍占領哈得遜港,南軍被分割成東西兩部分。9月北軍攻克查塔努加,11月擊退南軍的反擊。

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采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力量為主要目标;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系。

1864年9月,謝爾曼将軍麾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經濟力量,使南方經濟陷于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将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裡士滿附近。

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于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南方内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匮乏。

1865年4月9日,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南北戰争終止。美國恢複統一。

戰争結果

南北戰争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内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美利堅合衆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戰争最終以聯邦勝利告終。戰争之初本為一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争,後來演變為一場為了黑奴自由的新生而戰的革命戰争。

南北戰争是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争,在此期間确立了戰術、戰略思想、戰地醫療等現代戰争的标準。參戰的350萬人中絕大多數為志願兵。戰争造成75萬士兵死亡,40萬士兵傷殘,相關協會估計陣亡人數可能更多,不明數量的平民也遭到波及。美國軍事曆史給出的數字是301:北軍(the Union)死亡359,528人,其中:戰死138,154人,其他原因(主要是疾病)死亡221,374人,傷280,040人;南軍(the Confederacy )死亡統計不完全,至少有94,000人戰死,7萬死于其他原因,另有3萬人死于北軍的戰俘營。

南北戰争的局限性在于林肯隻是廢除了南方叛亂諸州的奴隸制,這些黑人雖然被解放了,但是并沒有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權利。

戰争影響

北方在戰争中的勝利,在鞏固國家統一的同時确立了北方大資産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内戰消滅了奴隸制,從而為美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實施,加速了西部的開發,促成了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的勝利。因而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

黑人在内戰後的重建時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種植場主的剝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權及選舉權,從奴隸枷鎖下解放出來。因此,美國内戰在美國曆史發展中是具有劃時代的影響。

戰争評價

南北戰争摧毀了奴隸制,南北戰争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産階級革命,但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并為美國跻身于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南北戰争中工業革命帶來了軍事上的巨大進步,雙方使用了金屬彈殼和後裝填步槍作戰,使用鐵路和蒸汽船實現快速的兵力機動和集結,使用蒸汽鐵甲戰艦進行海戰,機械連發槍第一次投入實戰,特别是北方發展了制造标準化零件組裝武器的生産方式,大大提高了工業生産效率,推動了美國曆史上的進步。

在美國建國以來的曆史上,南北戰争是唯一一次内戰。經過這場戰争,美國實行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雖然這場戰争的直接目的并非是為了維護黑人的自由,但在南北雙方戰鬥的過程中,黑人奴隸制度最終走向了瓦解。此後,美國确立了相對一緻的經濟形态,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掃除了障礙。《宅地法》實施之後,美國更進一步加速了對西部國土和資源的開發。至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在内戰後的重建時期,黑人雖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種植場主的剝削,但在政治上逐漸取得公民權及選舉權,從奴隸枷鎖下解放出來。因此,這場戰争在美國曆史及世界人權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戰争紀念

2015年2月2日美國迎來廢除奴隸制150周年紀念,2月1日是美國的全國自由日,以此紀念林肯簽署憲法第13條修正案,廢除了奴隸制。

這些150年前美國南北戰争時期罕見的照片,揭示了當時那場血腥戰争的慘烈。這場内戰發生在1861年到1865年之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衆國(簡稱北軍)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南軍)。北軍由林肯領導,南軍由傑佛遜·戴維斯帶領。這張沒有注明日期的照片為北軍長官們的合影,在南北戰争時期,這些人負責指揮士兵和維持治安,管理當地的秩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