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

書法碑刻文物
升仙太子碑在洛陽市東南約35公裡,今偃師縣府店缑山之巅。[1]此處原有升仙觀一座,今已不複存在,僅留此碑,高6.70米,寬1.55米,厚0.55米,盤龍首龜座高1.3米。河南省偃師市府店缑山上。此處原有升仙觀(升仙太子廟)。武周聖曆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東都洛陽赴登封封禅,留宿于此,感興而撰此文并書丹。現廟亡碑存,碑高6.7米,寬1.55米,厚0.55米,盤龍首龜躍座高1.3米。碑文借述周靈王太子升仙故事,頌揚武周盛世。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飛白體書就。
    中文名:升仙太子碑 外文名: 館藏地點: 所屬年代: 類别: 所在地:河南省洛陽市 文物類别:書法碑刻(田野文物) 開放時間:全天 文物年代:唐 票價:免費

基本内容

碑文中用有武天時期新造的字,保存了我國文字改革史上的有趣資料。碑文的上下款和碑陰的《遊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均由當時名家所書,故該碑被曆代書法愛好者譽為珍品。

2006年05月25日,升仙太子碑作為唐代石刻,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石碑簡介

武周聖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禅,返回時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并親為書丹。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筆法婉約流暢,意态縱橫。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飛白體”書就,筆劃中絲絲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

行書和草書相間,接近章草書體。碑文上下款和碑陰的《遊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書法家薛稷、鐘紹京之手。曆代書法愛好者都視“升仙太子碑”為書法藝術珍品。

升仙太子碑曆經1300餘年風雨滄桑,依然矗立于河南偃師市缑山之巅,2006年3月30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方武則天撰文書寫的巨碑,彰顯着這位女皇的雄才大略,飽含着書法神韻。她開草書刊碑之先河,不失為女書之精品。

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隐十個鳥形筆劃,作為唐代飛白書遺存未幾中的佼佼者而被書法界推崇。

字數尺寸

升仙太子碑的字數

關于《升仙太子碑》的字數,清人王昶《金石萃編》卷63《升仙太子碑》條記載為:“三十三行,每行六十六字。”當代一批人據此說法,都認為共2178字。

實際并非如此,《升仙太子碑》的内容由碑額、标題、序、銘、上款、下款六部分組成。标題“升仙太子碑并序”與上款排在碑右側的第1行,碑文(序)共占用26行,讓格7處、空7格,序文末尾處空7格;銘文占用7行,有一格兩字10處,一格三字兩處,前6行均為68字,末行為6字,下款與末行共用1行。具體情況如下:

1.碑額“升仙太子之碑”6字。

2.第一行标題“升仙太子碑并序”7字。

3.正文(序)共26行:第3行,讓格一處,65字;第8行,讓格兩處,64字;第13行,讓格兩處,64字;第15行,讓格一處,65字;第16行,讓格一處,65字;第26行,末空七格,59字;其餘20行,均滿行66字。

4.銘文共7行:第1行,一格兩字兩處,68字;第2行,一格兩字兩處,68字;第3行,一格兩字兩處,68字;第4行,一格兩字兩處,68字;第5行,一格兩字兩處,68字;第6行,一格三字一處,68字;第7行(末行),一格三字一處,6字。

5.上款“大周天冊金輪聖神皇帝禦制禦書”,14字。

6.下款“聖曆二年歲次乙亥六月甲申朔十九日壬寅建”,19字。

真實情況是:《升仙太子碑》為34行,武則天所書2129字(包括碑額6字),薛稷所題上下款33字,總字數為2162字。

碑體廣高尺寸

關于升仙太子碑的廣高尺寸,《金石萃編》同條記載為:“連額高一丈七尺四寸,廣六尺五寸。”《金石萃編》完成于嘉慶十年(1805),當時1尺等于今0.31米,以此換算,則碑連額高5.394米,加碑座高1.30米,碑通高6.694米,碑寬2.015米。再用魯班尺1尺等于今0.275米來換算,則連額高為4.785米,加碑座1.30米,通高為6.085米,碑寬為1.7875米。

《洛陽市志》卷14《文物志》第205頁說:“高6.7米,寬1.55米,厚0.55米。”《偃師縣志》第697頁和《偃師文物志》說:“高6.70米,寬1.55米,座高1.30米,全碑通高8米。”地方志書中不僅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說法,且和王昶的說法不同,以至于當代學者在文稿中出現了碑高6.70米和8米的混亂說法。

我們2005年為河南省博物院拓印《升仙太子碑》時,對碑體進行了測量,其數據為:碑身高3.59米,蟠龍首高1.65米,赑屃座高1.30米,身、首、座加在一起通高6.54米;碑廣:上寬1.58米,下寬1.74米;碑厚0.55米。由此可知,《金石萃編》、《洛陽市志》、《偃師縣志》、《偃師文物志》的數據,都不正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