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色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方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 [102]  ,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國曆法(儒略曆)1917年10月25日(公元1917年11月7日),故稱“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以 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列甯) 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武裝力量向資産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 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列甯) 同志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人類曆史上第二個無産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産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革命推翻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産階級俄國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内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開端。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人類曆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産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勝利前進的道路。[2]
    名稱:十月革命 地點:臨時政府,冬宮(俄羅斯共和國) 時間: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 結果:布爾什維克勝利,建立蘇維埃政權 交戰各方:布爾什維克、資産階級臨時政府 主要指揮官:列甯、托洛茨基

人文地理背景

1703年5月27日,于兔子島上舉行了隆重的聖彼得堡奠基儀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駐重兵把守,以防禦瑞典軍隊的進攻,後擴建為城;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納入俄羅斯帝國版圖,彼得大帝在聖彼得堡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帝國在曆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

1712年,俄羅斯帝國将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這一時期一直叫聖彼得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帝國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1924年列甯逝世後,為了紀念列甯,城市改名為列甯格勒,“格勒”在俄語中為城市的意思。

1991年9月6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頒布法令宣布列甯格勒恢複聖彼得堡舊名。

1992年1月,為了給城市重新命名,聖彼得堡市又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結果,大多數人贊同改回聖彼得堡老名。這樣做,一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同時,也标志着蘇聯時代的結束。

社會背景

沙皇早期

(以下布爾什維克簡稱布黨,孟什維克簡稱孟黨,社會革命黨簡稱社黨)

1903年布黨與孟黨決裂後,布黨開始建設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方式的秘密革命家組織。布黨自1903年開始的組織工作實質上就是在為持久人民戰争作組織上的準備。在這個階段,俄國的持久人民戰争尚處于襁褓中。

2年後,1905年革命爆發。在工人階級和其他被壓迫民衆的推動與積極參與下,布黨于1905年12月掀起了莫斯科起義,起義持續9天并且引起了其他各地的暴動與起義,起義最終因遭到血腥鎮壓而失敗,但這也标志着沙皇的專制統治再也難以維系下去了。此後,武裝鬥争沒有因為大規模起義被鎮壓而停止,遊擊戰争被到處發動起來。布黨戰鬥隊在各處組織武裝示威,暗殺鎮壓人民、不得人心、罪大惡極、為人不齒的官僚及職員等。通過這種方式,布黨用戰術上的進攻進行戰略上的防禦,用退卻戰為重整黨的組織提供有效的掩護,為黨積累了武裝鬥争的經驗;同時在社會上,布黨所發動的各形式武裝鬥争增強了布黨的影響力,為在第二屆杜馬内展開的合法公開鬥争積累了一定群衆基礎。戰略防禦階段從1905年莫斯科起義開始,起初的革命力量還很弱小,革命力量隻能對反革命力量采取戰略防禦。

1906年到1907年有兩屆杜馬。在1906年,由于認為革命高潮将如閃電般重新歸來的緣故,布黨抵制了1906年杜馬選舉,但由于孟黨隻采取了半抵制策略,同時由于農民中的群衆工作在民粹派的影響以及布黨自身尚幼稚的緣故而開展不足,布黨的抵制行動實際上并不成功。列甯在此後的總結中明确,由于革命已真正轉入低潮,因而抵制政策是錯誤的。

在1905年後的革命低潮期,革命派内産生了左傾機會主義的召回派與右傾機會主義的取消派(經驗批判主義、普列漢諾夫),前者要求召回黨團,隻進行非法鬥争,後者要求取消非法鬥争,隻進行合法的鬥争。列甯等布黨黨員對這兩種思潮進行了堅決的鬥争。

封建殘餘——不得人心

1907年後,布黨暫停了武裝鬥争。盡管暫停了武裝鬥争,但是布黨沒有放棄暴力革命的準備,其将将任何一個可供宣傳的地方作為宣傳社會主義思想、提高工人革命覺悟的戰鬥舞台。

布黨不放棄暴力革命的事實還表現于在其推動每一次“革命高潮”發展成起義的行動中。從1907年到1917年這十年當中有多個時期被布黨判斷為“革命高潮到來”,而在每一個“革命高潮到來”時期,布黨實際上都在進行武裝起義的實際準備,諸如制造炸彈、收集武器等,這些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實際上也一定程度地磨練了布黨及其群衆組織,促進了其戰鬥力的提升。從這一角度,盡管布黨暫停了武裝鬥争,但是其仍是“半武裝”的,布黨也仍是“半”軍事的。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執政,政治上依靠鐵腕政策維護沙皇專制,殘酷鎮壓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者,經濟上實行寡頭資本主義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實現了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由于其掠奪性私有化改革的極端不公正,使得底層民衆并沒有從經濟的發展中獲利太多,反而使相當一部分農民的私有财産遭受損害,社會不滿度急劇上升。 

由于當時俄國皇後亞曆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是德國人(黑森和萊茵大公國阿曆克絲郡主),戰争期間曾向前線發了一封電報要求皇帝宣布停戰,加上皇後派中堅人物拉斯普京也在1914年極力反對俄國同德國開戰,結果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的一系列軍事失敗,使皇後派被國内各方指控為德國間諜,皇後也被稱為蕩婦(實際上二者都無任何确鑿證據)。這導緻羅曼諾夫皇室成為衆矢之的,徹底摧毀了沙皇“小父親”的形象,這個形象在俄國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幾百年。

1916年12月29日(俄曆12月16日),拉斯普京被暗殺,暗殺者包括費利克斯·尤蘇波夫親王、皇族成員德米特裡·巴甫洛維奇·羅曼諾夫大公、俄羅斯杜馬右翼議員普利什凱維奇、尤蘇波夫的密友蘇霍金大尉。這場暗殺事件使俄國國内各方矛盾表面化。

1917年,拉斯普京死亡不到一個月,社會民主工黨率先在首都彼得格勒策劃了反帝國主義戰争示威運動,要求停止戰争,運動接着擴展到莫斯科、巴庫等大城市,獲得了反戰者的支持。3月8日,彼得格勒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羅曼諾夫王朝滅亡,俄羅斯帝國政權瓦解

二月革命時期

在1917年3月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反對沙皇的主力軍,布黨則号召:“推翻沙皇制度,争得民主共和國”,大地主和資産階級因拒絕暴力而沒有領導這場令他們驚恐的暴力革命。勝利後,便由工人和士兵組織了自己的領導機構——蘇維埃,并由士兵蘇維埃掌握了首都的主要武裝力量。俄曆3月2日沙皇退位後,國家機關的要害部門都掌握在蘇維埃手中。 

兩個政權同時在首都并存,是因一戰俄軍失利和工兵起義推翻沙皇從而武裝了蘇維埃才最終形成的。

政權并存——七月事變

二月革命後,俄國存在着三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個是以立憲民主黨為政治代表的資産階級;一個是以幾個小資産階級政黨控制的蘇維埃;另一個是以布爾什維克黨為首的幾個較小的革命派社會主義政黨,十月革命即将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而小資産階級政黨的終局就是根據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力量而來。 

俄曆2月27日二月革命勝利的當天,主要由孟黨和社黨兩黨聯合召開了首都蘇維埃代表大會,絕大多數代表都是由兩黨所委派。

布黨在其中成為少數派的主要原因是:

一,布黨長期地下工作,缺乏參與普選的合法選舉的經驗;

二,俄國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小資産階級最多;

三,布黨的工人、士兵正在同沙皇的軍警作戰而不能參會;

四,一戰期間,城市市民中大批老城市工人被征調到了前線;

五,戰争鎮壓,緻使多數布黨領導人還在監獄或被流放。

退位當天,資産階級與蘇維埃達成協議,第一屆資産階級臨時政府成立,且資産階級掌握臨時政府的所有主要部門。

政府成立後發生政權危機,于是企圖通過戰争來擺脫危機。但軍事冒險遭到慘敗。激起了人民的憤怒,特别是士兵。7月3日,工兵們進行街頭示威,示威即将激化的時候,布黨緊急做出勸阻,但起義還是發動了。布黨又決定于第二天進行和平示威,使遊行成為和平有組織的運動。

自推翻王權後,布黨就主張兩個政權并存,實際上在由蘇維埃起着主導作用的有利條件下,可以和平地消除與資産階級妥協的幻想。這不能改變農民的小資性。但會及時促使農民離開資産階級并同工人聯合起來。這是布黨對革命可能和平過渡的一個基本認識。

7月4日,和平示威在布黨的組織下,高呼“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大量彼得格勒工兵參加了遊行。當日下午,臨時政府進行鎮壓,宣布首都戒嚴,解除工人武裝,封閉《真理報》并通緝列甯。這就是著名的七月事變。

粉碎叛亂——時機成熟

七月事變把小資産階級推向了無産階級,資産階級為保權,調和矛盾,推舉小資政黨社黨人克倫斯基出任總理。但無力解決工兵農強烈要求的“和平、土地和面包”等一系列嚴重問題。

八月底,俄軍最高總司令、沙皇将軍科爾尼洛夫發動了一起反革命叛亂。目的是要消滅革命力量,解散蘇維埃,建立反動的軍事獨裁,準備恢複君主制。

俄曆8月25日叛亂開始。叛軍攻向首都,首都内反動組織也準備叛亂。布黨是反對叛亂鬥争的領導組織者。三天内有大量工人參加赤衛軍。叛軍受阻,内部瓦解。8月31日,叛亂平息。在群衆壓力下,臨時政府被迫下令逮捕科爾尼洛夫及其同夥,交付法庭。

臨時政府暫時保住了,但其威信已被嚴重損害,加重了小資産階級政黨政權的信任危機。

在芬蘭的赫爾辛基,列甯主張,黨的全部領導力量必須集中在工廠和兵營,并為此草拟計劃。他主張工人,海軍和陸軍配合起來,首先占領基礎設施。最堅決的分子當成立小隊去占領最重要的據點。最優秀的隊伍去占領中樞機關。握住起義的适當時機。列甯一再堅持鼓動立刻發動武裝起義。

1917年10月10、16日,布黨中委會在彼得格勒召開秘會,列甯出席,為統一布爾什維克的思想,有效地領導将來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軍事革命總部領導,原本一切順利。但有兩位委員強烈反對。第二天,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公報上洩露了布黨準備起義的全部信息,在這成敗攸關的時刻,他們出賣了自己的組織和同志。

列甯強烈地批評了他們。

列甯沒有膽怯,起義仍将舉行,地點設在彼得格勒的斯莫爾尼宮。在彼得格勒所有工廠的兩萬餘工人赤衛隊全副武裝,他們等待軍事革命總部發出開始起義的一聲号令。

主要過程

“二月革命”及兩個政權并存→列甯的《四月提綱》→“七月事變”→粉碎叛亂,革命時機成熟→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其他起義→“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二大”,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列甯前往斯莫爾尼宮

七月事變成為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的終結點,資産階級已經舉起了刺刀,和平過渡的通道已經被關閉,自此政權基本上已經轉到反革命的臨時政府手中,蘇維埃成了它的一個軟弱無力的附屬品,革命和平發展的可能性不複存在。

臨時政府得到了布黨要起義的消息。他們仇恨害怕得要命,瘋狂地糾集力量。

根據列甯的指示,布黨決定提前起義。彼得格勒工兵,已轉到布黨的領導下,軍事革命總部負責起義總指揮。

臨時政府是不會罷手的,他們準備封閉橋梁。但很快他們的努力就被赤衛隊員破壞了。

列甯得知後,沒說一句話,迅速掏出了假發,穿了件大衣,急匆匆地走出大門。交通委員拉希亞跟随着列甯。上了電車,朝車場開去。下了車後,突然兩個士官生騎在馬上沖他們叫道:“通行證!”他們沒在意列甯扮成的老頭,他迅速離開。拉希亞拖時間讓他走遠,之後士官生并沒有傷害拉希亞。

“謝謝!”列甯簡短地說了一句。

斯莫爾尼宮内集合了大量武裝的工兵。列甯盼望已久的時刻即将到來了。他走進去,摘下帽子,同時摘下假發。大家認出了他,非常高興,好像力量、膽量和列甯一起來了。

聯絡員進來領取了指示。命令是:

占領電報局、電話局、火車站、橋梁,占領政府的所有機關。

“赤衛隊,集合!”在斯莫爾尼宮的場地上,口令立時如雷貫耳。火堆在燃燒,滿載着武裝工人的卡車向前開去,消失在10月的夜色之中。士兵和水兵也出發了。

起義爆發

公曆1917年11月6日至7日(儒略曆10月24日至25日)夜裡,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了。

11月7日晚九時,列甯領導赤衛隊員、士兵和民衆包圍了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冬宮,并于次日淩晨兩點占領之。

根據前蘇聯官方的說法:晚上在阿芙樂爾号巡洋艦上起義成功的士兵用炮轟擊冬宮,而且在冬宮發生了激烈的武裝沖突。而蘇聯解體之後研究資料表明,當晚在冬宮附近并未發生武裝沖突,守衛冬宮的僅有一個婦女營和一個士官生營,在人群的沖擊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宮的防衛長官帕裡琴斯基自己打開了冬宮大門,并把他們帶到了臨時政府部長們正在開會的地方。而阿芙樂爾巡洋艦正在大修,沒有裝彈也沒有人員。被臨時任命的阿芙樂爾号的政委别雷舍夫僅僅向冬宮打了幾發空包彈(沒有彈頭)。起義當晚,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發布《關于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稱:起義“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勝利。”

1917年11月6日,列甯秘密來到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武裝起義。從1917年11月6日夜間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萬革命士兵和起義工人迅速占領了彼得格勒的各個戰略要地。7日淩晨1時起義部隊占領了郵政總局。2時攻占了波羅的海火車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車站。接着關閉了政府大樓的照明電路,電話局切斷了臨時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電話。6時左右,赤衛隊員、士兵和水兵已經占領了皇宮大橋。除了宮廷廣場和伊薩基耶夫斯卡廣場地區,其他地區幾乎都掌握在起義者的手裡。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坐上美國大使館的汽車倉皇逃跑。10時,革命軍事委員會散發了列甯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宣布臨時政府已被推翻,政權已轉歸蘇維埃。 [62]  但臨時政府仍負隅頑抗,2000多名軍官和士官生繼續盤踞着冬宮。1917年11月7日下午5時~6時,2萬多名革命士兵和赤衛隊員、9輛軍車包圍了冬宮。軍事革命總部向臨時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命令它于1917年11月7日6時20分繳械投降。8時過後,遭到拒絕。晚上九點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号巡洋艦開炮,發出了總攻的信号。赤衛隊員和革命士兵在雷鳴般的“烏拉”聲中越過了街壘,迅猛的沖向冬宮,在冬宮的樓梯間裡和樓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衛隊員同士官生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到1917年11月8日淩晨1917年11月8日1時50分,臨時政府的成員(除克倫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終于被攻克。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資産階級臨時政府被擊垮,布爾什維克奪得政權,俄國革命将要由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的戰略相持轉為革命力量的戰略反攻。

結果

當夜,在攻打冬宮的隆隆炮聲中,全俄羅斯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開幕,大會首先通過了列甯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臨時政府已被推翻,一切權力歸蘇維埃。

1917年11月8日,大會通過了列甯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國主義掠奪性戰争,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願望,建議一切交戰國立即進行談判,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土地法令》法令規定立即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歸國有,交給勞動農民使用。最後,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無産階級偉大導師列甯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下設各部,執行無産階級國家的各種職能。斯大林當選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托洛茨基當選為外交人民委員。

列甯徹夜工作,寫出了《土地法》。

11月9日清晨大會勝利閉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産階級專政國家的成立。

意義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争。

改變了俄國曆史的發展方向,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毛澤東在1949年寫了一段這樣的論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甯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産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十月革命也結束了資本主義獨占天下的局面,并為之後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評價

由于列甯承諾會在革命後為人民帶來和平,十月革命後,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後被槍決。革命引起了西方社會極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國的對抗勢力,希望扼殺革命,從而引發戰争,托洛茨基說蘇維埃的權力是由内戰建立的,事實上俄共的權力是在内戰後才建立起來的。

十月革命是共産主義運動在人類曆史上首次獲得的勝利。第一個宣稱為實現了“無産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因此誕生。馬克思列甯主義在世界上由此獲得了更廣泛的影響,傳統資本主義世界受到極大的沖擊。也有人認為此革命是曲解了馬克思主義。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序幕,觸發了此後各國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範圍的擴張,許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運動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達大半個世紀的對抗也從此開始,直至冷戰結束,蘇聯解體。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被認為是無産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是人類曆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變革。十月革命也對其他國家的社會進步(比如中國)産生了重大影響,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當天,劉鏡人在緻北京政府外交部的電報中說:“近俄内争益烈,廣義派勢力益張,要求操政權,主和議,并以暴動相挾制。政府力弱,鎮壓為難,恐變在旦夕。”随着十月革命對中國影響的擴大,《新青年》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産黨的領袖毛澤東曾經評價:“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無産階級的先鋒隊,在十月革命以後學了馬克思列甯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産黨。”

後續延伸

立憲會議

注意:以下日期轉換為俄曆

在臨時政府執政期間,克倫斯基曾多次推遲立憲會議的召開,為此列甯曾多次猛烈抨擊臨時政府。在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 [71]  中,新生的蘇維埃政府再次宣告:“将保證按時召開立憲會議。”1917年11月12日,舉行立憲會議選舉,結果獲得多數票的是社會革命黨人——40%,布爾什維克隻獲得約23%的選票,處于失敗的狀态。盡管如此,立憲會議還是定于1917年11月28日召開。但是,28日這天,立憲會議沒有召開,人民委員會決議将立憲會議的開幕時間推至1918年1月5日。28日,立憲民主黨人和右派社會革命黨人在彼得格勒的塔夫利達宮前遊行示威,對布爾什維克政府推延立憲會議的召開表示抗議。人民委員會下令鎮壓,禁止立憲民主黨的活動,并逮捕該黨的領導人

1917年12月6日,列甯以人民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發表了《關于召開立憲會議的聲明》:“主要由于前全俄選舉委員會的過錯,立憲會議的選舉拖延了下來,加之反革命集團組織了立憲會議特别委員會同蘇維埃政權建立的人民委員會對抗,因此到處都在傳說,立憲會議絕不會按照目前組成的情況召開。人民委員會認為必須聲明,農工兵代表蘇維埃的敵人惡意散布的這些傳聞純屬謠言。根據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批準的人民委員會的法令,立憲會議的代表隻要有半數即40名按照規定到達塔夫利達宮辦公室報到,立憲會議即可召開。”同一天,列甯在起草的《全俄農民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告農民書》中,直接向農民呼籲:“讓每個村莊都從立憲會議中召回那些沒有公開聲明和沒有利用行動證明自己完全承認這些決定的社會革命黨代表或農民蘇維埃和農民機關的代表吧。”

實際上,列甯是寄希望于各地農村将參加立憲會議的代表召回去,使到達塔夫利達宮報到的代表不足40人。這樣就可不召開立憲會議了。12月11日,列甯在《關于立憲會議的提綱》 中,明确表示對立憲會議選舉結果的不滿意,他指責:立憲會議的選舉結果沒有“正确表達人民的意志”,從而産生了危機。他認為解決這一危機隻有兩種辦法:一是改選立憲會議的代表,立憲會議無條件地承認蘇維埃政權;另一是,“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因立憲會議而産生的危機便隻有用革命手段才能解決。這就是說,蘇維埃政權要采取最有力、最迅速、最堅決的革命手段來反對立憲民主黨人和卡列金分子的反革命勢力,而不管他們用什麼口号和機構(即便是用立憲會議代表的資格)作掩護。凡試圖在這場鬥争中束縛蘇維埃政權手腳的行動都是幫助反革命的行為”。

一月劇變

1918年1月6日,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法令,解散立憲會議。在會議上,列甯發表了講話,他說解散立憲會議是“執行了人民的意志——人民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他還将來到準備召開立憲會議的塔夫利達宮比喻為是“好像置身于死屍和木乃伊中間”。他還對布爾什維克黨人過去支持召開立憲會議作出了如下解釋:“誰要是說我們以前擁護過立憲會議而現在卻把它‘驅散’,那他就是沒有一點頭腦,隻會說一些漂亮的空話。因為過去,同沙皇制度和克倫斯基的共和國相比較,立憲會議在我們看來,要比那些臭名昭彰的政府機關好,但是,随着蘇維埃的出現,這種革命的全民組織當然無可比拟地高出世界上的任何議會。” 

1月10日召開的第三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成了蘇維埃政權的“立憲會議”。

會議通過了《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宣布俄國為“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簡稱“俄羅斯聯邦”,将“工農臨時政府”改名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政府”。18日,這次代表大會頒布法令,取消蘇維埃政權法律、法令和決定中一切有關立憲會議的内容。但是,迅速結束戰争依然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擺脫困境的惟一出路。一開始,蘇維埃政府建議所有交戰國停戰,進行和平談判。這時,任代理最高總司令職務的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杜鶴甯将軍受派和敵軍司令部就和談問題進行接觸。但杜鶴甯并不承認蘇維埃政府的權力,人民委員會以他不執行和德國人立即進行和談為由,撤銷了他的代總司令職務,任命尼古拉·瓦西裡耶維奇·克雷連柯為總司令。

俄國内戰

由于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中,成立了以列甯為首的人民委員會,使俄國再次出現兩個“政權”現象。以布爾什維克黨為首及工人、士兵為代表的蘇維埃人民委員會與以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為首及資本家、地主、軍官為代表的臨時政府發生了内戰,俄國革命力量對反革命力量的戰略反攻階段正式開始。布爾什維克原本上是不承認臨時政府,将臨時政府的進攻叫做“叛亂”。

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 蘇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争取了喘息的時間。 [85-87]  [88]  3月9日,第一批英國陸戰隊就以履行盟國職責,防止德國艦隊入侵為由,在蘇俄北方重鎮摩爾曼斯克登陸。法美意的軍隊也接踵而來。1918年3月9日協約國開始武裝幹涉蘇俄。

8月,協約國軍隊侵占了阿爾漢格爾斯克。

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于4月5日出兵占領海參崴。8月,美軍也在該地登陸。德國軍隊則占領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烏克蘭。這時外國幹涉軍尚未公開打出颠覆蘇維埃政權的旗号,沒有向蘇俄中心地區進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加緊了武裝幹涉,于1919~1920年先後利用高爾察克、鄧尼金等白衛軍組織了對蘇維埃政權的進攻,均遭失敗。

1922年10月,外國幹涉軍全部被逐出蘇俄領土。

建立國家

在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内戰争後,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幹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俄國資産階級、封建地主殘餘勢力被擊垮。

列甯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甯病情急劇惡化,當晚于哥爾克村逝世。

斯大林在《悼列甯》中寫道:“列甯同志和我們永别時囑咐我們要忠實于共産國際的原則。列甯同志,我們謹向你宣誓:我們一定奮不顧身地來鞏固并擴大全世界勞動者的聯盟——共産國際!”

當代有關活動

俄羅斯自1991年以來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11月7日确定為十月革命節,紀念1941年11月7日紅場閱兵式舉行50周年。1917年俄曆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列甯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産階級臨時政府的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蘇聯時期,11月7日是傳統的全國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蘇聯都要在首都莫斯科的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1941年11月7日,蘇聯舉行了最具曆史性的閱兵式。當時,蘇聯正處于衛國戰争期間,納粹德國軍隊已兵臨莫斯科城下,形勢非常嚴峻。為了鼓舞士氣,蘇聯政府在紅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斯大林站在克裡姆林宮鐘樓下的列甯墓上檢閱蘇聯紅軍,并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許多部隊從閱兵式現場直接開赴前線。

這次紅場閱兵顯示了正義之師必定戰勝邪惡的魄力與信心,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蘇聯官兵的鬥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的決心。莫斯科保衛戰以勝利告終,它粉碎了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成為蘇聯衛國戰争的一個轉折點。

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節,威武雄壯的蘇聯武裝力量再次通過紅場——這是蘇聯舉行的曆史上最後一次閱兵式。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官方不再慶祝十月革命節,但這一天仍是休息日。從1996年起,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将11月7日這一天定為“和諧和解日”。2005年6月21日,俄羅斯修訂的聯邦法律《俄羅斯軍人榮譽日和紀念日》規定,從2005年起,11月7日重新被當作十月革命節來慶祝,但這一天首次不再是休息日。該法律還将11月7日定為“軍人榮譽日”。

上一篇:宣德爐

下一篇:七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