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

北大荒

黑龍江農墾區域
北大荒舊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中國五十年代進行大規模開墾,經營農場,才使得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北大倉,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南有南水北調,北有三江灌區”,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一些農民這樣說。引水渠系18000多公裡,每年節省地下水18億立方米,改變地區種植條件,種“好大米”不再是難事……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十四灌區工程已進入到田間配套工程建設的最後階段,正在讓昔日“北大荒”,如今“北大倉”發生着新的變化。[1]
    中文名:北大荒 外文名: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 面積:5.53萬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東經:123°40′到134°40′ 北緯:44°10′到50°20′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北大荒,位于東經123°40′到134°40′,橫跨11個經度;從北緯44°10′到50°20′,縱貫10個緯度,總面積5.53萬平方公裡。指黑龍江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與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她的北部是氣度不凡的小興安嶺地區。西部是松嫩平原區。

一九四八年,中國共産黨揭開了移民開發這片荒原的序幕。經過六十年北大荒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擁有113個大型農牧場,2000多個企業,3560萬畝耕地,177.8萬人,分布在黑龍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龍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個市74個縣總面積5.7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約定俗成,如今的北大荒,成了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

水文特征

嫩江從伊勒呼裡山千裡南下,與松花江雙水合流。東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區。黑龍江一瀉千裡,松花江九曲十折,烏蘇裡江溫和恬靜。三條水脈在平原深處幽然相會,東流到海。

地質地貌

浩瀚的興凱湖依傍其旁,秀麗的完達山橫貫其中。平均海拔54米,萬分之一的坡降構成罕見的平坦地勢。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5%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北大荒大部分地區土地肥沃,部分為低濕沼澤地。

曆史沿革

化劍為犁、解甲歸田。1958年,王震将軍率十萬官兵挺進北大荒,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掀起墾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1959年9月27日,毛主席曾緻信“問候北大荒的同志們!”

54萬城市知識青年、20萬支邊青年、10多萬科技人員,因為有了北大荒精神,五湖四海的人們才能交融在一起,成為未來的主人。

密虎寶饒,千裡沃野造良田。三代北大荒人前赴後繼,披荊斬棘,獻給祖國的不僅是一個安穩天下的糧倉,還有一種永世長存的精神,這是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

北大荒的糧食供給能力,足以保證京津滬三大直轄市、人民解放軍三軍、港澳地區和藏青甘甯四省區的全部口糧供應。

“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研究的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突破了北緯45度~49度之間水稻種植的高寒禁區,創造了寒地水稻畝産超千斤的奇迹。

他愛水稻,忘了什麼都忘不了水稻;他愛水稻,因為那是他的智慧和汗水;他愛水稻,更愛耕作在稻田上的人們。他常吟的那首詩詞:血寫真言,汗灑田間,還将老骨還稻田。播個秋天,長個春天。

北大荒,自古的繁榮富庶之地。據《新唐上書·渤海傳》記載:渤海國進貢給唐王朝的貢品中有“盧城之稻”,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他們不會想到,在1300年後的今天,北大荒作為“中華大糧倉”,在緊急關頭以“北米南運”的方式支援和維護糧食安全、食品安全。

顧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品質。在2003年4月,為支援北京抗擊“非典”,北大荒米業人按照“不簽合同、不計代價、保質保量、按時運到”的要求,創造了每天向首都急運一個專列大米的奇迹,7天緊急發運了2萬噸大米。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08年5月,北大荒米業人再次承擔起了社會責任支援四川汶川災區,48小時加工發運2400噸大米;在2010年4月,西南五省區大旱的關鍵時刻,北大荒米業人向災區重點四川緊急調運大米10506噸。

北大荒獨樹一幟,開墾僅六十餘年,它成就了國人餐桌主食的基礎;并且形成了一種“誠信、務實、創新、卓越”的文化,得以傳承。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北大荒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适宜農業發展。

生物資源

北大荒生長季較短,但可以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甜菜、高粱等作物,需注意低溫冷害。2912萬畝耕地,以盛産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馳名全國。北大荒現有林地250萬畝、草原616萬畝、水面372萬畝。在利用資源、保護資源、良化資源的進程中,北大荒正在呈現土變更,黑土生金;水變清,清流千裡;樹變綠,綠滿青山的動人景象,成為一座綠色的寶庫。

上一篇:沅江三中

下一篇:陳店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