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全日制高等院校
北京中醫藥大學(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簡稱“北中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中醫藥學科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市共同建設,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創始成員,入選國家“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北京中醫藥大學始建于1956年,前身為北京中醫學院,是國務院批準最早創辦的高等中醫藥院校。1960年,學校被中央确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71年,學校與中國中醫研究院合并;1977年,兩院分開,分别恢複獨立辦學;199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
  • 簡稱:北中醫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本科專業:12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5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4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2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9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二級學科15個(一級學科涵蓋)
  • 校訓:勤求博采,厚德濟生
  • 校歌:《承諾》
  • 院校代碼:10026
  • 主要獎項: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17年)、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高校(2012年)
  • 知名校友:王國強、陳嘯宏、王永炎、汪建、林洪生
  • 知名教師:王國強、陳嘯宏、吳剛、王志勇、毛群安
  • 中文名稱:北京中醫藥大學
  • 外文名稱: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UCM
  • 現任校長:徐安龍
  • 校址:和平街校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1号 望京校區:北京市朝陽區中環南路6号 良鄉校區:北京市房山區陽光南大街與白楊東路 深圳校區:深圳市坪山新區(在建) 大連校區:大連瓦房店市(在建)
  • 類别: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醫藥類
  • 屬性:全國重點大學、省部共建高校、211工程(1996年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年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2015年入選)
  • 碩士招生電話:010-64287519
  • 主要院系:中醫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等14個教學單位
  • 博士後流動站:科研流動站3個

曆史沿革

1956年,學校于北京市海運倉成立,隸屬于原衛生部,是國務院批準最早創辦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

1960年10月,北京中醫學院被确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學校與原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合并,保留學院名稱和建制。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中醫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嚴重破壞,學校與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合并,保留學院名稱和建制。

1977年,恢複全國高考制度後,11月,北京中醫學院與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分設,學校恢複獨立辦學。

1978年2月,北京中醫學院重新被确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1年,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

199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

1996年,學校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0年,學校與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并組成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直屬教育部。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附屬中醫藥學校并入北京中醫藥大學。

2006年,北京冶金醫院并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2008年,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學校。2011年,學校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6月,北京二七機車廠醫院、北京通州區中醫院并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2012年,學校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7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2014年10月,棗莊市中醫醫院挂牌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棗莊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

2015年4月,學校入選國家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10月,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揭牌。12月,學校成為創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合作聯盟創始成員。

2016年1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巴塞羅那分校成立。10月,龍崗區中醫院挂牌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12月,大連市政府、瓦房店市政府與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同簽署北京中醫藥大學大連校區項目合作協議。

2017年9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1月,北京中醫藥大學獲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12月,廈門市中醫院挂牌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八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

2018年6月,房山區中醫醫院正式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托管,成立北京中醫藥大學第六臨床醫學院,即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

2019年12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6所醫學院校發起成立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同月,北京中醫藥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産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名單。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貧聯盟。10月,被國家知識産權局、教育部确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産權試點高校。

辦學規模

院系設置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下設中醫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學院(中醫藥文化研究院)、國際學院、台港澳中醫學部、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體育教學部等14個教學單位,有8所直屬附屬醫院和國醫堂中醫門診部,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5所非直屬臨床醫學院,8所教學醫院,設有12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理學、文學、管理學、法學5大學科門類。

直屬附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棗莊醫院(第四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第五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第六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第七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第八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山西省中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重慶市中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非直屬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臨床醫學院(中日友好醫院,三級甲等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安門臨床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西苑臨床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望京臨床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專業設置

學院

專業及專業方向

學制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中醫學(岐黃國醫班)

九年

中醫學(卓越中醫班)

五年+三年

中醫學(卓越中醫京華班)

五年+三年

中醫學(卓越中西醫班)

五年+三年

中醫學(卓越中醫兒科班)

五年+三年

中醫學

五年

中醫學(實驗班)

五年

中西醫臨床醫學

五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

中藥學(中藥方向)

四年

中藥學(中藥學與中藥分析方向)

四年

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方向)

四年

中藥學(臨床中藥方向)

四年

制藥工程(中藥制藥方向)

四年

制藥工程(生物制藥方向)

四年

藥學

四年

生物工程

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針灸推拿學

五年

針灸推拿學(針刀方向)

五年

針灸推拿學(康複方向)

五年

中醫學(卓越針推)

八年

中醫學(卓越針推對外)

八年

康複治療學

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

公共事業管理

五年

工商管理

四年

藥事管理

四年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四年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護理學

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

法學(醫藥衛生)

四年

英語(醫學、中醫藥國際傳播)

四年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現有教職工5233人,專任教師1478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占61.84%,具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占84.64%,有博士生導師346人。

學校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醫大師”6人,“全國名中醫”3人,“首都國醫名師”33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4人,“岐黃學者”9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項目負責人7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3人,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8人,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4人,形成了一支以國内外著名專家學者和國内有影響的中青年教授為主的師資隊伍。

學科建設

北京中醫藥大學是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學位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設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囊括4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囊括45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48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8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重點學科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學、中藥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醫内科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藥學、中醫臨床基礎、針灸推拿學、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民族醫藥、中醫五官科學。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腦病學(東直門醫院)、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藥化學、中藥分析學、臨床中藥學、中醫診斷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理學、針灸學、中西醫結合臨床(東方醫院)、中醫肝膽病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全科醫學、中醫肺病學、中醫内分泌病學、中醫老年病學、中醫急診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血液病學、内經學、金匮要略、古漢語與醫古文、中醫腦病學(東方醫院)、中醫痹病學、中醫肛腸病學、中醫乳腺病學、中醫周圍血管病學、中醫男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護理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基礎(藥理)、中西醫結合臨床(東直門醫院)、中醫藥信息學、中醫文化學、中醫神志病學、中醫循證醫學、中醫體質學、中醫藥英語、中醫國際傳播學、中醫藥管理學、醫藥衛生法學、航天中醫藥學、航海中醫藥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護理學。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中醫藥管理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人文學、中西醫結合基礎、護理學。

授予博士、碩士學術型學位

一級學科

學科名稱

博士點

碩士點

自設學科

中醫學

中醫基礎理論

*

*

中醫臨床基礎

*

*

中醫醫史文獻

*

*

方劑學

*

*

中醫診斷學

*

*

中醫内科學

*

*

中醫外科學

*

*

中醫骨傷科學

*

*

中醫婦科學

*

*

中醫兒科學

*

*

中醫五官科學

*

*

針灸推拿學

*

*

民族醫學

*

*

中醫體質學

*

*

*

中醫臨床藥學

*

*

*

中醫皮膚性病學

*

*

*

醫藥衛生法學

*

*

*

中醫藥外語

*

*

*

中醫藥管理

*

*

*

中醫養生康複學

*

*

*

中醫文化學

*

*

*

健康管理學

*

*

*

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基礎

*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

中西醫結合内科學

*

*

*

中西醫結合外科學

*

*

*

中西醫結合骨科學

*

*

*

中西醫結合婦科學

*

*

*

中西醫結合五官科學

*

*

*

中西醫結合腫瘤學

*

*

*

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

*

*

*

中西醫結合藥理學

*

*

*

中西醫結合護理學

*

*

*

藥學

藥物分析學

*

2017新增一級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

中藥學

中藥資源學

*

*

*

中藥炮制學

*

*

*

中藥鑒定學

*

*

*

中藥化學

*

*

*

中藥分析學

*

*

*

中藥藥理學

*

*

*

中藥藥劑學

*

*

*

臨床中藥學

*

*

*

民族藥學

*

*

*

公共管理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

2017新增一級

馬克思主義理論

*

2017新增一級

授予博士、碩士專業型學位

類别

領域名稱

博士授權

碩士授權

中醫學

中醫内科學

*

*

中醫外科學

*

*

中醫骨傷科學

*

*

中醫婦科學

*

*

中醫五官科學

*

*

中醫兒科學

*

*

民族醫學(含:藏醫學、蒙醫學等)

*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

全科醫學

*

*

護理

*

中藥學

*

法律

*

翻譯

*

學科評估

2017年,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學校學科評估結果為:

學科代碼

學科名稱

評選結果

1005

中醫學

A+

1006

中西醫結合

A+

1008

中藥學

B+ 

教學建設

•t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北京市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4個,北京市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内創新實踐基地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2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2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2019年底,獲批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護理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中醫學、中藥學、公共事業管理、針灸推拿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東直門醫院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東方醫院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第三附屬醫院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中醫基礎學》《中藥學》《中醫内科學》《傷寒論》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望聞問切話中醫》《中醫内科學選講》《中醫學專業導論》《兒童亞健康狀态與常見病證的中醫調治》《常見病艾灸、拔罐、耳針技法選粹》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中醫診斷學》《經絡腧穴學》

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9年制)、中醫撥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5+3”一體化)

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師資培訓中心(中醫藥學)

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醫“院校教育—師承—家傳”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中藥學》 《針灸學》

北京市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中醫學、中藥學、公共事業管理、針灸推拿學  

北京市精品課程:《中醫兒科學》《中藥藥劑學》《中藥鑒定學》《傷寒論》《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化學》《方劑學》《中醫内科學》《藥用植物學》《中藥藥理學》《中醫診斷學》  

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針灸推拿實踐教學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護理技能訓練中心

北京市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内創新實踐基地:開放性中醫臨床前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優秀中藥學人才培養創新創業實踐基地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中日友好醫院、護國寺中醫院、河北省安國藥材種植試驗場、北京中醫醫院

教學成果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項目名稱

時間

獲獎類别

高等中醫臨床教育質量評估指标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1997

二等獎

計算機中醫教學系統的研究-TCMCADS 生成系統、脈診客觀診斷系統、舌診學習系統

1997

二等獎

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004

二等獎

建立長效機制,切實推進醫學生素質教育改革

2008

二等獎

“院校教育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的中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2014

二等獎

以标準引領全球中醫藥教育-中醫藥教育标準的創建與實踐

2018

一等獎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探索25年

2018

二等獎

學校榮譽

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排名第92位。

2020年10月16日,被教育部選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産權試點高校。

2020年11月20日,入選“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

2021年4月27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援鄂醫療隊(東直門醫院、東方醫院)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2021年全國工人先鋒号”。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現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基地50個。

其中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0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台灣中醫藥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6個,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北京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1個。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國際合作研究基地、中醫藥防治疑難疾病國際合作研究基地。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醫内科實驗室、中醫藥抗病毒實驗室、中醫養生學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中藥制藥與新藥開發工程中心、中藥材規範化生産工程中心。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中西醫結合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中醫學與中藥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神經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生物化學實驗室、神經免疫實驗室、病理實驗室、中藥鑒定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中藥制劑實驗室、針灸生物學實驗室、細胞分子技術實驗室、微生物與免疫實驗室、中藥分析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心脈病證益氣活血研究室、糖尿病腎病微型症瘕研究室、證候規範化方法研究室、中醫體質辨識研究室、針灸特色療法評價研究室、中藥信息工程研究室、方劑配伍效應評價研究室、腦病中醫證治研究室、中藥經典名方有效物質發現研究室。

北京市教委工程中心: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工程中心。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醫藥防治免疫性疾病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基于老年癡呆防治的中醫藥慢病研究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肝病動物模型與新藥研發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西醫結合腫瘤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神經變性病中醫藥防治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醫内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藥基礎與新藥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醫養生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藥生産過程控制與質量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藥品質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2013-2017年,學校科研課題中标總經費7.34億元,其中2017年中标經費達到21140萬元,較2016年增長123.85%,國家級科研項目中标38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類項目獲得重大突破,2015年首次獲得重點項目的資助,2016、2017年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助;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中标2項,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标4項。

2017年,學校中标課題700項,橫向課題96項,縱向課題604項,其中國家級課題76項、省部級課題46項、市級課題9項;縱向課題中标經費16323萬元,橫向合作課題經費4817萬元,科研總經費21140萬元;到位科研經費10845萬元。

獲省部級獎項5項,學會獎項4項;SCI收錄論文315篇,EI收錄論文48篇,國際學術會議索引24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896篇,中文核心期刊被引頻次904次。

國家科學技術獎

年度

項目名稱

等級

2006

方劑組分活性跟蹤與配伍方法的建立與實踐

二等獎

2007

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标準的研究及其應用

二等獎

2010

經方現代應用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二等獎

2010

抑郁症中醫證候學規律的研究

二等獎

2011

肝脾腎同治法辯證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研究

二等獎

2012

補腎化痰法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及其應用技術

二等獎

2012

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制備方法與應用

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獎

學術資源

截至2018年8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19.79萬冊(含過刊13.45萬冊),新增紙質圖書5.37萬冊;

包庫電子圖書117.08萬冊,本地電子圖書51.85萬冊;

中文紙質期刊558種,外文紙質期刊15種;中文全文電子期刊10846種,外文全文電子期刊2883種。

“本校學位論文數據庫”由圖書館自主開發建設,收錄了學校1980年代至2018年6月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1.2萬餘篇。

圖書館館藏珍貴古籍包括明、清、民國、新中國時期(含日本、高麗)的木刻本、石印本、手鈔本、影印本線裝(含經折裝)近4000種、3.9125萬冊。其中,明版33種,清版925種,醫學古籍2600餘種、近2萬冊。

館藏善本中已有8部中醫古籍進入《第一、二、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此外,藏有國家圖書館出版的《中華再造善本叢書》正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民國張元濟主編原版《四部叢刊》(初、二、三編)、清光緒年間成都二仙庵木刻原版《重刊道藏輯要》、民國年間上海影印原版《影宋碛砂藏經》等大型叢書,卷帙完整、刊印清晰,内容涵蓋經史子集,包羅儒道佛藏。n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為94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萬餘名中醫藥專門人才,并先後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118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合作,設立了中國第一個在國外高校獨立頒發醫學學士學位項目;

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設“中醫學-生物學”雙學士學位教育;

與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學院合作開設獲歐盟認可的第一個中醫學碩士學位項目,開設中國首個全英文授課西醫生學習中醫的博士、碩士學位項目,首個全英文授課中醫學士學位項目。

2019年與美國國家兒童醫院合作,在美國建設具有中醫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兒科門診,學校為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師資培訓中心(中醫藥學),被國家漢辦正式批準建設“漢語國際推廣中醫藥文化基地(北京)。

學校于1991年在德國建立北京中醫藥大學魁茨汀中醫醫院。

2012年,與日本學校法人兵庫醫科大學合作建立了中醫藥孔子學院:日本學校法人兵庫醫科大學中醫藥孔子學院,先後建立北京中醫藥大學澳大利亞中醫中心、俄羅斯中醫中心、美國中醫中心、中國-德國中醫藥中心(魁茨汀)。

文化傳統

學校标識

•t校徽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标圖案由蛇、手杖、楊柳枝和心形外框組成。

标志中央“蛇與手杖”圖案是國際通行的醫藥衛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變形為針形,象征東西方醫學的交流與融合。楊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藥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醫藥人才的茁壯成長。蛇與手杖、交叉的楊柳枝分别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狀,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縮寫,突顯該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醫學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頂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縮寫。圖案選用紅、綠、藍三種顔色。紅色象征陽光,綠色象征生命,藍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标志整體寓意:北京中醫藥大學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愛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國醫藥造福人類。  

•t校旗

校旗設計為白底紅字,中央印有啟功題寫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字樣,左上方配以彩色校标。

寓意:北京中醫藥大學傳承聖潔醫道、播撒濟世丹心。  

精神文化

•t校訓

勤求博采、厚德濟生

 “勤求博采”:語出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勤求古訓,博采衆方。”現用以表示該校師生要做到勤奮研求,廣博采搜,彙通中西,學貫古今。此四字集中講治學态度和治學方法。

“厚德濟生”:厚德,語出《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濟生四字合而表示師生要寬厚仁愛,品德高尚,以仁術普濟蒼生,全面服務社會。此四字主要講品德修養、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還寓含繼承與發展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念。  

•t校慶日

校慶日為每年的9月3日。  

•t校歌

《承諾》

今天是桃李 明天是碩果

京華的殿堂升華我們的寄托

走進了學府 我們認真求索

用百家醫術 積澱身上的職責

今天是燭光 明天是星座

聖賢的智慧啟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會我們不做過客

為百姓造福 張揚博愛的人格

向祖國承諾 向人民承諾

勤求博采永遠是我們的選擇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妙手把握蒼生的脈搏

今天是燭光 明天是星座

聖賢的智慧啟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會我們不做過客

為百姓造福 張揚博愛的人格

向祖國承諾 向人民承諾

勤求博采永遠是我們的選擇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妙手把握蒼生的脈搏

向祖國承諾 向人民承諾

厚德濟生永遠是我們的本色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仁術呵護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  t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王瑤琪n

校長、黨委副書記

徐安龍

黨委副書記

靳琦、汪慶華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翟雙慶

副校長

張麗、陶曉華、王耀獻、劉銅華  、闫振凡n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劉江平

所獲榮譽

2022年2月,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n

知名校友

王國強,衛計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n

陳嘯宏,衛計委黨組成員、衛計委副主任。n

吳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n

王志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n

毛群安,衛計委宣傳司司長、衛生部新聞發言人。n

方來英,北京市衛生局黨組書記、局長。n

房書亭,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藥協會會長。n

李振吉,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n

龍緻賢,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n

董建華,中國工程院院士。n

王永炎,中國工程院院士。n

程莘農,中國工程院院士。n

任應秋,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n

王綿之,中醫學家、方劑學科創始人、首屆國醫大師。n

顔正華,著名中醫學家、中藥學專家、首屆國醫大師。n

王玉川,著名中醫學家、首屆國醫大師。n

孔光一,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n

王琦,中醫體質學學科創始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n

王慶國,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n

高學敏,中醫藥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n

張其成,國學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院院長。n

姜良铎,中醫學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n

郝萬山,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n

顧海鷗,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n

汪建,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n

許樹強,衛計委中日友好醫院院長。n

李甯,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n

陳誩,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黨委書記。n

劉清泉,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院長。n

王笑民,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n

王耀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n

李澎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n

劉建平,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n

高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n

曲黎敏,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史人文系教授。n

徐文兵,中醫專家、出身中醫世家。n

安阿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n

卓小勤,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衛生法學人士。n

翁維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中醫藥學會養生保健學會副會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