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亞

北亞

俄羅斯的亞洲部分
北亞是指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主要是指烏拉爾山以東、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阿爾泰山脈以北、哈薩克斯坦以北、蒙古國以北、中國以北日本以北、白令海峽以西的地區,占亞洲面積的三分之一。東西長約7000多公裡,南北寬約4000公裡,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裡。海岸線全長近3萬公裡。[1]地形多為高原台地和山地,農業以西西伯利亞南部較發達,小麥和乳、肉用畜牧業為主要部門。
    中文名:北亞 外文名:Northern Asia / Северной 别名:亞洲北部、西伯利亞 面 積:約1300萬平方公裡 氣候條件:多為高原和極端大陸性的冷溫氣候 東 西:長約7000多公裡 南 北:寬約4000公裡 道路通行:靠右行駛

簡介

包爾罕、馮家升《西伯利亞名稱的由來》一文認為西伯利亞的名稱是出于鮮卑。古代鮮卑分居在西伯利亞,中國史書上的鮮卑不過是這個民族南遷的"散姓"。西伯利亞是一個廣大地域,西起烏拉爾山,東迄楚科奇半島,隔洋與阿拉斯加相望。西伯利亞是漢語音譯過來的,德文作SIBERIEN,法文作SIBERIE,英文作SBERIA,很顯然是從英文音譯過來的,所以它是一個晚近的名詞。拿晚近的名詞不容易找出曆史上的線索,必須拿出一較古的名稱方可。西伯利亞俄文作Счбчрь,來自拉丁文SIBIR。這是德、法、英寫法所自出。

俄文西比爾(SIBIR)是從一種叫西比爾的民族音譯過來的,最早見于俄文是在1483年。沙皇把自己兼稱為西伯利亞的皇帝則始于1563年。西比爾民族滅亡後,他們留下的幾個城和地區也叫西比爾,最後擴大為現代廣大地域西比爾或西伯利亞。包文有詳細的論述,這裡不再冗述。

地域定義

地形劃分

“北亞”有兩個定義:

其中一個定義,是指俄羅斯亞洲部分,主要是指西伯利亞、以及阿爾泰山脈以北的地區,占亞洲面積的三分之一。過去亦有将蒙古包括入北亞的範圍内。

另一個定義,是指東北亞,即大中華圈加上日本和韓國,甚至蒙古。這是一個商業上相對東南亞的地理劃分。

一般來說,以前者比較普遍。

北亞地區包括了亞俄和蒙古利亞兩個地區。

地理特征

位置面積

北亞包括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兩大部分,平方公裡,是亞洲最大的自然地理大區。北西界是亞洲和歐洲之間的洲界,南界西段為哈薩克高地北麓,東段以俄羅斯與蒙古和中國的國境線為界,大部位于北緯50°以北,有2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地帶伸入北極圈内。北冰洋和太平洋分别從北而和東面圍繞着北亞,海岸線全長近3萬公裡。幾乎終年被冰層複蓋的寒冷的北冰洋,對北亞氣候乃至自然景觀起着“冰箱”作用,即使在夏季,北風襲來後氣溫也會驟降。

西北太平洋的溫熱狀況雖對這裡氣候有所改善,但因受遠東邊緣山地的阻擋,來自太平洋一側較為暖濕的氣流也隻能影響沿海一帶。同時,東岸的千島寒流和鄂霍次克海“冰窖”均有緻冷作用。北亞西距大西洋遙遠,僅西西伯利亞和南西伯利亞山地的西部才能受到大西洋暖濕氣流及伴之而來的氣旋的較多影響,因此,葉尼塞河谷以東的東西伯利亞更為幹冷。

地形天氣

亞地形多為高原台地和山地,主要包括中西伯利亞高原、南西伯利亞山地和遠東山地。北亞西有烏拉爾山,東為遠東山地,南緣為南西伯利亞山地,整個地勢向北降低,有利于冰洋氣團的南侵和停滞。平原地形較少,主要有西西伯利亞平原、北西伯利亞平原和科累馬平原等。極端大陸性的冷溫氣候高緯的地理位置、冰洋冷海的深刻影響、完整的陸地輪廓以及多山地高原且向北暢開的地形,使北亞氣候具有明顯的極端寒冷的大陸性氣候特征,這是形成北亞自然綜合體的主導因素。

最深湖泊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湖型狹長彎曲,宛如一彎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稱。它長636千米,平均寬48千米,最寬79.4千米,面積3.1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744米,最深點1680米,湖面海拔456米。其總蓄水量23600立方千米。貝加爾湖容積巨大的秘密在于深度,該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1620米,兩側還有1000~2000米的懸崖峭壁包圍着。湖面海拔456米。在貝加爾湖周圍,總共有大小336條河流注入湖中,最大的是色楞格河,而從湖中流出的則僅有安加拉河,年均流量僅為1870立方米/秒。湖水注入安加拉河的地方,寬約1000米以上,白浪滔天。

三大河流

勒拿河

勒拿河,長4,400公裡,是世界第十長河流,流域面積2,490,000平方公裡(世界第九)。俄羅斯主要河流和世界最長河流之一,長度位居世界第十位,從東南西伯利亞沿貝加爾湖西岸聳立的大山之中的源頭流往位于北冰洋拉普捷夫(Laptev)海濱的三角洲河口,全長4,400公裡(2,734哩)。流域面積約2,490,000平方公裡(961,000平方哩)。俄羅斯最長的河流。位于東西伯利亞,中西伯利亞高原東側,發源于貝加爾山西坡,距貝加爾湖僅7千米,沿中西伯利亞高原東緣曲折北流,縱貫伊爾庫茨克州和雅庫特自治共和國的森林與苔原帶,注入北冰洋拉普捷夫海。主要支流有維季姆河、奧廖克馬河、阿爾丹河以及維柳伊河等。

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是俄羅斯第一大河,水量、水能資源均居首位。長度若以色楞格河為源也居首位。有2條源流,一是大葉尼塞河,一是小葉尼塞河。幹流全長3481km,以大葉尼塞為源,河長4086km;若以小葉尼塞河為源,則河長4044km;若以安加拉河為源流,上溯至注入貝加爾湖的色楞格源河伊德爾(11A:~p)河為源.則全長5227m。小葉尼塞河發源于唐努烏拉山脈,大葉尼塞河發源于東薩彥嶺的喀拉·布魯克湖。

鄂畢河

鄂畢河是世界大河之一,按流量是俄羅斯第三大河,僅次于葉尼塞河和勒拿河。鄂畢河是由卡通河與比亞河彙流而成,自東南向西北流再轉北流,縱貫西伯利亞,最後注入北冰洋喀拉海鄂畢灣。河長4315km(從卡通河源頭算起),流域面積299萬km2(其中包括内陸水系流域面積52.8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2300m3/s,實測最大流量43800m3/s,實測最小流量1650m3/s;年平均徑流量3850億m3。含沙量沿程呈遞減趨勢(160~40g/m3),年平均輸沙量5000萬t。從卡通河與比亞河彙口起至托木河口為上遊,托木河口至額爾齊斯河口為中遊,額爾齊斯河口至鄂畢灣為下遊。

氣候條件

北亞地廣人稀。造成這裡地廣人稀的主要原因是氣候條件十分惡劣。一是因為這裡位于亞歐大陸北部,緯度較高,太陽輻射較少,終年氣候寒冷;第二,這裡位于西風帶,但由于亞歐大陸西部的山地(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烏拉爾山脈等)對暖濕西風的阻擋,使這裡與同緯度的歐洲部分氣候條件相差很大;第三,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沼澤較多,而東部的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又因為地勢較高又深居亞歐大陸内部,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十分大,因此北半球極端最低也出現在這裡的奧伊米亞康。因此這裡地廣人稀,較少的人口也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地區。

自然資源

能源資源

本區的能源資源尤為豐富,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極大。在前蘇聯的石油潛在資源中,約有一半集中在本區,而秋明油田的遠景儲量可達400億噸,能開采的就有60億噸。以秋明地區為主的西西伯利亞油氣田,已發現的油田和氣田達200多個,是世界上僅次于波斯灣的第二大油氣田。僅秋明一個州的油氣資源就已超過美國的全部儲量。煤炭是前蘇聯主要燃料動力之一,有93%的煤炭資源在烏拉爾以東的西伯利亞地區。據推算,在已探明的儲量中,70%左右在西伯利亞地區。

淡水資源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的淡水儲備量達到了2.36萬立方公裡,占全世界淡水儲量的約20%,占原蘇聯淡水儲量的80%以上。是原蘇聯最大的淡水魚産區,淡水魚産量占原蘇聯總産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東西伯利亞地區的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勒拿河流域,也是重要的淡水魚産區。

礦藏

本區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十分豐富,這裡幾乎擁有世界上已經發現的一切礦物資源。鐵、銅、鋁、錫、鎳、鉛、鋅、鎂、钛等有色金屬礦,金、銀等貴金屬礦,鎢、钼、鉀等稀有金屬礦,雲母、石棉、螢石、石墨、滑石等非金屬礦,以及鹽、磷灰石、磷鈣石等天然化學原料礦産資源的儲量都十分可觀。其中,鐵、銅、鋁、錫的儲量尤為豐富。

發展曆史

古代史

匈奴

匈奴民族在古代建了匈奴王國。匈奴王國之後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此外,柔然王國也被認為是由匈奴民族所建立。這四個國家先後在蒙古利亞(簡稱蒙古)稱王稱霸。在6-13世紀,先後出現了突厥王國、薛延陀王國、回纥王國(後改稱回鹘王國)和黠戛斯王國等國,稱霸中亞和蒙古。

蒙古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建立北至吉爾吉斯,西至叙利亞,東至太平洋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将國名改稱元,建立元朝。在西伯利亞,則有白帳汗國(金帳汗國)和藍帳汗國(欽察汗國)兩個蒙古帝國的封國;白帳在14世紀滅藍帳,改稱金帳。1598年,西伯利亞汗國被沙俄吞并。西伯利亞亦是古代不少強悍民族的搖籃。匈奴、月氏、突厥、契丹、蒙古等等各種民族都是從西伯利亞崛起的。西伯利亞俄羅斯境内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帶。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迄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與中國、蒙古和朝鮮等國為鄰,面積1276萬平方千米,除西南端外,全在俄羅斯境内。

倭寇

倭寇一般指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以日本為基地,活躍于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經被歸于海盜之類,但實際上其搶掠對象并不是船隻,而是陸上城市。其相對應的西方入侵者是維京人和海上民(En: Sea Peoples)。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曾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内陸地區。倭寇的組成并非僅限于日本海盜,隻是由于這批海盜最初都來自日本(當時稱為倭國),所以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于日本國内政治形勢轉變,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已經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海商與海盜,他們依從着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繼續為禍于東海,也被歸于倭寇之列。

近代史

從十六世紀後期,沙俄就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逐步占領了廣大的西伯利亞。1632年,在雅庫次克修建據點,作為進一步侵略的根據地。1685年起通過同清朝進行了雅克薩之戰,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獲得了利益。

1856年5月28日,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瑷珲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1860年(鹹豐十年)11月14日沙俄利用英法侵華聯軍攻占北京的軍事壓力,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将烏蘇裡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内)約四十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強行劃歸俄國;(2)規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卓爾、特穆爾圖卓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根據這一規定,于1864年10月7日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1869年9月4日,中俄兩國簽定《烏裡雅蘇台界約》,将原屬烏裡雅蘇台将軍轄地的唐努烏梁海西北4萬平方公裡的優質草地劃歸沙俄。同年9月13日,中俄簽定《科布多界約》,将原屬科布多定邊左副将軍轄區的烏梁海十佐領劃入俄境。中國又平白無故的丢失了約1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中俄《伊犁條約》,也稱中俄《改訂條約》。1881年2月24日。主要是争奪伊犁河流域的中國領土。

領土歸屬

1、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七年),興安嶺及額爾古納河以西約二十五萬平方公裡國土,于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喪失。

2、1727年10月21日(雍正五年),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十萬平方公裡國土,被迫簽訂恰克圖條約而喪失。

3、1858年5月28日(鹹豐八年),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廣大地區,面積約六十萬平方公裡土地為俄帝侵占,并逼清廷簽訂瑷珲條約加以承認。

4、1860年11月14日(鹹豐十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烏蘇裡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内)約四十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

5、1921年(民國10年),俄國先唆使唐努烏梁海獨立,1944年(民國33年)正式侵并,總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裡。

另外,蘇聯一手策劃了外蒙的“獨立”,1945年(民國34年),外蒙古舉行所謂公民投票(其地蒙古人嚴重俄化,為蘇聯所控制)。中國政府被迫承認。面積有156.65萬平方公裡,今為東亞五國之一。

基礎建設

發電站

本區地區電力工業的支柱是水電站。五十年代以來,通過實施一系列區域經濟綜合開發計劃,在安加拉——葉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興建了一系列大型的水力發電站,為本區的資源開發和工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保證。

鐵路

本區地域廣闊,人口稀少,加之氣候嚴寒,對發展交通運輸極為不利。根據這一地區的發展需要,建成了以河運、鐵路、公路、航空相結合的綜合運輸網絡。

鐵路是本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占本區貨運總量的80%以上。西伯利亞大鐵路、貝加爾湖——阿穆爾河鐵路橫貫東西是西伯利亞的運輸大動脈。著名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全長7416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電氣化鐵路。西伯利亞鐵路全線鋪設了複線,部分區段還實現了三線化。但各區段運輸能力不平衡,西線年貨物量可達1億噸以上,東線則隻有2500~4000萬噸。貝加爾湖——阿穆爾河鐵路全長4275公裡,年貨運能力可達7000~7500萬噸,是聯接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鐵路幹線。

公路

公路多集中于南部地區,特别是沿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的大、中城市周圍,與兩條鐵路幹線相聯絡,構成小區域運輸網絡。在南部鐵路幹線、大中城市周圍是路面質量好、設備完善、四季均可通車的公路;而在人口稀少的地區,則本區河流衆多、水量充沛,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水系的運輸河道近10萬公裡。許多河流還同鐵路、公路相連,構成水陸聯運網。

鄂畢河是本區最大的河運幹線,通航距離可達3650公裡。鄂畢河及其主要支流額爾齊斯河連接着新西伯利亞、巴爾瑙爾、蘇爾古特、烏瓦爾托夫斯克、莫戈欽、克拉斯内亞爾、鄂木斯克以及秋明、庫爾幹等經濟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并與西伯利亞大鐵路、土西鐵路、南西伯利亞鐵路、中西伯利亞鐵路等相聯結,運輸地位極其重要。

河運幹線

葉尼塞河長3487公裡,是東西伯利亞地區的主要河運幹線。連接着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工業樞紐、列索西比爾斯克森林工業綜合體、伊爾庫茨克工業樞紐、諾裡爾斯克礦山冶金聯合企業等工業基地。

勒拿河是東北水運區的河運幹線,通航距離4125公裡,主要運輸建築材料、石油、煤炭、木材等。

由于本區地形複雜、氣候條件惡劣,地面運輸受到制約,加之運輸周期長、速度慢、易造成貨損,使空運也成為西伯利亞地區的重要運輸方式。本區的大、中型經濟中心和重要的工礦區均通飛機,伊爾庫茨克建有國際機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