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張
師:既是拜師,學習的意思。夷:指蠻夷,當時清朝自認為是天朝大國把西方國家稱之為蠻夷。長技:是指他們的特長,就是指西方列強的先進工業,武器等等。制:控制,對付,制約等等這類意思。所以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學習制造和使用洋人先進的技術(武器)來打擊制約洋人。這一主張在當時并未付諸實施,後來洋務派在此基礎上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主張,并開展實踐,稱為洋務運動。清政府向西方學習前進了一步。
    中文名:師夷長技以制夷 來源:《海國圖志》 提出者:魏源 屬性:漢語詞語 提出時間:1842年 簡稱:師夷長技

來源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年)所著的中國認知海外第一書《海國圖志》中的至理哲言。魏源曾先後任江蘇布政使和巡撫的幕僚,也是當時堅決主張“睜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

魏源在書中寫道,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其在《原叙》中如是說:“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人,他在《海國圖志·叙》中指出: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所謂“師夷”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一套長處。

魏源說:“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謂“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敵制勝。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學習西方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他強調指出,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從反侵略立場出發,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表現了一種光輝的愛國主義思想。

魏源是林則徐的好友,林則徐是最先放眼世界的人,他搜羅人才翻譯外國書刊。1842年,魏源在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起初為50卷,到1852年已有100卷,廣泛介紹西方知識,并闡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試圖吸收西方先進技術,使中國富強起來。

後來嚴複先後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官》、《群已權界論》、《社會通诠》、《法意》等西方學術著作,較為系統地将西方的進化論、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介紹到中國來。

意義

“師夷長技以制夷”使一些中國人在鴉片戰争後,兵荒馬亂之時,深刻的認識到西方人的強大的軍事力量源于他們先進的技術。

中國人必須向西方人學習他們的技術,才能有力的反駁他們的侵略。“師夷長技”使中國逐漸走出被列強侮辱侵略的怪圈。在中國近代史上意義重大。

發展結果

鴉片戰争後,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有的人被列強的“船堅炮利”吓破了膽,認為中國今後隻能對外妥協,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以求“中外相安無事”。

還有的人雖然對中國在鴉片戰争的慘敗痛心疾首,要求“攘夷”“剿夷”,但他們提出的“攘夷”“剿夷”辦法是老一套,缺乏可行性。

而魏源則通過對鴉片戰争失敗原因的認真反省,既認識到了中國的落後,承認西方列強有其“長技”,同時又沒有喪失反抗列強侵略的勇氣,認為中國隻要把列強的“長技”學到手,就一定能打敗侵略者。

正是基于這兩方面的認識,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一思想後來成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