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

劉秉忠

大蒙古國至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
劉秉忠(公元1216年—公元1274年),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大蒙古國至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劉秉忠活躍于蒙元初期政壇,對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對元大都的規劃設計,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劉秉忠兼擅詩文詞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經》等傳世。劉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入都元帥府為質子,十七歲為邢台節度府令史。[1]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劉秉忠逝世,年五十九。谥号“文正”。
    本名:劉秉忠 别名:劉侃、子聰、聰書記、劉文正、劉文貞 字:仲晦 号:藏春散人 所處時代:大蒙古國→元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邢州 主要作品:藏春集、平沙玉尺經 主要成就:對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規劃北京城 出生年月:公元1216年 去世年月:公元1274年 官 職: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 爵 位:趙國公(贈)→常山王(贈) 追 贈: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 谥 号:文貞→文正

人物生平

早期經曆

劉秉忠,字仲晦,初名劉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他生于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祖籍瑞州,世代為遼朝官宦大族。曾祖父(姓名不詳)曾任金朝的邢州節度使,家居邢州,所以從他祖父劉澤算起,其家族成為邢州人。其父劉潤在大蒙古國太師國王木華黎攻取邢州後投靠其麾下為官。

劉秉忠自幼聰穎,八歲入學就能日誦文數百言。十三歲在帥府做人質,十七歲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養其親。劉秉忠為令史時常郁郁不樂,一日感歎道:“我家世代為官,難道我甯願淪為書記小吏嗎?大丈夫生不逢時,隻有隐退以待時而起。”便棄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幹年後,他被天甯寺的虛照禅師收為徒弟。後又雲遊雲中,留居南堂寺。

幕府書記

乃馬真後元年(1242年),北方禅宗臨濟宗領袖海雲奉蒙古宗王忽必烈之诏前往和林。路過雲中時,海雲聽聞劉秉忠博學多才,遂邀他同行。劉秉忠拜見忽必烈後,講述佛法大意,忽必烈甚為稱贊,多次垂詢。劉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其深入研究《易經》及宋邵雍《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曆、占蔔無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對劉秉忠甚是寵愛,海雲返回南方後,劉秉忠就留在忽必烈的府邸供職。

貴由汗元年(1249年),劉秉忠因父親去世奔喪回家,忽必烈賜金百兩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喪期滿,便召還至和林。次年(1250年),劉秉忠至和林後,上書多達數十萬字。可大緻分為十四條:

1.建議忽必烈效仿周公輔周武王事,輔佐蒙哥汗治理天下;

2.選派開國功臣的子孫到京府州縣去監督、考核舊官,根據考察結果進行獎懲;

3.按現在的戶口确定差稅,招攬被壓迫出逃的流民。規定百官爵祿,對其德行進行獎懲及約束;

4.對天下之民多施教化,不許下級官員随意定罪,死罪須上報聽候斷決;

5.清查官府所欠債務,若原系正當借貸一本一利由官府歸還,若系非正當借貸,且無借據,以及息大于本者,一概豁免;

6.百姓納公糧以就近輸倉原則為準,确定“關市津梁正稅”,禁止各處行商坐賈巧取橫奪,禁止奢華,規定上下服飾,減輕賦稅,差遣勸農官督課農桑;

7.興辦學校,實行科舉制,引導開國功臣的子孫入學校,選用有才能者;

8.慎擇縣官,招撫招撫關西、河南流民,撫恤孤寡殘疾者,不許朝廷使臣在地方騷擾官民,應設館安置;

9.令各地立廟祭祀孔子,訪察當地名儒,舉行祀典;

10.請蒙哥汗頒行新曆,同時着手撰修《金史》;

11.國家撥出一部分經費贍養生活困難的名士學者,免除其中自有産業者的賦稅差役,使其為國家盡其才能;

12.廣開言路,鼓勵直言。明君要分辨君子和小人,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3.将國内人民必須之鹽場和礦冶交各路課稅所管理,禁止好利之徒依恃官勢害民,使商賈與平民互不欺奪;

14.禁止私設牢獄,禁鞭背之刑。要正紀綱,行法度,使天下可不勞而治。注意拔擢廉潔能幹的官員。

忽必烈對他的這番議論,甚為贊賞,均加采納。劉秉忠又建議:“邢州戶口原有萬餘,自興兵以來都不滿數百,若派真定的張耕、洺水的劉肅這樣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複舊日盛況。”于是朝廷派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副使。不久流民複業,升邢州為順德府。

元憲宗三年(1253年)、元憲宗四年(1254年)和元憲宗九年(1259年),劉秉忠随忽必烈兩次征伐大理國和伐南宋。忽必烈采納了劉秉忠的“贊(輔)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殺”之言,命大将裂帛為旗,在旗幟上寫“止殺”二字,分頭号令各軍在攻入大理城後,不得妄殺。所以在此役中,蒙古軍每克一城,都沒有妄戮一人。征南宋時,所到之處,人民全活者不可勝計。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稱帝,即元世祖。忽必烈采納劉秉忠的建議,下诏建元紀年,設立中書省和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隐士都被錄用。劉秉忠雖居于忽必烈左右,但仍着舊服,當時人稱他為“聰書記”。

深得寵眷

至元元年(1264年),翰林學士承旨王鹗奏言:“劉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參與軍國大事,有勞有功。今陛下即位,萬象更新,而劉秉忠仍着舊裝,我等于心不安。應正其衣冠,給以厚爵。”忽必烈采納,當天便下诏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政事,又将翰林侍讀學士窦默的女兒嫁給劉秉忠為妻,在奉先坊賜他宅第,“以少府宮籍監戶給之”。

劉秉忠受命後以天下為己任,凡國家大小事務,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得忽必烈寵信。所推薦和提拔的人,後大多成為名臣。

劉秉忠侍從忽必烈三十多年,不管是遠征或兩都巡幸,他都随行,受到特殊的信任。《元史·後妃傳》載,怯薛官曾奏請割京師外近地牧馬,已批準,察必皇後想谏止,先故意責備劉秉忠:“汝漢人聰明者,言則帝聽,汝何為不谏。”連皇後進谏都要借重于他,可見忽必烈對他确實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

開元勳臣

早在蒙哥在位時,忽必烈便對中原都城的重要性開始重視,于是在撫州之東、灤水之北的龍崗命劉秉忠建開平,即位後升為上都。這實際上是将蒙古統治中心向燕京過渡的序幕,到至元年間,複改燕京為中部,實行兩京制度;而最終目的還是準備将都城内遷于燕。建立大都一大都規劃、建設的使命落到劉秉忠身上。至元三年(1266年),劉秉忠在考察遼、金舊都後,在原燕京城的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即元大都(今北京市)。新城規模宏偉,工程浩大,在劉秉忠和張柔、段貞等主持下,進展很快。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大都宮阙建成除主持設計大都外,劉秉忠還參與了元陪都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内)的營建。

至元六年(1269年),劉秉忠負責訂立朝儀,制定官制,朝見皇帝禮節、百官的服飾及俸祿等。這些都成為元代的定制。

至元八年(1271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采納,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來。

無疾而終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扈從忽必烈至上都,在南屏山的精舍清修。八月,劉秉忠忽然無病端坐而逝,享年五十九歲。忽必烈聞耗驚悼,對群臣說:“秉忠為朕盡忠三十餘年,小心謹慎,不避艱險,言無隐情,其學問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錢助喪,派禮部侍郎趙秉溫護送靈柩,葬于大都,後移葬到劉秉忠的故鄉。

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忽必烈追贈劉秉忠為太傅、趙國公,谥号“文貞”。元成宗時,加贈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改谥“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爵位為常山王。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僅有劉秉忠一人而已。

主要影響

政治

助行漢法

劉秉忠進入大蒙古國忽必烈幕府後,以布衣身份參預軍政要務。海迷失後二年(1250年),劉秉忠向忽必烈上萬言書,向其闡明了“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主張,然後就戶口逃亡、官員課稅、刑法教令等問題充分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主張,為日後忽必烈施行漢法打下了基礎。

忽必烈統治中原,需要大批漢族知識分子。為此,劉秉忠鼎力推薦了張文謙、張易、郭守敬、王恂、王文統、張耕、劉肅等“耆儒碩德,奇才異能之士”。忽必烈能“得中土心”,赢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擁護,與劉秉忠有極大關系。

建設禮樂

元朝建立初期,在設立中書省和宣撫司、選用官員等舉措中,劉秉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國家的禮樂典章制度也煥然一新。

規劃兩都

劉秉忠還是一個古代城市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專家,他于元憲宗六年(1256年)受命在漠南金蓮川草原上設計建造元上都城,曆時三年建成,忽必烈在此登基。又于至元三年(1266年)奉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規劃設計并開始建造一個規模宏偉、工程浩大的新都城,即元大都。劉秉忠為都城尋找水源,确定皇宮方位和建城的中軸線,連一個城隍廟的具體位置也是由他來确定的。至元十一年(1274年)初,元大都宮阙告成。

元大都以其因地制宜,兼收并蓄及富于創新等特色,成為古代都城建設的傑作。而劉秉忠對元大都的規劃設計,也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

制定國号

至元八年(1271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将大蒙古國更名為“大元”。

經濟

忽必烈曾向劉秉忠詢問“錢币之制”,劉秉忠回答:“‘錢用于陽,褚用于陰’。我國家龍興于朔漠之地,應該使用褚币(紙币),子孫世代繼承。如果用錢币,天下将不安甯。”忽必烈同意他的看法。《新元史》據此認為,元代中後期元武宗、元惠宗鑄錢的措施,招緻“天下亡于盜賊”,應驗了劉秉忠的話。

文學

詞曲

劉秉忠學問功底深厚,自号藏春散人,是一位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散曲家,每以吟詠自适。他的散曲多寫景物,風格蕭疏閑淡而隽永。

劉秉忠的詞、曲在元代都稱名家。張文謙《劉公行狀》則稱其“詩章樂府,又皆脍炙人口”。人們談元詞,無例外地要舉出《藏春詞》,清人編《曆代詩餘》,選劉秉忠詞五首(兩首誤收,一首《沁園春》非劉秉忠所作,一首《幹荷葉》雖為劉秉忠作但屬曲而非詞)。清顧嗣立《元詩選》小傳稱其“以佐命元臣,寄情吟詠,其風緻殊可想也”。顧奎光《元詩選》錄其詩三首,評價在耶律楚材上。清代詞人王鵬運《藏春樂府跋》“謂雄廓而不失之伧楚,醞藉而不流于側媚”二語,為劉秉忠詞風格評論定調。今人論元詞,劉秉忠也居重要位置。

劉秉忠詩的内容也頗為豐富,可以大緻分為遣懷、吟興、詠志之作,記行記遊及軍旅之作,贈答之作,題畫之作,即事、寫景及詠物等題詠之作,還有詠史詩和論詩詩。其詩“蕭散閑淡,類其為人”,能于淡中寓奇,追求恬淡辭面下的深蘊,故能淡而不枯。劉秉忠在元代不以詩文名世而以事功著稱,但還是以他的創作豐富了當時北方的詩壇。楊鐮的《元詩史》就用了相當篇幅評價其詩,認為“他是元初北方詩壇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曆史評價

察必:汝漢人聰明者,言則帝聽,汝何為不谏?

王鹗:秉忠久侍籓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

忽必烈:①氣剛以直,學富而文。雖晦迹于空門,每潛心于聖道。朕居藩邸,卿實賓僚。側聞高誼,餘二十年。出從遐方,幾數萬裡。迨予嗣服,須汝計安。不先正名,何以壓衆。(《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制》)

②秉忠事朕三十餘年,小心慎密,不避險艱,事有可否,言無隐情。又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不得與聞也。

③學窺天人,識貫今古。邃沖而有守,安靜而無華。昔侍潛藩,稔聞高論。适當三接之,際懇上萬言之書。蓋将舉天下而措諸安,以戒為人主者果于殺。朕嗣服而伊始,卿盡力以居多。蓋得卿寔契于朕心,而獨朕悉知于卿意。事皆有驗,人匪他求。周旋三十年,不避其難。剀切數百奏,各中其理。

李槃:故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劉秉忠,學窺天人,識貫今古。邃沖而有守,安靜而無華。昔侍潛藩,稔聞高論。适當三接之際,懇上萬言之書。蓋将舉天下而措諸安,以戒為人主者果于毅。朕嗣服而伊始,卿盡力以居多。蓋得卿實契于朕心,而獨朕悉知于卿意。事皆有驗,人匪他求。周旋三十年,不避其難;剀切數百奏,各中其理。(《太保劉秉忠贈谥制》)

王磐:輔佐聖天子開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光守成之業者,實惟太傅劉公為稱首。

閻複:當雲霾草昧之世,天開地辟,贊成文明之治……至于裁雲镂月之章,陽春白雪之曲,在公乃為餘事。(《藏春集序》)

宋濂:①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羁……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适,其詩蕭散閑淡,類其為人。

②賢者在世,視時诎信。挂瓢武安,絕世離群。扇然而起,拏風躍雲。乃壘乃城,乃阙乃庭。乃建灤京,灤京之封。龍岡欝沖,王氣所鐘。伊劉公是,庸作皇邑。土中敷文,教萬邦馳。車書來同,維公之功。

姚廣孝: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混俗;知己苟不遇,終身不怨讟。……一朝風雲會,君臣自心腹;大計業已成,勳名照簡牍。

孫承恩:脫迹空門,緻身台铉。大計密謀,忠勤不倦。灤京崇崇,王氣所鐘。定鼎宅中,召公之功。

朱轼:秉忠當出處之際,蹤迹甚奇。方其栖心方外、放浪山澤間,甯自知遭時遇主,出素蘊以綱維一世、垂之無窮哉?昔範蠡泛舟,觀兵強吳;李泌衡山之逸客,再定兩京,光複唐室。秉忠豈其流亞耶?

愛新覺羅·昭梿:卻特氏起自沙漠,一時所用将相,如耶律文正、楊中令惟中之相業,許文正、窦學士默、姚文憲樞之文學,劉太保秉中之謀畫,商孟陽挺、郝伯常經之剛直,廉中書弟兄之忠梗,史丞相天澤、伯右相顔之戰功,張都統宏範、李統制恒、阿太尉術之勇略,率皆拔出一時者。

柯劭忞:劉秉忠、張文謙、窦默、姚樞,皆世祖潛邸賓僚,贊帷幄之謀,以成大業。

查洪德:劉秉忠詩文詞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說,在元代詩史和詞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視的,并且具有他自己的個性特色。他的散曲還不具備元散曲的典型風格,但寫得也不錯,所以才赢得後人的注目。在元好問、耶律楚材之後,郝經、姚燧、盧摯、劉因之前,因為有劉秉忠的創作,北方文壇便不寂寥。

主要作品

劉秉忠一生在天文、蔔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或名《藏春散人集》《藏春詩集》)6卷,《藏春詞》1卷,《詩集》22卷,《文集》10卷,《平沙玉尺》4卷,《玉尺新鏡》2卷等。其中《藏春集》所收詩詞,詩計七律239首,七絕151首。《永樂大典》殘卷中尚有一部分劉秉忠詩。其部分詩詞如下:

劉秉忠的詞及散曲,大緻可依《藏春集》卷5與《全金元詞》所收,今知有小令《幹荷葉》1組8首和《蟾宮曲》1組4首,分别載《陽春白雪》前集卷1和《陽春白雪》後集卷1,《全元散曲》收錄。其中《幹荷葉》第5至第8首可以斷定非劉秉忠作,則實存散曲2組8首。他一生寫作有大量文章,但多已佚失,今僅有《全元文》卷115收錄其文3篇。

轶事典故

學際天人

劉秉忠兼備釋、道、儒之學,“通曉音律,精算數,仰觀占候、六壬遁甲、《易經》象數、邵氏《皇極》之書靡不周知”,《元史·李俊民傳》稱“時之知數(術數)者,無出劉秉忠”。元世祖忽必烈也稱贊劉秉忠“其陰陽術數,占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與闖也”。蒙古崇拜長生天,“事必稱天”,以占蔔辨吉兇。精于術數、占蔔,又深明治國之術,兩者相輔而行,這正是劉秉忠比當時的其他僧侶和儒士更受蒙古皇帝親信的重要原因。他與忽必烈的關系是“情好日密,話必夜闌,如魚得水,如虎在山”,被元代學者姚樞比為三國的諸葛亮,西晉的道安,南朝宋的“黑衣宰相”慧琳,北宋象數祖師邵雍(據說能預言禍福)。元人還盛傳他通秘術、行師用兵之際,役使鬼神、多著奇效。

簡樸淡然

劉秉忠雖身居忽必烈身邊,但始終保持了簡樸淡然的生活習慣,終日素衣簡居、粗茶淡飯。他以“臣山野鄙人,金無所用”的淡泊心境來對待忽必烈的賞賜,推辭不過,才将所賜的白金千兩,都散發給了急需用錢的人。

人際關系

祖父:劉澤

父親:劉潤

兄弟:劉秉恕

妻子:窦氏

過繼子:劉蘭璋

女兒:劉氏

孫子:劉虎、劉彪

後世紀念

墓地

關于劉秉忠墓的記載,史書中有不同的說法。

盧溝橋墓

明萬曆年間人蔣一葵《長安客話》載:“元太保劉秉忠墓在盧溝橋北,墓前石獸尚在。”按其所記,劉秉忠墓應位于今北京市石景山區盧溝橋北、永定河東。但其墓至今已無遺迹可尋。

邢台墓

現存的劉秉忠墓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橋西區賈村西約1公裡處,被稱為“劉太保墓”。據明末朱國祯《湧幢小品》記述:“劉太保秉忠,祖康懿公,弟秉恕墓,俱在邢台縣治西南先賢村”。墓原本完好,規模宏大,是邢台三大古墓之一,後多次被挖盜,今已被破壞殆盡,隻餘一個殘碑。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文貞公祠

“三文貞公祠”建于元代,在順德府城内(今河北邢台橋東區)。祠原名太保劉文正公廟,明代時改為三文貞公祠,祭祀籍貫邢州、谥号都為“文貞”的三位名相魏徵、宋璟和劉秉忠。祭詞:“世間明賢,同産此邦,文章德業,先後相望,曆時愈遠,聲則彌光”。此祠解放後被拆毀。

史料索引

《元朝名臣事略》卷7《太保劉文正公》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

《史傳三編》卷41《名臣傳三十三》

《新元史》卷157《劉秉忠傳》

上一篇:朱栴

下一篇:丁伍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