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轉内銷

出口轉内銷

漢語詞語
出口轉内銷指原來已經出口到外國的情況下,由于各種原因,經由各種渠道返回本土銷售。2020年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出口産品轉内銷的實施意見》。
    中文名:出口轉内銷 外文名:Domestic sales of commodities originally produced for exports 别 名:國貨複進口 企業劣勢:缺品牌、缺營銷

詞語概況

【中文表述】出口轉内銷

【英文表述】Domestic sales of commodities originally produced for exports

【其它名稱】國貨複進口,外貿貨,國貨出口複進口,(對大陸而言)香港一日遊

狹義含義

出口轉内銷,狹義是指本來打算出口國外的産品,因為各種原因(如貿易壁壘、國家政策的變更,本國與外國的關系發生變化等)不能出口到國際市場,廠家或商家為了減少損失,将貨物在本國國内銷售,或者是出貨到國外後,在核銷單過期之前未能收彙并核銷的。

當發生出口轉内銷之後,本次出口的這批貨将由出口的商品變成内銷的商品,不能再被定義成出口商品了。

廣義含義

廣義上的出口轉内銷是一種經營手法的轉變,指的是經濟危機背景下,原來外貿出口型企業受到國際市場消費的壓縮,産品銷售壓力加大,企業為求生存,把銷售途徑從國外市場改為國内市場,通過轉内銷的方式來獲得商品出售的新渠道,進而求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這成為企業在危機中尋求出路的一個途徑。

國内企業掉頭轉向做内銷,不但可以消化庫存,還可以通過促銷等手段盡快實現資金回籠,加大企業的利潤度和資金周轉率,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通過這樣一個轉向的機會,還可以拓展産品在本國國内銷售渠道,增加企業和品牌的知名度,增加市場機會。

其它含義

對于中國而言,在計劃經濟的時代(1950-1978)“出口轉内銷”這個詞有時候用來形容質量比較好的中國産品。在當時,中國往往把質量比較好的産品用于出口,質量不太好的産品留給中國國内消費。“出口轉内銷”的貨物往往質量比較好,而且由于貨物已經生産,且外貿産品一般不在企業庫存之列,有時會低價抛售兌現。

在中國計劃經濟的時代,“出口轉内銷”的商品有時候是價廉物美的代名詞。

形成原因

中國的出口轉内銷的形成原因包括:

一,國産商品由于貿易壁壘等貿易障礙原因,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需要返回國内;

二,國産商品由于國家政策的變更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需要返回國内;

三,國産商品由于本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發生變化等原因,無法到達目的地,需要退回國内;

四,由于産品質量或經濟糾紛或其他原因(如船期延誤)需要退回國内,或退回國内是更合适的選擇。

在中國海關每個月的進出口貿易統計表上,有奇怪的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進口”,在2006年末,這個數字的年度累計達到733.6億美元,如果僅僅看數字,這已經超過了當年中國全年從美國的進口額,也就是說,在2006年中國是自己的第六大進口來源地。這部分中國國貨隻是在文件上貌似打算出口,實際上并沒有。

這個就是國貨複進口的數字。按照中國海關的解釋,國貨複進口,就是指重新進口已經出口的中國産品。這其中,有因為質量問題和經濟糾紛而被退貨的産品,有跨國公司全球産業鍊的布局考量,但更多的國貨複進口是和加工貿易聯系在一起的。

在1980年代之前,國貨複進口有一個中國人更加熟悉的稱呼——“出口轉内銷”。1980年,中國國貨複進口2400萬美元,大部分來自海外退貨。

相關影響

很多出口商品可以享受出口退稅,因此,在中國的國情而言,出口轉内銷對中國最直接産生的問題,就是讓中國的國家稅收遭受損失。另一個問題,是讓中國的外貿統計數字出現嚴重偏差,不能反映真實的對外貿易金額和狀況。

1981年中國的外貿稅收政策調整後,内外貿稅收截然不同,産品内銷要征收增值稅和消費稅,而外貿企業出口材料、零部件、初級形态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可以直接獲得出口退稅,企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時,又可以享受減免關稅和增值稅的優惠。

以一個電子企業為例,電子元件出口可以享受13%-17%不等的出口退稅,等于價格成本降低了13%-17%。而下遊企業用更低的價格進口時,隻要持有加工貿易手冊,就不用另外繳納進口關稅和環節稅,上下遊企業都得到了稅收減免的好處。

中國向中國出口,中國從中國進口,這種類似“自己的嘴咬自己的鼻子”的令人無法設想的雜技動作,在中國外貿行業内卻是每天大量地在上演。它的學名叫做“國貨出口複進口”,外貿行業内俗稱“香港一日遊”。在1981年至2007年的26年間,這一業務增長了3056倍,直至巨額的貿易順差把中國推上國際舞台的風口浪尖

。2007年3月12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2月份,中國貿易順差高達237.57億美元,為2006年同期的9.7倍。當時有專家預測,中國的貿易順差可能不斷擴大,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順差國,而伴随其間的将是更為頻繁的國際貿易摩擦。

在日益巨大的貿易平衡壓力下,長期以來國貨出口複進口的“順差造假”問題引起多方面的關注。中國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在2007年1月份說,許多企業高報出口騙出口退稅,導緻中國外貿順差嚴重失真。

企業劣勢

缺品牌

缺品牌,但不缺技術:做加工,做出口,不需要品牌,隻需要提供低廉的生産成本和生産能力,質量有保證就可以,但做國内市場,做消費市場,需要的是品牌,出口型企業不缺技術,但缺少的是品牌。對出口型企業來講,為國外企業的代加工經驗,具備了強大的技術能力,唯獨沒有的是自有品牌,且不被國人所知和認可,這是出口企業轉内銷所遇到的第一道坎。

缺營銷

外向性企業重技術,缺市場

缺營銷,但不缺産品:出口型企業産品齊全,可對開拓國内市場而言,卻沒有營銷産品,營銷能力。做生産和代加工,并不需要針對終端市場的營銷,但做國内市場銷售,就必須面對一線市場,而這一點,也正是出口型企業所缺少的。缺營銷,但不缺産品,轉内銷,就是要解決如何把現有産品做好營銷的問題。

缺經驗

缺經驗,但不缺市場:消費市場是一潭深水,會遊泳的人遊得樂哉悠哉,不會遊的人卻會嗆得滿口是水。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和旺盛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對出口型企業來講,并不缺少市場容量,缺少的恰恰是他們運作市場的經驗。

缺資源

缺資源,但不缺機會:中國市場經濟剛剛滿三十年,很多行業還很不成熟,蘊藏着巨大的成功機會,如前文提到的背包行業,中國還沒有一個龍頭品牌,對德貝而言,機會還是很大的。但對德貝企業來講,缺少的正是運作市場所需要的資源,一沒有品牌,二沒有網絡,三沒銷售渠道,所有的外貿企業均如此。這是出口企業轉内銷通通存在的問題,機會就在眼前,就看如何開拓市場,抓住機會了。

解決辦法

要解決中國出口轉内銷引起的不良影響,有以下的辦法:

一,大力發展中國的現代物流業,吸引更多的國際物流企業将區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分撥中心設立到中國國内來。尤其需要加快中國保稅港、保稅物流園區、保稅物流中心等新型物流載體的建設,為物流企業進入中國,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更合理、寬松的環境。

二,大力改善中國服務業環境,吸引更多的跨國企業将區域銷售總部設立到中國國内。例如可進一步考慮賦予保稅物流園區、保稅物流中心等物流載體以貿易功能,從而建立更多的可體現進出口貿易性質的載體,允許在區内、中心内設立純貿易公司,吸引企業在區内、中心内完成國際貿易結算,逐步推動建立起一些帶有行業特色的區域性國際商品交易市場。這既可解決因多方貿易因素引起的出口轉内銷問題,更重要的是可将貿易所帶來的增值部分及其稅收留在中國國内。

三,加強監管,由中國海關監管結轉貨物最終實際出口,一旦内銷由海關按進口貨物補征進口關稅和增值稅。

四,重新合理設置進口關稅率、出口退稅率。抑制因進口關稅率倒挂而引起的國貨以一般貿易方式複進口的現象。使出口退稅率更合理地體現抑制資源性初級産品出口,鼓勵高附加值、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導向性作用,使國貨複進口企業雖然提早獲得退稅,但也損失了退稅率的差額。

五,調整部分政策抑制國貨複進口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情況。如中國國産設備出口後複進口享受減免稅政策,這有違減免稅政策是為了吸引國外先進技術的初衷,應該明确限制國産設備不得享受減免稅政策。

管理辦法

2020年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出口産品轉内銷的實施意見》,從加快轉内銷市場準入、發揮有效投資帶動作用、精準對接消費需求、做好融資服務和支持等方面推出十條舉措,力挺出口産品轉内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