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景

冬景

蘇轼七言絕句
《冬景》是北宋文學家蘇轼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此詩前半首說“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後半首通過“橙黃橘綠”來勉勵朋友困難隻是一時,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發作者的廣闊胸襟和對同處窘境中友人的勸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遠。[1]
  • 作品名稱:
  • 作者:蘇轼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
  • 中文名:冬景
  • 别名:贈劉景文
  • 朝代:北宋
  • 格律:七言絕句
  • 名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 出處:《蘇東坡全集》

原文

《冬景》

【宋】 蘇轼

贈劉景文⑴

荷盡已無擎雨蓋⑵,

菊殘猶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須記⑷,

正是橙黃橘綠時⑸。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蘇轼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并以詩歌唱酬往來。

⑵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⑶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動寒冷,堅強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後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一定要記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将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曆秋末冬初。

作品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别以為一年的好景将要結束,你要記住,最美的景色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雖然青春年華一去不複返,但你必須記住最美的青春年華。

創作背景

此詩是蘇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蘇轼在杭州見劉時,劉已五十八歲。經蘇轼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才得到小小升遷。不想隻過了兩年,景文就死去了。蘇轼感劉人生坎坷遭遇,應當時景色作此詩作。

作者簡介

蘇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代四大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其派别被稱為“蘇辛”詞派,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祐二年(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讪謗系禦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于東坡,自号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于常州。着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賞析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緻,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諸蓮塘荷,現在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餘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鬥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态,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裡,詩人卻隻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别在夏、秋獨占勝場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

詩人的高明還在于,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這是因為,在百花中,“唯有綠荷紅菡萏”,是“此花此葉長相映”的(李商隐《贈荷花》)。曆來詩家詠荷,總少不了寫葉:如“點溪荷葉疊清錢“(杜甫《絕句漫興九首》)、“接天蓮葉無窮碧”(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隐《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衮》)由此看來,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

蘇轼深知此理,才用擎雨無蓋表明荷敗淨盡,真可謂曲筆傳神。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杖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詩人的觀察可謂細緻炙,詩人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亦可謂強。這兩句字面相對,内容相連,是謂“流水對刀。“已無刀、“猶有”,一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可是,不論是先謝還是後凋,它們畢竟都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争,讓位于生機盎然的初冬驕子──橙和橘。至此,詩人才滿懷喜悅地提醒人們:請記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還是在“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屈原《橘頌》)的初冬時節。這裡橙橘并提,實則偏重于橘。從屈原的《橘頌》到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樹一直是詩人歌頌的“嘉樹”,橘實則“可以薦嘉客”。橘樹那“經冬猶綠林”、“自有歲寒心”的堅貞節操,豈止荷、菊不如,直欲與松柏媲美了。“菊殘猶有傲霜枝”,後來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堅貞不屈的人。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曾将此詩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相提并論。兩詩雖構思和描寫手法相似,藝術工力悉敵,内容卻以蘇詩為勝。這是因為,韓詩雖也含有一定哲理,卻仍隻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蘇詩則不然,它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體,借物喻人,贊頌劉景文的品格和節操。韓詩所贊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為好的早春;蘇詩卻把那些“悲秋傷春”的詩人眼中最為蕭條的初冬寫得富有生意和詩意,于此也可見他曠達開朗、不同尋常的性情和胸襟。真是淺語遙情,耐人尋味。

蘇轼這首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将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因此如果以情韻與理趣來看,蘇詩卻似略勝一籌于韓詩。

名家評價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曲盡其妙”。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淺語遙情。”

張鳴:“此詩淺語遙情,為傳誦名篇。”

劉士傑:“首二句對仗工整,清麗隽永。後二句獨出機,立意深刻。一般說來,一年好景無非春秋,詩人卻偏說是初冬,可謂不同凡響,角度新穎。” 

品味

荷與菊是曆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麼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着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内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上一篇:我不知道風

下一篇:七大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