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專業

兒科學專業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兒科學是以自胎兒至青春期兒童為研究對象,以保障兒童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為宗旨的學科。[1]
  • 中文名:兒科學專業
  • 外文名:Child Science Major
  • 類别:
  • 主管部門:
  • 研究對象:青春期兒童
  • 研究範圍:保障兒童健康

專業定義

兒科學主要研究胎兒至青春期兒童的生長發育、疾病預防、疾病診療、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兒童健康的保障與小兒疾病的預防、診治等。例如:新生兒先天性疾病的篩查,幼兒疫苗的接種,兒童感冒、發燒等疾病的診斷、治療等。

範圍

兒科學屬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其研究對象是自胎兒至青春期的兒童,研究内容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研究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不斷提高兒童體格、智力發育水平和社會适應性能力。

2.研究兒童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理論和技術,不斷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3.研究各種疾病的預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種、先天性遺傳性疾病的篩查、科學知識普及教育等,這是現代兒科學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内容,将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4.研究兒童中各種疾病的康複可能性以及具體方法,盡可能地幫助這些兒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乃至完全恢複健康。

随着醫學研究的進展,兒科學也不斷向更深入專業的三級學科細化發展,同時也不斷派生出新的專業。兒科學的三級學科分支類似内科學,主要以系統劃分,如呼吸、消化、循環、神經、血液、腎髒、内分泌等。此外,還有傳染病和急救醫學等特殊專業。小兒外科學則為外科學下的三級學科。

上述學科雖然在分類上與内科學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規律與成人差别頗大,應予以注意,不能混淆或替代。

特點

與其他臨床學科相比,兒科學有其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産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兒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兒童。兒童時期是機體處于不斷生長發育的階段,因此表現出的基本特點有三方面:

①個體差異、性别差異和年齡差異都非常大,無論是對健康狀态的評價,還是對疾病的臨床診斷都不宜用單一标準衡量。

②對疾病造成損傷的恢複能力較強,常常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對比較嚴重損傷的轉歸可以為自然改善或完全修複,因此,隻要度過危重期,常可滿意恢複,适宜的康複治療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自身防護能力較弱,易受各種不良因素影響導緻疾病發生和性格行為的偏離,而且一旦造成損傷,往往影響一生,因此應該特别注重預防保健工作。

發展

與西方醫學比較而言,中國的中醫兒科起源要早得多,自扁鵲“為小兒醫”以來已有2400餘年,自宋代錢乙建立中醫兒科學體系以來也有近900年。

此前在唐代已在太醫署正規培養5年制少小科專科醫生,隋、唐時代已有多部兒科專著問世,如“諸病源候論”和“小兒藥證直訣”等,收集論述小兒雜病諸候6卷255候,建立了中醫兒科以五髒為中心的臨床辨證方法。

16世紀中葉發明的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方法比歐洲發明牛痘接種早百餘年。進入19世紀後,西方兒科學發展迅速,并随着商品和教會進入中國。

20世紀30年代西醫兒科學在中國開始受到重視,至20世紀40年代兒科臨床醫療規模初具,當時的工作重點在于診治各種傳染病和防治營養不良。由于兒科人才日趨緊缺,兒科學教育應運而生。1943年,中國現代兒科學的奠基人諸福棠教授主編的《實用兒科學》首版問世,成為中國第一部大型兒科醫學參考書,标志着中國現代兒科學的建立。

自19世紀至20世紀末,西方兒科學的重大貢獻主要在于有效地防治傳染病和營養不良方面,兩者為當時兒童中死亡的首要原因。對預防多種傳染病疫苗的研制成功使得兒童常見傳染病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嬰兒死亡率逐年降低。

同時,由于抗生素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兒童中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大幅度地下降。代乳食品和配方乳的研究和提供曾經拯救了大量兒童的生命,近年來大力提倡母乳喂養使得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更加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對于兒童的醫療衛生事業非常關心。在城鄉各地建立和完善了兒科的醫療機構,并且按照預防為主的方針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建立起兒童保健機構,同時普遍辦起了各種形式的托幼機構。

這些機構對于保障中國兒童的健康和提高兒童的生命質量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機構,兒童的生長發育監測、先天性遺傳性疾病的篩查、疫苗的接種、“四病”的防治得以落實,兒童中常見病、多發病能夠得到及時的診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