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

光武中興

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劉秀統治時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複、發展社會生産,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建武二年至十四年頒布6道釋放奴婢诏令。建武十一年,連下三次诏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複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2]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簡政減吏,裁并400多縣。放免刑徒為庶民,用于邊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幹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台總攬于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複、人口增長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1]
  • 主要人員:漢光武帝劉秀
  • 中文名稱:光武中興
  • 時間:東漢建武二年至十四年
  • 結果:社會安定、經濟恢複、人口增長
  • 政治口号:以“柔道”治天下
  • 重大貢獻:光武中興,恢複漢室江山
  • 所處朝代:漢朝,東漢

背景

綠林、赤眉大起義

綠林、赤眉大起義推翻新莽政權後,很快又陷入了混戰狀态。更始帝劉玄進入長安大封功臣,并醉心于皇帝的生活,整日飲酒作樂。此時,赤眉軍另立劉盆子為帝   ,并整頓軍隊,加緊向長安進軍。

當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各立天子、相互混戰之際,劉秀乘機壯大自己的勢力,最終統一了中國,重建了漢室天下。25年六月,劉秀稱帝,沿用漢的國号,年号建武,稱光武帝。  

劉秀稱帝後,基本控制了中原要地(今河北、河南大部和山西南部),但各地仍然處于分裂割據的局面。光武帝根據形勢,決定先集中力量消滅對中原威脅最大的關東武裝勢力,再揮師向西各個擊破。不久,攻克洛陽,并遷都洛陽,用了四年時間,就将關東地區各個割據勢力全部鏟除。

在平定關東割據勢力的同時,在關中開始平定赤眉農民起義軍。25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推翻了更始政權。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派鄧禹在關中與赤眉軍交戰多次,大大削弱了赤眉軍的力量,但漢軍方面也損失很大。于是光武帝又派善于治軍、作戰穩健的馮異率軍前往支援。公元27年2月,馮異在崤底做好埋伏,引誘赤眉軍深入,然後發動突然襲擊。赤眉軍陣腳大亂,80000多人被迫投降。接着,光武帝親率大軍,在宜陽(今宜陽西)攔截折向東南的赤眉軍,将其全部殲滅,赤眉軍首領樊崇等10餘萬人投降。  

至此,光武帝終于将持續戰鬥了10年多的赤眉農民起義軍鎮壓,取得了關中地區,于是開始了下一步的戰略:西圖隴、蜀,統一全國。光武帝根據形勢,制定了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到公元36年底,光武帝徹底平定巴蜀,取得了統一戰争的最後勝利。

政治

光武帝完成了統一大業,恢複了漢室的統治。由于連年征戰,使光武帝對戰争産生了厭惡之心,而且他也深知天下百姓久遭戰禍,财物耗盡,天下太平是衆心所向。因此,在隴中蜀地(今甘肅隴西及四川部分地區)平定之後,光武帝決定緻力于發展社會經濟,安撫周邊少數民族。

加強皇權

光武帝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鑒于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于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仆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禀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仁心待人

光武帝認為“天地之性為人貴。”   新莽末年,群雄并起,光武帝能使天下歸心,他的人為貴思想起了不小作用。他不妄殺生靈。23年,他奉劉玄之命,持節行巡河北,進至邯鄲時,故趙缪王的兒子劉林勸光武帝說:赤眉軍正在河東地區,隻要決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百萬之衆的赤眉軍就可成為水中之魚。光武帝沒有同意,保全了百萬生靈。他善待降卒。   23年秋,光武帝軍大破銅馬軍之後,光武帝非但沒有殺投降的銅馬軍的一兵一卒,反倒封他們的首領為列侯。投降的人還是不放心,光武帝就命令他們各自回本營統領軍隊,而自己輕裝簡從巡行各部陣地。投降的人互相交談:“蕭王待人以誠推心置腹,我們哪能不以死效力呢!”   從此都心悅誠服了。光武帝把投降的士兵全部配給各個将領,于是部衆多達幾十萬,所以關西一帶稱光武帝為“銅馬帝”。他不計私怨,崇尚“人道”。更始帝劉玄曾親自下令殺死了光武帝的大哥劉縯,其仇可謂大矣。可當更始帝兵敗逃亡之時,他卻頒布了一道令常人無法理解的诏書,诏告天下說:更始兵敗棄城逃走,妻子兒女衣不遮體,遊離失所在路途。朕很憐憫他們。現封更始為淮陽王。吏民如有敢傷害他的,罪過如同大逆。後來,劉玄被赤眉軍将領謝祿絞殺。光武帝聽了很悲傷,诏大司徒鄧禹葬之于霸陵,同時将劉玄的三個兒子均封為侯。

簡化機構

建武六年(30年)光武帝下诏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條奏并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   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财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中和矛盾

光武帝愛好經術,深谙“中和”之道,并以此道化解了諸多矛盾,破解了一道道難題。即位之初,光武帝根據谶文任命平狄将軍孫鹹代理大司馬,衆人都不高興。于是他就轉而采取推舉法,令推舉可以擔任大司馬的人選。群臣推舉的結果有兩個人選,即吳漢和景丹。究竟怎樣擺平這個關系,光武帝說:“景将軍是北州的大将,是大司馬這樣的人選,但吳将軍有貢獻重大決策的大功,又嚴懲了苗幽州(牧)、謝尚書,他的功勞大。過去官制規定,骠騎将軍的官職可以與大司馬相互兼任。”   于是任用吳漢為大司馬,授任景丹為骠騎大将軍。這樣以來二人及群臣都再沒什麼意見了。 在處理封建土地關系上,光武帝遵循的總原則是抑強扶弱。對土地所有者,他的主導政策是:寬容而又略加限制。在政治方面,他一方面采取給予大土地所有者政治權力,将其中的人才羅織到政權中加以管束;另一方面,他通過樹立典範,引導大土地占有者,尋求新的、溫和的、道德型的管理手段來緩和階級矛盾。  

整頓吏治

光武鑒于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并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内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軍事

參見:東漢統一戰争

東漢建立後,立即出動大軍渡河南征。首先是掃蕩更始政權在各地的殘餘勢力,然後集中主力鎮壓赤眉軍。建武元年八月,攻取洛陽。這年十月,光武帝由河北至洛陽,遂定都于此。

建武二年(26年)春天,鄧禹率部到達關中地區,趁赤眉軍撤離長安到扶風(今陝西興平)的時機進入長安。不久,赤眉軍複還長安,擊敗鄧禹軍,迫使其撤出關中。但這時赤眉軍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一方面,關中地區的豪族地主結成營壘,負隅頑抗;另一方面,關中又接連發生災荒,糧草供應非常困難。赤眉不得已再度撤離長安,決意引兵東歸。不料在東歸途中陷入漢軍的重圍之中。

建武三年(27年)正月,光武以鄧禹屢戰敗績,乃命偏将軍馮異為征西大将軍,代鄧禹總統諸軍;又命鄧禹率軍與馮異會合,在崤山(今渑池以南)一帶布防,狙擊赤眉軍。崤底(今渑池西南)之役,赤眉軍大敗,損失八萬餘人。餘衆十餘萬人南走,在宜陽(今宜陽縣西)附近陷入重圍。光武“自将征之”,赤眉忽遇大軍,非常驚震,乃遣劉恭乞降。  

平定農民起義後,東漢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進攻南北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從建武五年至十二年(29—36年)之間,陸續消滅掉漁陽的彭寵,南郡的秦豐,梁地的劉永,齊地的張步,盧江的李憲,東海的董憲,漢中的延岑,夷陵的田戎,隴西的隗嚣,安定的盧芳和巴蜀的公孫述,重建統一的劉漢政權。

為了鞏固新建的東漢封建政權,光武汲取曆史的經驗教訓,先後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皇權和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措施。

經濟

與民休息

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帝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诏釋放奴婢,并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诏令免奴婢為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困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除此之外,還規定禁止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   ,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比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诏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

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産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30年),下诏恢複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複言軍旅”   。建武二十一年(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說:今天下災害不斷,百姓惶恐不堪,不如休養生息,讓百姓喘口氣。  

釋放奴婢

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诏釋放奴婢,并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還有,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诏令中,還曾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抑制豪強

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并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于建武十五年(39年)下诏“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诏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将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并起”   ,予東漢王朝以極大威脅。面對兩種不同性質的反抗,光武帝采取鎮壓與安撫并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拖,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很快,賊便解散了,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亂首領人物遷往他郡“賦田授廪”,切斷他們與原所在郡的聯系,給了豪強地主嚴重的打擊。經過度田事件後,郡國大姓的抗衡平靜下來,出現了“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大好局面。度田也成為東漢朝廷的定制。  

文化

重視文教

光武帝極為重視圖書文化建設和皇家藏書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鑒于西漢官府藏書散佚,而民間藏書頗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阙文,補綴遺漏。他下旨天下,廣為收集。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後,鴻生矩儒,莫不抱負典策圖籍,芸彙京師。數十年間,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如“石室”、“蘭台”、“仁壽閣”、“東觀”等多處,藏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西漢。遷還洛陽時,其經牒秘書,載乘2000餘輛。奠定了東漢國家藏書的基礎。  

提倡儒學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别是對儒家今文學派制造的谶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早在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孫述等人利用谶書作為其承受天命的依據,指使他過去的同學強華僞造了一個叫做“赤伏符”的谶語:“光武帝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在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表示他繼承了西漢的火德,是“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的真命天子。東漢統一全國後,更“宣布圖谶于天下”,把谶緯迷信尊為“内學”,作為其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學神學的同時,光武鑒于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于王莽代漢時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于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企圖養成重名節的社會風氣。  

謙和納士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載:建武五年,光武帝征召名士周黨、嚴光入朝,想起用他們。結果是周黨,入見俯伏而不拜谒,陳述自己願意謹守志向,隐居村野。嚴光不受“谏議大夫”之職,而自願到富春江去耕地、垂釣。對于周黨、嚴光的“狂放”,光武帝不僅沒有責備他們,反而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豁達。當博士範升上奏對其二人進行貶斥之時,光武帝卻下诏說:“自古以來高明之君、聖德之主,必定有不服的人。伯夷、叔齊不吃周代的糧食,太原周黨不接受我的俸祿,也是人各有志。”周黨隐居黾池前,光武帝賜予他帛四十匹;嚴光老死家中,光武帝為他哀傷,下诏賜給錢百萬,谷千斛。光武帝的“謙和”,還表現在他能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太學生出身的任延,被光武帝征用。在調任延任武威太守時,光武帝告誡他說:“要好好地對待上級官員,不要損壞自己的榮譽。”任延回答說:“我聽說忠臣不随便附和,随便附和的臣子不忠誠,堅持正義,維護公利,是臣子應有的品德。上下附和,并非陛下之福。要我好好地侍奉上級官員,我不能接受您這個指示。”對于任延的“犯顔忤旨”,光武帝并未因此而發天威之怒,他冷靜地傾聽這逆耳之言,虛心地接受了任延的批評,極有感慨地說:你的話是對的。

民族

東漢建立伊始,匈奴、羌、鮮卑、烏桓、蠻(夷)等少數族就對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與破壞。劉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少數族,因時因地制宜,一改漢武帝以來對少數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義,從休養生息的總方針出發,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屬于以德治邊。這些政策成功地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規模的戰争。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迹遠至西域和國外。  

建武二十一年(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劉秀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   。

外交

參見:漢委奴國王金印

鑒于王莽的教訓,光武帝,一改漢武帝以來對少數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義,從休養生息的總方針出發,确定了自己的一套民族政策,從而為東漢王朝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比如實行“逸政”安邊,不妄開戰端;着眼于合作發展,實施扶持政策;試行“以邊制邊”,采取“自治”政策等。從主流上看,光武帝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屬于以德治邊。這些政策成功地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規模的戰争。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迹遠至西域和國外。

評價

總評

光武帝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帝仍能兢兢業業,勤于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将議論經理,夜分乃寐”,樂此不疲。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曆代評價

《後漢書》作者範晔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司馬光:“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複前烈,身緻太平。”他們對于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雖因迷信圖谶,宣布圖谶于天下;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近世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光武帝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争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光武帝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着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順應了時代潮流。他在推倒王莽的戰争中,在削平地方割據的戰争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曆史有重要貢獻的曆史人物。”

曹植,《漢二祖優劣論》:客有問餘曰:“夫漢二帝高祖、光武,俱為受命撥亂之君,比時事之難易,論其人之優劣,孰者為先?”餘應之曰:“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長,身自亡徒。招集英 雄,遂誅強楚。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元勳,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寡善人之美稱,鮮君子之風采。惑秦宮而不出,窘項座而不起。計失乎郦生,忿過乎韓信。太公是诰,于孝違矣。敗古今之大教,傷王道之實義。身沒之後,崩亡之際,果令兇婦肆鸩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趙幽囚,禍殃骨肉。諸呂專權,社稷幾移。凡此諸事,豈非高祖寡計淺慮以緻禍?然彼之雄才大略,倜傥之節,信當世至豪健壯傑士也。又其枭将盡荩臣,皆古今之鮮有,曆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勳而遺元功也。不然斯不免當世之妄。

《太平禦覽·卷四百四十七》:宣仁以和衆,邁德以來遠。故窦融聞聲而影附,馬援一見而歎息。股肱有濟濟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稱;高尚純樸,有羲皇之素。謙虛納下,有吐握之勞;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規弘迹而造皇極,創帝道而立德基。是以計功則業殊,比隆則事異。旌德則靡愆,言行則無穢。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勳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相關影視

電視劇

2015年3月17日至18日,導演高希希攜旗下公司主創團隊考察中國漢城和棗陽漢文化産業發展,并就30集電視劇《光武中興》拍攝等有關事項與湖北大漢文化産業投資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   高希希透露“至少要拍5到8部電影、電視劇,這些劇集都将在漢城影視基地拍攝。其中我最看重的是講述東漢光武帝劉秀傳奇一生的曆史大劇《光武中興》,這部新劇将于2016年底前開拍。”  

紀錄片

2013洛陽市拍攝大型曆史題材電視劇《光武中興》,該劇總投資1億元,共50集。  

2014年中央電視台制作紀錄片《中國通史》。該片是中國首部完整展現中華民族發展過程的記錄片,其中的《光武中興》攝制組導演是意大利人Sergio Basso。2014年6月11日拍攝完畢。  

上一篇:測繪地圖

下一篇:曾侯乙編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