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

哲學概念
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價值哲學的重要範疇,它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态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取向。價值取向具有實踐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決定、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因而對主體自身、主體間關系、其它主體均有重大的影響。價值取向的合理化是進步人類的信念。
    中文名:價值取向 外文名:value orientation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類别:價值哲學的重要範疇 作用:決定、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 影響:進步人類的信念 定向功能:喚起态度、指引和調節行為

定義

指某些價值觀成為一定文化所選擇的優勢觀念形态,或為個體所認同并内化為人格結構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評價事物、喚起态度、指引和調節行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為一種人格傾向予以探索。

近代研究

自20世紀70年代起,許多心理學家進行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研究。許志超和特瑞安迪斯(1984)綜合前人觀點,認為上述兩種價值取向是與人際有關的人格結構,包括情緒情感、信念、思想體系及行為等方面的綜合體。他們設想:個人主義者認為,個人是生存的基本單位,自我依賴感很強,有時産生孤獨感,與群體有距離;很少關注别人的意見,當個人目标與群體目标不一緻時,很少願服從集體目标;願将沖突公開,與别人對抗;認為任何結果都是個人所為,自己承擔所有責任。

集體主義者認為,群體是生存的基本單位,群體提供了物質安全與情感安全,有依賴于某一群體的感覺,“我們感”很突出;個人的大多數行為目标與群體目标保持一緻,重視他人意見,常服從别人特别是權威人物;強調群體和諧,企圖避免沖突;認為任何結果都是群體所為,習慣于衆人一起承擔責任。他們編制成63個項目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量表(簡稱INDCOL),經過多次施測,取得一定的信度與效度,是用以開展價值取向方面(如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家庭、學校教育的關系,價值取向與助人行為的關系等)實驗研究的一種嘗試性的測量工具。

五種取向

克拉克洪和斯特羅德貝克(1961)概括出五種各包括三種類型的價值取向:

(1)對人類本性内部特征的概念(壞的、善惡混合的、可變的);

(2)對人與自然及超自然關系的概念(人類服從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統治自然);

(3)人類生命的時間取向(以過去為中心、以現在為中心、以未來為中心);

(4)對自我性質的看法(強調存在、強調順其自然、強調行為);

(5)對人際關系的看法(獨處、合作、個人主義)。

通過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試交談,發現在西方工業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們強調自然的主宰地位,以将來為中心,強調行為和個人主義;而在非工業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們則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現在或過去為中心,順其自然發展自我和強調與他人合作的關系。

主要類型

人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家庭、朋友、老師、群體乃至組織等都會影響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的價值取向是在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學習和經曆的産物,因此會有十分不同的價值取向。

關于價值取向,有許多分類方式。比較有影響的是心理學家Rokeach的分類。他把價值取向分為兩大類:終極價值和工具價值。終極價值指的是反映人們有關最終想要達到目标的信念;工具價值則反映了人們對實現既定目标手段的看法。Rokeach在其名着《人類價值的本質》中,提出了終極價值和工具價值的各18個成分。表1是Rokeach的終極價值和工具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