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草

傷寒草

斑鸠菊族斑鸠菊屬植物
學名:Vernonia cinerea (L.) Less.)為斑鸠菊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垂直,分枝。莖直立呈鋪散狀。花序多數,排列成傘房狀圓錐花序;花淡紅紫色,花冠管狀;瘦果圓柱形。花期全年。夜香牛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淨鮮用或曬幹。味苦、微甘,性涼。有疏風散熱,涼血解毒,安神之功效。用于感冒發熱,咳嗽,痢疾,黃疸型肝炎,神經衰弱;外用治癰疖腫毒,蛇咬傷。
    中文名:傷寒草 拉丁學名:Vernonia cinerea(L.)Less 别名:寄色草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超目: 目:桔梗目 亞目: 科: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族:斑鸠菊族 亞族: 屬:斑鸠菊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夜香牛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浙江、江西、福建、雲南和四川等省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根垂直,多少木質,分枝,具纖維狀根。莖直立,通常上部分枝,或稀自基部分枝而呈鋪散狀,具條紋,被灰色貼生短柔毛,具腺。下部和中部葉具柄,菱狀卵形,菱狀長圓形或卵形,長3-6.5厘米,寬1.5-3厘米,頂端尖或稍鈍,基部楔狀狹成具翅的柄,邊緣有具小尖的疏鋸齒,或波狀,側脈3-4對,上面綠色,被疏短毛,下面特别沿脈被灰白色或淡黃色短柔毛,兩面均有腺點;葉柄長10-20毫米;上部葉漸尖,狹長圓狀披針形或線形,具短柄或近無柄。

頭狀花序多數,或稀少數,徑6-8毫米,具19-23個花,在莖枝端排列成傘房狀圓錐花序;花序梗細長5-15毫米,具線形小苞片或無苞片,被密短柔毛;總苞鐘狀,長4-5毫米,寬6-8毫米;總苞片4層,綠色或有時變紫色,背面被短柔毛和腺,外層線形,長1.5-2毫米,頂端漸尖,中層線形,内層線狀披針形,頂端刺狀尖,具1條脈或有時上部具多少明顯3脈;花托平,具邊緣具細齒的窩孔;花淡紅紫色,花冠管狀,長5-6毫米被疏短微毛,具腺,上部稍擴大,裂片線狀披針形,頂端外面被短微毛及腺。

瘦果圓柱形,長約2毫米,頂端截形,基部縮小,被密短毛和腺點;冠毛白色,2層,外層多數而短,内層近等長,糙毛狀,長4-5毫米。花期全年。 

生長環境

為雜草,常見于山坡曠野、荒地、田邊、路旁。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和四川等省區。印度至中南半島、日本、印度尼西亞、非洲也有。 

主要變種

小花夜香牛

該變種以植株矮,通常高不超過20厘米;下部葉橢圓狀卵形或寬卵形至近圓形,下面被疏柔毛;頭狀花序小,長4-5毫米;總苞長2.5-3-5毫米,與原變種 var. cinerea 相區别。産于廣東、台灣。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熱帶地區也有。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有疏風散熱,拔毒消腫,安神鎮靜,消積化滞之功效,治感冒發熱、神經衰弱、失眠、痢疾、跌打扭傷、蛇傷、乳腺炎、瘡疖腫毒等症。

性味歸經:苦、微甘,涼。

用法用量:幹品0.5~1兩,鮮草1~2兩;外用适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彜藥:哈背普:全草治脾虛,飲食不化《滇藥錄》。夜香牛,哈倍普:全株治感冒發熱,咳嗽,痢疾,黃疸型肝炎,神經衰弱;外用于癰疖腫毒,蛇咬傷《滇省志》。

侗藥:教耿(三江):根治風濕《桂藥編》。

佤藥:全草治感冒發熱,咳嗽,神經衰弱,外用蛇傷,蟲咬,無名腫毒《中佤藥》。

物種區别

該種植株高矮,根分枝或不分枝,葉形和毛茸多變異。前人(Handel-Mazzetti 1936)曾将雲南昆明、大理及東北部、四川、會理、江孜等地采的标本鑒定為 V. abbreviata (Wall.) DC.,中國植物志編委檢查了上述地區的标本、除根多少變木質,植株較矮小,常自基部多枝外,與該種其他地區的标本無顯明的區别,故應置于本種比較适宜。

上一篇:醫生魚

下一篇:錐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