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翁

信天翁

信天翁科動物
鳥綱,信天翁科各種類的通稱。體長約70—140厘米,為大型海鳥。嘴前端鈎曲。鼻孔呈管狀,左右分開。翅較長,尾較短。腿短,位于身體後部。後趾缺少或退化,前三趾具全蹼。集群營巢于海島上。主食魚類及頭足類。全世界有14種,南北半球均有分布。其中短尾信天翁[D.albatrus]體長約95厘米,嘴肉紅色,先端白色。體羽主要為白色,頸部淡黃色。初級飛羽和尾端褐色。繁殖于中國南部海域,冬季見于中國山東、台灣等沿海。為稀有種類。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鹱形目 亞目: 科:信天翁科 亞科: 族: 屬:分屬至今為止還沒有定論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南半球海域,北太平洋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信天翁 英文名:Albatross 分布:大多數信天翁科的鳥生活在南半球的深海中少數生活在北太平洋和赤道地帶。人們通常在大海洋航行時,在海上或石礁島嶼等地方才看到信天翁。

形态特征

體長約70—140厘米,為大型海鳥。嘴前端鈎曲。鼻孔呈管狀,左右分開。翅較長,尾較短。腿短,位于身體後部。後趾缺少或退化,前三趾具全蹼。 [1]  嘴長而強,由許多角質片覆蓋,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狀;頸短;體軀粗壯結實;尾短;翅狹而特大,雙翅展開可達3~4米,體重8~9千克。

生活習性

信天翁的栖息地是海洋。它們在岸上表現得十分馴順,因此,許多信天翁又俗稱“呆鷗”或“笨鳥”。信天翁是最善于滑翔的鳥類之一。在有風的氣候條件下,能在空中停留幾小時而無需拍動其極其長而窄的翅膀。它們需要逆風起飛,有時還要助跑或從懸崖邊緣起飛。無風時,則難于使其笨重的身體升空,多漂浮在水面上。也像其他鳥類一樣,能喝海水。通常以魚類和頭足類為食,也常跟随海船吃船上的剩食。信天翁僅在繁殖時才成群地登上遠離大陸的海島。在那裡繁殖交配,其中包括展翅和啄嘴表演,伴随着大聲鳴叫。每窩産一枚卵,産在地面上或簡易堆起的巢裡。親鳥輪流孵卵。幼雛成長很慢,尤其是大型種類者;幼雛孵出後3-10個月才長齊飛羽,之後在海上渡過5-10年,在到陸地配對前,換過幾次羽。信天翁壽命很長。

地理分布

信天翁主要分布于南半球,少數生活在北太平洋和赤道地帶。信天翁的分布非常明顯,這與南極洲和南美洲、非洲及澳大利亞南端之間的海洋帶受風影響有關。南緯45-70°集中了數目最多的個體和種類,但它們也在南半球的溫帶水域繁殖,同時少數種類的分布區域進入了北太平洋。加拉帕哥斯群島和厄瓜多爾外海的拉普拉塔島上的加島信天翁在赤道處繁殖,那裡的氣候受到寒流洪堡洋流的影響。

物種分類

信天翁科共有14種鳥類。

阿島信天翁(Diomedea amsterdamensis)、皇信天翁(D. epomophora)、漂泊信天翁(D. exulans)、黑腳信天翁(Phoebastria nigripes)、黑背信天翁(P. immutabilis)、短尾信天翁(P. albatrus)、灰背信天翁(Phoebetria palpebrata)、烏信天翁(P. fusca)、黃鼻信天翁(Thalassarche chlororhynchos)、黑眉信天翁(T. melanophris)、新西蘭信天翁(T.bulleri)、灰頭信天翁(T. chrysostoma)等。

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學名:Phoebastria albatrus;英文名:Short-tailed Albatross)。體長94-95厘米,身體白色,頭和頸綴有黃色,初級飛羽和尾尖端黑褐色,嘴粉紅色,腳暗色。在行為上相比短尾信天翁不接近船隻,而黑腳信天翁喜歡接近和跟随船隻。短尾信天翁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間居住于海島或岩壁上,為居留性鳥類,不遷徙。主要以海水表層的小型軟體動物、魚類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一般在水面覓食。分布于北太平洋和亞洲的西太平洋一帶,中國釣魚台群島有分布。繁殖期10-12月,常成對集中在一起營群巢,每次産1枚卵,孵化期和育雛期長,幼鳥有噴吐胃液防禦天敵的特殊本領,壽命可達40-60年。由于人類利用、漁業誤捕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其種群數量稀少,2009年估計不超過3000隻,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并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黑腳信天翁

黑腳信天翁(學名:Diomedea nigripes;英文名:Black-footed Albatross)體形與短尾信天翁相似,體長76~79厘米,體重約1.2公斤。頭部羽毛帶有懸着的白色垂羽;嘴基周圍、眼下及喉灰白色;身體餘部多為黑褐色;腰和尾上及羽白色并具黑斑;尾下叔羽亦具黑斑;腹部純白色。幼鳥似成鳥,但尾及尾下覆羽無白色。與短尾信天翁的幼鳥的區别在嘴及腳深色。分布于北太平洋。繁殖于利瓦德群島、馬紹爾群島、約翰斯頓群島及小笠原群島。種群數量甚稀少。常年見于台灣海峽。春季及冬季見于中國南海以及浙江、福建及台灣。結群繁殖。常跟随船隻找食廢棄物。常成群栖居于海島上。營巢于島上的岩石洞穴,巢形淺盆狀。每産1枚白色卵,孵化期約40天。以魚、軟體動物等為食。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漂泊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學名:Diomedea exulans;英文名:Wandering Albatross)翼展達3.5米,生活在南大洋,平均壽命22.8年,一生有90%的時間生活在海上。漂泊信天翁6-7歲時成年,雌鳥才開始産卵,幼鳥羽毛豐滿後便開始了終生的海上漂泊。信天翁多生活在南半球。在南緯40度的地帶,每月有27天是猛烈西風掀起巨浪的日子,這裡是信天翁的理想天堂。它常利用西風從西向東作長距離的飛行,10個月飛行1.5萬千米。無風時在海面休息,夜間在海面浮遊。漂泊信天翁4歲以後就能準确地飛向自己的出生地,開始尋找配偶,一般要“考察"一兩年,才能認定這門“婚事"。6-7歲時,成年的漂泊信天翁雌鳥開始産卵。幼鳥羽毛豐滿後會逐漸獨立,開始終生的海上漂泊。漂泊信天翁之外型及大小與皇家信天翁極為近似,在遠處極難清楚分辨。其出沒的範圍較廣闊,幾乎在整個南冰洋都有其蹤迹,故得其名。其繁殖習性與食物亦和皇家信天翁雷同,但繁殖季節較遲,始于1月底,并會随船隻航行活動覓食。其總數約為8萬隻。

保護等級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

極危(CR)——2種;瀕危(EN)——3種;易危(VU)——6種;近危(NT)——3種

名稱來源

過去,有些水手将信天翁視為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亡靈再現因此深信殺死一隻信天翁必會招來橫禍。塞缪爾·泰勒·柯勒律治的著名詩篇《古代水手的詩韻》正是叙述了在一隻信天翁被槍殺後災難是如何降臨到一艘船上的。然而,即便如此,許多19世紀的水手仍熱衷于捕食這種鳥類來豐富一下漫漫航途中單調乏味的飲食,并将它們的腳折入煙袋中,将翅膀的骨頭放進煙管裡。

信天翁“Albatrosss”這個詞從葡萄牙語“Alcatraz”一詞發展而來,最初用于指任何一種大型的海鳥;很明顯,這個葡萄牙詞源于阿拉伯語“al-cadous”,指鹈鹕。信天翁區别于本目(鹱形目)其他科鳥類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管狀外鼻孔的位置是分别在喙基部的兩側,而非聚合在喙基頂部。

上一篇:檫樹

下一篇:野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