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農奴制改革

俄國農奴制改革

曆史事件
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即廢除農奴制,是當時俄國新的生産力的發展與落後的封建生産關系之間矛盾沖突所引起的封建農奴制危機,以及由此而産生的階級鬥争尖銳化的必然結果。這次改革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為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并為革命形勢所迫,自上而下進行的一次具有資産階級性質的改革。它成了俄國曆史發展的轉折點。
    中文名:俄國農奴制改革 外文名:реформы в российском крепостное право 發生地點:俄國 主要人員:俄羅斯帝國 沙皇 亞曆山大二世 曆史影響:廢農奴制,使農奴成為"自由人"

事件背景

    十八世紀末,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紀初葉和中葉,更日益走向瓦解。封建農奴制解體的過程也是新的資本主義要素在農奴制内部形成的過程。   俄國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工廠逐漸代替手工工場,機器生産開始代替手工勞動。1840年俄國從國外輸入的機器,價值為101萬盧布,到1850年已達268萬5千盧布。在采用外國機器的同時,俄國也開始制造和采用本國的紡織機、織布機和缫絲機。至十九世紀中葉,俄國紡織品的産量居世界第五位。其他工業部門如冶金、采礦和造船業也開始使用機器。三十年代以後,蒸汽動力的使用較為普遍。   随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對商品糧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十九世紀四十、五十年代,俄國糧食的平均産量為2億5千萬俄擔,其中在國外銷售的商品糧食為5千萬俄擔,占産量的20%。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糧的生産。列甯指出:“地主為出賣而生産糧食(這種生産在農奴制後期特别發達),這是舊制度崩潰的先聲。1但是,俄國糧食的生産遠不能滿足國内外市場的需要。為了提高糧食産量,越來越多的地主開始采用機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傭勞動。到五十年代末,在工業區每人一年所繳納的代役租更是大幅度提高。承受着如此重壓的農民,為了交付代役租便不得不離鄉背井,到城市或遙遠的地區受雇于手工工場或從事手工業和商業。這些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農村,脫離了土地,成為自由勞動者。這就有力地破壞了自然經濟。   

    事件經過

    ①“二一九法令”使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并且享有公民權。n②規定土地仍歸地主所有,但是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農民要繳納贖金,還需要承擔各種臨時義務。n③農民獲得份地時,首先必須以現金形式支付贖金的20%至25%。剩餘部分必須在之後的49年内還本付息,才能擁有土地的合法權利。n④為了加強對農民的控制,法令規定由村社負責份地贖金和賦稅的繳納。農民付清贖金後,經村社同意才能離開。n另外在1861年之後,亞曆山大二世在政治、司法、教育、軍事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

    事件結果

    在改革中,舊的徭役制經濟隻是受到破壞,并沒有消滅。農民份地中最好的土地以及森林、池塘、牧場等都留在地主手裡,使農民難以獨立經營。在簽訂贖買契約以前,農民還對地主負有暫時義務。農民為了贖買土地交納的贖金,大大超過了地價。僅前地主農民交給政府的贖金就有19億盧布,而轉歸農民的土地按市場價格僅值5億多盧布。這就造成了農民經濟的破産,使得大多數農民還象以前一樣,受着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奴役。但是,這次改革仍為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社會評價

    俄國的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勞動力.廣闊的國内市場.資本以及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同時建立了相應的司法體系,加快了俄國工業化的曆史進程。從此,俄國開始從農奴制時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發展階段,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并在改革後逐漸确立資本主義制度。但這次改革很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餘,農奴生活仍沒有本質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曆史使命。1.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産階級性質的改革。nn2.俄國曆史近代發展的重大轉折點。nn3.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nn4.俄國工業生産迅速增長,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nn5.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nn6.改革的不徹底最終導緻了1917年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爆發。

    改革以後

    “農奴制不僅僅是個經濟制度,而且也是個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改革以後,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所代替;盡管還保存着封建農奴制的殘餘,但俄國的曆史畢竟進入了資本主義時期。

    1861年農奴制度改革畢竟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産關系與生産力相适應,使資本主義在國民經濟許多部門中得以确立。俄國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經濟狀态。所以列甯認為,“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從農奴時代中成長起來的新的資産階級的俄國的開端”。   

    在農業方面,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明顯地表現在農民階級的分化上。在農村,農民階級一方面分化出少數富農,他們擁有優良的牲畜、農具和大量土地資金,是農村中的資産階級。他們不僅購買農民所出賣的份地,而且還買進地主所出售的莊園。另一方面是分化出了一大批破産的農民,他們不僅失去了土地,而且喪失了其他生産資料,淪為農村中的無産階級。這些農村無産階級和農奴制改革所造成的無地農民就形成了一支雇傭大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十九世紀末,根據全俄人口調查材料,俄國雇傭工人大約已有1千萬。 

     農民的分化促進地主經濟循着資本主義道路演進。農民破産後,由于失掉了馬匹和農具,不能再為地主服工役了,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農民的分化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農村和市場的聯系也日益頻繁,這些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工業方面,資本主義也同樣得到了迅速發展。1861—1881年間,布匹的生産增加了兩倍,織布工廠排擠了手工織布業。1860—1890年,生鐵的産量由2,050萬普特增至5,660萬普特;鋼産量由1,250萬普特增至5,2000萬普特;煤的産量由1,800萬普特增至36,700萬普特。1866年俄國的工廠不到3千個,1903年已近9千個了。   随着資本主義在工農業中的發展,國内市場的擴大,鐵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長。1865—1895年,俄國的鐵路已由3,374俄裡增至31,728俄裡。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俄國已基本完成工業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