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

西方經濟學術語
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資産階級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适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該學派認為,生産(供給)的增長決定于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産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産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産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
    中文名:供給學派 外文名:Supply-side economics 定義: 領 域:宏觀經濟學 代表人物:拉弗、萬尼斯基、費爾德斯坦 政策主張:降低邊際稅率

産生背景

二次世界大戰後,凱恩斯主義占據了資産階級經濟學的統治地位,J.M.凱恩斯根據30年代的經濟現實,論證需求不足産生經濟危機和失業,政府要采取措施刺激需求,才能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和穩定,從而推翻了“新古典學派”的供給能夠産生其自身的需求、市場自行調節可以達到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的論點。西方國家普遍依據凱恩斯的理論制訂政策,對經濟進行需求管理,取得一定效果。于是凱恩斯主義盛極一時。

但是,凱恩斯主義錯誤地理解資本主義經濟機制,人為地擴大需求隻是使資本主義生産同市場的矛盾暫時掩蓋起來,矛盾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最後導緻70年代西方經濟出現生産呆滞、失業嚴重,同時物價持續上漲的“滞脹”(見停滞膨脹)局面。于是西方經濟學界紛紛向凱恩斯主義提出挑戰,并研究替代的理論和政策。供給學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的。

學派形成

該學派的先驅者是加拿大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A.芒德爾(1932~ )。70年代初,他多次批評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提出同凱恩斯主義相反的論點和主張。1974年他反對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稅控制物價的計劃,主張降低稅率、鼓勵生産,同時恢複金本位、穩定美元價值來抑制通貨膨脹。芒德爾的論點引起拉弗和J.萬尼斯基(1936~ )的注意和贊賞。拉弗進一步研究并發展了芒德爾的論點。當時的美國國會衆議員J.F.肯普(1935~ )也很重視芒德爾的主張。他任用P.C.羅伯茨(1939~ )為他拟定減稅提案,聘請N.B.圖爾(1923~ )進行減稅效果的計量研究。

70年代後半期,拉弗、萬尼斯基、羅伯茨等利用《華爾街日報》廣泛宣傳他們的論點。肯普也在國會内外竭力鼓吹減稅能夠促進經濟增長。1977年肯普與參議員W.V.羅斯(1921~ )聯名提出三年内降低個人所得稅30%的提案。這個提案雖然未經國會通過,但在社會上産生了很大影響。羅伯茨的論文《凱恩斯模型的破産》(1978)和圖爾的文章《稅制變動的經濟效果:新古典學派的分析》(1980),提出在稅制的經濟效果問題上同凱恩斯主義對立的論點。萬尼斯基所著《世界運轉方式》(1978)被認為是供給學派的第一部理論著作,G.吉爾德(1939~ )的《财富與貧困》(1981)闡述供給學派的資本和分配理論,被譽為是供給經濟學的第一流分析。70年代末,供給學派在美國經濟學界已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

在學派形成過程中,有些倡導者如 M.費爾德斯坦(1939~ )、M.K.埃文斯(1938~ )等在一些論點和政策上同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人的意見差異很大。因為費爾德斯坦、埃文斯的觀點比較溫和,持論折衷,西方經濟學界稱他們為溫和派,稱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為激進派。但後者則自稱是供給學派正統派,西方各界通常也把後者作為供給學派的代表。下面所稱的供給學派也是指激進派。

供給學派在美國興起後,英國、聯邦德國等也出現了一些追随者。不過,西歐國家的供給學派雖然贊同美國供給學派的基本觀點,但沒有強調大規模減稅。

政策主張

供給學派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某些方面觀點也存在分歧,但關注供給是該學派的重要特點。

否定凱恩斯定律,肯定薩伊定律。供給學派認為,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當時西方各國政府實行一系列錯誤政策造成的,薩伊定律完全正确,凱恩斯定律卻是錯誤的。吉爾德堅持說,就全部經濟看,購買力永遠等于生産力;經濟具有足夠的能力購買它的全部産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發生産品過剩。拉弗極力強調薩伊定律的重大意義。他指出薩伊定律不僅概括了古典學派的理論,而且确認供給是實際需求得以維持的唯一源泉。供給學派認為政府不應當刺激需求,而應當刺激供給。

生産增長決定于生産要素的供給及其有效利用,後者又取決于各種刺激因素。供給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以後,進而确認生産的增長決定于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産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在生産要素中資本至關緊要。資本積累決定着生産增長速度,應當鼓勵儲蓄和投資。

供給學派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和企業(統稱為經濟主體)提供生産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都是為了謀取報酬或利潤。因此,對報酬和利潤的刺激會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實際工資的刺激将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對儲蓄和投資報酬的刺激會影響資本的供給和利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能夠使生産要素供需達到均衡和有效利用。應當消除不利于生産要素供給和利用的因素。

政府的經濟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對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有力刺激因素。供給學派指出,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為重要。在分析經濟政策對行為的影響時,供給學派反對凱恩斯主義隻注意政策對經濟主體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強調政策對生産活動的作用。

供給學派着重分析稅制對生産要素供給和利用的效果。他們指出,經濟主體從事經營活動所關心的并不是獲得的報酬或利潤總額,而是減去各種納稅後的報酬或利潤淨額。在累進稅制條件下,邊際稅率(對收入增加部分所征課的稅率)又是關鍵因素。因為經濟主體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儲蓄和投資要看按邊際稅率納稅後增加的淨報酬是否合算。他們認為稅率影響經濟主體行為是通過相對價格變化實現的。稅率提高,納稅後淨報酬減少。就勞動力看,這意味着休閑對做工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會選擇休閑而不去做工,勞動力供給就會減少。就資本看,這意味着消費對儲蓄和投資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樂意把收入用作消費而不用作儲蓄和投資,資本供給就會減少。此外,經濟主體為了逃避高稅率,還把經濟活動從市場轉入地下。這些都會使生産要素供給減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産下降。

供給學派進而分析稅率與稅收的關系。因為稅收是稅率與稅收基礎(産量)的乘積,稅率變動既然影響生産,就必然影響稅收。拉弗首次把稅率與稅收的關系制成模型,畫在直角坐标圖上,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線,見圖:

圖中x軸表稅率,y軸表稅收。當稅率為零時,稅收亦為零。随着稅率升高,稅收逐漸增加。稅率升至X′,稅收Y′最大,X′為最優稅率。稅率超過X′,由于高稅率阻礙經濟主體經營活動,使稅收基礎縮小,稅收因而減少。稅率升至100%,稅收将因無人願意從事經濟活動而降為零。拉弗稱XYX″為稅制的“禁區”。

減稅,特别是降低邊際稅率能促進生産增長,并可抑制通貨膨脹。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堅信美國稅制已進入禁區,并且宣揚正是高稅率挫傷了人們的勞動熱情,阻礙了個人和企業儲蓄與投資,這就必然導緻生産率增長緩慢、生産呆滞,出現商品供給不足、物價上漲。這時再加上人為地擴大需求,通貨膨脹勢必加劇。通貨膨脹又使儲蓄和投資進一步萎縮,生産更加呆滞;還使納稅人升進高稅率等級,而實際收入并未增加,納稅負擔因而更重。

因此,供給學派竭力主張大幅度減稅,特别鼓吹降低邊際稅率的作用。他們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多作工作,更能刺激個人儲蓄和企業投資,從而大大促進經濟增長,并可抑制通貨膨脹。他們還宣稱,減稅後政府稅收不緻減少,還會增多。即使出現财政赤字,對經濟也無關緊要。經濟增長後,赤字自然縮小和消失。

政府的社會支出嚴重削弱就業和儲蓄的積極性,還使貧困擴大和永久化。供給學派認為,政府支出不論是公共支出還是轉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礙生産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費資源,有些雖然對經濟有益,但效率很低。社會支出阻礙生産的作用最為嚴重。失業保險津貼使人們甯願失業而不去尋找工作或從事報酬低的工作。福利補助嚴重削弱人們儲蓄的積極性,滋長人們的依賴性,不僅不減輕反而擴大貧困并使貧困永久化。因此,他們主張大量削減社會支出,停辦不必需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計劃,降低津貼和補助金額,嚴格限制領受條件。

政府管理經濟的法律條例挫傷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創造性。供給學派認為,政府管理經濟的法律條例多數具有阻礙生産的效果。首先是加重企業負擔,提高産品成本。其次是企業為了遵守法律條例,不得不縮減研究開發支出和生産性投資,停止技術改革。更嚴重的是挫傷企業的創新精神和風險投資,造成生産率增長停滞。政府應當放寬對經濟的管理,增強市場機制。

保證無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必須恢複金本位制。供給學派雖然同意貨币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在控制貨币數量增長的目的和措施上同貨币學派大相徑庭。供給學派認為,控制貨币數量增長的目的不應隻是與經濟增長相适應,而是為了穩定貨币價值。貨币價值保持穩定,人們的通貨膨脹心理就會消失。在安排貨币收入時,人們就樂意保存貨币,不去囤積物資;選擇生産性投資,不做投機性投資。同時,貨币價值穩定又是保證财政政策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如何保持貨币價值穩定,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堅持必須恢複金本位制。

評論

供給學派的論點和主張受到西方經濟學界各方的評論。凱恩斯主義者P.薩缪爾森認為,它既沒有經濟史上的有力證據,又缺乏理論分析上的合理推斷。貨币學派雖然對一些論點表示贊同,但認為它并沒有提出有效解決美國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結構。進步學者的評論更加尖銳。各方的評論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

關于拉弗曲線的理論和驗證。評論者認為,拉弗曲線隻不過表明稅率與生産、稅收的函數關系存在着一個使生産、稅收最大的稅率(最優稅率),這一命題乃盡人皆知的常識,并且早已為人指出。問題是如何計量測定函數關系的具體形式。稅種不同,函數形式各異。函數形式又決定于生産要素的供給彈性(生産要素供給變動對稅率變動的系數)。拉弗曲線對此均未詳細論及。評論者還指出,拉弗曲線隻研究稅率對生産、稅收的作用,忽略影響生産、稅收的其他重要因素。考慮稅率變動的影響時,片面強調對生産的效果,忽視對需求的影響,從而誇大減稅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評論者都不同意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關于美國稅制已經進入禁區的論斷,認為缺乏曆史和現實的驗證。對于供給學派所說減稅不會導緻出現财政赤字,即使發生赤字對經濟也無任何妨礙,赤字會自行消失,認為純屬無稽之談。

關于減稅和削減社會支出的後果。評論者一緻指出,降低邊際稅率是為富人謀利。因為全面降低累進稅率,高收入階層獲得減稅的好處要比低收入階層多。削減社會支出則使低收入階層直接受到損失。據美國城市研究所研究,1981年美國總統R.裡根(1911~ )實施全面降低所得稅率和削減社會支出後,美國家庭收入分配不均程度顯著加大。評論者引用美國普查局公布的關于貧困線下人口連年猛增的統計,證明美國社會貧困加重。

關于政府幹預經濟的必要性和效果。凱恩斯主義者K.J.阿羅(1921~ )、A.E.卡恩(1917~ )等指出,政府幹預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并非政治家任意設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在資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經濟穩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幹預和調節,對經濟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制訂生産安全、環境保護等法律條例,雖然增加了企業負擔,但保護了社會利益。

關于資本投資與經濟滞脹。一些進步學者批評供給學派過分強調資本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并着重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投資既促進經濟增長,又造成生産過剩危機。他們還反對供給學派把投資不足作為西方經濟出現“滞脹”的原因,指出70年代美國企業固定資本投資占國民生産總值的比重并不比60年代低。

關于恢複金本位制。評論者認為,恢複金本位制将大大縮減貨币供應量的增長,使經濟陷入長期衰退。指出貨币曆史表明金本位并不能保證物價穩定。1981年美國國會成立的專門研究恢複金本位問題的“黃金委員會”,經過半年多的争辯,最後否定了供給學派的主張。

影響

供給學派雖然遭到西方經濟學界的評論,但也給予西方經濟思想以有力沖擊,對西方一些國家特别是美國的經濟政策也有很大的影響。

對西方經濟思想的影響主要有:

①從強調需求轉向結合供給。近來西方經濟學界研究宏觀經濟、制定模型,普遍從隻考慮需求轉向結合供給。即使一些學者對供給學派的論點持有異議,但也承認過去完全忽視經濟的供給方面是不恰當的。②從提倡政府幹預轉向注意市場機制。貨币學派及其他保守主義流派雖然早已提出反對政府幹預經濟,宣揚市場自行調節,但隻是在供給學派分析政府政策阻礙經濟增長,政府管理經濟的法律條例給企業造成巨大負擔以後,西方經濟學界才普遍注意發揮市場機制,縮小政府經濟職能。③從贊賞收入平均轉向講究生産效率。西方多數經濟學者并不同意供給學派關于累進稅制和社會福利計劃導緻經濟出現“滞脹”的論點,但是近來有些學者從過去極力贊同收入再分配的觀點轉向講究生産效率。

對美國經濟政策的影響

供給學派對近幾年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的影響很大。1981年裡根提出的“經濟複興計劃”開頭就聲明,他的計劃與過去美國政府以需求學派為指導思想的政策徹底決裂,改以供給學派理論為依據。計劃包括:①大量削減聯邦政府社會支出;②降低個人所得稅率、資本收益稅率,實行企業固定資本加速折舊和投資納稅優惠;③放寬對經濟的管理;④協同聯邦儲備委員會實施貨币供應量穩定增長政策。這一計劃主要根據供給學派的論點和主張,但也摻雜了貨币主義及其他保守主義流派的觀點。因此,西方經濟學界稱之為“裡根經濟學”。計劃很快得到了國會批準和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支持。1985年裡根總統在第二任期開始時宣稱,他将繼續實施并擴大原訂計劃。

但是,美國經濟并沒有象計劃所預期的那樣順利發展,大部分目标也未能實現。計劃實施後不久美國經濟就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1983年經濟複蘇後增長雖快,1984年下半年卻又趨呆滞,失業率曾高達10.7%,複蘇後仍一直在7%以上。雖然通貨膨脹率下降較多,但利率下降幅度不大。特别是聯邦财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1983和1984年财政年度均達近2000億美元。巨額赤字導緻高利率和美元高彙價,又使對外貿易連年出現創紀錄赤字,1984年高達1000多億美元。所以幾年來除了幾位倡導者仍在宣揚供給學派獲得巨大勝利外,信仰和贊賞供給經濟學的已日趨減少。

上一篇:會議紀要

下一篇:皮格馬利翁效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