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惹塵埃

何處惹塵埃

慧能所作偈語
“何處惹塵埃”是唐代的禅宗六祖慧能所作的《菩提偈(其三)》中的偈語,旨在說明“心外無物”這一頓悟依據。
  • 作品名稱:《菩提偈》
  • 作者:慧能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壇經》
  • 作品體裁:詩偈

作品原文

菩提偈

其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創作背景

《壇經》中行由篇的四到八節明确記載了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求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覺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寫了一首《無相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于堂内”,對他說“汝作此偈,見即未到”,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後來,神秀的《無相偈》傳出,慧能聽到後為了駁神秀的觀點,作了四首《菩提偈》,這首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注釋譯文

注釋

菩提:梵文boihd的音譯,意為覺智等,用以指人豁然開朗,如夢初醒,頓悟真理。

偈:和尚唱誦的詩歌稱為偈。

明鏡台:指僧人坐禅之處。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禅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塵埃:佛教認為塵埃是污染人性情的東西。《靜心戒規》雲:“雲何名塵,沾污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

白話譯文

菩提本來就不是樹,明鏡也并非是實際的鏡台。

本來就四大皆空,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作品鑒賞

本首詩偈最早見于《壇經》,流傳甚廣,被《全唐詩外編》收錄。這首偈表明了頓悟之依據、解脫之直到。據郭鵬《壇經校釋》考證,這一首是由第一首《菩提偈》演化而成,關鍵在于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淨”改為“本來無一物”。

在《壇經》第十五節,惠能有言:“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在《壇經》第二十四節,惠能又說:“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這些都足以證明惠能的思想體系,同“一切萬法,自性本空”的理論完全不同。不過在這句話之前,惠能先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他把一切歸結于“心”,也即“自性”。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但無論如何,把“佛性常清淨”和“本來無一物”等同起來,是不适當的。

所以,“本來無一物”并非是虛無主義,而是直指唯一真是存在的本心本體的本無污染。

作者簡介

慧能(638-713),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縣)人,佛教禅宗祖師,是在中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成為禅宗第六祖,世稱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鑒禅師,有《壇經》流傳于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