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賦

大鵬賦

唐代詩人李白的賦作
《大鵬賦》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賦作。此賦作者以大鵬自況,把大鵬置于浩渺的天宇背景中,寫其巨大威猛,無所拘束,自由自在的脫俗神采,并以黃鹄等俗鳥形象與之作對比,淋漓盡緻地抒發了作者從少年時代以來,一直在心頭洶湧澎湃,而且越來越強烈的豪情逸緻,充分體現了其擺脫現實羁絆、追求自由的理想。全賦如大江東去,一瀉千裡,變化萬千,恣肆而行,體現出一種豪放飄逸的風格。[1]
  • 作品名稱:大鵬賦
  • 作品别名:大鵬遇希有鳥賦
  • 作者:李白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李太白文集
  • 文學體裁:賦

作品原文

大鵬賦(并序)

餘昔于江陵1,見天台司馬子微2,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3。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4。此賦已傳于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5,未窮宏達之旨6,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7,鄙心陋之8。遂更記憶9,多将舊本不同10。今複存手集11,豈敢傳諸作者12?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辭曰:

南華老仙13,發天機于漆園14。吐峥嵘之高論15,開浩蕩之奇言16。徵至怪于齊諧17,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裡,其名曰鲲。化成大鵬,質凝胚渾18。脫鬐鬣于海島19,張羽毛于天門20。刷渤澥之春流21,晞扶桑之朝暾22。燀赫乎宇宙23,憑陵乎昆侖24。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蕩25,百川為之崩奔26。

爾乃蹶厚地27,揭太清28。亘層霄29,突重溟30。激三千以崛起31,向九萬而迅征32。背嶪太山之崔嵬33,翼舉長雲之縱橫34。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曆汗漫以夭矯35,羾阊阖之峥嵘36。簸鴻蒙37,扇雷霆38。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争。固可想象其勢,仿佛其形39。

若乃足萦虹蜺40,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41。噴氣則六合生雲42,灑毛則千裡飛雪43。邈彼北荒44,将窮南圖45。運逸翰以傍擊46,鼓奔飙而長驅47。燭龍銜光以照物48,列缺施鞭而啟途49。塊視三山50,杯觀五湖51。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52,有窮不敢以彎弧53。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長籲。

爾其雄姿壯觀54,坱軋河漢55。上摩蒼蒼,下覆漫漫56。盤古開天而直視57,羲和倚日以旁歎58。缤紛乎八荒之間59,掩映乎四海之半60。當胸臆之掩晝61,若混茫之未判62。忽騰覆以回轉63,則霞廓而霧散64。

然後六月一息65,至于海湄66。欻翳景以橫翥67,逆高天而下垂68。憩乎泱漭之野69,入乎汪湟之池70。猛勢所射,馀風所吹。溟漲沸渭,岩巒紛披71。天吳為之怵栗72,海若為之躨跜73。巨鳌冠山而卻走74,長鲸騰海而下馳75。縮殼挫鬣76,莫之敢窺。吾亦不測其神怪之若此,蓋乃造化之所為77。

豈比夫蓬萊之黃鹄,誇金衣與菊裳?恥蒼梧之玄鳳,耀彩質與錦章。既服禦于靈仙,久馴擾于池隍。精衛殷勤于銜木,鶢鶋悲愁乎薦觞78。天雞警曉于蟠桃79,踆烏晰耀于太陽80。不曠蕩而縱适81,何拘攣而守常82?未若茲鵬之逍遙83,無厥類乎比方84。不矜大而暴猛85,每順時而行藏86。參玄根以比壽87,飲元氣以充腸88。戲旸谷而徘徊89,馮炎洲而抑揚90。

俄而希有鳥見謂之曰91:偉哉鵬乎,此之樂也。吾右翼掩乎西極92,左翼蔽乎東荒93。跨蹑地絡,周旋天綱94。以恍惚為巢95,以虛無為場96。我呼爾遊,爾同我翔。于是乎大鵬許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97,而斥鷃之輩98,空見笑于藩籬9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江陵:唐時江陵郡卽荊州也,隸山南東道。

司馬子微:即司馬承祯。《大唐新語·隐逸第二十三》:“司馬承祯,字子征,隐于天台山,自号白雲子,有服餌之術。則天、中宗朝,頻征不起。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異,承祯方赴召。睿宗嘗問陰陽術數之事……深加賞異。無何,苦辭歸,乃賜寶琴、花帔以遣之。工部侍郎李适之賦詩以贈焉。當時文士,無不屬和。散騎常侍徐彥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為制《序》,名曰《白雲記》,見傳于代。”

八極:八方極遠之地。《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淮南子·原道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高誘注:“八極,八方之極也,言其遠。”

希有鳥:又稱“希有”,傳說中的大鳥。《神異經·中荒經》》:“(昆侖之山)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裡,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鳥銘》:“有鳥希有,綠赤煌煌,不鳴不食,東覆東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陰陽相須,唯會益工。”自廣:猶自寬。自我安慰。《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既以适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

悔其少作:指不滿其年輕時未成熟的作品。東漢·楊修《答臨淄侯牋》:“修家子雲,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

宏達:謂才識宏大暢達。漢·班固《西都賦》:“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於茲為羣。”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曲逆宏達,好謀能深。”

阮宣子:《晉書》:阮修,字宣子,嘗作《大鵬贊》曰:“蒼蒼大鵬,誕自北溟。假精靈鱗,神化以生。如雲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征。翕然層舉,背負太清。志存天地,不屑雷霆。莺鸠仰笑,尺鷃所輕。超然高逝,莫知其情。”

鄙心:猶言己心。謙詞。《戰國策·魏策三》:“臣願以鄙心意公,公無以為罪。”

記憶:此指構思。

将:《韻會》:将,與也。

今複存手集:“複”一作“腹”。

作者:指在文學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南華老仙:“老仙”一作“仙老”。《唐書》:天寶元年诏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史記》: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嘗為蒙漆園吏。其學無所不阚。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天機:猶靈性。謂天賦靈機。《莊子·大宗師》:“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勉學》:“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

峥嵘:卓越,不平凡。唐·張說《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卓荦文藝,峥嵘武節。”

浩蕩:廣大曠遠。《楚辭·九歌·河伯》:“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唐杜甫《贈虞十五司馬》詩:“凄涼憐筆勢,浩蕩問詞源。”仇兆鳌注:“浩蕩,曠遠也。”

齊諧:陸德明《莊子音義》:“齊諧,人姓名。”一說古書名。《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陸德明《釋文》:“司馬(司馬彪)及崔(崔撰)雲人姓名,簡文(梁簡文帝)雲書。”成玄英疏:“姓齊名諧,人姓名也;亦言書名也,齊國有此俳諧之書也。”後志怪之書以及敷演此類故事的戲劇,多以“齊諧”為名。《隋書·經籍志》有東陽無疑先生《齊諧記》,南朝·梁·吳均有《續齊諧記》。

質凝胚渾:《文選·郭璞〈江賦〉》:“類胚渾之來凝,象太極之構天”。《文選》李善注:“言雲氣杳冥,似胚胎渾混,尚未凝結,又象太極之氣,欲構天也。”

鬐鬣(qí liè):亦作“鬐鬛”。此指魚的脊鳍,讀qíliè。《文選·木華〈海賦〉》:“旦鱗插雲,鬐鬛刺天。”李善注引郭璞《〈上林賦〉注》:“鳍,魚背上鬣也,增韻。凡魚龍颌旁小鬐皆日鬛。”唐·劉禹錫《客有為餘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蛟龍露鬐鬛,神鬼合變态。”

天門:天宮之門。《楚辭·九歌·大司命》:“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淮南子·原道訓》:“昔者馮夷,大丙之禦也……經紀山川,蹈騰昆命,排阊阖,淪天門。”高誘注:“天門,上帝所居紫微宮門也。”唐·韓愈《孟東野失子》:“乃呼大靈龜,騎雲款天門。”

渤澥(bó xiè):即渤海。《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浮渤澥,遊孟諸。”李善注引應劭曰:“渤澥,海别支也。”司馬貞曰:“案《齊都賦》:‘海旁日渤。斷水日澥也。’”南朝·梁·沈約《和謝宣城》:“将随渤澥去,刷羽泛清源。”春流:春天的水流、春江。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毖溫泉於春流,馳寒波而秋徂。”杜甫《春日江村》其一:“農務村村急,春流岸岸深。”

晞(xī):方言詞,急驟,快捷。《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晞,颠倒裳衣。”《傳》:“晞,明之始升。”《疏》:“晞謂将旦之時,日之光氣始升于上。又揚子《方言》:”晞,暴也。東齊、北燕之間謂之晞。”扶桑:傳說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樹杪而升,因謂為日出處。《楚辭·九歌·東君》:“暾将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王逸注:“日出,下浴於湯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旸谷,浴于鹹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謂昢明。”晉·陶潛《閑情賦》:“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朝暾(zhāo tūn):初升的太陽。亦指早晨的陽光。《楚辭·九歌·東君》:“暾将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王逸注:“謂日始出東方,其容暾暾而盛貌。東方有扶桑之木,其高萬仞,日下浴于湯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耀四方。牛弘《樂府》:‘扶桑上朝暾。’”《隋書·音樂志下》:“扶木上朝暾,嵫山沉暮景。”唐·孟郊《抒情因上郎中二十二叔監察十五叔兼呈李益端公柳缜評事》:“明明三飛鸾,照物如朝暾。”

燀赫(chǎn hè):顯赫。王琦注引蕭士赟曰:“燀赫,舊作‘烜赫’。莊子曰:‘驚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單赫千裡。’《世本》作‘烜’字。由傳寫者作‘炟’字之誤。人不能解,遂作‘烜’字,今厘正之。”宇宙:《初學記》:“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或謂天地為宇宙。”憑陵:逾越;登臨其上。《左傳·襄公八年》:“焚我郊保,馮陵我城郭。”杜預注:“馮,迫也。”

憑陵:逾越;登臨其上。昆侖:晉·張華《博物志》卷一:“《河圖括地象》曰:‘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廣萬裡,高萬一千裡,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

五嶽:《說苑》:“五嶽:泰山,東嶽也;霍山,南嶽也;華山,西嶽也;恒山,北嶽也;嵩山,中嶽也。”

百川:江河湖澤的總稱。《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晉·成公綏《大河賦》:“覽百川之弘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李白《公無渡河》:“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崩奔:水流沖激堤岸而奔湧。《文選·謝靈運〈入彭蠡湖口〉》:“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呂向注:“水激其岸,崩頹奔波也。”

爾乃:發語詞,無義。蹶厚地:《廣韻》:“蹶,走也,速也。”此指快跑、飛行。厚地,指大地。《後漢書·仲長統傳》:“當君子困賤之時,跼高天,蹐厚地,猶恐有鎮厭之禍也。”白居易《重賦》:“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

揭太清:《說文》:“揭,高舉也。”此指高高飛起。太清:古人指元氣之清者。《淮南子·道應訓》:“太清問於無窮曰:‘子知道乎。’”高誘注:“太清,元氣之清者也。”。《抱樸子·雜應》:“上升四十裡,名曰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剛。”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體雲氣之逌暢兮,服太清之俶真。”

亘:橫貫,在空間橫飛而過。層霄:高空。晉·庾闡《遊仙詩》其三:“層霄映紫芝,潛澗泛丹菊。”李白《大獵賦》:“彼層霄與殊榛,罕翔鳥與伏兔。”

突:急速地向前或向外沖。《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鄭子展子産伐,宵突城。”注:突,穿也。重溟:指海。《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峯於千嶺。”李善注:“重溟,謂海也。”唐·孫樵《與賈希逸書》:“珊瑚之叢,必茂重溟。”

激:水受阻遏、震蕩而湧或飛濺。《莊子·逍遙遊》:“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崛起:突起。《韻會》:“勃起曰崛起。”

迅征:疾行。《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呂向注:“言濟此險阻,經峻道而疾行也。”

太山:一作“太虛”。嶪(yè):高聳的樣子。張衡《西京賦》:“狀嵬峩以岌嶪。”注:岌嶪,高壯貌。杜甫《九成宮詩》:“岌嶪土囊口。”崔嵬:本指有石的土山,後泛指高山。《詩經·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頹。”毛傳:“崔嵬,土山之戴石者。”唐·孫鲂《湖上望廬山》:“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

舉:飛起。長雲:連綿不斷的雲。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崪若斷岸,矗似長雲。”唐·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縱橫:亦作“縱衡”,縱向和橫向。南北曰縱,東西曰橫;經曰縱,緯曰橫。唐·韓愈《送李翺》:“譬如浮江木,縱橫豈自知。”

曆:經過。《說文》:“曆,過也。”此有“超越、超過”的意思。汗漫:廣大,漫無邊際。《淮南子·俶真訓》:“至德之世,甘暝于溷澖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高誘注:汗漫,無生形,形生元,氣之本神也。故盧敖見若士者言曰”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上”是也。夭矯:飛騰貌。郭璞《江賦》:“吸翠霞而夭矯。”

羾(gòng):到。漢·揚雄《甘泉賦》:“登椽栾而羾天門兮,馳闾阖而入淩兢。”注:蘇林曰:“羾,至也。”阊阖:又作“阊閡”。《說文》:“天門也。一曰楚人名門曰阊阖。”《楚辭·離騷》:“吾令帝阍開關兮,倚阊阖而望予。”王逸注:“阊阖,天門也。”《淮南子·原道訓》:“排阊阖,鑰天門。”司馬相如《大人賦》:“排阊閡而入帝宮兮,載玉女而與之歸。”南朝·梁·沈約《遊金華山》:“若蒙羽駕迎,得奉金書召。高馳入阊阖,方覩靈妃笑。”峥嵘:高峻貌。《文選·班固〈西京賦〉》:“於是靈草冬榮,神木叢生,岩峻崷崪,金石峥嵘。”李善注引郭璞《方言注》:“峥嵘,高峻也。”《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李善注引《字林》:“峥嵘,山高貌。”

簸:搖動、颠動。《說文》:“簸,揚米去糠也。”鴻蒙:亦作“鴻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态。一雲海上氣也。《莊子·在宥》:“雲将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适遭鴻蒙。”成玄英疏:“鴻蒙,元氣也。”《淮南子·道應訓》:“西窮窅冥之黨,東開鴻蒙之先。”

扇:搖扇。雷霆:亦作“靁霆”,震雷,霹靂。《易·系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史記·樂書》作“鼓之以靁霆”。

仿佛:梗概,大略。《後漢書·班固傳(下)》:“至令遷正黜色賓監之事煥揚宇内,而禮官儒林屯朋笃論之士而不傳祖宗之仿佛,雖雲優慎,無乃葸欤!”李賢注:“仿佛,猶梗概也。”

若乃:至于。用于句子開頭表示另起一事。萦:回旋纏繞。《說文》:“萦,收卷也。”《廣韻》:“萦,繞也。”虹霓:亦作“虹蜺”,即螮蝀。為雨後或日出、日沒之際天空中所現的七色圓弧。虹霓常有内外二環,内環稱虹,也稱正虹、雄虹;外環稱霓,也稱副虹、雌虹或雌霓。戰國·楚·宋玉《高唐賦》:“仰視山颠,肅何千千,炫燿虹霓。”晉·葛洪《抱樸子·嘉遯》:“思眇眇焉若居乎虹霓之端,意飄飄焉若在乎倒景之流。”《春秋元命苞》:“虹霓者,陰陽之精。雄曰虹,雌曰霓。”《釋名》:“虹,陽氣之動也。虹,攻也,純陽攻陰之氣。”

“連軒沓拖”二句:連軒,飛舞貌。《文選·木華〈海賦〉》:“翔霧連軒,洩洩淫淫。”張銑注:“連軒,飛皃。”南朝·宋·鮑照《舞鶴賦》:“始連軒以鳳跄,終宛轉而龍躍。”沓拖,相重貌。揮霍,迅疾貌。漢·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文選·陸機〈文賦〉》:“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纭揮霍,形難為狀。”李善注:“揮霍,疾貌。”翕忽,猶倏忽。急速貌。《文選·左思〈吳都賦〉》:“神化翕忽,函幽育明。”劉逵注:“翕忽,疾貌。”

六合:天地四方、整個宇宙的巨大空間。《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成玄英疏:“六合者,謂天地四方也。”晉·葛洪《抱樸子·地真》:“其大不可以六合階,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唐·韓愈《忽忽》:“安得長翮大翼如雲生我身,乘風振奮出六合,絕浮塵。”

灑:揮灑;抖動。

邈:遙遠。北荒:指北方極荒遠之區。《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有北方荒遠之地。南朝·梁·江淹《赤虹賦》:“帝台北荒之際,弇山西海之濱。”南朝·梁陸倕《石阙銘》:“北荒明月,西極流精。”

窮:盡。南圖:即圖南,打算往南飛。

運:運行,此指揮動。逸翰:指強健善飛的鳥翅。傍擊:側擊。張建封《酬韓校書愈打球歌》:“俯身仰擊複傍擊,難于古人左右射。”

鼓:發動、揮動。奔飙(biāo):疾風。

燭龍:古代神話中的神名。傳說其張目(亦有謂其駕日、銜燭或珠)能照耀天下。《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風雨是谒。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王逸注:“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文選·謝惠連〈雪賦〉》:“若乃積素未虧,白日朝鮮,爛兮若爥龍銜燿照昆山。”李周翰注:“爥龍,昆山神也,常銜爥以照。”唐·吳筠《遊仙》其十九:“燭龍發神曜,陰野彌煥炳。”

列缺:閃電。《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貫列缺之倒景兮,涉豐隆之滂沛。”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列缺,天閃也。”《文選·〈羽獵賦〉》作“烈缺”。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啟途:開道。

三山: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晉·王嘉《拾遺記·高辛》:“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玄都五府風塵絕,碧海三山波浪深。”

杯觀:一作“杯看”。五湖:江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司馬貞索隐:“五湖者,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明·楊慎《丹鉛總錄·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鄱陽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洮滆,今江蘇長蕩湖、西滆湖。彭蠡,今鄱陽湖。青草,今洞庭湖東南部。

任公:任公子。《莊子·外物》:“任公子為大鈎巨缁,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嵇,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鈎錎沒而下,骛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裡。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唐·李賀《大鵬賦》:“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長籲。”

有窮:即有窮氏。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于射箭。《史記·夏本記》:“帝羿有窮氏,未聞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賜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為帝司射,曆虞、夏。羿學射于吉甫,其臂長,故以善射聞。”彎弧:拉弓。

爾其:連詞,表承接,辭賦中常用作更端之詞。猶言至于,至如。雄姿:勇武壯盛的意氣或姿态。壯觀:雄偉的景象。漢·司馬相如《封禅文》:“故聖王不替,而修禮地隻,谒款天神,勒功中嶽,以章至尊,舒盛德,發号榮,受厚福,以浸黎元,皇皇哉,此天下之壯觀,王者之卒業,不可貶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采正,極睇參差,亦學家之壯觀也。”李白《大獵賦》:“赫壯觀于今古,嶪搖蕩于乾坤。”

坱軋(yǎng yà):一作“映背”;亦作“坱圠”。漫無邊際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大專盤物兮,坱軋無限。”裴駰集解:應劭曰:“其氣坱軋,非有限齊也。”索隐:坱圠無垠,應劭雲:“其氣坱圠,非有限齊也。”郭璞注方言雲“坱圠者,不測也”。王逸注楚詞雲“坱圠,雲霧氣昧也”。揚雄《甘泉賦》:“據軨軒而周流兮,忽坱圠而亡垠。”三國·魏·曹植《诰咎文》:“遂乃沉陰坱圠,甘澤微微,雨我公田,爰暨于私。”河漢:指銀河。《纂要》:“天河謂之天漢(亦曰雲漢、星漢、河漢、清漢、銀漢、天津、漢津、淺河、銀河、绛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上摩蒼蒼”二句:摩,擦、蹭。蒼蒼,指天。漢·蔡琰《胡笳十八拍》:“泣血仰頭兮訴蒼蒼,胡為生兮獨罹此殃。”李白《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為君持此淩蒼蒼,上朝三十六玉皇。”下覆漫漫:覆,遮蓋、蒙。漫漫,指地。

盤古:中國神話中開天辟地首出創世的人。《太平禦覽》卷二引三國·吳·徐整《三五曆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唐·楊炯《渾天賦》:“盤古何神兮立天地,巨靈何聖兮造山川。”直視:謂瞪目正視。《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虬須直視,若有所瞋。’遂賜琰死。”

羲和: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駕禦日車的神。《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禦也。”《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訓》:“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原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禦之。”

缤紛:繁盛貌。《楚辭·離騷》:“佩缤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後漢書·班固傳上》:“紅羅飒纚,绮組缤紛。”八荒:八方荒遠的地方。《關尹子·四符》:“知夫此物如夢中物,随情所見者,可以凝精作物,而駕八荒。”《漢書·項籍傳贊》:“并吞八荒之心。”顔師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極遠之地也。”

掩映:遮蔽,隐蔽。四海:四方,四鄰各族居住的地域。《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史記·五帝本紀》:“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内,鹹戴帝舜之功。”《史記·大宛列傳》:“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裡,重九譯,緻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胸臆:胸部,軀幹的一部分。漢·焦贛《易林·屯之旅》:“雙凫俱飛,欲歸稻食,經涉萑澤,為矢所射,傷我胸臆。”唐·韓愈《上張仆射第二書》:“凡五藏之系絡甚微,坐立必懸垂於胸臆之間。”掩晝:遮住白天。唐·賀朝《孤興》:“羅幕空掩晝,玉顔靜移春。”

混茫:模糊,看不清。未判:難以區别、分辨。

回轉:返回。

廓:擴大。

然後六月一息:息,停止、歇息。《莊子·逍遙遊》:“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裡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裡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裡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裡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緻。)

海湄:海邊。《文選·嵇康〈琴賦〉》:“邪睨昆侖,俯瞰海湄。”呂向注:“海湄,海畔也。”

欻(xū):欻忽、忽然,表示迅疾。翳景(yì yǐnɡ):謂遮蔽日月的光輝。景,日光。晉·葛洪《抱樸子·嘉遯》:“若乃耀靈翳景於雲表,則麗天之明不著;哮虎韬牙而握爪,則搏噬之捷不揚。”指雲。景,同“影”。橫翥(zhù):高舉奮飛。

逆: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動。高天:高空。李白《大獵賦》:“狀若乎高天雨獸,上墜於大荒。”下垂,謂向下垂挂。杜甫《朝獻太清宮賦》:“九天之雲之垂,四海之水皆立。”

憩:休息。泱漭:亦作“泱莽”,廣大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東西南北,馳骛往來,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徑乎桂林之中,過乎泱莽之野。”按,《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泱莽之壄。”顔師古注:“泱,音烏朗反。”王先謙補注:“莽,漭同。《文選·海賦》:‘泱漭澹濘。’注:‘泱漭,廣大也。’此言廣大之壄耳。”三國·魏·曹植《上牛表》:“臣聞物以洪珍,細亦或貴,故不見僬僥之微,不知泱漭之泰。”

汪湟:深廣。池:水塘。《廣韻》:“池,停水曰池。”《中文大辭典》:“穿地畜水,圓者曰池,方者曰塘。”

“溟漲沸渭”二句:溟漲,溟海與漲海,此泛指大海。《文選·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李周翰注:“溟漲,皆海也。”沸渭,水翻騰奔湧貌。唐·蘇颋《夜發三泉即事》:“沙溪忽沸渭,石道乍明滅。”岩巒,高峻的山巒。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表裡窮形勝,襟帶盡岩巒。”前蜀·杜光庭《宣蘸鶴鳴枯柏再生醮詞》:“岩巒捧日,洞府栖真。”紛披,散亂。北周·庾信《枯樹賦》:“紛披草樹,散亂煙霞。”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下驢入省門,左右驚紛披。”

天吳:水神名。《山海經·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三國·魏·嵇康《琴賦》:“天吳踴躍於重淵,王喬披雲而下墜。”怵栗:恐懼。

海若:傳說中的海神。《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王逸注:“海若,海神名也。”洪興祖補注:“海若,莊子所稱北海若也。”躨跜(kuí ní):畏懼而不敢動。

卻走:退避;退走。《韓非子·初見秦》:“白刃在前,斧鑕在後,而卻走不能死也。”漢·王充《論衡·紀妖》:“田單卻走,再拜事之,竟以神下之言聞于燕軍。”杜甫《李鄠縣丈人胡馬行》:“回鞭卻走見天子,朝飲漢水暮靈州。”

騰海:升于海上。下馳:向下遊飛馳。

縮殼挫鬣:兄容非常畏懼。縮殼,把頭縮進殼裡。挫鬣,彎折、收縮鬣毛。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晉·張協《七命》:“功與造化争流,德與二儀比大。”

鶢鶋(yuán jū):海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鶢鶋避風。”劉逵注:“鶢鶋,鳥也,似鳳。《國語·魯語上·展禽論祀爰居》:“海鳥曰‘爰居’,止于魯東門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今海鳥至,已不知而犯之,以為國典,難以為仁且知矣。夫仁者講功,而知者處物。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問,非知也。今茲海其有災乎?夫廣川之鳥獸,恒知而避其災也。’”《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禦而觞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薦觞:敬酒。薦,進、獻。

天雞:神話中天上的雞。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裡。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随之鳴。”《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括地象》:“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裡。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人,左神荼,右郁壘。”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警曉:及時報曉。警,機敏、敏捷。蟠桃:神話中的仙桃。據《論衡·訂鬼》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裡。”又據《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内傳》“七月七日,西王降,以仙桃四顆與帝。帝食辄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

踆(cūn)烏:古代傳說有三足烏居于太陽中。《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高誘注:“踆,猶蹲也。謂三足烏。”後因以“踆烏”借指太陽。唐·黃滔《秋色賦》:“踆烏減赫,顧兔添明。”晰耀:明亮閃耀。

曠蕩:亦作“曠蕩”,遼闊,寬廣。漢·張衡《南都賦》:“上平衍而曠蕩,下蒙籠而崎岖。”《文選·王褒〈洞箫賦〉》:“彌望傥莽,聯延曠蕩。”李善注:“傥莽、曠蕩,寬廣之貌。”縱适:恣意安适。《三國志·蜀志·簡雍傳》:“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适。”唐·李複言《續玄怪錄·杜子春》:“錢既入手,心又翻然,縱适之情,又卻如故。”

拘攣:拘束,拘泥。漢·揚雄《太玄賦》:“蕩然肆志,不拘攣兮。”《後漢書·曹褒傳》:“帝知羣僚拘攣,難與圖始,朝廷禮憲,宜時刊立。”李賢注:“拘攣,猶拘束也。”守常:固守常法、按照常規。《管子·侈靡》:“故法而守常,尊禮而變俗。”尹知章注:“謂古法得其法者,則守常故而不革也。”北魏·郦道元《水經注·鮑丘水》:“山水暴發,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唐·元稹《中書省議舉縣令狀》:“選授者例無異績,尚得四考守常;舉薦者縱未殊尤,豈可二年便罷。”

逍遙:優遊自得、安閑自在。《莊子·逍遙遊》:“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寝卧其下。”成玄英疏:“逍遙,自得之稱。”《後漢書·逸民傳·梁鴻》:“聊逍搖兮遨嬉,缵仲尼兮周流。”

厥類:其類、那一類。比方:比拟。《荀子·強國》:“今君人者,辟稱比方,則欲自竝乎湯武,若其所以統之,則無以異於桀纣。”晉·葛洪《抱樸子·自叙》:“每見世人有好論人物者,比方倫匹,未必當允,而褒貶與奪,或失準格。”唐·張鷟《遊仙窟》:“千嬌百媚,造次無可比方;弱體輕身,談之不能備盡。”

矜大:驕矜尊大。《後漢書·明帝紀論》:“内外無幸曲之私,在上無矜大之色。”《新唐書·窦建德傳》:“東海公未捷,遽自矜大,禍至不日矣。”暴猛:兇暴。《漢書·元帝紀》:“暴猛之俗彌長,和睦之道日衰。”《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甫)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嚴武)牀,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

順時:謂順應時宜,适時。《左傳·成公十六年》:“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文選·王粲〈從軍詩〉其二》:“我軍順時發,桓桓東南征。”李善注:“順時,應秋以征也。《禮記》曰:‘舉事必順其時。’”唐·元結《治風詩·至慈》:“故莫由莫已,順時而理。”行藏:指出處或行止。語本《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晉·潘嶽《西征賦》:“孔随時以行藏,蘧與國而舒卷。”唐·岑參《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功業須及時,立身有行藏。”

參:探究、領悟。玄根:指道家所稱的道的根本。語出《老子》:“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準性理之所宜,資妙物以養身,植玄根於初九,吸朝露以濟神。”《文選·盧谌〈贈劉琨〉》:“處其玄根,廓然靡結。”李善注:“《廣雅》曰:‘玄,道也。’張衡《玄圖》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與為先。’”

元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漢書·律曆志上》:“太極元氣,函三為一。”顔師古注引孟康曰:“元氣始起於子,未分之時,天地人混合為一。”唐·陳子昂《谏政理書》:“元氣者,天地之始,萬物之祖。”充腸:充饑。《淮南子·齊俗訓》:“貧人則夏被褐帶索,含菽飲水以充腸,以支暑熱。”杜甫《發秦州》:“充腸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唐·白行簡《李娃傳》:“行路鹹傷之,往往投其餘食,得以充腸。”

旸(yáng)谷:古稱日出之處。《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孔傳:“暘,明也。日出於谷而天下明,故稱暘谷。”孔穎達疏:“日所出處,名曰暘明之谷。”《淮南子·墬形訓》:“暘谷、榑桑在東方。”漢·張衡《東京賦》:“左瞰暘谷,右睨玄圃。”晉·陶潛《讀〈山海經〉》其六:“洪柯百萬尋,森散覆暘谷。”徘徊:安行貌、徐行貌。這裡指從容地飛行。漢·班固《西都賦》:“大路鳴銮,容與徘徊。”《文選·張衡〈南都賦〉》:“揔萬乘兮徘徊,按平路兮來歸。”李善注:“徘徊即遲遲也。《毛詩》曰:行道遲遲。”張銑注:“徘徊,安行狀。”

馮(píng):通“憑”。依仗、倚托。炎洲:神話中的南海炎熱島嶼。《海内十洲記·炎洲》:“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裡,去北岸九萬裡。”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乃造南中,渡炎洲,迳玉澗,越金流。”唐·柳宗元《天對》:“爰有炎洲,司寒不得以試。”抑揚:揚揚自得貌。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下:“九齡洎裴耀卿罷免之日,自中書至月華門将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遜,林甫處其中,抑揚自得。”

俄而:亦作“俄爾”,不久、頃刻,指短暫的時間。《莊子·大宗師》:“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晉書·五行志下》:“石季龍在邺,有一馬尾有燒狀,入其中陽門,出顯陽門,東宮皆不得入,走向東北,俄爾不見。”唐·薛用弱《集異記·李汾》:“夜闌就寝,備盡绻缱,俄爾晨雞報曙,女起告辭。”

掩:遮蔽、遮蓋。西極:西邊的盡頭,謂西方極遠之處。《楚辭·離騷》:“朝發轫於天津兮,夕餘至於西極。”《漢書·禮樂志》:“天馬徕,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蔽:遮,擋。《說文》:“蔽,蔽蔽小草也。”朱駿聲曰:“此字本訓蓋覆也。”東荒:東方極遠之處。唐·閻寬《春宵覽月》:“月生東荒外,天雲收夕陰。”

“跨蹑地絡”二句:跨蹑,跨越。南朝·梁·何遜《七召》:“跨蹑溪澗,電舉陵阪。”地絡,猶地脈。土地的脈絡。亦指疆界。《後漢書·隗嚣傳》:“分裂郡國,斷絕地絡。”李賢注:“絡猶經絡也。謂莽分坼郡縣,斷割疆界也。”唐·李義府《在巂州遙叙封禅》:“飛聲總地絡,騰化撫乾維。”周旋,盤桓、展轉;反複。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周旋祠宇,庭序荒蕪。”天綱,天的綱維。三國·魏·阮籍《詠懷》其二三:“六龍服氣輿,雲蓋覆天綱。”

恍惚:亦作“恍忽”,迷離,難以捉摸。《韓非子·忠孝》:“世之所為烈士者……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臣以為恬淡,無用之教也;恍惚,無法之言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乎周覽泛觀,瞋盼軋沕,芒芒恍忽,視之無端,察之無崖。”杜甫《西閣》其二:“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霧昏。”

虛無:道家用以指“道”的本體。謂道體虛無,故能包容萬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莊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文子·十守》:“故靜漠者神明之宅,虛無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訓》:“是故虛無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登:升、上。《楚辭·惜誦》:“欲釋階而登天兮。”注:“上也。”寥廓:遼闊的天空。《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觀者未覩指,聽者未聞音,猶焦朋已翔乎寥廓,而羅者猶視乎薮澤,悲夫!”顔師古注:“寥廓,天上寬廣之處。”

斥鷃(yàn):亦作“斥鴳”,即鷃雀。《莊子·逍遙遊》:“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斥,小澤也。本亦作‘尺’。鴳,鴳雀也。”成玄英疏:“鴳雀,小鳥。”晉·葛洪《抱樸子·明本》:“猶之斥鷃之揮短翅,以淩陽侯之波。”

藩籬:指認識事物的局限。

白話譯文

我過去在江陵拜會過司馬承祯,他說我有仙風道骨,能夠和我一起神遊八方極遠的地方,就作《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我安慰。這篇賦已經在世上流傳,社會上經常能看到。但我并不滿意這年輕時所寫的未成熟的作品,感覺它還沒有把宏大暢達的中心真正表現出來,中年就丢棄了它。等讀《晉書》,看到阮宣子寫的《大鵬贊》,自認為它很粗淺。于是又回想起當年寫的《大鵬遇希有鳥賦》來,覺得它和世間流傳的舊版本大多不相同。現在又存留手稿本,哪裡敢說是傳給大家,隻是想給子弟們看看罷了。這賦寫道:

莊子在漆園發揮他天賦的靈機,口吐不平凡的高論,發出廣大曠遠的奇言,從齊諧那裡收集了非常怪異的事情,談論北海裡的大魚,我不知道它有幾千裡長,它的名字叫鲲。鲲化成大鵬,本體就凝結成為渾混的胚胎。在海島上脫去脊鳍,在天門張開羽毛。迅猛超過流往渤海的春天的河水,急驟勝過朝陽從樹梢升起。顯赫宇宙之間,高飛超過昆侖。每扇動一次翅膀,煙霧朦胧,沙土飛起,天色都昏暗下來。五嶽因它而震動倒塌,百川因為它而沖破堤岸。

在大地上速奔,在太空翺翔,橫飛雲霄,穿越大海。激蕩起三千裡的波濤然後突然騰空而起,向着那九萬裡的高空疾飛而去。高聳的背脊就像巍峨的大山,扇動的翅膀就像縱橫連綿的雲。一會向左旋轉,一會向右盤旋,頃刻之間消失了身影,眨眼之間又出現在天上。它以矯健的身姿穿越漫無邊際的雲空,飛經險峻的高山而到達天門。上下俯沖,搖動大海雲氣,扇動翅膀,傳出震雷聲聲,星鬥轉移而上天震動,高山搖晃而大海傾翻。發怒,沒有什麼敢和它搏擊;稱雄,沒有什麼敢和它競争。本來就能想象它的氣勢和大概的情形。

至于它爪子周圍環繞着虹霓,眼睛裡閃耀着日月般的光芒。飛舞盤旋,迅疾倏忽。噴口氣,天地四方就會生出雲彩;抖動一下羽毛,方圓千裡之内就會飛起漫天雪花。從遙遠的北方準備往南方飛行。有時揮動強健的翅膀以側旋,有時騰起狂風而直飛。燭龍神口銜寶物為它照亮萬物,閃電揮舞長鞭為它開路。三山在它看來就是幾個土塊,五湖在它眼裡就是一杯水。它一動就會有神相應,它一飛就會有道相從。任公子看見它停止了垂釣,有窮氏不敢彎弓放箭。他們擲下魚竿、丢棄箭杆,仰天看着它發出無奈的長歎。

至于它勇盛的姿态、雄壯的形象,像是一眼望不到邊際,掩映着整個銀河。向上摩蹭着蒼天,向下覆蓋着大地。開天的盤古瞪着眼,直愣愣地望着它不知如何是好,羲和靠在日頭旁邊發出聲聲歎息。八方荒遠的地方都能感受到它盛大的氣勢,大半個天下都被它遮蓋住了。它的胸脯對着太陽就擋住了白天,如同黑夜降臨,一片模糊,什麼東西都難以分辨。突然間身體翻飛而回轉過來,立刻霞光普照,雲霧也消散了。

然後,每過六個月的時間就它到海邊歇息一次。忽然間,它高舉奮飛,遮蔽了日月的光輝,從天而降時巨大的身形向下垂挂着。在廣大無邊的原野上休息,有時進入深廣的湖水。它迅猛的氣勢噴射到的地方,大海翻騰奔湧;餘風吹過的地方,高峻的山巒一片散亂。水神天吳看到後驚恐不安,海神海若畏懼得一動不敢動。頭腦像山一樣的巨鳌退避跑開,騰飛在大海上的長鲸往下遊飛馳。至于其它的生物,有的把頭縮進殼中,有的收縮鬣毛,恐懼得連看都不敢看大鵬一眼。我也沒有料想它的神奇怪異能到這種程度,這大約是大自然所創造的吧。

大鵬難道能和那個呆在蓬萊島上的黃鹄相比,讓人去誇耀金飾裝點的上衣和菊花做成的下衣?大鵬恥于學蒼梧山上的鳳凰,去炫耀自己羽毛上彩色的質地和美麗的花紋。這些禽鳥,有的早已經被神仙役使,有的長久而順服地生活在護城河的小水溝中。精衛勤勞地銜着樹枝填海,鶢鶋對着人們敬獻的美酒發出悲哀的叫聲。天雞在蟠桃樹上報曉,三足烏在太陽中發出光輝。它們不能在曠遠無邊的地方随心所欲地表現情性,為什麼竟這樣拘泥地固守常規呢?它們都不如優遊自得的這隻大鵬,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和大鵬相比。大鵬從不驕矜尊大而兇狠暴戾,每每順應時宜,調整自己的行止。領悟道的根本以比較壽數多少,飲用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來充饑。在太陽升起的地方遊戲,從容而安逸飛行;倚托南海一帶炎熱的島嶼,揚揚而自得。

不久,希有鳥看見了大鵬,它對大鵬說:“大鵬你真偉大啊,這真是讓我高興的事。我右邊的翅膀能覆蓋西方極遠之處,我的左翼能遮擋東方極遠之處。跨越疆域的界限,盤桓上天的綱維。以恍惚作為巢穴,把虛無當成場地。我呼喚你同遊,你和我一起飛翔吧。”大鵬于是答應了它的要求,高興地随它飛去。這兩隻鳥都已經飛上了遼闊的天空,而那些斥鷃一類的小鳥,因囿于自己的見識,而徒自對他們發出嘲笑。

創作背景

《大鵬賦》是李白早年曾遇到高道司馬承祯,他說李白有仙風道骨。李白受寵若驚,于是寫下《大鵬遇希有鳥賦》。過後,他覺得此賦不夠理想,便記憶舊作,擴充新意,寫成這篇《大鵬賦》。

《大鵬賦》系年曆來說法不一。薛仲邕系此賦于開元十年(722)之下(《翰林李太白年譜》),不知何據。王琦《李太白年譜》則謂此賦未詳作于何年。黃錫珪《李太白年譜》系此賦于開元十四年(726),言白是年“秋間即由蜀中曆納溪、渝州,出三峽,來遊楚地啊凡經江陵、武陵各處”,并舉白自序“餘昔于江陵”為證。詹锳認為此賦之改訂當在天寶二年(743)二月以後李白入翰林以前(《李白詩文系年》)。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大鵬賦》作者以大鵬自況,淋漓盡緻地抒發了作者從少年時代以來,一直在心頭洶湧澎湃,而且越來越強烈的豪情逸緻,讀來令人感到極緻的痛快。

大鵬這個形象從《莊子·逍遙遊》一文脫化而來,它是莊子玄妙之道形象、生動的體現者。大鵬自由自在,徹底擺脫了種種束縛。李白在《大鵬賦》中保持了大鵬的精神内涵,使用文學手段,細描細繪,創造了一個遼闊無垠的藝術境界,塑造了一個博大雄奇的大鵬形象,展現了作者的寬闊胸襟、遠大抱負、豪邁氣概和熱愛自由的個性。

《大鵬賦》是以大鵬在天地間的活動、與大自然的關系、與同類的糾葛來展開故事的。在賦中,作者仿佛在迷茫中看見北冥天池中的巨鲲,随着大海的春流,迎着初升的朝陽,化為大鵬,飛起在空中。它一開始振動羽翅,便使五嶽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接着它便廣袤的宇宙中翺翔,時而飛在九天之上,時而潛入九淵之下,那更是“簸鴻蒙,扇雷霆,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隻見它“足系虹霓,旨耀日月。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裡飛雪。”它一會兒飛向北荒,一會兒又折向南極。燭龍為它照明,霹靂為它開路。三山五嶽在它眼中隻是一些小小的泥丸,五湖四海在它眼中隻是一些小小的杯盞。古代神話中善釣大魚的任公子,曾經釣過一條大魚讓全國人吃了一年,見了它也隻好甘拜下風。夏朝時候有窮氏之君後羿,曾經射落過九個太陽,見了它也不敢引弓。他們都隻有放下釣竿和弓箭,望之興歎。甚至開天辟地的盤古打開天門一看,也目蹬口呆。至于海神、水伯、巨鳌、長鲸之類,更是紛紛逃避,連看也不敢看了。

作者把大鵬置于浩浩渺渺的天宇背景中,重點寫其巨大威猛,任意而行,無所拘束,自由自在的脫俗神采,并以黃鹄、玄鳳、斥鷃等俗鳥形象作對比,充分體現了其擺脫現實羁絆,追求自由的理想。大鵬這個形象,正是李白個性和人格的生動再現,也是其精神追求和理想的形象化身。

李白繼承與發展的莊子美學,崇尚壯闊無限和純任自然之美。在《大鵬賦》中,大鵬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能。這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所不能的無限與自由之美,正是李白美學思想的體現。這樣的無限與自由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種想入非非。但在藝術世界裡,它卻能開出絢麗的鮮花。從藝術風格看,《大鵬賦》清雄奔放,是浪漫主義的傑作。全賦語言闳麗,卻不豔薄,句式自由而朗暢,在李白“句字麋麗”的大賦中,也算是平易好懂的了。

《大鵬賦》是李白超越有限的精神圖騰,他在大鵬的現象中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理想。李白賦中的大鵬出于莊子寓言。大鵬的形象,在莊子文中誕生,在李白賦中完成。從此,大鵬作為一個壯志淩雲,博擊萬裡的巨大形象,彪炳于文學史冊。但莊子和李白寫此形象的目的以及形象的内容卻有許多差别。莊子寫大鵬的目的,是說其與小小的斥鷃本無高下之分,莊子也未以大鵬自喻;李白則不然,他是以大鵬自比,寄托自己的遠大志向。《大鵬賦》繼承了莊、屈浪漫主義手法及楊、馬、班、張排比鋪陳的文風,開始形成李白自己獨特的風格。

名家點評

元·祝堯《古賦辨體》:太白蓋以鵬自比,而以希有鳥比司馬子微。賦家宏衍巨麗之體,楚《騷》、《遠遊》等作已然,司馬、班、 揚猶尚此。此顯出《莊子》寓言,本自宏闊,太白又以豪氣雄文發之,事與辭稱,俊邁飄逸,去《騷》頗近。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太白嘗作《大鵬賦》,實以自喻。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玮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巅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