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

漢語文字
亢是漢語文字。亢的基本義是頸項,也指頸的前部,引申指咽喉,讀gāng(又讀háng)。由咽喉引申為要害。脖頸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較高,故又引申為高,讀kàng,又高引申為抽象意義,表示高傲。還虛化作副詞,表示極、很等意思。
  • 中文名:亢
  • 拼音:kàng,gāng、háng
  • 繁體:亢
  • 部首:亠
  • 五筆:YMB
  • 倉颉:YHN
  • 鄭碼:SQD
  • 筆順:捺橫撇折
  • 字級:一級(0162)
  • 平水韻:去聲二十三漾,下平七陽
  • 筆畫:4

文字源流

“亢”字構型不詳,因依據文字之不同,因而各說其義,即使根據同一文字亦會有不同之理解。許慎《說文解字》認為,亢是人頸的前部,是個象形字,它的上部是“大”字省掉了“人”隻留下“亠”,實指“人”,“幾”的形狀像頸動脈的樣子。讀音為gāng。但是許慎的依據是篆文。“亢”甲骨文作圖1,看上去更像一個雙腿被刑具束縛的人。文字學家林義光先生指出,這個字像人形,中間那一筆短橫表示“吭”,即咽喉,是指事字。窦文宇、窦勇認為,甲骨文“亢”是“大”字加指事符号構成,“大”字是人四肢活動的示意圖,指事符号加在雙腿上,表示兩腿特别能走,由此産生亢進、高傲之含義。文字學家康殷認為此字像人兩腿之間加着桎(古代撐在兩腳之間的刑具),當是“桎”的初文。

西周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大緻相同;後橫畫上移,将人的下半身作“幾”字形,故《說文》解作像頸脈形;隸楷文字由小篆演變而來。

現代釋義

基本解釋

kàng ㄎㄤˋn

高,高傲:高亢。不亢不卑。

極度,非常:亢旱。亢奮。n

抗,匹敵:亢禮。亢衡。n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n

姓。

詳細解釋

亢 kàngn

〈形〉n

(1)(象形。小篆字形,從大(人)省,象人的頸脈形①(gāng)本義:人頸的前部,喉嚨②高)n

(2)高[high]n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與豚之亢鼻者。——《莊子·人間世》n

(3)又如:亢爽(天高氣爽;性格直爽);亢山(高山);亢言(高談闊論);亢昂(高昂;激揚)n

(4)剛強[firm]n

恕在朝八年,其議論亢直,皆此類也。——《三國志·杜恕傳》n

(5)又如:亢烈(剛毅);亢亮(剛直誠信);亢悍(剛烈強悍);亢藏(剛直孤僻)n

(6)自高,無所屈[supercilious]n

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新唐書·文藝傳上》n

(7)又如:亢世(傲世);亢意(言恣意妄為);亢龍(本指驕橫無德之君。借指熱衷功名,鍘愎躁進之人)n

(8)幹旱[arid]。如:亢陽(指旱災);亢厲(旱災);亢歎(旱災)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亢部】古郎切(gāng)

人頸也。從大省,象頸脈形。凡亢之屬皆從亢。

颃,亢或從頁。

說文解字注

人頸也。

段注:史、漢《張耳列傳》:乃仰絕亢而死。韋昭曰:亢,咽也。蘇林雲:肮,頸大脈也。俗所謂胡脈。婁敬傳:搤其亢。張晏曰:亢,喉嚨也。按《釋鳥》曰:亢,鳥嚨。此以人頸之偁為鳥頸之偁也。亢之引申為高也,舉也,當也。

從大省。

段注:上人。

象頸脈形。

段注:下冂。蘇林說與此合。古郎切,十部。按亦胡郎切,亦下浪切。俗作肮,作吭。

颃,亢或從頁。

段注:此字見於經者,《邶風》曰:燕燕于飛,颉之颃之。《毛傳》曰:飛而上曰颉,飛而下曰颃,解者不得其說。玉裁謂:當作飛而下曰颉,飛而上曰颃。轉寫互譌久矣。颉與頁同音,頁古文〔⿰旨首〕飛而下如〔⿰旨首〕首然,故曰颉之。古本當作頁之。颃即亢字。亢之引申為高也,故曰颃之。古本當作亢之。於音尋義,斷無飛而下曰颃者。若楊雄《甘泉賦》:柴虒參差,魚颉而鳥胻。李善曰:颉胻,猶颉颃也。師古曰:颉胻,上下也。皆以《毛詩》颉颃為訓。魚潛淵,鳥戾天。亦可證颉下颃上矣。俗本漢書胻譌從目,作䀪。《集韻》入諸《唐韻》,謂即燕燕之颃字。俗字之不可問有如此者。楊雄解嘲:鄒衍以颉亢而取世資。《漢書》作亢,《文選》作颃,正亢、颃同字之證。頁部曰:颉者,直項也。亢者,人頸。然則颉亢正謂直項。《淮南·修務訓》:王公大人有嚴志颉颃之行者,無不憛悇癢心而悅其色矣,此正用直項之訓。解嘲之颉亢,亦正謂鄒衍強項傲物而世猶師資之也。亢用字之本義。東方朔畫贊雲:苟屈不可以直道也,故颉颃以傲世。亦取直項之義。

廣韻

古郎切,平唐見 ‖亢聲陽部(gāng)

亢,星名。一曰亢父縣。《說文》:“人頸也。”

苦浪切,去宕溪 ‖亢聲陽部(kàng)

亢,高也。旱也。亦姓,出《姓苑》。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 亢·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2

《唐韻》古郎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郎切,并音岡。《說文》:人頸也。《史記·婁敬傳》:搤其亢。

又《爾雅·釋鳥》:亢,鳥嚨。注:亢即咽,俗作吭。

又《玉篇》:苦浪切。星名。《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注:列宿數起角亢,故曰壽。《史記·天官書》:亢為疏廟。《春秋·元命包》:亢四星為廟庭,聽政之所,其占明大,則輔臣忠,天下甯。

又過也,愆也。《易·乾卦》:亢龍有悔。《正義》: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

又旱曰亢陽。

又極也。《左傳·宣三年》:可以亢寵。

又強也,蔽也。《左傳·昭元年》:鄭太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又無所卑屈曰亢。《唐書·崔信明傳》: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

又督亢,龍亢,俱地名。

又姓。明亢思謙,臨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

又敵也。揚雄《趙充國贊》: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

又同庚。亢倉子,《莊子》作庚桑子。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ɑŋ

王力系統

k

董同龢系統

k

ɑŋ

周法高系統

k

李方桂系統

k

ang

西漢

東漢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k

ɑŋ

拟音/王力系統

k

ɑŋ

拟音/董同龢系統

k

ɑŋ

拟音/周法高系統

k

ɑn

拟音/李方桂系統

k

âng

拟音/陳新雄系統

k

ɑŋ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古郎切

k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一等

次清

苦浪切

kʰ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居郎切

kɑŋ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寒剛切

ɣɑŋ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居行切

kɪaŋ

平聲

下平十二庚

開口呼

二等

次清

丘庚切

kʰɪaŋ

上聲

三十七蕩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舉朗切

k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下浪切

ɣɑŋ

去聲

四十二宕

開口呼

一等

次清

口浪切

kʰɑŋ

韻略

平聲

居郎切

去聲

口浪切

增韻

平聲

丘剛切

平聲

居郎切

平聲

胡剛切

平聲

古衡切

上聲

下黨切

去聲

下浪切

去聲

口浪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全清

kaŋ

去聲

江陽

開口呼

次清

kʰ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歌秔切

去聲

江陽

轲桁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次清

丘剛切

k‘aŋ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居郎切

kaŋ

平聲

十七陽

全濁

胡剛切

ɣaŋ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古衡切

kəŋ

上聲

十七養

全濁

下黨切

ɣaŋ

去聲

十七漾

全濁

下浪切

ɣaŋ

去聲

十七漾

次清

口浪切

k‘aŋ

方言集彙

◎ 贛語:kong4 發亢

◎ 客家話:[海陸腔] gong1 kong5 [客語拼音字彙] kong4 [梅縣腔] kong1 [寶安腔] kong5 | gong1 hong2 [客英字典] kong1 kong5 [台灣四縣腔] gong1 kong5

◎ 粵語:gong1 kong3

◎ 潮州話:kang3 (khàng)n

上一篇:室友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