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縣威遠鎮

互助縣威遠鎮

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和國
威遠鎮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東經:102°02′,北緯:36°52′。海拔2600米,年平均氣溫3.5℃,年平均降雨量400-50毫米,且時空分布不均,年日照時數達2670小時,無霜期為90—140天。現轄23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共有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萬人。鎮區面積77平方公裡,現有耕地6.03萬畝。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名稱:互助縣威遠鎮
  • 行政區類别:鄉鎮
  • 所屬地區:青海互助
  • 政府駐地:青海省互助縣威遠鎮
  • 電話區号:0972
  • 郵政區碼:810500
  • 面積:42平方公裡
  • 方言:青海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代碼:632126
  • 拼音:Hu Zhu Xian Wei Yuan Zhen

鄉鎮概況

互助縣威遠鎮,地處縣城,是景谷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屬壩區,總面積42平方公裡,轄白龍、威遠、鄉3個社區居民委會和芒冒、威遠街2個村民委員會,20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全鎮有11149戶,總人口25114人,其中農業人口473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597人。有傣、彜、拉祜、回等少數民放人口11537人,占總人口的46%。其中,傣族6695人,占27%。海拔最高1727米、最低913米,平均海拔1320米;年平均氣溫20.8C;平均降雨量1554.9毫米。

曆史沿革

宋時,威遠鎮一帶名為“牧馬營”、“牧馬苑”。明嘉靖十四年(1535)修建城垣後,定名為“威遠堡”。城垣東西寬125丈,南北寬118丈,高3丈,根厚2.4丈,頂寬1丈。後曾設過“遊擊營”,又稱“威遠營堡”。清康熙十三年(1674),設過都司(地點在原城内中街,今縣圖書館附近)。1930年建縣後,威遠堡改名為威遠鎮,一直是曆屆縣政府所在地。

經濟發展

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24元,增長15.98%。鄉鎮企業總産值達到22160萬元,工業總産值達到12870萬元,生産性固定資産投資達到1465萬元;畜牧業總産值達到2745.89萬元,畜牧業人均純收入達到880.3元,規模養殖戶66戶;招商引資完成1295萬元;以民俗旅遊為主的旅遊業收入達到590萬元;新建設施塑料大棚100棟,沼氣建設完成883座;在西上街村實施了491.8畝的土地集約

化經營試點;年均勞動力轉移9368人,勞務收入達到3315萬元;全鎮已有20個村完成村道硬化,鄉村公路實現灰色化;農村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40%,其中城郊村達到90%。

教育狀況

威遠鎮小學有1所小學,2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20人,适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100%;幼兒園1所,7個教學班,在園幼兒229人。

自然資源

全鎮有可耕地面積6333畝,其中水田2159畝,旱地4174畝。可機耕面積3128畝(占49%);有熱區面積6333畝,已開發利用6330畝(占99%);有林地面積1040.8公頃,森林複蓋率36.18%,活立木蓄積量87700萬立方米。2003年末,全鎮所有村民小組全部實現“三通”。

民俗文化

威遠鎮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文化氛圍的僑鄉,境内大寨官佛寺内有被譽為“中國塔林一絕”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包樹、樹包塔”,傣寨芒冒從泰國清邁引進種植的第一株象牙芒果始祖樹仍然枝繁葉茂,始祖碑位于芒鄉大道旁,與芒冒村傣族文化娛樂中心(籌建)相對應,自成一體。傣族文化娛樂中心建成後,将成為景谷東大門上的重要景點和極具民族特色的傣族建築群。

2002年,鎮上被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象腳鼓舞之鄉,在大寨挂牌成立了省級僑鄉文化示範基地。鎮上于2000年成立了勐卧群衆藝術團,現有13支演出隊,業餘演員500餘人,各種演出服裝475套,有龍燈2條,象腳鼓90筒,各種演出道具若幹。每年鎮上都要舉辦盛大的“潑水采花節”和“火把節”慶祝狂歡活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響應創建民族文化大縣的号召,開發民俗風情,挖掘民間文化,圍繞“塔包樹、樹包塔”景點的開發,拉動農家樂等旅遊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