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鳥

九頭鳥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鳥類
九頭鳥又稱九鳳。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不祥怪鳥。因古漢語中「九」和「鬼」同音也叫做鬼車、鬼鳥。九頭鳥是身有九首的鳳,是戰國時代楚國先祖所崇拜的神鳥。九頭鳥有九個頭,色赤,像鴨子,人首鳥身。九頭鳥在漢代以後逐漸由神格淪落為收人魂氣的妖鳥。
    中文名:九頭鳥 外文名: 來源出處: 别名:九鳳、九鳳神鳥、鬼車、鬼鳥 來源:《山海經》、《楚辭》 時間:戰國至漢初 象征:吉祥幸福 代指:楚人有崇鳳的傳統,現指湖北人 鳥怪出現:從春秋時曾被楚人戰敗的周公開始 鳥怪含義:招人厭惡的反面角色 新的含義:随著湖北的發展九頭鳥有新的内涵

相關報道

近幾年來,有的報刊報道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湖南省石門縣等地發現了九頭鳥的消息,從而引起了中國與國際上的關注。在馳名中外的生物寶庫、奧秘王國――神農架,奇禽異獸種類繁多,有不少關于九頭鳥的目擊者。

張新全,初中文化,他是在1982年11月的一個陰天的上午10時左右看到九頭鳥的。當時,他在神農架林區泮小張八角廟燕子附近的承包土地上種土豆,突然聽到空中有鳥的奇特噓叫聲,像沉悶的哨音,跟他以前聽到的各種鳥叫聲不同。

感覺到很奇怪,便擡頭望去,令他大吃一驚:發出怪叫聲的是一隻簸箕大的巨鳥,包括翅膀在内大約有兩米,其羽毛黑灰色;更令他驚駭的是該鳥有一簇腦袋,大約有九個頭,嘴巴呈紅色;它的尾部也很奇特,呈圓扇形,既像孔雀開屏,又像車輪,旋轉而飛。一會兒,這隻九頭鳥便飛進了遠方的山林。

存在與否

通過調查研究和分析,不少學者認為:

一、九頭鳥類在古代詩文中記載頗多,現代也多處發現,可以設想它是一種珍貴罕見的鳥類動物,隻是科技界尚未獲得标本罷了。

二、自古迄今,九頭鳥常發現于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而以湖北為中心。所以,人們常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具有實物作依據的,恐非僅僅是神話傳說。

三、古今目擊者看到九頭鳥滴血或嘴巴是紅色的,可能是九頭鳥捕食動物或身體受傷後殘留血迹所緻。

四、當代發現九頭鳥僅限于鄂西的神農架和恩施自治州、湘西北的石門縣南坪河鄉,而這三地正好連成一片,地處北緯300至32°、東經109′至111′之間,這并非僅僅是巧合。

五、神農架是華中屋脊,恩施自治州是山區,壺瓶山是湖南屋脊,說明九頭鳥主要生活于人煙稀少、森林茂密的中山和高山地帶,很難見到,所以不應輕易否定九頭鳥的客觀存在。

六、神農架的九頭鳥很可能栖息于八角廟燕子洞等處。此洞地勢險峻、高深莫測,人們很難攀入洞裡,說不定九頭鳥就以燕子為主食。神農架山洞密布,栖息于洞穴中的燕子(短嘴金絲燕)最少有數百萬隻,以動物為食的鳥類很容易入洞捕食燕子,所以九頭鳥不愁食物。

據此推測,九頭鳥可能是存在的。

如能科學地證實九頭鳥的存在,那麼,九頭鳥将是地球上鳥類王國中最珍奇的瑰寶。從生物工程角度看,它具有極為重大的科研價值,也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一旦捕獲到九頭鳥,将是自然科學的一大發現。

起源

傳說

九頭鳥的傳說,實脫胎于《楚辭》和《山海經》中的一些古老的神話。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于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

來曆

九頭鳥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有九個頭。但是關于這九個頭,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些人說它本來有十個頭。

如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六《羽》: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一首為犬所噬。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九:鬼車,俗稱九頭鳥,……世傳此鳥昔有十首,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為災咎。……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九有頭,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

明楊慎《楊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車》條:《小說》: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又有些人說它原本隻有九個頭,其中一個頭受傷滴血永不愈合。

如前引《三國典略》:齊後園有九頭鳥見,……九頭皆鳴。又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雲:鬼車,……或雲九首,曾為犬齧其一,常滴血。

以上傳說中,以《齊東野語》所記的那個“十脰(脖子)九頭”的模樣最為吓人,試想九個鳥頭之外,還有一個鳥脖子在那裡流滴鮮血,那多麼可怕?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

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隻翅膀互相擠兌、導緻全都派不上用場。曆史上,周、楚的确是死對頭。周昭王率軍親征,竟死于漢水之中,成為異鄉之鬼。周人對楚人之恨可想而知。

人們知道:一個民族的神,在它的敵對民族那裡必然會被說成妖。象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來人《聖經》中就變成了撒旦(satan)。中國東夷部族之神蚩尤,在華夏族那裡便成了能飛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将楚人的九鳳圖騰說成妖怪,并編出天狗斷其一首的故事,也符合這條比較神話學的基本規律,至于是周公本人确有此事,還是漢族民間傳說附會于周公身上,那倒是無關緊要的。

史料記載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确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為楚人之先帝颛顼,與他的九個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颛顼與九嫔葬焉。”

該書《海内東經》則說:“漢水出鲋魚之山,帝颛顼葬于陽,九嫔葬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鲋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漢水,九鳳與颛顼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中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龍并稱。

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甯。”《爾雅·釋鳥》郭璞注:“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甯。”由于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據肖兵同志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盤利用職權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鳳比作傑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

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鳳鳥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鸾。”鸾便是鳳。故楚人對鳳總存在着一種深厚的感情。他們尤其喜歡以鳳喻人。

傳說楚莊王剛剛即位時,整天尋歡作樂不問國事。伍舉便進谏問:“有鳥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鳴,蜚将沖天;三年不鳴,鳴将驚人。”伍舉以鳥喻莊王,莊王也以鳥自喻。這鳥飛能沖天,自然便聯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幾千裡”,“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的大鵬。“鵬者,鳳也”。

其鳳後觀有一頭,上看有一頭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觀雲。在古人的觀念中,鳳是一種神鳥。《山海經》說:“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鳳鳥飛騰,繼之以日夜”,“鳳翼其承旌兮,高翺翔之翼翼”,“三鳳其展鳴,驚天地,泣鬼神兮”,三鳳九頭,“其志大兮,其慧遠兮。”《莊子·人間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學術考究

楚人崇鳳心理也得到考古資料的證明。如1949年2月在長沙陳家大山發掘到的龍鳳帛畫;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兩次發現的鳳踏虎架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非衣帛畫等,都是著名的發現。尤其是馬王堆帛畫,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圍,就有幾隻大鳥環繞。而畫面中部天堂入口處,也有一隻鷹嘴人面怪鳥和兩隻長尾鳳鳥。

這與屈原詩中描寫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鳳心理在漢族民間審美情趣中還占有重要地位。宋公文在《楚國風俗志》中說:“在楚人的心目中,他們與鳳實際上是合而為一的。他們着意标榜鳳,把鳳打扮得異乎尋常的美麗和壯觀,就是在标樹自身的鳳貌與形象。

鳳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體現。為此,楚人尊鳳愛鳳以鳳為圖騰,視鳳為先祖的象征,民族和國家的象征。這就是楚人尊鳳愛鳳的思想基礎。”楚國從君王、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對鳳凰的熱愛與崇敬,達到了無出其右的程度。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無不展現出絢麗多姿的鳳凰倩影。所以有學者說,鳳凰貫穿了楚文化發展的始終,楚文化也可稱為鳳凰文化,荊州是楚文化之都,也就是鳳凰的故鄉。

鳳九結合

說過“鳳”,再來說“九”。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

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麼“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龍”(或九頭蛇)之故。

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九頭龍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的神話,“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龍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山海經》中不僅有九首之鳳,還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講究陰陽和合的古代中國,九是陽數,寓吉祥神聖意味,所以九頭鳥最初并不含妖氣。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遊》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于陽谷兮,夕晞餘身于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颛顼的後宮,也是“九嫔”。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人面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中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山海經》中的九鳳,是一個鳥神或神鳥無疑。然而,此後,九鳳卻從中國文獻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現的種種冠以其它名稱的九頭鳥,不僅完全喪失了神性,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每況愈下,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鳥怪。

鳥神鳥怪

關于九頭鳥染上妖邪之氣,在中國民俗中演變成招人厭惡的反面角色,是從漢代小說所載“周公居東,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猶餘九首”開始的,後來的《荊楚歲時記》、《酋陽雜俎》、《齊東野語》誅書的記述渲染而廣為人知。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留下《鬼車詩》一首,對此有最為生動完整的記述:“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屬,彎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透,自從狗嗤一頭落,斷頭至今清血流,迩彌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咻鹠。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驚辄堕,有時餘血下點呼,所遭之家家必破。

我聞此語驚且疑,反祝疾飛無我禍,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細理莫詳,占兇在人不在物,一去兩頭反為祥。……”這裡講,對九頭鳥的仇視,是從春秋時曾被楚人戰敗的周公開始的。後來此鳥被天狗咬去一頭一尾後,斷頭處血流不止,人們以為被血滴玷污即屬不祥,于是九頭鳥就成妖邪之物了。

但歐陽修不信此說,而是主張“兇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見妖由人生,同九頭鳥的形态習性其實并無多大關系。

宋梅堯臣《古風》詩:“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自從狗齧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迩來相距三千秋,盡藏夜出如鸺鹠。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辄驚堕。有時餘血下點污所遭之家家必破。”有關九頭鳥神話,于此詩可見其大略。

九鳳異稱

“九頭鳥”一名,最早見于《太平禦覽》卷九二七引《三國典略》:齊後園有九頭鳥見……然而九頭鳥之别稱,古籍中甚為繁夥。《正字通》雲:鸧鸆,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酉陽雜俎》卷十六《羽》:《白澤圖》謂之蒼鸆,《帝鹄書》謂之逆鸧。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九:鬼車,俗稱九頭鳥……

以上所見,從漢末至唐宋開始就有“鸧鸆”、“逆鸧”、“鬼車鳥”、“鬼車”等等異名。由這些異名再加考索,則又會發現很多其他名稱。如“鸧鸆”,是一種鳥名,但是在晉郭璞的《江賦》裡,就有一種“奇鸧九頭”,這種“奇鸧”也就是九頭鳥。

外貌特征

相關描述

《太平禦覽》卷九二七引《三國典略》:“齊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又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雲:“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家爍人魂氣。

或雲九首,曾為犬齧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即謂此鳥。《正字通》雲:“鸧鹒,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狀如鸺鹠,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見火光辄堕。”

“色赤,似鴨。”(《三國典略》)

“狀如鸺鹠,大者翼廣丈許。”(《正字通》)案:“鸺鹠”今名貓頭鷹。晉張華《博物志》佚文:“鸺鹠鳥,一名鸱鸺,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

“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婦人。”(《酉陽雜俎·羽篇》、《玄中記》)

“身圓如箕,十脰環簇……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争拗折傷者。”(《齊東野語》)

“其狀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

“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古小說鈎沈》引《玄中記》)

“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酉陽雜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嶺表錄異》卷中)

“血滴人家為災咎。”(《齊東野語》卷十九)

“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鳥度。”(《荊楚歲時記》)

“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表錄異》卷中)

“晝盲夜了。”(《正字通》)

“夜飛晝隐。”(《酉陽雜俎·羽篇》)

“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酉陽雜俎·羽篇》)

“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楊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車》)

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是鳥多落塵于兒衣中,則令兒病。”(《水經注·江水》)

“毛落衣中,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酉陽雜俎·羽篇》)

“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玄中記》)

“見小兒衣,落毛其上,兒必病。”(《猗覺寮雜記》卷下)

“愛入人家爍人魂氣。”(《嶺表錄異》卷中)

“見火光辄堕。”(《正字通》)

關于九頭鳥的特征,宋梅堯臣《古風》一詩說得比較詳細,今錄如下:

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

自從狗齧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

迩來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鸺鹠。

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辄驚堕。

有時馀血下點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民間禁忌

由于九頭鳥是一種兇鳥,漢族民間對它畏懼有加,于是有種種對它的禁忌和防禦它的辦法。

禁忌

“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水經注·江水》)

“凡人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酉陽雜俎·羽篇》)

“小兒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記》)

禳解驅除

“故聞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澤國。”(《齊東野語》卷十九)

“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楊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車》條引小說)

“家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荊楚歲時記》)

曆史淵源

古籍中多次提到九頭鳥:

1.《楚辭·天問》

2.《太平禦覽》卷九二七引《三國典略》:齊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

3.《文選》晉郭景純(璞)《江賦》:若乃龍鯉一角,奇鸧九頭。

4.張華《博物志》佚文:鸺鹠鳥,一名鸱鸺,晝目無所見,夜則至明。

5.魯迅《古小說鈎沈》輯《玄中記》

6.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四

7.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江水》

8.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

9.《廣韻·鸧鸹》

10.《敦煌變文集·句道興〈搜神記〉》

11.《正字通》:鸧鸆,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狀如鸺鹠,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見火光辄堕。

12.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六《羽》:夜行遊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釣星,夜飛晝隐,如鬼神,衣毛為飛鳥,脫毛婦人,無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毛落衣中,為鳥祟,或以血點其衣為志。或言産死者所化。

13.又: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白澤圖》謂之蒼鸆,《帝鹄書》謂之逆鸧。

14.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雲: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家爍人魂氣。或雲九首,曾為犬齧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

15.宋梅堯臣《古風》詩:

16.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九:鬼車,俗稱九頭鳥,……世傳此鳥昔有十首,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為災咎。故聞者,必叱犬滅燈,以速其過澤國。……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九有頭,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争拗折傷者。

17.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嶺外有蟲名暗夜,見小兒衣,落毛其上,兒必病。其狀如大蝴蝶。

18.明楊慎《楊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車》條:《小說》:周公居東周,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傳說來源

九頭鳥的傳說起源甚早,傳播極廣,在久遠的傳播之中,各時代各地區差異很多,要追溯其最初的起源十分困難。從現存古籍文獻中,人們找到幾個起源。

九尾鳥

《廣韻》:“鸧鸹,《韓詩》雲:孔子渡江,見之異,衆莫能名。孔子嘗聞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這種“一身九尾”的鳥,曾經被孔子看到過,當時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隻覺得它非常怪異。後來有人将它叫做“鸧鸹”,也就是貓頭鷹一類的鳥類。九頭鳥也許就是從九尾鳥演變而成的一種傳說兇鳥。

天帝遊女

《古小說鈎沈》輯《玄中記》:姑獲鳥夜飛晝藏,蓋鬼神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遊女。……一名隐飛。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以為子。今時小兒之衣不欲夜露者,為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為多。

昔豫章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去就毛衣,衣之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後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以衣迎三女,三女兒得衣亦飛去。今謂之鬼車。

這是最早的關于仙女下凡的傳說故事。仙女下凡之後,穿着毛衣是鳥,脫下毛衣是女。她在與豫章男子結婚生女後,回到天上,後來又把三個女兒都接走了。所謂“鳥無子,喜取人子養之”,指她飛回天上未接女兒時,再到凡間來尋找女兒。為了防止她把别人家的小兒當成自己的女兒接走,于是漢族民間形成了這種對它的禁忌。這個傳說一直延續下來,各個時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

如:《搜神記》卷十四:豫章新豫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雲,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後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複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

《水經注·江水》:陽新縣地多女鳥。《玄中記》曰,陽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與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言是鳥多落塵于兒衣中,則令兒病。故亦謂之夜飛遊女矣。

《敦煌變文集·句道興〈搜神記〉》略雲:昔有田昆侖者,家貧未娶。禾熟時見三女于池洗浴,其二抱天衣飛去,昆侖攫得小者天衣,遂挾以為妻,攜回見母。經年産子,名曰田章。昆侖被點兵西行,三年不返。女乃向母索看天衣,屢經懇求,母不忍拂其意,即發藏畀之。

女着衣便騰空上天而去,雖母哀号,不之顧也。然終念兒子,乃與二姊複下凡遊戲,冀見其兒。其時田章五歲,受董仲先生教來覓母。三女遂将天衣共乘小兒上天。天公憐憫外甥,遂教其方術伎能。經四五日,兒年已十五矣。天公即與以文書八卷,令其下凡。兒三才俱曉,天子聞知,即召為宰相。後犯事,遂流配西荒之地。……

女岐

《楚辭·天問》:“女岐無合,夫焉取九子?”王逸注:“女岐,神女,無夫而生九子也。”丁晏箋:“女岐,或稱九子母。”這是古代楚國關于神女女岐的傳說。從女岐無合(無夫)而生了九個兒子,那麼她九個兒子是怎麼來的呢?當然是“取之于人”,于是民間就有對她的禁忌,認為她會時常下凡來取人之子。

又由“九子”演變成“九頭”之說,後又與“天帝遊女”或姑獲鳥等傳說糅和流傳,形成九頭鳥的傳說。《本草綱目》《慶長見聞集》《本草啟蒙》《本草記聞》等書中有記載,一種多栖息于荊州的怪鳥姑獲鳥,脫卻羽毛變成女人,夜晚時常前來加害小孩。産婦久不分娩,胎中嬰兒生命殘存,母親由此心生妄念,變為怪物,抱子夜行。嬰兒啼哭聲謂之姑獲鳥啼。

厲鬼

傳說産婦所化的厲鬼形象是一隻有九個頭的鳥。

上一篇:饕鬄

下一篇:蛇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