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禮魂

九歌·禮魂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詩
《九歌·禮魂》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詩,為《九歌》之末篇。學術界一般認為此詩是通用于《九歌》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後的送神曲。這是祭祀儀式的最後環節,由美麗的女巫領唱,男女青年随歌起舞,還要傳花伴歌伴舞。全詩場面恢弘,節奏輕快,洋溢着歡樂之情。
  • 作品名稱:九歌·禮魂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屈原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楚辭

作品原文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成禮:指祭祀之禮完畢。會鼓:急疾擊鼓,鼓點密集。

②芭(bā):通“葩”,一種香草

③姱(kuā誇):美好。

④倡:同“唱”。

⑤容與:舒緩。

白話譯文

版本一

祭祀禮已完畢緊緊敲起大鼓,

傳遞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

姣美的女子唱得從容自如。

春天供以蘭秋天又供以菊,

長此以往不斷絕直到終古。

版本二

唱着歌,打着鼓,

手拿花枝齊跳舞。

我把花給你,你把花給我,

心愛的人兒,歌舞兩婆婆。

春天有蘭花,秋天有菊花,

馨香百代,敬禮無涯。

創作背景

一說此篇是通用于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後的送神曲,王夫之最先提出了這種說法,他說:“凡前十章,皆以其所祀之神而歌之,此章乃前十祀之所通用,而言終古無絕,則送神之曲也。”

另一說認為屈原寫作這篇祭詩的背景是在楚國兩次大敗于秦之後,内容與《國殇》的聯系(魂與殇),所處于《國殇》之後,可以認定它是相當于《國殇》的亂辭的卒章,而非《九歌》“送神曲”。

是為對英雄和祖先(為國捐軀的先烈)的祭祀;詩人寫完國殇之後,又用楚國南方沉湘之間民間喪禮所特有的悼念形式,寫了《禮魂》,以表達對偉大英靈的崇高禮贊。

作者簡介

屈原(前339~前278)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末期楚國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戰國時期黃老之學的傳播者。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一生經曆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将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娴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列左徒、三闾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内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兩次被逐出郢都,後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史記》有傳,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不朽作品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