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

九尾狐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形象
九尾狐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經常以“狐狸精”的形象,出現在各種影視及遊戲作品中。 據《山海經》記載:九尾狐住在青丘國,有四隻腳和九隻尾巴,聲音像嬰兒,能吃人。
  • 中文名:九尾狐
  • 外文名:
  • 來源出處:
  • 相關地區:中國、日本、韓國
  • 形象特征:有九尾,聲音像嬰兒,能吃人
  • 引申含義:祥瑞、食人、魅惑、奸詐
  • 神話體系:中國神話

曆史淵源

先秦時期

《山海經》記載了青丘與九尾狐,九尾狐簡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始見于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征王者興,在很多的古籍中被提及。有學者認為《山海經》“青丘國”及“九尾狐”形象出于“東方青龍”中的“尾宿”,因“尾有九星”;禹在治水之時遇“塗山氏女”與“九尾白狐”的傳說,是禹“治水”始于“箕尾”之間的曲折傳承。 

《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青丘國在北邊,這裡的狐狸有四隻腳和九隻尾巴,一說在朝陽北)”;《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有一個青丘國,有九隻尾巴的狐狸)”;《山海經·南山經》記載:“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郭璞注《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雲:“太平則出而為瑞。”;《太平寰宇記》和《元和郡縣志》記載:“舊傳初置縣在濮水南,常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離狐。(以前的說法是開始的時候縣址設在濮水的南邊,經常有神狐在這裡做洞穴,于是遷址到了濮水的北邊,所以說是離開的狐狸)” 

漢唐時期

到漢唐時期,造紙術的傳播更加劇了狐被妖魔化這種情況,狐跌落神壇  。漢代在符命思想影響下本為圖騰神之一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成為祥瑞的象征符号。

秦漢時期,孔子及其弟子《孝經》記載:“德至鳥獸,則狐九尾。(九尾狐是德行最高的鳥獸)”

西漢,王褒《文選·四子講德論》記載:“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過去周文王聽從了九尾狐的話而讓東夷歸順周朝)”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記載:以狐為兆示“子孫繁息”之德獸。《白虎通德論·封禅》記載:“德至鳥獸則鳳皇翔,鸾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後當盛也。”;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狐,祆獸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趙晔《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和《藝文類聚》卷九九記載:“所引《呂氏春秋》佚文記載,大禹來到塗山(據考在今河南嵩縣),遇見一隻九尾白狐,并聽見塗山人唱歌,說“綏綏白狐,龐龐九尾”,還說“如果你在這裡成家立業,就會子孫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塗山氏的女孩子,叫作女嬌。塗山氏實為一個以九尾狐為圖騰的部族。”;《吳越春秋》記載:将九尾狐與大禹治水娶塗山女嬌聯系在一起 。

唐代,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卷九》祥瑞部下記載:狐引《呂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塗山,恐時暮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于是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塗山女。”引《周書》:“成王時,青丘獻狐九尾” ;白居易《古冢狐》記載:把“能喪人家覆人國”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當九尾狐變成妖精時,妲己這個用美色把纣王迷惑得亡國喪身的王妃被說成是九尾狐精;張鷟《朝野佥載》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沒有狐狸,不形成村子)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關于狐妖的傳說和作品更加廣泛,甚至有“無狐媚不成村”的說法。唐宋時期的狐妖傳說,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染上了佛教色彩。狐妖已不僅局限于變化凡人,甚至達到化身仙佛的境地。宋《太平禦覽·皇親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紀》佚文:禹始納塗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為攸女。《宋書·符瑞志》記載:“白狐,王者仁智則至”(看到白色的狐狸,帝王和智慧的人就來了)。

東晉時期

《名山記》說:“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南北宋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巫風彌漫,出現“萬有神教”,人們受到巫術意識的影響,逐漸開始相信物老成精。故此狐因吃人的特性而被逐漸妖魔化。 宋朝田況《儒林公議》說宋真宗時陳彭年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這個時期商纣王的妃子妲己被說成是九尾狐,而且傳到日本。宋趙令疇《侯鲭錄》卷八:“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日本《本朝繼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寫的《狐媚記》,其中說“殷之妲己為九尾狐”。《狐媚記》記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當于宋徽宗時期,可見在此前中國已經有這種說法了。

妖怪原形

妖怪形象

作者及篇目

形象出處

高、王等三道士

張讀《宣室志·裴少尹》

《全唐五代小說》卷六一

白衣丈夫

張讀《宣室志·尹瑗》

《全唐五代小說》卷六一

素衣白髯翁

張讀《宣室志·林竟玄》

《全唐五代小說》卷六一

白衣婦人

張讀《宣室志·祁縣民》

《全唐五代小說》外編卷一五

計真妻李氏

張讀《宣室志·計真》

《全唐五代小說》卷六一

修仙者

牛僧孺《玄怪錄》

《全唐五代小說》

元明時期

到了明清時期,狐文化更加繁盛。據不完全統計,大約56種小說裡搜錄了600餘篇狐妖故事。

清朝時期

清代通俗小說《狐狸緣》中的玉面仙姑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後被呂洞賓收服,割掉她八條尾巴。

晚清小說《九尾狐》不是寫狐妖而是寫妓女——妓女胡寶玉綽号九尾狐。小說說九尾狐最淫最媚,“比尋常之狐尤為厲害”,所以拿來比胡寶玉這“一個極淫蕩的娼妓”。清代流行狐妓一體的觀念,妓就是狐,最壞的妓就是九尾狐。

文化特色

圖騰

九尾狐是遠古時代一些氏族的部落标志,通常被視為生殖崇拜的象征,承載着順遂的美好寓意與人們祈求子孫昌盛的願景。 

雕刻畫像

在洛陽蔔千秋、河南偃師辛村新莽等壁畫墓室中都可以見到九尾狐圍坐在西王母身邊的形象。徐州漢畫館收藏的墓頂畫像,側面刻繪九尾狐,肩生雙翼,身有紋飾,口銜一物。 

紋飾

山東日照出土的龍山文化石斧上的紋飾,兩隻大大的眼睛、寬大的鼻子與狐狸的面相相像,稱為“狐面紋”,含有陰陽結合、繁衍後代的願望。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與九尾狐有關的影視作品有:電影《九尾狐》,《九幽逍遙狐》改編的電影《九尾狐》,電視劇《少年四大名捕》《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我的女友是九尾狐》《九尾狐傳》《九家之書》等。

遊戲形象

與九尾狐有關的遊戲作品有:《新大話西遊3》 ,《英雄聯盟》《蜀門》《無雙大蛇》《洛克王國》《山海鏡花》《大話西遊2》《泰米時空》《獸戰》《問道》《遊戲王》《非人學園》等。

關系說明

在日本傳說中,白面金毛九尾狐與酒吞童子、化身為大天狗的崇德天皇怨靈并列為“日本三大惡妖怪”。

妖怪名稱

簡介

簡介

其他日本兩大惡妖怪

酒吞童子

酒吞童子曾是統領衆妖的百鬼之王,據說酒吞童子糾結了一批惡鬼,無惡不作,不僅在晚上潛入富豪家中偷竊财寶,還私自修建宮殿,将擄來的婦女和孩童作為食物吃掉。

崇德天皇怨靈

崇德天皇被人們稱為日本第一大魔王。其原本是日本第75代天皇,五歲就登基了,直到23歲時被迫退位,将皇位讓給了名義上的父親鳥羽上皇。随後崇德天皇發動政變“保元之亂”,失敗後被流放。

史料索引

作者和朝代

書籍名稱

作者不詳(先秦時期)

《山海經·海外東經》

《山海經·大荒東經》

《山海經·南山經》

《太平寰宇記》

孔子及其弟子(秦漢)

《孝經》

班固(東漢)

《白虎通義》

《白虎通德論·封禅》

許慎(東漢)

《說文解字》

趙晔(東漢)

《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和《藝文類聚》卷九九

《吳越春秋》

王褒(西漢)

《文選·四子講德論》 

作者不詳(唐代)

《元和郡縣志》

歐陽詢(唐代)等

《藝文類聚·卷九》祥瑞部下

白居易(唐代)

《古冢狐》

形象評價

九尾狐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動物形象,具有複雜的文化内涵,總是和神秘文化聯系在一起。在衆多的獸類形象中,九尾狐形象的特征是鮮明的,社會覆面也極為廣闊,一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和其他文學意象幾樣,九尾狐意象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它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有在原型基礎上的分化演變。(《學術月刊》李炳海評) 

九尾狐在先秦時略有巫術性形象,至漢代才轉為祥瑞,象征了多子多孫、吉祥以及帝王之兆。(莊智翔《九尾狐形象轉變之探讨》評) 

九尾狐本性多疑警惕,增加了魅惑人心的元素,而其中九尾狐又屬狐中極品,故此被認為是狐中最具邪性的一類。(鳳凰網評) 

大量的食人記載彰顯了九尾狐作為祥瑞同時又有着另一面的兇惡。(東籬子《有多少你沒有聽過的上古傳說》評) 

先秦時代,狐被視為瑞獸。經過後代演變後,九尾狐多了食人的形象和魅惑的狐妓形象,在元代成了奸詐的代名詞。(《奇神奇仙奇鬼》評)

九尾狐通體上下長有火紅色的絨毛,善變化蠱惑,性喜吃人,常用嬰兒哭泣聲引人來探。精擅各種攻擊和幻變之術,是祥瑞于子孫興旺的象征。(濱州網評)

《封神演義》的九尾狐狸精化身妲己形象,把古來關于淫婦型狐妖媚人的觀念推向極緻,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觀念推向極緻,也把女色禁忌觀念和“從來女色多亡國”的女性觀念推向極緻。(許仲琳《封神演義》評)

上一篇:勝利十一人

下一篇:血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