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狸

九尾狐狸

古代東亞神話傳說中的奇獸
古代東亞神話傳說中的奇獸。[1]古典傳說中,九尾狐乃四腳怪獸,通體上下長有火紅色的絨毛。善變化,蠱惑。性喜吃人,常用其嬰兒哭泣聲引人來探也。九尾狐出,乃世間将有大亂之象。“狐”亦分九級:一尾火狐、二尾血狐、三尾妖狐、四尾魔狐,五尾靈狐,六尾幻狐,七尾神狐,八尾地狐,九尾天狐。
    中文名: 外文名: 來源出處: 中文學名:九尾狐狸 英文名:Nine-tailed Fox 界:動物界 分布區域:中國,朝鮮半島,日本 出處:《山海經》 化身:妲己,玉藻前

千古傳說

傳說内容

在上古有一個夏族大禹娶塗山族女子的神話,此中牽涉一個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據東漢趙晔《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和《藝文類聚》卷九九所引《呂氏春秋》佚文記載,大禹來到塗山--據考在今河南嵩縣,遇見一隻九尾白狐,并聽見塗山人唱歌,說“綏綏白狐,龐龐九尾”,如果你在這裡“成家成室”,就會子孫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塗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嬌。由于神話記載得很晚,明顯加進後世思想文化觀念,如果恢複其本來面貌,便是大禹在塗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這個人獸婚配神話背後所隐藏的文化意義,乃是塗山氏是一個以九尾狐狸為圖騰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塗山氏當作自己的祖先。由于九尾狐狸有這麼一件很風光的事情,所以後代的狐狸精們總喜歡驕傲地說自己是塗山後裔,炫耀血統的高貴。漢代盛行符命思想,于是本為圖騰神的九尾狐狸也被符命化了,成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号。漢時石刻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狸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曆史上東夷人的崇拜狐仙。根據<山海經海外東經地望考證>一文,青丘國,黑齒國,十日國都在東夷人的日照臨沂一帶。商人喜歡九尾狐狸,豎亥為商人祖先,也曾在此居住。

《山海經》

九尾狐狸,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隻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而隻有狐有仙氣,狸似乎隻是是俗物)。《山海經》中的九尾狐狸,乃是一個能“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狸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狸則象征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禅篇》)。“食人”之傳漸隐,“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可見,狐有靈氣(妖氣),在數千年前,已是公認。再到後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被人設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張鷟《朝野佥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九尾狐狸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仙靈”、“神秘”、“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後最明顯的感覺。《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注《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則雲:“太平則出而為瑞”,又為祯祥之物。漢趙晔《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雲:“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此即郭注所謂“為瑞”之意。考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狸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狸象征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封禅篇》),亦禹娶塗山神話之遺意。“食人”之說漸隐,“為瑞”之說終張。又六朝時人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說妲己為九尾狐狸。《封神演義》也以妲己為九尾狐精,當源于此。

《魏書》

《魏書·志第十八·靈征八下》當中記載道,在各地現身的異獸裡,狐狸占據了很大篇幅,這是某種瑞祥的征象麼?似乎有些讓人不解。在白狐、黑狐、五色狗的交錯身影裡,僅從“肅宗正光二年三月”開始,計有:“南青州獻白狐二;三年六月,平陽郡獻白狐;八月,光州獻九尾狐狸;四年五月,平陽郡獻白狐;孝靜天平四年四月,西兖州獻白狐;七月,光州獻九尾狐狸”等等記載。到了元象元年四月以後,九尾狐好似集體行動一樣,突然密集地從人們的視線裡穿行:“光州獻九尾狐;二年二月,光州獻九尾狐;興和三年五月,司州獻九尾狐。”這麼多“獻寶”的案例,動機不外乎是以此來佐證皇恩浩蕩并獲得宮廷的賞賜,九尾狐不幸再一次成為了體制的晴雨表。對此,還是北周皇帝睿智一些。《北史·周本紀下第十》記載道:甲子,鄭州獻九尾狐,皮肉銷盡,骨體猶具。帝曰:“瑞應之來,必昭有德。若使五品時序,州海和平,家識孝慈,乃能緻此。今無其時,恐非實錄。”乃令焚之。 按照正史的深意,這一個案進一步反映了皇帝的實事求是作風。隻是,焚燒之後的九尾狐,屍骨不存,但媚術已然深入人心了,因為“秉筆直書”的史官,這一條記載必然令龍顔大悅。看來,即使仙道、床榻秘術,也沒能逃脫宮廷的密切關注啊。

曆世演化

典籍記載

《山海經》

九尾狐狸和玄狐、白狐等最先出現在原始宗教的圖騰信仰中。《山海經》就記有青丘九尾狐。解讀這些古老記載,九尾狐其實是位于東方或南方的青丘這個地方原始部族的圖騰物,《山海經》說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脅敵人、保護本部族安全方面具有神性。又說“食者不蠱”--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氣的侵害,這顯然是與九尾狐圖騰信仰相關的原始巫術,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從《千字文》到《封神榜》

九尾狐狸象征子孫繁息,亦禹娶于塗山氏之女的遺意。後世反其意,以“食人”之九尾狐為妖,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已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則更發揮其說,因而乃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

在中國狐文化史上,狐的一件倒黴事也是發生在漢代,就是被妖精化,在“物老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随處可見的狐狸不比龍鳳麒麟,是很難保住它的神聖地位的。盡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經是妖神了,既然是妖神就不像正神那般正經,不免胡作非為,就像沒成正果之前的孫猴子一樣。不過在唐代人的觀念裡,最厲害的天狐--九尾天狐卻仍保持着正派風範。可惜九尾狐狸的光榮史終究是要結束的,隻不過因為它神通最大比别的狐結束得晚一些,也正因為它神通最大,當它被妖精化後也就成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北宋

九尾狐狸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況《儒林公議》說宋真宗時陳彭年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可見九尾狐在人們心目中已經不是什麼瑞狐、神狐,變成壞東西。而也在這個時期,中國遠古史上一個著名女人被說成是九尾狐,而且傳到日本,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宋趙令疇《侯鲭錄》卷八:“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日本《本朝繼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寫的《狐媚記》,其中說“殷之妲己為九尾狐”。《狐媚記》記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當于宋徽宗時期,可見在此前中國已經有這種說法了。其實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經把“能喪人家覆人國”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當九尾狐變成妖精時,妲己這個用美色把纣王迷惑得亡國喪身的王妃被說成是九尾狐精,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武王伐纣書》、《封神演義》

妲己成了九尾狐狸精,真可說是超級狐妖的完美結合。在小說中的描寫,則是由元代講史話本《武王伐纣書》開了頭,再由明代長篇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廣而大之。

在《武王伐纣書》中,吸盡妲己魂魄元氣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為妲己的是隻“九尾金毛狐子”。妲己的結局是在武王克殷後被姜太公用降妖鏡逼住現出原形,然後把她裝進袋子用木碓搗死。之所以費了這麼多周折,原來是因為行刑的劊子手讓她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撥得下不了手。

《封神演義》在《武王伐纣書》基礎上對千年九尾狐狸精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發揮,寫了她做的許多壞事。相反商纣王“才兼文武”并不那麼壞,而且外有忠臣良将,内有賢後淑妃,本來江山穩固得很,都是這個千年九尾狐狸精帶着九頭雉雞精和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真性”。有趣的是妲己被斬時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寫,比《武王伐纣書》更為生動細緻。小說極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嬌滴滴”地把行刑軍士迷得“軟癡癡攤作一堆”,最後還是姜子牙用寶貝葫蘆取了她的首級。《封神演義》的九尾狐狸精妲己形象,把古來關于淫婦型狐妖媚人的觀念推向極緻,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觀念推向極緻,也把女色禁忌觀念和“從來女色多亡國”的女禍觀念推向極緻。

其它記載

《山海經》記載九尾狐狸有食人的特性,那麼它不能定義為靈獸,靈獸隻有人食它的份,它是不食人的,也有學者認為,九尾狐能食人隻能說明它能威脅敵人,這恰能體現保護神的特性,再結合後來的衍生出來的故事,九尾狐實際上是渴望人類生活的,白狐若想幻化為人,要經曆千年的修行,傳說狐狸修行一百年才多出一個尾巴,修行千年才長出九尾來,而隻有九尾才能幻化為人類。正是由于東夷人對狐仙的特殊感情,才成就了<聊齋>的獨特成就和蒲松齡的極大成功。

此後還有一些小說寫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小說《狐狸緣》中的玉面仙姑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後被呂洞賓收服,割掉她八條尾巴。晚清小說《九尾狐》不是寫狐妖而是寫妓女--妓女胡寶玉綽号九尾狐。小說說九尾狐最淫最媚,“比尋常之狐尤為厲害”,所以拿來比胡寶玉這“一個極淫蕩的娼妓”。清代流行狐妓一體的觀念,妓就是狐,最壞的妓當然是九尾狐。 

從九尾狐塗山女到九尾狐妲己,九尾狐的神聖和光榮徹底喪失了,九尾狐成為最淫最媚最壞的女人的象征。當《金瓶梅》中西門慶的大老婆吳月娘罵小老婆潘金蓮是“九條尾的狐狸精”時,你會知道這是多麼刻毒的咒罵了。

身世探秘

印度教

在印度教中“荼枳尼”音譯自梵文的dakini(英文:Dakini)。同時,在日本以“荼吉尼天”的漢字記載,最初是農業神,不過,後來變得被認為是掌管性和愛欲的神。成為現在的印度教大黑神的老婆的婢女,吃人肉,或活人的心髒的夜叉神。原型大概是印度某少數民族中的青春美麗的少女。而在印度佛教中歸屬于天王護法的類别。荼枳尼天後來皈依佛教,産生了被大日如來佛化身的大黑天憑佛力降伏,準許吃死者心髒的故事。一般認為有自由自在的神通,能在一個人死前六月前提前知道他的死亡即看破死期之法,以便優先獲得那人死後的心髒。百鬼夜行圖裡也有搶死人屍體的妖怪,而在這樣的妖怪裡面,顯然荼枳尼天的相關者狐狸一族占了很大的優勢。在印度的後期密教中,由于舌肉虎教的影響,變成裸體的身姿。dakini是修行中心性護法神。

日本真言密教

在日本真言密教中,位于胎藏界的外金剛院的南方,跨在白狐狸上,愛稱辰狐王菩薩、貴狐天王。又有資料顯示在天皇的即位灌頂禮儀中供奉着荼枳尼天,還有平清盛和之後醍醐天皇等進行荼枳尼天的掐訣念咒祈禱法的事,在‘源平盛衰記’裡(上)平清盛途中止住了這個掐訣念咒祈禱法,當然,這種事情真是不明不白,但中世紀末期導緻政局紊亂的細川政原熱衷于飯繩的法--荼吉尼的法的事是事實。據說,用這一法式可以奴使管狐。可是,這個神的侍奉也被公認是非常的難,作為祭祀,即使隻進行一次祭祀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作交換直到死亡,終身持戒是必需的,如果違背戒約的話,剛止住住那個掐訣念咒祈禱法就會無效,甚或是災禍來襲。因此,也被認為是禁忌之法。 傳說中荼吉尼天的坐騎為胡狼,但日本并無胡狼,所以以狐狸代替,即,在狐狸(夜晚幹)時乘坐的荼枳尼天的圖像,是在中世紀的日本等地開始流傳,而胎藏曼陀羅和真正的密教經典·儀式記中這樣的法相是并不存在的。過去日本曾推行過“神佛習合”,将日本神道與佛教結合,‘豐川稻荷’就是在這種思想下産生的佛教寺院,"稻荷"理應為神社,豐川稻荷卻是寺院,祭祀的就是佛教的"荼吉尼天"女神,或許是因為這樣荼吉尼天被當成外來的稻荷神供奉着,在日本像作為走運成功的福德神被信仰。通常荼枳尼天因為被相信不問緣由,誰都可以使之成就願望(甚至賭徒和藝妓),從而具有廣泛的受衆。在立川流(密教)中枳尼天因為後來被作為掌管性愛的神,在日本從鐮倉時代,由真言密教這一流派繼承,到南北早上時代達到鼎盛,不過,再後來供奉荼枳尼天的立川流因為被認為具現了髑髅正尊的性交儀式以達到即身成佛,從而被當做邪教看待,江戶時代終于斷絕。以上為九尾狐狸在印度和日本的神位。下面是完整的橫跨印度、中國、日本的九尾狐狸傳說。

耆那教

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同時他也是個虔誠的耆那教信徒。耆那教是筏陀摩那在公元前6世紀所創立的宗教,同印度教和佛教一樣,相信靈魂解脫,業報輪回,主張非暴力、不殺生、行善積德。當他死後被火話,留下了三顆類似與寶石的東西,相傳為舍利,有大法力,得之者可得天下。九尾狐希望得到這三顆舍利。幻化成人形嫁給了旃陀羅笈多的兒子印度君王賓頭沙羅,成為其妃子。結果被賓頭沙羅正妻達摩王後之子阿育王識破,被趕出宮廷。後來一位印度僧人将三塊舍利中最重要的一塊帶來中國,并且央求當地有名的玉石工匠将其和一塊名玉鑲嵌在一起,那塊玉就是和氏壁。九尾狐随即追随舍利來到正處于戰國時代的中國,不過戰亂紛争,九尾與玉都失蹤了。後來三塊舍利一塊留在了印度另外一塊在展轉中落到了月氏族人手中,張骞出使西域是将其帶回。印度的一塊在玄奘法師與印度的佛法交流時候也帶到了大唐長安供奉。三塊舍利此時都在中國。然而唐嚴宗時,鑒真東渡日本交流佛法卻又帶走了一塊,天寶十二年抵日本。九尾狐亦尾随而至,帶去日本的那塊卻引起了日本的動蕩,成為了衆多妖魔争搶的寶物。在日本引發了一場常世與現世之間人和鬼魂的慘烈戰争,已至于當時的京城成了一座鬼城。可見它的力量之強大。在公元794年,恒武天皇建京不到十年,被錯殺的皇太子早良親王怨靈不散,天皇被迫移都至平安,設了幕府将軍扳之上田村麻呂像鎮攝皇太子的鬼魂從此拉開垂天下以治四百餘年的平安時代的序幕。不久後九尾狐則化身玉藻前,迷惑鳥羽天皇。當時玉藻前受鳥羽天皇寵幸,玉藻前這個名字就是天皇所賜;和桀纣的傳說一樣,玉藻前引誘天皇不理朝政,又得了怪病倒卧床榻,大臣們開始懷疑她,請安倍泰成暗中對她進行調查,證實千年九尾妖狐所化,禦體康複的天皇惱羞成怒,将其逐出宮廷。結果離開皇宮後九尾狐在那須野屢添惡名,上皇命令派遣出兩位将軍及其部下八萬的讨伐軍并将其擊退。後來在第二次戰鬥中被陰陽師安倍晴明擒殺,據說其殘骸變成了會放出毒來的石頭即殺生石(會噴出毒液攻擊鳥類及昆蟲,令動物無法近身的石頭,保留在那須野)。它是帶有非常厲害的咒毒的石頭,接近的人或獸會被毒死。本來是在栃木的那須高原,後來被名為玄翁和尚的高僧打碎,飛散到日本中三處名為高田的地方。另外,據說在此時飛散的殘渣化成尾先狐和犬神,成為了被各地的使役術師使役的使魔。

其他說法

又有一說,它生于印度,旅行到中國時,在夏桀時化身為妺喜、在商纣王時化身成妲己。當商朝滅亡時她被姜子牙追殺,被迫飄洋過海來到日本,自稱“玉藻前”,赢得了鳥羽天皇的寵愛與信任。被識破後死于安倍晴明之手。傳說這名玉藻前全身都是金色的,而且還有九條尾巴,金碧輝煌。借由真言宗的荼吉尼天信仰,與稻荷神社結合,而增加了許多妖力,形成現在的妖狐。本來,“玉藻前”在街巷之間被稱為九尾狐,但嚴格上是野幹(胡狼),本來是作為“天照大神(垂迹)=(本地)大日如來(法身)=(報身)荼吉尼天”而被崇拜的稻荷明神。也可以想成是宇迦之禦魂神。順帶一提源平盛衰記中,有着平清盛經由使用到這個荼吉尼天力量的祈禱法來掌握權力的傳說。

狐蹤魅影

九尾狐狸在仙界是極稀罕的種族,很少過群居生活,喜好隐蔽于山谷,一般分散在仙界各層,許多人終其一生甚至連妖狐的面也未曾見着。盛傳妖狐具絕世之容姿,蓋世之智能,而妖狐的皮毛更是珍品中的極品,其中享譽最高的又屬九尾狐狸。隻出沒于高山嚴寒地帶,一般小妖狐誕下一百年後既可化為人形,無一不是絕貌傾城。九尾狐的皮毛為淡若無色的淡白,眼瞳為血的深紅,銀白色的九尾狐,皮毛如月華般清濯明淨的銀色,皎潔出塵。

九尾狐狸出沒時有一個特征,是會有沙沙聲,像是雞毛撣子擦過紫檀木桌面的聲音。因為狐狸練成人形,最難修煉的,就是狐狸尾巴!尾巴有九條,既顯示了它狐媚的深厚功底,又暗示了它向人類借助陽氣時的困難,因為尾巴的繁複很容易使其露出馬腳。因此,其尾巴的構造恰恰符合古文化的辯證法:能力越高,麻煩就越多。

在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都有關于九尾狐的傳說。相傳當狐狸精的尾巴是儲存靈氣的地方,當狐狸精吸收了足夠的靈氣,尾巴就會一分為二,到最終裂變成為九條尾巴。當狐狸精擁有九條尾巴之後,就會有不死之身。

九尾狐狸要想變成人,需要吃掉 100 個人類肝髒。有個傳說,當九尾狐為了第 100 個肝髒要去誘惑一個男人時,如果那個男人向曾經接受他幫助的動物或是鬼求助,就可以把九尾狐擊敗。

九尾狐狸每一百年就會有一個尾巴出現。當九條尾巴齊全的時候,再過 100 年,也就是說九尾狐活了1000 年之後,這個九尾狐就可以變成人。所以,活了1000年的九尾狐是已經吃了 100 個男人的肝髒後而變成的美麗女人。當它吃了第 100 個肝髒後,就可以以人的身份活下去。但是故事裡的九尾狐往往在要吃第 100 個肝髒的時候而失敗。

九尾狐狸的名聲之所以出現道德背反,還是緣自它過于漂亮,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衆必非之。這固然不是漂亮外貌的罪過,但引導漂亮走向的内在媚術,即使在幻影中也在不懈工作。這種媚術可以脫離皮囊的束縛,像風一樣刺肌砭髓,令人中谶。想想我們見到一個尤物後的感覺吧,她(他)一直活在你的骨頭裡,其狀庶幾近之。

有學者指出,九尾狐可能是赤狐中的華南亞種,因為此狐的尾巴蓬大如九尾,因為可以參照大靈貓的異名--九節狸、小熊貓的異名--九節狼來印證,故而九尾狐可能是九節尾狐的省寫。這種考證在濕氣彌漫的狐狸之路上是毫無必要的,近似用水平儀去校正“大漠孤煙直”的真僞。

幽幻傳說

白狐的前世是九尾白狐。 白狐之一夜情緣----兼論東夷人的狐仙情節

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南2公裡處的天台山中有一山谷叫女巫谷,谷中流水潺潺,山岩蒼蒼,林木茂密,花香鳥語。在女巫谷的中部有一座積石冢,石上長着厚厚的青苔,鄉人稱之為女巫墓。女巫墓的下方有一斜躺着的岩石,岩石上有甲骨文石刻,經過千百年的風化,更顯得古老蒼桑。甲骨文被翻譯成現代文字如下:

女巫之歌

女巫魂兮,靈遊林兮; 守我家兮,老祖屍兮。

萬年睡兮,帝俊生兮; 子炅鸷兮,祖羲和兮。

行人安兮,神賜福兮。

譯成今文如下:

我是陰魂未散的女巫,象幽靈在密林中漫步;

守衛着昔日的家園,看護着先祖的屍骨。

我是沉睡萬年的女巫,出生在帝俊的國度;

太昊少昊是我的晚輩,羲和女神是我的祖母。

好心的路人放慢腳步,你會得到神靈的祝福。

在天台山周邊的村莊裡,有着許多有關女巫谷,女巫墓和九尾狐狸的傳說。更有如下文字記載:

<< 女巫谷奇遇記>>(東海居士)

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女巫之墓,在東海一隅。每每月落星稀之日,雞不鳴狗不叫之時,可聞谷中聲響:時而人聲鼎沸如鬧市;時而勞作之聲不絕于耳;時而八音之樂悠悠;時而歌舞之聲綿綿。鄉人莫敢近者也。有好事者男,于夜深人靜之時往而窺之。遇一年輕女子,披發長裙,相貌清麗。随女子拾階而上,但見古木參天,野花遍地;路人衣着簡樸,舉止有禮。谷頂有女子芝蘭之室,曰:神巫雅居。神巫者,氏族部落首領也。遂生情緣。說不盡柔情脈脈,訴不完愛意綿綿,自有族人殷勤服侍。然玉雞一唱東方漸白,女巫戀戀不舍,乃輕歌一曲曰:“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又指天為誓,情定三生方去。男子醒來不見部落與女巫,惟見谷中積石一堆,又見

石上詩文,方知是女巫之墓,遂自殉于墓石之下,一點靈犀追随女巫而去。有道是:問世間究竟情為何物,直教人如此生死相許?乃記。

另一姊妹篇以“白狐”為題:

<<白狐>>(東海居士)

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生死輪回之所,在東海一隅。有女巫之魂,或晝啼夜哭,或暗中獨舞。老母責之,巫魂對曰:前世癡男以命相許,欲報不能,已千年矣,癡石猶在,不見癡男,是悲也。老母曰:爾乃九尾白狐轉世,被癡男相救,故有一夜情緣。緣修三世方能同船共渡,情定三生乃得白頭偕老。爾等緣未到,情難續也。巫魂苦求。老母曰:遂爾一願。然癡男已飲忘情水,前情盡棄也,奈何?巫魂曰:但得一聚,心願足矣。是時癡男乃寒窗苦讀一書生,女巫遂化白衣女子前去服侍。備三餐于茅舍,漿衣衫于小溪,磨香墨于書齋,頌詩文于草堂,迎晨曦歌清曲,沐月光而起舞。然書生門第之見,功名心切,全不為子愛意所動。是年大考,書生一舉奪魁,金榜題名。又雙喜臨門,被招為驸馬,擇日完婚。洞房花燭之夜白衣女子不期而至,言前世曾受書生恩惠,願為君獻舞。書生欣然應之。女子深深稽首,禮罷長袖起舞。月光如水,白衣似雪,長發飄飄,如夢如幻。又歌曰:“幽幽女巫,獨處深谷。癡情男子,夜訪雅居。情定三生,海誓山盟。雄雞一唱,頓作虛無。千年等待,萬年孤獨。今世一聚,奴心已足。衣袂飄飄,隻為君舞。今與君訣,靈山卻叙”。舞到深處凄然倒地,化作清風而去。書生大異之,似有所悟然終難記起。有道是: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緣是衆裡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乃記。

後來,白狐的故事在清代蒲松齡的的筆下得到了淋瀝盡緻的發揮,成為了我國以狐仙為主角的愛情故事的典範。

上一篇:貔貅

下一篇:李寄斬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