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大兇獸

上古四大兇獸

舜帝流放到四方的四個兇神
中國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四大兇獸,上古四大兇獸分别是四名“大惡人”的化身,也就是指三苗、驩兜、鲧與共工,他們都因為反抗權力者而被殺,死後精神不滅,被當權者侮為“邪魔”,也就是四大魔獸,分别對應:饕餮(tāotiè),混沌,窮奇和梼杌(táowù)[1]。
    中文名:饕餮,混沌,梼杌,窮奇 象征:惡人 地區:中國 分類:神話傳說 神話體系:山海經

總論

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四兇(同時也指是指共工,驩兜,三苗與鲧),也就是四大魔獸,分别是:饕餮(taotie),渾沌,窮奇和梼杌(taowu)。

概述

渾沌

渾沌,也作混沌,或渾敦。傳說它有着肥圓的形狀、火一樣的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了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若是遇到了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窮奇

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并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為“大傩”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梼杌

(táowù)原本隻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诎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嚣,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已然是一派怪異扭曲的形象,與其說是魔獸不如說是生化實驗失敗核洩漏的産物

饕餮

(tāotiè)傳說軒轅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鈎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注解,這裡說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亦有傳說為“龍生九子”的九子之一。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于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彜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内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着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隻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于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征。

文獻

渾沌

神異經雲:“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罴(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窮奇

《史記·五帝本紀》道:“少暤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少暤又作少暤、少昊,詳見本文少昊目,《史記集解》注:“金天氏帝号。”;《史記集解》道此窮奇即共工氏。《史記正義》注引《神異經》道:“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辄食直者,聞人忠信辄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辄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為大惡之獸。《左傳》文公十八年亦道:“少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谮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嗥同暤。《史記》當取此說。

《山海經·西山經》道:“(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胃毛,名曰窮奇,音如?#124;狗,是食人。”邽,郭璞注音圭;胃,同猬,刺猬。

《山海經·海内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首,頭部;被,披散;蜪犬,詳見《海内北經》此目。袁珂道“從首始”、“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等,均圖象不同而異其說也。

梼杌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梼杌,音桃物。此謂梼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梼杌》。《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兇,以梼杌況鲧。鲧,禹父。

饕餮

《史記·五帝本紀》道:“缙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南有方人焉,身多毛,頸上戴豕,性狠惡,好息,積财而不用,善奪人谷物,強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饕餮’。”

傳說

渾沌

《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裡的記載顯示渾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在《莊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渾沌氏之術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渾沌之智力實在有限。這裡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并不是上古兇獸原型。更為原始的渾沌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讀作鴻)也。”

這裡的渾沌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象很一緻了。再到後來,《神異經》中雲:“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罴(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渾沌已經完完全全是兇獸的形象了。還有一種說法,渾沌是驩兜死後的怨氣所化。

饕餮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鈎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注解,這裡說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于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

《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彜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内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着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

上一篇:黎山老母

下一篇:飛翔的荷蘭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