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海豚學名中華白海豚,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1]。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它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它是世界上七十八種鲸類品種之一,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見于中國東海,中國最早的發現紀錄是在唐朝。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體呈黑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2012年3月,一受傷中華白海豚闖入南海河湧,被村民發現後送入自然保護區進行救治。中華白海豚懷孕期為10-11個月,每胎産一仔,通常壽命為30-40年。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Eutheria) 目:鲸目(Cetacea) 亞目:齒鲸亞目(Odontoceti) 科: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 亞科: 族: 屬:駝背豚屬(Sousa) 亞屬: 種:中華白海豚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中華白海豚 英文名: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 二名法:Sousa chinensis(Osbeck, 1765) 分布:亞熱帶海區的河口鹹淡水交彙水域,在澳大利亞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

簡介

中華白海豚是生活在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沿岸淺水區的一類小型海洋哺乳動物,被CITES(Convention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列入附錄I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n在中國,目前報道有中華白海豚生活的海域包括珠江口(包括香港及珠江河口西部)、雷州灣、廈門、台灣西海岸、廣西北部灣、海南西南等。其中珠江口種群超過2500頭,雷州灣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為1220頭左右,廈門種群和台灣西海岸種群已确定均不超過100頭,廣西北部灣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為400-500頭。n中華白海豚作為我國海洋鲸豚中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國家的寶貴自然資源,具有極高的科研、經濟和文化價值。中華白海豚不僅是生物多樣性即自然财富的一部分亟待研究與保護,也成為一種人文資源受到重視與關注。中華白海豚是當地食物鍊的頂級消費者,是當地生态系統健康與否的指示物種,白海豚在東南沿海的民間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外形特征

中華白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喙突出狹長,剛出生的白海豚約1米長,性成熟個體體長2.0~2.5m,最長達2.7m,體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鳍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鳍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于其快速遊泳。眼睛烏黑發亮,上、下颌的每側都有32~36枚圓錐形的牙齒,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鳍、細而圓的胸鳍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紅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緻。這與調節體溫有關。一般會從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為成年的粉紅色。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組群不會有固定的成員。它們的群居結構非常的有彈性,而組群的成員也時常更換。根據記錄,組群最多可有23條白海豚,而平均為4條。

呼吸系統

中華白海豚與陸生哺乳動物一樣肺部發達,用肺呼吸。外呼吸孔呈半月形開放于頭額頂端,呼吸時頭部與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并發出“Chi-Chi-”的噴氣聲。

定位系統

中華白海豚眼睛較小,位于頭部兩側,眼球黑色,視力較差,其辨别物體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聲定位系統,在鼻孔下有一氣囊,靠鼻塞肉的開閉發聲,這種聲線在前額隆起處一個由脂肪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頻率進行發射;聲音碰到不同的物體反射回來的不同頻率信号,通過海豚下腭一個由脂肪組成的凹槽接收,傳入内耳進行定位。這個回聲定位系統雖然複雜,但反應極其迅速準确,可以測出前面物體的大小、形狀、密度結構和屬性,并作出判斷和反應。海豚這種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學部門和軍事部門進行仿生學研究。

攝食

中華白海豚的攝食消化系統與陸上哺乳動物完全一緻,擁有牙齒、食道、胃、肝、脾、腸。成年海豚上下颌共有錐形齒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于咀嚼,而是用于捕食。攝食對象主要是河口的鹹淡水魚類,不經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頭梅童魚、鳳鲚、斑、銀鲳、烏鲳、白姑魚、龍頭魚、大黃魚等珠江口常見品種,食性以中小型魚類為主。

生長環境

中華白海豚很少進入深度超過25 m的海域,主要栖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鹹水中。中國沿岸的中華白海豚有時進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曾進入珠江到達廣州的海珠橋,并曾進入西江約300 km之遠;廈門附近的曾進入福建省九龍江約60 km;閩江口的曾進入閩江45 km;東海北部的曾進入江蘇省長江段約220 km。香港的中華白海豚單獨或成群,多數為單獨或成對的,最大的群約20頭。10頭以上的群通常随對拖網漁船活動。珠江口伶仃洋的群可達44頭。在夏末常作躍水、探頭等動作,乘浪不常見到。喜随拖網漁船活動,常在拖網浮子前的100~200 m處看到它們。跟随漁船的活動可超過2小時(Jefferson,2000)。

分布區域

中華白海豚喜歡栖息在亞熱帶海區的河口鹹淡水交彙水域,在澳大利亞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海域):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文萊、柬埔寨、中國、科摩羅、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亞、香港、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以色列、肯尼亞、科威特、澳門、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莫桑比克、緬甸、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内亞、菲律賓、卡塔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索馬裡、南非、斯裡蘭卡、中國台灣、坦桑尼亞、泰國、東帝汶、阿聯酋、越南、也門。 中華白海豚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據文獻記載,最北可達長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時也會進入江河。 近幾十年有關調查資料,中華白海豚在我國分布比較集中的區域有兩個,一個是廈門的九龍江口,一個是在廣東的珠江口。 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群體,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萬山群島和香港西南部水域。據1997~2000年南海水産研究所的調查資料顯示,海豚分布的北界在深圳機場對開水域,南界在東澳—小蒲台島一帶;東側的大鏟島、深圳灣、龍鼓洲、香港新機場北部水域和大嶼山沿岸,西側的香洲灣外和澳門對開海面,均有中華白海豚分布,分布範圍面積不小于1200km^2。白海豚活動的密集區主要在伶仃洋的東南部,其中内伶仃島周圍、馬友石至大嶼山之間和桂山島附近,海豚的目擊率較高;而從淇澳島至澳門之間的西部水域,海豚的目擊率較低。分布态勢呈東高西低,而且差異顯著。

生長繁殖

中華白海豚的壽命一般為30~40年,3~5歲達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動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溫暖季節,懷孕期10~11個月,每胎産一仔。剛出生的幼豚體長接近1m,幼體出生時尾部先從母體内露出(陸生哺乳動物頭先露出),防止出生過程中幼嬰嗆水而死。出生後即由母體帶領學遊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個月。由于整個哺乳過程母子形影不離,保護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動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雌性海豚會在10~11歲時到達成熟期。幼豚會在全年出生,但出生率在春季及夏季稍高。在其他地區,白海豚的壽命最長為40歲。在香港,最老的海豚為33歲。

中華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間在水中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為10個月左右,産仔于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産出,頭部最後露出。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長大約為100厘米,是雌獸體長的1/3左右,背面為灰黑色,腹面為白色并帶有粉紅色,牙齒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覺毛。哺乳期約為1年,這時感覺毛全部脫落,牙齒完全長出,2~3年達到性成熟。壽命一般為25~35歲。

過高的幼豚死亡率(From Hong Kong Dolpinwatch Ltd)

每年在香港發現的海豚屍體中,起碼有一半是初生的嬰兒海豚,解剖後發現它們胃中隻有母乳,并且沒有緻命的傷痕。有機化氯化物如已禁用的農藥DDT和電子工業常用化學品PCB等有毒物質會于食物鍊中積累,在食物鍊頂層的生物如海豚等會囤積最大量及最高濃度的毒素,這些毒素主要儲藏在脂肪組織内。海豚乳液含40%脂肪,會蘊藏大量毒素,第一胎的小海豚因為哺乳而吸收了媽媽體内積聚了共10年的毒素,由于免疫系統還在發育階段,抵抗力弱,小海豚便成了海中毒素的最大受害者。海豚媽媽體内的毒素經乳液轉移給她的第一胎的嬰兒後,她若再生第二和第三胎,這些的下一代生存機會會大得多。

面臨危機

當前中華白海豚這個“家族”正在走向衰落,甚至有瀕臨絕迹的危險。由于每三年才生一胎,中華白海豚繁殖率低、生存率低,同時生存環境的惡化嚴重威脅着它們。據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截至2011年,存活的白海豚僅有802頭,比大熊貓還稀少。

客觀原因

填海與圍墾

填海、圍墾是珠江口兩岸造地的最普遍方法,在寸土尺金的珠三角,為建碼頭、修路、開發房地産或擴展農田,修造養殖基圍,都經常向大海開刀。填海不光是私人承包,也有許多是政府部門的行為。

填海造地,最大的危害是破壞了海岸帶的生态環境,天然的紅樹林被毀滅,海灘被蠶食,河口水域範圍被縮窄,潮間帶生物和淺海魚類失去了家園,多種魚蝦類的傳統天然産卵場和繁育場在推土機轟鳴聲中被毀于一旦。

填海造地的結果,使中華白海豚的活動區域逐漸縮窄,索餌攝食的場所減少,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因潮間帶生物的衰落而變得越來越單調貧乏。

爆破

與填海造地同時進行的開山爆破,島嶼采石,搬山填海及水下爆破等作業,往往都是使用重磅炸藥,形成強力的沖擊波,弄得山搖地動,海嘯浪湧,大量碎石飛濺入海。1993年12月,珠海市在三竈島實施爆破施工就有多頭海豚被炸死,1993年至1995年香港赤鱲角新機場建設過程中炸山填海也先後有多頭白海豚被傷害。

挖沙

基建工程需要大量海沙,每天都有幾十艘挖沙船在珠江口作業。挖沙操作不僅破壞了海床,更嚴重破壞了底栖生物的栖息環境,魚蝦貝藻蟲都一攬子被挖沙機抽走,海域變得一片荒蕪,原來的底栖生物和魚蝦繁殖區已不複存在。挖泥的同時也攪動底泥造成二次污染,水體非常渾濁,影響白海豚無法進行各種正常的生态、生理活動。廣東省政府已下令禁止海岸的挖沙行為,對今後保護白海豚的栖息生境地是一種政策保證。

漁業過度捕撈

這也是造成珠江口海域漁業資源急劇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每年投入珠江口的漁船,以番禺、珠海、東莞、

深圳及香港流動漁船為多,也有來自台山、陽江、以至澄海、饒平的漁船,數量多達幾百艘。作業方式有單拖、雙拖、參缯、蝦拖、流刺、定置等,漁民都抱怨說:“日拖夜拖,海底都被刮去幾層皮了,魚是越拖越細(小),産量是越拖越低”。可見漁業資源破壞之嚴重。

由于捕撈過渡,珠江口已是漁不成汛,大量的漁船停船停航。酷漁濫捕使漁民的日子不好過,白海豚的日子也不好過,無序投放的刺網纏繞和拖網誤捕使白海豚受傷害的機率增大,而電、炸、毒魚等違法行為是白海豚生存的最大威脅。原來肥美的河口漁場,吸引白海豚在此休養生息,但如今白海豚的食料也成了問題。無魚可覓,食不果腹。如果再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如投放人工魚礁等方法),白海豚隻有遷徙或消亡,沒有其它出路。

船隻來往頻密

珠江口是國内以至國際最繁忙的海域之一,港澳往來,穗港往來,深珠往來;還有廣州及珠江口三角洲的各類船隻,包括遠洋巨輪、大小客輪、高速快船,以及各種貨船、漁船、拖船、工程作業船、油輪等等,來往穿梭,使整個珠江口熱鬧非常,也使白海豚不得安甯。白海豚的生存依靠其特殊的回聲定位系統進行訊息傳遞和覓食,但嘈雜的船舶機械噪聲對海豚的音波傳遞造成幹擾,以緻它們無法準确判斷環境的威脅,嚴重者因此而被斷送生命。據漁民反映,在桂山島北面的港澳航線上,有時會看到被噴射水翼船撞死的白海豚。

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珠江三角洲是經濟發達地區,上遊幾千家工廠,特别是沿岸的造紙廠、化工廠、電鍍廠、印染廠等各類排入珠江口的工業廢水,無疑是對珠江口天然漁場和産卵場的直接破壞,斷絕了中華白海豚的食物來源。白海豚對這些有毒有異味的廢水,也會本能地躲避遊走。由于有關部門采取了各項環保措施,包括“達标排放,總量控制”的管理辦法,珠江口的環境質量問題已有所緩解,但當前有機氮和油類水質超标仍然嚴重。

農藥污染

珠江三角洲是個亞熱帶經濟作物産區,各種殺蟲劑、除草劑及有機氯農藥對珠江口的漁業資源也是一項破壞因素,對白海豚的生存也是一種威脅。據報道,從中華白海豚死亡個體的組織分析發現,珠江口中華白海豚體内農藥DDT和多氯聯苯(PCB)的含量較亞洲其它區域的鲸豚類高。這種現象可能是白海豚通過食物鍊在體内累積的結果。這些物質在白海豚體内累積至一定程度時會破壞其自身的生殖和免疫系統。顯然,農藥污染對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威協是不可忽視的。

油污染

運油船在珠江口發生碰撞漏油事故時有發生,特别是原油洩漏,在海面上形成大片油膜阻隔了海水和空氣的正常交換,容易造成水體缺氧,污染魚體并引起魚類缺氧死亡。例如1999年3月24日發生的“東海209”輪和“閩燃供2”油輪在伶仃洋相撞,緻使油輪沉沒,800多噸重油外洩,受污染面積達300km²。珠海市有40km海岸線受到嚴重污染,給沿岸水産養殖場和大片紅樹林帶來很大損失。如果白海豚碰上油污染,其上浮呼吸過程中肯定要接觸油污,呼吸時就存在把油污吸入肺部的可能,其後果必然危害白海豚的生存健康。

廢棄物傾倒區

珠江口一帶設有多個廢棄物傾倒區,其中内伶仃島東側和西側各設有一個;在沙洲島東南水域,也有一個香港政府劃定的淤泥傾卸區。指定的傾卸區多是由政府部門設定的,至于大量的民用廢棄物被随便抛入江河最後漂流到珠江口的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廢棄物和污泥往往含有大量重金屬和有毒物質,它不僅污染海底和水質,有時也會被魚類和各種生物誤食中毒并在體内聚積,通過食物鍊進入白海豚體内。

主觀原因

中華白海豚雖然對水生生活有許多适應性,但其胎生、哺乳和用肺呼吸等陸生哺乳動物固有的生理特性,也是導緻瀕危的因素之一。十月懷胎時間長,一胎一仔數量少,哺乳期長又使部分幼仔夭折。另外,誤入江河的海豚也大多蒙難。

保護級别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瀕危(EN)。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級。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種(NT),2008年評估。

列入香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條) 和《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第586 條)。

保護行動

1988年,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把中華白海豚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同時也列入瀕危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

1994年5月,世界自然保護同盟物種委員會鲸類專家組(IUCN/SSC/CSG)在廣州召開國際鲸類專家組會議,共同發出了保護中華白海豚的呼聲;

1995年5月,IUCN/SSC/CSG在廈門召開了“閩、港、台鲸豚保育研讨會”,會議建議閩、港兩地分别成立保護區保護中華白海豚;

1996年7月,香港政府漁農署主持召開國際會議讨論保護香港的中華白海豚,11月香港政府在沙洲及龍鼓洲水域建立了海岸公園保護區,保護中華白海豚;同年,台灣也立項進行台灣海域(金門)中華白海豚拯救計劃;

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區确定中華白海豚作為香港回歸祖國的吉祥物;

1997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廈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1999年11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9年10月,廣東省政府批準成立了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1月,福建省東山——廣東省南澳海域列入聯合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确定的重點保護對象是中華白海豚;同年8月,廣東省汕頭市分别在萊蕪海區和龍頭灣海區建立了中華白海豚兩個市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2月,在台灣召開了第一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研讨會暨工作會議。

上一篇:賽楠

下一篇:桑給巴爾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