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

中脘穴

主治消化系統疾病的穴位
人體穴位,屬奇經八脈之任脈。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當臍中上4寸)。[1]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中文名:中脘穴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英文名:Often in the den 别名:胃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穴位: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 實質:屬奇經八脈之任脈 主治疾病:消化系統疾病

功能主治

功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主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洩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髒躁,癫痫,屍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取穴方法

左手除拇指外其餘四指并攏,手掌面緊貼于腹部臍上,食指在上,小指在下,小指下端位于肚臍之上,同時将右手的拇指置于左手食指之上,而右手拇指上端的水平線與垂直肚臍的直線相交點即為中脘穴。

簡易取穴法:胸骨下端與神阙穴(肚臍)連線二分之一處即是中脘穴。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食物中毒、癫痫、精神病、神經衰弱等。

日常保健

點揉法:伸出雙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攏,點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點,力度以自己能夠承受為準,堅持10秒鐘,松開,然後再點,再松開,直到症狀減輕。

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醫講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洩,一般是指肚臍周圍,此處不必考慮順逆補洩。

點掌按中脘穴的功效

一、胃部保健。可用掌揉法。

二、治療胃部疾病。對于實症,比如由生氣或情緒影響的胃疼、胃脹、打嗝、嗝逆等,像針刺般的胃疼,灼熱般胃疼,可以用點揉法。對于虛症,比如胃部隐隐作痛。

同名書籍

作者:張立娟,李豔梅主編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1-1

版次:1

頁數:141

字數:150000

印刷時間:2012-1-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ISBN:9787506749497

包裝:平裝

内容介紹

張立娟、李豔梅主編的《中脘穴》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穴位概述介紹了中脘穴的淵源、功能主治等;中篇臨床應用介紹了中脘穴在臨床内、外、婦、兒等各科病證中的應用;下篇實驗研究介紹了針刺中脘穴的最新實驗研究成果。《中脘穴》内容豐富,側重于臨床,适合廣大針灸、推拿、中醫專業師生及臨床工作人員閱讀。

目錄

上篇 穴位概述

一、穴名釋義與淵源

二、功能與治療範圍

三、經典着作的相關論述

四、刺激方法讨論

中篇 臨床應用

第一章 消化系統病證

一、慢性腸炎

二、膽汁反流性胃炎

三、呃逆

四、功能性消化不良

五、慢性胃炎

六、胃痛

七、脂肪肝

八、胃下垂

九、胃扭轉

十、胃腸神經官能症

十一、嘔吐

十二、腸易激綜合征

十三、腸梗阻

十四、膽石症

十五、消化性潰瘍

十六、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第二章 神經系統病證

一、抑郁症

二、失眠

三、重症肌無力

四、吉蘭-巴雷綜合征

五、老年性癡呆

六、帕金森病

七、眩暈

八、中風

九、三叉神經痛

第三章 代謝性病證

一、高脂血症

二、單純性肥胖

三、糖尿病胃輕癱

第四章 呼吸系統病證

一、支氣管哮喘

二、上呼吸道感染

第五章 婦科病證 痛經

第六章 兒科病證

一、小兒腹瀉

二、抽動穢語綜合征

三、小兒疳積

四、小兒厭食

五、癫痫

第七章 其他病證

一、慢性疲勞綜合征

二、痹證

三、梅核氣

四、頸椎病

下篇實驗研究

一、芒針深刺中脘穴得氣層解剖學研究

二、針刺中脘穴的基礎研究

上一篇:心得安試驗

下一篇:麻黃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