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中國綜合性研究基地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隸屬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受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其前身是1950年建立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它是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也是中國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從事先導性,基礎性,前瞻性核科學技術研究的綜合性研究基地。曾為中國“兩彈一艇”的過關作出過曆史性貢獻,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在該院。1958年該院一堆(反應堆)一器(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中國進入了原子時代。其現任院長是萬鋼。
    公司名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外文名: 所屬行業: 法定代表人: 總部地點: 經營範圍: 公司類型: 公司口号: 年營業額: 員工數: 英文名: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公司性質:國企 隸屬: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下屬機構:7個研究所、7個工程研究部 現任院長:萬鋼 榮譽: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等

科研支撐

下屬機構

7個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放射化學研究

所、同位素研究所、核技術應用研究所、輻射安全研究所,快堆研究設計所,所下設研究室或中心

7個工程技術和研究部:中國先進研究堆工程部、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部、放射性“三廢”設施治理工程部、核燃料後處理放化實驗設施工程部、中國核工業科技館工程部、反應堆工程設計部、放射性計量測試部

另有北京原子高科核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原豐科技開發公司、實驗工廠、電子儀器廠等20個産業實體。中國核數據中心、中國快堆研究中心、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國家實驗室、核工業核保障技術重點實驗室、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放射性計量一級站、國家同位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設在這裡。

現有職工3000餘人,其中兩院院士5名、博士生導師117名、高級科研與工程技術人員600多人。

曆任院長

吳有訓、錢三強、王淦昌、戴傳曾、孫祖訓、樊明武、趙志祥等著名科學家曾先後擔任院長。

現任院長:萬鋼

曆史沿革

曆史貢獻

◇我國核科學技術的發祥地

1、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專門研究機構我國的核科學技術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舊中國有兩個核科研機構,一個是解放前不久南京中央物理研究所剛剛設立的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僅有吳有訓、趙忠堯(在美國)、李壽枬等5名科技人員;另一個是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基礎上成立的原子學研究所,隻有錢三強、何澤慧夫婦和另一名科技人員。我院的前身就是由北平所和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一部分合并而成的。這就是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機構。

2、聚集了一批我國核科學技術研究的高級人才前面講到,建所初期的科研人員隻有10人左右。為盡快發展我國的核科學技術,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一方面争取國内的科學家、教授和技術人員來所,如王淦昌、忻賢傑(浙大)、彭桓武、金建中(清華),其他如黃祖洽、李德平、于敏等;另一方面争取國外的中國科學家歸國工作,從1950年起,前後六、七年時間,先後有趙忠堯、郭挺章、鄧稼先、金星南、楊承宗、楊澄中、肖健、戴傳曾、李整武、張文裕、王承書、鄭林生、朱洪元、胡甯、汪德昭、肖倫等。

3、确立了我國核科學技術最初的研究方向近代所最初确立的研究方向是:理論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線和放射化學。到第一個五年計劃明确為:以原子核物理研究為中心,充分發展放射化學,為原子能應用準備條件。

4、建立了我國核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礎條件“自己動手,一切從零開始”。有的在北京天橋、上海外灘等市場或舊貨攤上,尋找和購買舊的電子元件器材,改裝成科研設備。趙忠堯用自己的積蓄在美國購買了30餘箱加速器部件和科研器材,建成了我國第一台靜電加速器。楊承宗、楊澄中分别從法國、英國用國家批的外彙購買了一部分器材,楊承宗還帶回了居裡夫人作為對中國人民發展核科技事業的一點心意而贈送給他的含微量鐳的标準源。肖健用黃蠟提煉真空封蠟。金建中研制成功各種抽速的金屬油擴散泵,我國金屬油擴散泵的生産就是從這裡起步的。

5、近70年來,原子能院全面推進科技創新,開展了一系列研發工作,為“兩彈一艇”技術攻關做出了曆史性貢獻,湧現出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培養和輸送了數以萬計的核科技人才。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7位曾在這裡建功立業;先後有67位兩院院士在這裡學習或工作,由此派生或援建了10餘個核科技骨幹單位,為我國核科技事業和核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國核工業的“搖籃”、“老母雞”

1、派生了一系列核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先後由原子能院整建制或部分建制劃分出去或援建的的單位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西南物理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院、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二0二廠、八五六廠、九院等。

2、培養了一大批核科學技術專門研究人才江澤民2004年參觀第八屆國際核工展原子能院展台時說,沒想到原子能院培養出了那麼多的院士,《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作了報道。據統計,先後在原子能院建立功勳和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名。1999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頒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3位科學家中,有7位是在原子能院建立功勳的。

3、目前仍然肩負着核工業專門人才培養的任務原子能院有物理和核科學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核工業研究生部是依托原子能院建立的;核工業職業技能鑒定站也設在這裡。

展望未來

面對未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将繼續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以“基礎性、綜合性、世界先進水平的核科技研究基地”和“創造一流業績,造就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核科研基地”為目标,以中國先進研究堆、中國實驗快堆、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和核燃料後處理放化實驗設施四大工程為科技創新平台,以國防科技、核電基礎和先進核能、核基礎科技與交叉學科、核技術應用及産業化為主要方向,繼續發揚“以身許國,敢為人先,嚴謹求實”的“四○一精神”,不斷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為我國核工業和核科學技術的發展再立新功。

所院文化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精神,簡稱“四○一精神”,其具體表述為:“以身許國,敢為人先,嚴謹求實”。

“以身許國”表現的是我院職工國家至上、魂牽夢萦的愛國情懷,科技報國、科技興國的遠大理想,艱苦奮鬥、為國拼搏的獻身精神;

“敢為人先”體現的是我院職工挺身而出、勇挑重擔的豪邁氣概,愈挫愈強、百折不回的頑強韌勁,敢想敢幹、勇于開拓的創新意識;

“嚴謹求實”體現的是我院職工嚴格嚴謹、嚴肅嚴密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不尚浮誇的科學道德,大力協同、海納百川的科學胸襟。

“四○一精神”是我院五十多年創業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我院幾代職工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體現了我院廣大職工為了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振興,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頑強拼搏、開拓創新的報國志、進取心、科學魂。它是我院事業不斷發展的思想動力和寶貴的精神财富。

主要研究任務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主要研究任務有:

(1)國防預研

(2)核科學技術基礎研究

(3)先進核能技術開發

(4)核應用技術。

重點開展核物理、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反應堆工程、加速器技術、核電子與探測技術、同位素技術、放射性計量與輻射防護、新材料、生物醫學工程、強激光應用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科學研究。

科研人員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現有職工3000餘人,其中高級科研與工程技術人員600餘人,博士生導師110餘名,兩院院士4名。

60餘位兩院院士曾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工作。

在獲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23位科技專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芳允、錢三強、彭桓武曾在原子能院工作。

出版物

有《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原子能科學技術》(雙月刊)、《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季刊)、《同位素》(季刊)、《質譜學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