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真如寺

上海真如寺

上海普陀區寺廟
真如寺位于上海普陀區真如鎮街道蘭溪路399号,占地近20畝,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上海著名的佛寺,原名“萬壽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真如寺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蘭溪路399号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1370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著名景點: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真如塔等

簡介

真如寺原名“萬壽寺”,俗稱“大廟”。創建于南宋嘉定年間。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建,并改名為“真如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撥款修理大殿。現存梁、柱、枋、鬥拱等主體結構以及大部分構件皆為元代原物,是我國佛教寺院中為數很少、保存下倆更少的元代建築,故此寺的元建大殿更顯可貴。

曆史

真如寺建于永修縣西南雲居山。唐朝憲宗元和三年始建,又名“龍昌禅院”和“雲居禅院”。宋朝真宗親書“真如禅院”,後來習慣叫真如寺。明清期間,在該寺正殿四周又陸續興建了許多偏殿樓閣:東庑有送子觀音殿、伽藍殿;西庑有十王殿、痘司殿;寺東有東嶽行宮、忠顯王殿;寺西有城隍行宮、地藏殿;寺前有韋馱殿、鄂王殿、魯班殿、财神殿、北方殿;寺後有大悲閣、文昌閣、西方境等,形成規模頗大的寺廟建築群。

該寺正殿曾曆經修葺,明洪武年間及弘治年間,僧道馨、法雷2次重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又由真如鎮米商楊氏發起,同上海壽聖庵僧念岸、念倫募錢1.5萬缗(千文),将單檐3間改成雙檐5間,原梁架等主體結構仍保留元代款式,兩側楹聯:東為“佛日光輝崇盛世群生鹹悟真如”,西為“皇風祥輯衍遐齡萬姓同跻仁壽”。

該寺韋馱殿,據洪複章《真如裡志》載:“元至順三年,平江路嘉定州僧嗣文創建,明正德八年僧法雷重建。清乾隆三年裡人陸偉功重修,乾隆四十年陸偉功、陸茂功捐資同修。”殿内著名的銅彌勒佛系明代所制,銅佛背後镌有“明乙酉年住山比丘回聞募鑄。”太平天國及抗日戰争時期,幾經戰火,配殿及附屬建築大多被毀,僅存長、寬各20米的正殿(大雄寶殿)1座。

古刹真如寺,位于上海市區西北真如鎮。其大殿是江南地區保存最好的元代木結構廟寺之一,是上海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構。當代建築大師北梁(思成)南劉(敦桢)及中外建築專家均慕名前來參觀、考察、勘察、研究,其在建築和佛教史上均具有較高的價值。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公布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并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保護和管理。

寺原有如來、文殊、普黃三尊雕塑佛像,有明乙酉年(1405年)的彌勒大銅佛、明代香爐、明崇祯年間的鼎,後相繼被毀,理僅存元式結構的正殿及殿前的古銀杏樹,在成為曆史見證的同時,将古寺推到了百廢待輿的位置。

一九九一年八月,上海市普陀區民族宗教事務局組成由全國佛協副會長明陽法師、上海市佛協會長真禅法師、上海佛學院副院長妙靈法師等十二人組成的修複委員會,并于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正式開放,重燃香火。自開放以來,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普遍關注;竭誠幫助,使修複工作得到順利的進展。

九二年新加坡法施林大德性仁大師贈送的三尊玉佛,已由妙靈法師迎請入寺,通過裝金彩飾,更見法相雄偉莊嚴。九三年新建仿元式大殿結構的天王殿于十一月竣工,殿内供奉四天王、韋馱菩薩和由上海市博物館精鑄的銅彌勒佛。

在大雄寶殿的中軸線上,九四年還将新建觀音殿、藏經樓。現有的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卷佛教書籍,以及國内圖書館較為罕見的佛教圖書、資料,待藏經樓落成移入儲藏列架,并對外開放閱覽。

上海硯刻

上海硯刻 硯刻就是在硯石上所進行的精緻雕刻,對于質地優佳的硯台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一硯制成,往往要琢磨經年。這種藝術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它是和中國書畫同時發展起來的。硯刻需要有高質量的硯石作原料。中國廣東的端溪石、安徽的歙石、甘肅的洮石、湖南的紫石、江西的龍尾石、甯夏的賀蘭石,等等,都是自古聞名的上乘硯石。藝人們就是利用這些特殊的石料,采用傳統的磚刻、石雕手法,以石構圖,因材施藝,雕刻各種形狀、絢麗多姿的硯台。此種硯台既是實用品,又可供人們欣賞。

曆史記載

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和尚永安建真如院于官場(今大場附近)。元延祐七年(1320年),妙心和尚将其移至桃浦、梨園浜交彙處東北側今址,改名為真如寺。寺名乃取自佛經《成唯識論》裡的解釋:“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寺内橫梁對聯有“佛日光輝崇盛世群鹹悟真如”之句,點出了寺名的來曆。真如寺遷建以後,因香火旺盛,寺前出現市集,緣寺得名,稱真如市。随着集鎮的發展,位于鎮北的真如寺也不斷擴大。正殿(大雄寶殿)四周擴建了許多偏殿佛閣,清末時,東庑有送子觀音殿、伽藍殿,西庑有十王殿、痘司殿,寺前有韋馱殿、鄂王殿、魯班殿、财神殿、北方殿,寺後有大悲殿、文昌殿、西方境等,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寺廟建築群。清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東進時,除正殿外大部分建築被被毀。

建于元代的真如寺正殿,面寬、進深皆三間,内部構造極謂複雜,曆代屢經修葺。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僧人道馨及弘志年間(1488-1505年)僧人法雷曾兩次重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又由楊耀文、甘士霖等發起,同上海壽聖庵僧人念岸、念倫聯合發起募捐修寺活動,對原大殿進行大修。現存梁、柱、枋鬥拱等主體結構以及大部分構件皆為元代原物,是我國佛教寺院中為數很少保存下來的元代建築。“文革”期間停止宗教活動,寺内佛像均被毀損。

文物價值

文物價值在于:正殿原為單檐歇山造,面寬、進深皆三間,内部構造極複雜,曆代屢經修葺。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僧人道馨及弘志年間(1488-1505年)僧人法雷曾兩次重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又由楊耀 上海真如寺文、 甘士霖等發起,同上海壽聖庵僧人念岸、念倫聯合發起募捐修寺活動,對原大殿進行大修,被改建成重檐歇山 造,面闊五間,進深五間。

此殿的石柱礎和地基結構酷似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和雙塔寺大殿的宋代建築。它的地基結構,僅以柱礎為中心,環其四周敷設基礎,各柱礎間的基礎并不連接成帶形。殿身共有16根柱子,其中10根為柏木,6根為杉木。

1979年,真如寺進行維修,正殿内額枋底部仍保留“大元歲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己巳二十乙日巽時鼎建”雙鈎陰刻墨字,為該寺建造年代的佐證。江南地區現存的元代建築物極少,除真如寺外,僅有蘇州三清殿,吳縣軒轅宮和金華天甯寺三處。真如大殿共有木柱16根,每根木柱的地基,用黃土和鐵渣分層夯築而成,闊1.8米,長3米,深1.8~2米;各柱地基,以木相連,為古建築所罕見,是宋元建築的重要特征。在曆次重修時,還發現柱子、梁枋、鬥拱等各項構件的背面及接榫處,留有當時工匠用毛筆墨書的名稱,多為江南工匠的習用俗語,有研究價值。為此,有關部門拟辟為古建築展覽館,長期不作宗教場所開放。

真如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大雄寶殿為元延祐七年所建,曆經六百餘年滄桑,至今仍保持着元朝寺院建築風貌,極具曆史價值,被列為國家級文物。觀音殿的觀音塑像和浮雕均雕造精美,儀容壯嚴。寺内藏有《大正藏》、《ヤ字績藏經》等各種版本大藏經四部及其他佛教經典。n

旅遊交通

交通:01、62、63、105、106、129、136、223、516、550、551、706、708、717、724、740、742、743、754、766、768、807、838、852、858、860、866、旅遊6号線、機場6線、北安線。

地址:普陀區真如鎮後山門路5号

開放時間:7:30-15:45,香期5:00開放

門票:2元

上一篇:草庵寺

下一篇:紫荊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