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表現出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文化精神與氣質。[1]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迹”、“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并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館從當代切入,回顧中國三十多年來城市化的進程,凸顯三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化的規模和成就,回溯、探尋中國城市的底蘊和傳統。[2]随後,一條綿延的“智慧之旅”引導參觀者走向未來,感悟立足于中華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未來城市發展之路。
    中文名: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外文名:China Pavilion at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别名:

簡介

中國館位于世博園區南北、東西軸線交彙處的核心地段,東接雲台路,南鄰南環路,北靠北環路,西依上南路,軌道8号線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過。中國館由國家館、地區館和港澳台館三個部分組成。國家館高63米,架空層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邊長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個立柱外邊距離70.2米,建築面積約為2.7萬平方米。地區館高13米,建築面積約4.5萬平方米,港澳台館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地區館和港澳台館将為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港澳台地區提供展覽場所,展示中國多民族的風采及城市變遷。中國館将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形象,讓世界更直觀地了解中國。兩個展館可以同時寬松地容納7000名觀衆。

作為上海世博會永久性場館之一的中國館是上海世博園區的核心建築。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位于世博會規劃核心區,處于世博會園區浦東區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規劃中的中國館由建築面積為2萬平方米的中國國家館、3萬平方米的中國地區館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館三部分組成。在世博會舉辦期間,中國館是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的主要展示區和重要載體。

上海世博會組織者于今年4月25日開始向全球華人公開征集中國館建築設計方案,在國家建設部、中國建築學會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在短短幾個月内,得到了全球華人建築設計家的熱烈響應,共收到設計方案344個。經過專家評審,評選出3個各具特色的方案,其中“東方之冠”的方案在今年9月舉行的世博會組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會議同時決定成立由組委會9個成員單位組成的中國館籌備領導小組,專門負責中國館的籌備事務。

建築

中國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征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襯國家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共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一整體。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空間以南北向主軸統領,形成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形成獨一無二的标志性建築群體。

世博會期間,國家館将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下,展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現出一幅偉大的中國城市文明圖。地區館将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提供展覽場所,展示中國多民族的不同風采,以及全國各地的城市建設成就。世博會後,國家館将成為中華曆史文化藝術的展示基地,地區館将轉型為标準展覽場館,和世博會主題館一起,作為舉辦各類展覽和活動的場所,并與周邊的世博建築共同打造以會議、展覽、活動等功能為主的現代化服務業聚集區。

解讀

從中國上海赢得世博會申辦權那天起,人們就對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築樣式猜想頗多。東道主本國的場館,曆來是該屆世博會期間的亮點,因為它代表國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成果以及人類通過建築所承載的種種美好遐想。世博會後,大多數場館會拆除,隻有主要場館保留下來。中國館就是注定要留給子孫後代的文化遺産。

現在謎底揭曉了,一個巨大的鬥拱将冉冉升起。它是紅色的,在中國人的色譜中,象征富足、文明、吉祥與進步。與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木結構體系。數千年來,中國木結構體系的建築,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着密切的聯系,或者說互為影響,它對中國文化的建樹與傳播起着明顯的标志性作用。中國古代建築在形态上的最顯著特征就是有一個大屋頂,這種屋頂不但體形碩大,而且還是曲面形的,屋頂四面的屋檐也是兩頭高于中間,整個屋檐形成一條曲線。碩大的屋頂,經過曲面、曲線的處理,顯得不那麼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裝飾,就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稱之為“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如果我們走進故宮,看太和殿、保和殿等體量龐大的建築,居然一點也沒有沉重感。在嚴謹與莊重中還能透出幾許靈動,就因為淩空翹起的飛檐劃出了一道弧形的輪廓線,使覆蓋面積很大的屋頂變得輕巧起來,成為極富神韻和表現力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建築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與屋頂的構架部分之間,有一層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構件,它們均勻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這種構件就是鬥拱,它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精靈。鬥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唐宋趨于成熟。根據國家意志,宋代頒布的《營造法式》在定義鬥拱的同時,還給了它尊崇的地位。從此,鬥拱的式樣趨于統一。到了明清兩代,鬥拱的使用有了嚴格的規定,用不用鬥拱,成為區分建築等級高下的一種标志。鬥拱至此進一步散發出強烈的意識形态,它的文化屬性和階級屬性也得到了強調。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之後,梁思成他們這代人對中國古建築的價值發現和人文關懷,常常聚焦在他拉着林徽因爬上應縣木塔的瘦羸身影上。如果我們看得更深一層的話,那麼可以斷定,從他開始,結在中國建築飛檐之下的智慧之果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我們今天驚歎于鬥拱的精巧,不再聯想到刻闆的秩序,而更容易為中國建築曾有的輝煌和眼前展開的複興之路發出一聲聲感慨。

人文關懷

“作為代表國家形象的中心展館,它必須在特定的場合讓人享受儀式感,領略大國風範。”戴柳說,“國家館前面是城市廣場,在大型活動中,人們要登上台階進入坐北朝南的國家館,會享受到與周邊環境一起上升的愉悅感。在恰如音樂行闆的節奏中,美景在我們眼前次第打開。如果是電視直播的大型活動,這裡的景觀也非常好,水平展開的地區館是一個挑空的建築,在33米高的平台上有開闊的水面和層次豐富的綠化,惠風和暢,天高雲淡,它可能成為上海最能出鏡的公共空間之一。然後,我們可以通過兩台自動電梯和四根立柱内的垂直電梯(每根立柱内有三台)進入國家館各個層面。每個電梯口的朝向都是順時針的,便于遊人辨識,而且通過台階來提升每個樓層,旋轉上升,設計很人性化。如果我們登上最上層平面酷似九宮格的觀景平台——這邊風景獨好,在63米的制高點上,浦江兩岸美景盡收眼底。”

中國特色

設計者采用中國古老的文字——篆書來記錄中國漫長的朝代,傳達中華人文地理信息。在外牆上還會适時地鑲嵌一個2.7米見方的窗口,用簡稱來标明牆體後面展館所屬的省份。建築邊界引入江南園林的理念,以現代園林空間園柔化建築與城市的關系。“當然,我們也可以種植一些農作物,讓遊人參與或目睹它們的成長過程,然後到了收獲的季節就加工成糧食或新能源,完成一次現代農業的實驗,全面提高中國館的科技生态環保示範作用。”戴柳透露了一個富有想象力的構思。

中國傳統建築體現的是圍牆思維,内斂而封閉的文化暗示影響深遠,但國家館突破了這個數千年來的“城牆”,它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場館,沒有“行人止步”的命令。它的挑空設計為民衆自由進入與穿行提供了極大方便。紅色的鬥拱以前所未有開放度和包容度,展現了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及親和力。

環保節能

中國館的設計還引入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環保節能的理念。挑出層如此寬闊的建築本身就是對力學和材料學的有力挑戰,難度自不待說。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廳是東西南北皆可通風的空間,在四季分明的上海,無論展會期間各種氣候如約而至,讓觀衆都能感到有一股股與人體相宜的氣流在撫摸自己的肌膚。外牆材料為無放射、無污染的綠色産品,比如所有的門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僅反射熱量,降低能耗,還可能會噴塗一種塗料,将陽光轉化為電能并儲存起來,為建築外牆照明提供能量。地區館平台上厚達1.5米的覆土層,可為展館節省10%以上的能耗。國家館頂上的觀景台也可能引進最先進的太陽能薄膜,儲藏陽光并轉化為電能。頂層還有雨水收集系統,雨水淨化用于沖洗衛生間和車輛。主體建築的挑出層,構成了自遮陽體型,已經為下層空間遮陰節能了。所有管線甚至地鐵通風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築體内。

到時候,我們還會引進先進的互動信息技術,創造最新的、令人難忘的博覽參觀體驗。它的功能延伸不可估量。”戴柳還透露,将來民衆可從地鐵8号線站點直接上來進入展館,進行各種公共活動。“這就是古風今形,既融入傳統元素,從中國文化的源泉中汲取靈感,同時每個細節又散發出現代精神,傳遞中華民族和平崛起之時那種積極的、溫和的、開放的、勇往直前的姿态。中國館是面向未來的,中國館的設計與建設要把握建築本身與展覽展示的發展趨勢,确保50年不落後。”

建築師

何錦堂院士在世博集團項目辦公樓裡接受采訪。冬日的上海下着小雨,簡陋的辦公樓周圍一地污水,一牆之隔就是世博會園區的工地,但年近七旬的何院士臉上一片陽光。何院士的名片上羅列着好幾個頭銜,最重要的是:中科院院士、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築專家評議組組長。當然,他最本真的身份是建築師。目前,他還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任院長和總設計師,帶30多位博士、碩士研究生。何院士最令人矚目的身份是世博會中國館項目聯合團隊總設計師。參與這個項目設計的五六個學生此刻也在另一間工作室裡工作。

中國館是這位建築師的一件新作品。在漫長的建築設計生涯中,他主持設計或參與設計過50多個重大項目,讓他感到的“有點意思”的包括上海大學、浙江大學、東華大學、廣州會展中心和即将開工的高432米的廣州西塔,北京奧運會場館中也有兩個館是他主持設計的。前幾天剛剛開館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也是他的作品,專家與網民對南京這一紀念館的設計評價都很高,有人稱它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争紀念館”。

國家名片

中國館作為東道國的'國家名片’,一定要充分展示中華偉大文明在城市發展中的點點滴滴和蔚為大觀的智慧,這是上海世博會非常重要的任務。”周漢民委員表示,本屆世博會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中國館都将有自己的獨立展區。萬季飛在記者會上透露:“香港館的主題是'無線空間’,建設工程即将動工。澳門館以玉兔、宮燈為建築設計方案,主題是'澳門文化交流和諧體現’。

方案公布

中國國家館的展示設計工作始于2007年12月,在經過了概念策劃和方案優化後,于2009年1月進入展示方案深化設計階段。今年9月底,展館的布展工程将全面展開。預計2010年3月展館将完成布展調試,4月投入試運營。

2009年8月20日,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主創人員集體亮相,解密展館展示設計的亮點。展館的展示設計主創團隊陣容強大,堪稱是跨界藝術的體現,包括——

展示總設計師: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

展示設計總監: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黃建成;

展示創意總監:台灣知名策劃人姚開陽;

展示影像藝術總監:著名導演陸川。

中國國家館的展示主題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以東方為視角,以尋覓為主線。展館共分三層,展示總面積達15000平方米。

相關評價

中國館運用立體構成手法對傳統元素進行開創性的演繹,它的建築語言簡練而直率,傳統建築構件的繁複度大大降低。直線條構成了平衡與穩重,四柱之中的空間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間,增加了建築的通透感和公共性、開放性,與廣場的聯接又增強了它的平民化。這些效果都是一個優秀的現代建築所追求的目标。層層疊加、向上展開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種振翅飛翔、禦風而上的動感,使這個建築具有很強的标志性和不同凡響的外觀,并予人超時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是很豐富的,多層次的,也為光與影的變化、與大自然的對話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在外觀上,它通體披一層鮮亮的紅色,予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廣闊的園區裡非常醒目,遠遠望去,它有一種堅固而空靈的雕塑感。何院士透露,外牆參照了故宮外牆的顔色。上層建築的貼面可以是輕質金屬,也可以是輕質陶瓷。柱子是鋼筋水泥的。

這個巨大的紅色鬥拱将如期升起在我們的視野中,它的标志性、力學美感和文化内涵必将大大提升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每天每天,它的一角會挑起從東海海面噴射而來的一抹朝霞,傳送中國改革開放的最新消息。

所獲榮譽

2010中國時尚大典年度時尚地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