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詩

七步詩

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詩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一首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内部的殘酷鬥争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思想感情。
  • 作品名稱:七步詩
  • 作者:曹植
  • 創作年代:三國
  • 作品出處:《世說新語》
  • 作品别名:漉菽
  •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t版本一

t七步詩

t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t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t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t版本二

t七步詩

t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t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t版本三

t七步詩

t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t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t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t版本四

t七步詩

t煮豆然豆萁,漉豉以為汁。

t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t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持:用來、用作。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②漉(lù):過濾。豉(chǐ):煮熟後發酵過的豆。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萁(qí):豆莖,曬幹後用作柴火燒。

④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白話譯文

煮豆來做豆羹,過濾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裡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從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為什麼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麼狠呢?

創作背景

黃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榮升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禅讓帝位,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這段經曆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後,他仍對曹植耿耿于懷。他擔心這個有學識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隻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内應聲成詩。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

這首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台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詩》的真僞存在很大争議。餘秋雨認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況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難他也不會做得這麼笨。餘秋雨認為這首詩比喻得體,有樂府風味,很可能确實是曹植的手筆,但創作時的戲劇場面,大約就是後人虛構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羅貫中僞作,不是七步詩的原文。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衆,禀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這首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隻須于個别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幹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刹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内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阋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這首詩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衆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之中有提醒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這首詩之妙,在于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稭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稭燃燒起來卻把鍋内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

當然,這首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緻,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隻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名家點評

宋·佚名《漫叟詩話》:“曹子建七步詩,世傳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雲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淺深,必有以辨之者”。

明末清初·毛先舒《詩辯坻》:“子建樂府《怨歌行》比《七哀》多十二句,然《七哀》妍至雅潔,似勝《怨詩》。《七步詩》四句者,詞意簡完,然不若六句之有态”。

近代·郭沫若《論曹植》:“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又是富于犧牲精神的嗎?”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的文學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陳王。因富于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及曹丕、曹叡為帝,備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存詩九十多首,絕大部分是五言詩。曹植的詩歌善用比興,辭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對五言詩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作者争議

該詩不見于陳壽的《三國志》,也不見裴松之為《三國志》所做的注。最早記載該詩者,是南朝宋的文人劉義慶所著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其原文是: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那時節,距離曹植去世已有二百餘年。

尤為重要的是,七步詩也不見于《曹植集》。

曹植生前編過自己的作品集,“為前錄七十八篇”;魏明帝曹叡也曾下诏為曹植編集子,收錄各種題材的作品“凡百餘篇”。這兩種集子在晉代有流傳,直到唐代仍保存得相當完好,其散佚大約發生在兩宋交接的亂世。據《晉書》記載,晉武帝司馬炎讀到某篇作品,懷疑是曹植所作,便将其子曹志喚來詢問。曹志的回複是“先王有手作所目錄,請歸尋按”——可見曹植不但留下了作品集,還留有完整的作品目錄。曹志後來回複司馬炎,說那篇作品不是曹植所寫,真正的作者是曹囧。

能見到三十卷完整版《曹植集》的南北朝學者與唐代學者,在提到“七步詩”時普遍隻說來自《世說新語》,無人說來自《曹植集》(如李善給《文選》做注,常引用《曹植集》,但提到七步詩則稱引自《世語》,這顯示他讀到的《曹植集》裡沒有相關記載)。就現存史料來看,兩晉一百五十餘年間,也沒有關于“七步詩”的故事流傳。這些事實,足可說明《曹植集》裡沒有收錄“七步詩”。不但說明《曹植集》裡沒有“七步詩”,還可以說明曹植後人保存的未刊作品裡(如果存在的話),也沒有“七步詩”——基于合理懷疑,曹叡為粉飾其父曹丕的形象,可能會将不利于曹丕的曹植作品删落未收。但入晉後仍無“七步詩”的故事流傳,已很能說明問題。

總之,《世說新語》是七步詩迄今可見的唯一來源。

上一篇:憫農二首

下一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