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

凳子

漢語詞語
在坐具當中,馬紮是最早出現的,是凳子的前身,在凳子上加一個靠背就衍變成了椅子。凳子在民間的稱謂叫杌凳。最初用來踩踏上馬、上轎時使用,所以也稱馬凳、轎凳。民間俗稱的名字中,還有“武凳”,因為習武之人坐如鐘,不需要倚靠什麼,因此得名。
    中文名:凳子 外文名:stool 拼音:dèng zǐ 用途:坐具 詞性:名詞

釋義

沒有靠背的一種坐具。

出處

《水浒傳》第二一回:“ 宋江進到裡面凳子上坐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回:“ 小雲便叫取凳子讓他坐。”

老舍《四世同堂》四四:“他懶得走,懶得動,屁股老象在找凳子。”

起源

源流

凳子用料簡單,用途廣泛,所以比椅子流傳的數量大。凳子的形狀很豐富,出現的早期是長方形,一直延續到明代,到了清代變成方形,還出現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凳子的材料南北各異,江南的凳子多為編藤面;北方的則多用牛皮,兩種材料的優點都是透氣、柔軟。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以大理石為主的凳子,坐上去涼爽,看上去美觀。

最初作為坐具的凳子,到了明清兩代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兩側作為腳凳;擺在櫃子旁,兼有花幾的作用,擺放盆花、盆景。至于家中高大的頂牆櫃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廟中,作為打禅的坐具,因此這裡的凳子坐面一般寬又矮,造型則素雅簡潔。農家使用的凳子則粗犷、質樸,凳腿一般較粗,看上去質樸堅固。

曆史

說椅子就不能不提凳子,因為沒有凳子就衍生不出後來的椅子。

凳,最早并不是我們今天坐的凳子,它是專指蹬具,相當于腳踏。它作為坐具,是以後的事。這種坐具發展到宋代使用得更為普遍。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級稍次于椅子,明清時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長方凳、長條凳、圓凳、五方凳、梅花凳等。

分類

按材料通常可分為竹凳、木凳、石凳、塑料凳、玻璃凳,絕緣凳,沙發凳等;

按型式通常可分為方凳、圓凳、長條凳(闆凳)、 T字凳、工字凳、折疊凳、Z型凳等;

按用途通常可分為馬凳、畫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