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8

T28

前蘇聯服役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是前蘇聯服役最早的中型坦克之一,從1933年起正式裝備于蘇聯紅軍,一直服役到1941年。
  • 中文名:T-28中型坦克
  • 外文名:T-28 medium tank
  • 别名:
  • 類型:中型坦克
  • 所服役國家:蘇聯
  • 生産時間:1933年

簡介

1932年,普梯洛夫兵工廠制造出一輛中型坦克樣車。該樣車與英國“維克斯”MKⅢA6E1中型坦克相似。據說前蘇聯當時并未買到英國的這種坦克,而是通過間諜搞到這種坦克的設計資料。

該樣車的戰鬥全重17.3t,乘員6人,其他指标與設計要求相同。經試驗後,軍方要求增加其裝甲厚度,并将火炮口徑增大到76.2mm。樣車經改進後,軍方同意成批生産,并将它稱為T-28中型坦克。

蘇聯T-28中型坦克-性能諸元

蘇聯T-28中型坦克

全長7.44m

全寬2.81m

全高2.82m

整車重27.8T

乘員6名

引擎M-17T12

汽缸汽油引擎

最大出力500hp

最高速度45km/h武裝76.2mm反坦克炮KT-28一門,備彈量70發7.62mmDT機槍五挺(炮塔機槍二挺,同軸機槍一挺,球型機槍座一挺,防空機槍一挺),備彈量7938發。

裝甲資料

裝甲部位厚度(mm)

炮塔前部20

炮塔側部20

炮塔後部20

炮塔頂部15

車體上部前面30

車體上部側面20

車體上部後面20

車體上部頂面15

車體下部前面30

車體下部側面20/10

車體下部後面18

詳細介紹

蘇聯T-28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的中央炮塔可乘坐6人,炮塔上裝備1門威力強大的兩用76.2mm火炮以及3挺DT機槍,其中1挺為同軸DT機槍,另外兩挺分别配置在兩個前部炮塔上。

1938年,蘇軍對該型坦克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用26倍口徑身管的L-10型火炮取代了16.5倍口徑身管火炮。改進後的坦克定編好為T-28Ob.1938。T-28坦克可攜帶70發主炮炮彈及7938發DT機槍子彈。

T-28中型坦克重32000公斤,長7.44米、寬2.86米、高2.86米。動力裝置為一台M-17LV-12型372千瓦汽油發動機,每分鐘可達1400轉。最大道路行駛速度37公裡/h,是同類坦克中行駛的較快的一種。

越野速度為20公裡/h,道路行程為220公裡。裝甲防護最厚80mm,最薄20mm。T-28坦克采用多輪懸挂裝置,前面為惰輪,後面為驅動輪,這種懸挂裝置的缺點就是坦克容易陷入泥中。

當針對芬蘭冬季戰争開始時,蘇軍共編有兩個T-28坦克旅,即第10和20重型坦克旅。在芬軍小股反坦克炮手的攻擊下,均損失慘重。

芬蘭的反坦克炮手給這種笨拙的坦克起了一個綽号,叫“郵政列車”。為了提高防護等級,蘇軍又發展了T-28C中型坦克,通過另外加載裝甲闆的形式,将車體和炮塔的前裝甲從50毫米增加到80毫米,後部和兩側的裝甲增加到40毫米,坦克重量增加到了32513公斤。

這種加裝了裝甲的坦克在1940年突破芬蘭曼納海姆防線的進攻行動中表現非常突出。

各型T-28坦克參加了蘇聯入侵芬蘭的戰争,但表現極差。1941年在蘇德戰争中T-28的薄弱裝甲、箱型外形、糟糕的平衡式懸挂裝置和低威力火炮都證明它的設計失敗。

蘇聯後來在T-28基礎上換裝了“克裡斯蒂”懸挂裝置制造了機動性較好的T-29坦克。

曆史上的T—28

發展曆程

T-28最早研制于1931年,以設計師NV巴雷科夫為首的設計小組受命研制一種“16噸坦克”,要求裝備45毫米坦克炮,兩個機槍塔,裝備DT機槍,發動機采用400馬力的M-5航空水冷汽油發動機。

最早的原型車在1932年出現并立即接受了測試,但由于M-5沒有研制完成,原型車隻安裝了300馬力的M-6航空發動機,火炮也用的是37毫米炮T-28戰車是蘇聯研究1920年代英國戰車設計的一項産物,他被當作一種步兵支援戰車,用來突破敵人戰線并且壓制機槍陣地。

這種車輛被認為應該具有多個炮塔以獲得強大的火力。這種概念是從當時英國的試作重

戰車,維克斯的“獨立者”所得到的。

1931年,蘇聯發布了一個多炮塔戰車了規格給Kirov工廠,這個計畫由SAGinsburg所領導。這輛戰車一共有三個炮塔重16噸由五到六人操作,強力的引擎提供了500匹馬力使得戰車的時速達到37英裡,它的武裝由一們45mm炮跟3挺機槍組成(兩挺位于獨立的小炮塔上,小炮塔各可旋轉165度)。

最初的原形在1932年出現,并且接受測試。

紅軍的第一批訂單(1933年)為90輛的T-28's。這批戰車結合了數種先進的特色。和原型車不同的是,原本鉚接的車身改為焊接,45mm主炮也被一門短炮身的KT-2876.2mm炮所取代。

主炮塔的轉動則是以電力驅動,這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設計。它們全都裝配了雙向無線電,其獨特的框型天線圍繞在主炮塔上。也裝配了煙霧發射器。

但是最引人注意的發展是炮身穩定系統(由AAProkofiev設計),這改善了在移動中的射擊能力。這批戰車在1933年五月一号(國際勞動節)莫斯科的遊行中出現在世人面前,不過一直到了當年年底,隻造出了41輛。

在1930年代,這些戰車也成為了一些實驗車輛的基礎。如T-29(陸輪履帶兩用戰車)。這是由Kirov工廠在1934年所制造的。設計者名叫Koshkin(他随後設計了T-34),他的目的是要達到如同BT-5的機動性。

另一個原形,則是配備了F-3985mm反戰車炮。1937年,特殊渡河衍生型接受測試。隔年,測試了IT-28架橋型。1939年7月,配備兩噸掃雷輪的掃雷戰車接受測試,它能在一個小時之内清出10公裡的通道。

甚至還有兩種自走炮的衍生型,計畫配備152mm(火力支援)和76mm炮(防空用)。這些實驗車輛沒有一型付諸量産。

1938年,部分的主炮換裝成新式的26倍俓L-1076.2mm戰車炮,這一批戰車被稱為T-28B,并且持續生産到1940年。

T-28的首次戰鬥,是在入侵波蘭和對芬蘭的冬季戰争中。在那場戰役中,它的缺點逐漸浮現。戰車的裝甲容易被芬蘭人的反戰車炮擊穿,低行駛速度也使它成為反戰車炮炮手容易瞄準的靶子,它也很容易受到地雷的破壞,在那場戰争中蘇聯試圖發展掃雷戰車但是并未成功。

為了加強裝甲,于是在T-28's的炮塔和前車身上加裝了30mm的額外裝甲,側邊和後方的裝甲則增加到40mm。經過這些改良的戰車稱為T-28m或T-28e(e的涵義為"ekanirovki"意指額外的保護),重量增加到了32噸。

在偉大愛國戰争爆發的頭幾天,T-28的遭遇很慘,大部分都在1941年底被摧毀。大部分的損失,是由德國的反戰車炮和俯沖轟炸機造成的。有些則是因為機械故障而損失。在1942年殘存下來的T-28則被用來當做火炮牽引機。

主要戰績

T-28坦克最早決定在布爾什維克工廠投入生産,但由于這家工廠需要全力生産T-26輕型坦克而把工作交給了紅色普提洛夫員工廠(該廠在1934年基洛夫被刺殺後改名基洛夫工廠)。

在1933年2月25日,最早的一批8輛T-28開下了生産線,這些坦克全部裝備了雙向無線電,其框型天線圈是早期T-28最大的特征,而且T-28還首次使用了炮身穩定系統和電傳動炮塔。這些坦克參加了1933年國際勞動節的閱兵式。

蘇聯人還在T-28的基礎上研制了使用輪履兩用裝置的T-29,同時還研制了裝備F-8985毫米炮的型号,架橋型與掃雷型也投入了研制但都沒有正式生産。

T-28/M1937型采用了L-1076.2毫米坦克炮,主炮塔頂端潛望鏡可以旋轉,取消了裝甲護罩。

T-28的首次參戰冬季戰争中,T-28取得了一些戰果也遭到了慘重的失敗,他的裝甲不足以抵擋反坦克武器的攻擊,為此蘇聯人在T-28的炮塔很前車身上加裝了30MM的裝甲,這些型号被稱為T-28EH,重量也增加到了32噸。

T-28最後還有一種安裝了圓錐型炮塔的型号,這是T-28的最後一種改進型号,一共隻生産了13輛。

在二戰初期,這些T-28的命運還要悲慘,由于蘇聯已經将生産重點轉到了T-34和KV-1,所以已經不再生産T-28的零件了,加上戰争準備不足,大量的T-28因為機械故障而被駕駛員們抛棄,完好地落入了德軍的手裡,剩下的一部分也被優勢的德軍的擊毀,隻有少量的T-28留到了43年,但他們更多的是作為炮兵牽引車使用。

現實坦克

車長:11.1米寬:9.85米

T28超重型坦克殲擊車

高:2.84米

動力裝置采用:410匹馬力汽油機,最大時速8千米/時

火炮:T5E1型火炮備彈62發105毫米坦克炮(可在1500米以外,打飛250MM厚的鋼闆)

乘員:8(車長、炮手、駕駛員、副駕駛等)

裝甲:正面炮盾裝甲厚達305毫米,車體下部分的裝甲厚133毫米,其它部分厚63毫米

速度:14公裡/小時

重量:95噸

最大行程:160千米

輔助武器:1x0.50英寸機關槍備彈660發

上一篇:日軍

下一篇:hope組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