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vetica

Helvetica

瑞士字體設計師于1957年設計的西文字體
Helvetica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的西文字體,于1957年由瑞士字體設計師愛德華德·霍夫曼(Eduard Hoffmann)和馬克斯·米耶丁格(Max Miedinger)設計。沒有國家能夠象瑞士一樣,可以擁有衆多美麗的書寫形式。 Max Miedinger 的‘Helvetica’是現在世界上使用最為頻繁的名稱;Adrian Frutiger的Univers和Frutiger被認為是傳統,它們的創造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字體設計師。他設計的簡潔和優雅的印刷風格處處可見,他是一名偉大的印刷藝術家,代表了印刷字體界的瑞士傳統。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出現時間:1957 創造者:愛德華德·霍夫曼、馬克斯·米耶丁格 類别:西文字體 使用實例:蘋果電腦的默認字體

具體介紹

Helvetica是蘋果電腦的默認字體,微軟常用的Arial字體也來自于它。2007年是helvetica誕生50年,作為在平面設計和商業上非常普及和成功的一款字體,英國導演Gary Hustwit專門為她拍攝了一部紀錄片《Helvetica》,在設計界還引起了一陣小小的旋風。

Helvetica出自瑞士字體設計師Eduard Hoffmannh和Max Miedinger之手,體現了瑞士設計的理性主義精神,同時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的典範。《Helvetica》這部紀錄片采訪了老中青三代字體設計家,50、60年代進入設計界的老人深受現代主義影響,認為字體并不傳達咨詢,而要讓人簡單清晰的讀懂文字;中年一代深受反主流文化的革命和後現代主義影響,認為設計應當是個人主義的,其極端就是難以辨認的垃圾風格的字體;青年一代設計師介于兩者之間,他們更喜歡使用Helvetica,但不是沒有選擇的濫用。

在50年代,現代主義設計由于其風格簡潔、樸素,并運用數量化的設計方法(典型的如畫網格),Helvetica得以應用到商業設計中,成為大公司、政府等機構的禦用字體,被7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設計師們認為象征“權力”并且非常無聊。新一代的設計師,1970年代之後出生的人,雖然同樣強調個性,但是他們同時不拒斥商業和機構,他們選擇Helvetica放到合适的地方。

實際上,Helvetica誕生50年來,設計界對它的态度正好反映出50年來時代的變遷,從絕對的理性主義、現代主義到反理性、後現代主義,再到1980年代後的回歸。

其實,這些年來出現的很多成功設計都暗合這一趨勢,無論是MUJI,還是IKEA,他們都是簡潔、實用,表面看不帶有任何傾向性,但是經過适當的安排和組合,就能變成個性化的設計方案,可見,經過了1950年代的理性主義和1970年代的叛逆之後,今天的設計已經嘗試了所有的極端,而開始在這些嘗試的基礎上尋找第三條融合的道路。這種融合之路,可以概括為在精确的理性工具的輔助下,借助簡單、實用的組件,組裝自己的個性化生活。設計也因此開始變得無處不在。如果MUJI和IKEA讓你覺得那屬于1980或者1990年代,那麼今天的MySpace和Facebook上的個性化空間提供了你添加各種精緻模塊的功能,其實更能說明這個趨勢。

曆史

Helvetica是由米耶丁格和愛德華德·霍夫曼(Eduard Hoffmann)在瑞士哈斯鑄造所(Haas’sche Schriftgießerei)所制做。作為排版鉛字制作的。當時人們熟悉的是“國際字體風格”(也稱為“瑞士風格”),比如 Josef Muller-Brockmann 在1896年推廣 Akzidenz Grotesk 這類在50多年前制作的無襯線字體,并由德國鑄造所 Berthold 持續進行市場推廣。因此哈斯希望能設計一套新的無襯線字體能夠與 Akzidenz Grotesk 在瑞士市場上競争。最初的名稱是“Neue Haas Grotesk”,意為“哈斯的新無襯線鉛字”,後來哈斯的德國母公司斯滕佩爾(Stempel)在1960年曾考慮将名字改為Helvetia(源自拉丁文的“瑞士”一詞),不過最終改為 Helvetica,在拉丁文中意味“瑞士的”,以使其更具有國際市場競争力。現在,Helvetica由Linotype公司所擁有,Stempel是它的子公司。

紀錄片電影導演蓋瑞·胡斯崔特(Gary Hustwit)制作了一部關于Helvetica的同名紀錄片。該片在2007年上映,紀念字體開發50周年。

應用用途

Helvetica被廣泛用于全世界使用拉丁字母和西裡爾字母的國家。同樣的風格也被移植到希臘字母、希伯來字母和漢字。加拿大政府的聯邦認證制度(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也使用了這個字體及其各種版本。Helvetica被大量使用在标志、電視、新聞标題以及無數的商标。 如3M、愛克發、BASF、美國航空、American Apparel、BMW、Crate & Barrel、Epson、德國漢莎航空公司、Fendi、J. C. Penney、Jeep、川崎重工業、Knoll、英特爾、無印良品、雀巢、松下、Microsoft、三菱電機、摩托羅拉、豐田、Parmalat、SAAB(Helvetica 83 粗體)、三星、渣打銀行、Staples、Target、Texaco等數百間主要企業的标志都是使用Helvetica字體。

Helvetica是Mac OS系統的默認字體。Mac OS X系統中也包含Helvetica和Helvetica Neue字體。Nimbus Sans字體(GNU/Linux系統中的默認字體)也是基于Helvetica的,Bitstream公司的Swiss 721 BT字體也是一樣(從這個字體名字就可以看出)。Helvetica在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中也獲得廣泛使用,例如美國華盛頓和波士頓的地鐵和大衆交通系統采用了該字體。新的紐約地鐵也将标志字體從Akzidenz Grotesk體轉為Helvetica字體。

其他類似字體

Helvetica最常見的派生字體,應該是monotype公司于1982年出品的“Arial”字體。雖然在很多細節上與Helvetica有所不同,但許多非專業人士很容易将兩者混淆。Arial字體随着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統的附贈而迅速普及。最近Mac OS也開始使用這款字體。

斯滕佩爾公司于1983年發布改進版本的Neue Helvetica。原來的Helvetica字體家族隻有31種,新版本的Neue Helvetica有51種,而且以Univers為參照進行編号,以Neue Helvetica 55 Roman為基準,數字第一位為粗細,第二位為風格。現在Helvetica以及Neue Helvetica由于企業收購合并的原因,成為Linotype公司的商品和商标。

Linotype公司在1983年發布“Neue Helvetica”字體。增加了更多不同的粗細與寬度的選擇。

紀錄片

為一個字體拍部長紀錄片,無論如何都是件匪夷所思的事。2007年,為了紀念Helvetica字體誕生五十周年,導演加利·哈特斯維特拍攝了一部八十分鐘長的紀錄片,就叫《赫維提卡體》。這個由瑞士人創造,在德國推廣、在美國普及的字體簡直是設計史上的奇迹,在現代社會無處不在。因為太普通太不起眼,它本身并不受海報設計師的青睐,但是近年由于兩部電影的創造性使用,Helvetica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2005年的《水果硬糖》和2006年的《陽光小美女》,一個驚悚片,一個搞怪喜劇片,兩種截然不同的題材本應由不同的形式來诠釋,卻不約而同的選擇了Helvetica,結果它以不搞怪襯托出搞怪,證明了兩部電影也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恐怖片和喜劇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