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羊峽

龍羊峽

人稱黃河龍頭電站
龍羊峽,位于青海湖南面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是黃河河道上峽谷,距西甯140千米。“龍羊”藏語意為“險峻的懸岸深谷”。龍羊峽兩岸陡峭,河道狹窄,水流湍急,全長40千米,延伸至甯夏青銅峽,全長900多千米,天然落差1324米。這一河段共可進行?5個梯級開發,被列入我國重點項目之一。1987年9月29日,龍羊峽水電站首台機組并網發電,龍羊峽電站建成後,發電總量126億千瓦,為全國著名大水電站。随着電站建成,龍羊峽鎮的建設已初具規模,目前已形成一個約有2萬多人的高原山城。大街兩旁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鎮内各種服務設施齊全,國内外有很多遊人到龍羊峽觀光遊覽。
    中文名:龍羊峽 外文名: 别名: 所在地區:青海,共和縣 地理位置:青海共和縣境内 總面積:380平方公裡 行政區類别:青海省 榮譽:亞洲第一大壩 長度:長40公裡 寬度:9公裡 最大壩高:178米 類别:風景名勝 氣候類型:高原氣候區 占地面積:380平方公裡

門票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龍羊湖景區:門票50元,船票50元。黃河大峽谷:門票20元,船票120元。土林地質公園:門票60元。淡季(11月1日-來年3月31日)閉園建設。

簡介

龍羊峽長40公裡,黃河穿越其間,河谷寬9公裡,河谷兩岸,一邊是起伏峻險的茶納山,一邊是連綿不斷的莽原,中間是一片寬闊平坦、肥沃豐腴的盆地,使整個峽谷成為一個巨大的天然庫區。到了峽口附近,突然峭壁陡立,兩岸距離僅有30多米,岸高150多米,這裡是修建水電站得天獨厚的地方。龍羊峽水電站最大壩高178米,為亞洲第一大壩。壩底寬80米,壩頂寬15米,主壩長396米,左右兩岸均高附壩,大壩全長1140米。它不僅可以将黃河上遊13萬平方公裡的年流量全部攔住,而将在這裡形成一座面積為380平方公裡、總庫容量為240億立方米的我國最大的人工水庫。

龍羊峽人工水庫已成為美麗的旅遊景點,大壩鎖黃河,高峽出平湖。碧波蕩漾,湖光山影,乘遊船繞湖一周,蒼穹碧野,心曠神怡,遊客才頓然悟到,黃河水在這裡是“清”的。清清的黃河水,是大自然的賦予,是人們對黃河利用和改造的結果。

旅遊觀光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與貴南縣交界的龍羊峽谷入口處,從西倒一級公路至日月山,再轉至龍羊峽公路可達,距省會西甯市147公裡、州府恰蔔恰65公裡。屬峽谷自然風景和工業旅遊型景區。上距黃河源頭1684公裡,下距黃河入海口3778公裡,平均海拔2700米。是黃河上遊第一個大型梯級電站,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壩,有“龍頭”電站的美稱。龍羊峽電站1976年開始興建,以大壩最高、最大的庫容,最大的單機容量而着稱于世。

龍羊峽建成後境内形成了面積383平方公裡,總庫容246億立方米的巨大人工湖,可供利用面積近200平方公裡,是目前我國海拔最高的人工湖,湖内年平均氣溫7.5℃,最高水溫16.5℃。這裡不僅有舊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又有巍峨壯觀的攔河大壩、波濤洶湧的黃河激流和危岩聳立的黃河峽谷。庫區水體清澈純淨,無污染,是理想的綠色養殖基地,是水上娛樂、休閑、渡假的理想地點,也是峽谷攀岩、黃河古道探險、水上訓練比賽的最佳場所。同時還能品嘗到著名虹鳟魚、池沼公魚等美味佳肴。

老爺山又名六朔山,位于西甯市北約40公裡。山上有火燒台、老虎洞和古寺廟遺址。主峰西南皆為懸崖絕壁,北面與牦牛山相對。植被茂密,雲杉、桦樹、白楊、紅柳和各種灌木,把山野裝點得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山上有火燒台、老虎洞和古寺廟遺址。主峰西南皆為懸崖絕壁,北面與牦牛山相對。山峰突兀,河谷幽深險峻。加上高原氣候多變,有時濃雲密布,有時天朗氣清,登高眺望,雲海蒼茫,漫步林中,别有野趣,為西甯市旅遊勝地之一。

北禅寺位于西甯市北湟水之濱的北山上,又名土樓觀、永興寺,俗稱“北山寺”,海拔2400餘米。北山因山崖層疊,遠眺似土台樓閣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樓山。“北山煙雨”是“西甯八景”之一。陡峭的山坡上布滿人工開鑿的洞窟,所以又有“九窟十八洞”之稱。北山寺依山崖而建,寺内殘存有壁畫和藻井,從藝術風格上看,當屬晚唐和宋元時代的遺迹。北山寺已經修葺,為道教寺觀,有魁星樓、靈宮殿等建築。位于北山頂峰的甯壽塔是清代所建的5層密檐磚塔,為北山寺的組成部分。

北禅寺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築,初建于北魏明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整個建築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紅砂岩天然斷層由西向東依次而建,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立,結構奇巧,寺院錯落有序,蔚為奇觀。在寺裡面向外望,西甯市容一覽無餘,并與對面南山上的鳳凰亭遙遙相望。

北禅寺曆史悠久,寺内留存有魏晉時期的藻井圖案及佛教藝術壁畫,塑立各種佛尊神像,洞窟間有曲廊相連,虛實相望,可謂獨具匠心,遊覽時置身曲廊,視線極為開闊,是青海著名的道教廟觀。

交通:離市中心4至5公裡,如果乘面的話,4元即可到達。門票:5元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古稱“佛山”,藏語稱為“衮(音gun)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它座落在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連花山坳中,是我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其餘五寺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紮什倫布寺、甘丹寺和甘肅的拉蔔楞寺),也是青海省首屆一指的名勝古迹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整個寺院是由衆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組成的一個漢藏藝術相結合的輝煌壯麗建築群,占地面積約600餘畝,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壁畫,是各個殿宇牆壁上繪畫,它大多繪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繪于牆壁和棟梁上。壁畫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質礦物,因此具有色澤鮮豔,經久不變的特點。塔爾寺的壁畫屬喇嘛教畫派,因此具有濃厚的印、藏風味。壁畫内容,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畫面構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調和諧,工藝精湛,手法細膩。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之一。它是用各種色彩豔麗的綢緞剪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然後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因此有明顯的立體感,看上去,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爾寺的堆繡制作精細,構圖生動别緻,色澤繁富绮麗,為美術界所稱道。

八寶如意塔,位于寺前廣場。據說,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龛,裡面藏有梵文。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築面積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後于公元1711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後來又在檐口上下裝飾了鍍金雲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四角設有金剛套獸和銅鈴。底層為硫璃磚牆壁,二層是邊麻牆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還懸挂着乾隆皇帝禦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

進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銀塔,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并鑲嵌各種珠寶,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銀鼓号角,玉爐金幢。梁枋上布滿了帷、幡、繡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琅滿目。整個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陽光之下,金光燦爛,光彩奪目。

小金瓦寺又名為護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寺中回廊陳設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據說,這些走獸标本象征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邊有一匹白馬标本,相傳是三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拉薩到青海塔爾寺騎的。三世達賴喇嘛朝拜塔爾寺之後,要去蒙古傳經說道,這匹白馬怎麼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來,不久,馬不食而死。後人把它當神馬,和家神陳列供奉。

大經堂是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築,是塔爾寺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其建築面積近2千平方米,是擁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經堂,初建于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堂内設有佛團墊,可供千餘喇嘛集體打座誦經。内部陳設非常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挂佛、刺繡佛;梁檐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彩畫細膩生動。殿内大柱都由龍鳳彩雲的藏毯包裹,整個經堂五彩缤紛,富麗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制镏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鐘等,把一個單調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遠眺平頂,金碧輝煌,給人以威嚴之感。

小花寺又名長壽佛殿,是為七世達速喇嘛念長壽經而建的,故名長壽佛殿。它已形成一個小型院落。正面為硫璃磚牆突出的小門,玲珑别緻。院内種有菩提樹,樹葉茂盛,濃蔭蔽日,清潔優雅。殿内塑有釋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層層重疊,佛龛背景,雕木繪金。手工雕飾精湛細緻,是塔爾寺木刻藝術的結晶所在。其外形為二層代檐廊重檐歇山頂、屋頂四角翹起,鬥拱精巧明快,猶如一幅優美的木雕畫圖。

交通:從西甯到塔爾寺,先到西甯體育館隔壁的小的西門汽車站,它在西甯西面。這裡有頻繁的公共汽車和吉普車到臨近塔爾寺的小鎮皇中,全部是中巴車,白天通常每30分鐘就會發出一趟,最晚一班車到晚上6點左右發出。中巴車和出租車,票價都是每人5元。

臨近塔爾寺時,可以在汽車站1000米不到的僧院下車,或者直接向右到建築群,距離汽車站向北步行20分鐘,會經過一些小飾品攤,攤位直到僧院入口處的那排浮屠。要回西甯的話,有很多公交車或交通工具從湟中汽車站出發,直到天黑才結束。門票:80元,開放時間:上午8時至下午5時,另外要注意,塔爾寺内不允許遊客拍照。

龍羊峽水庫位于青海共和縣境内的黃河上遊,是黃河流經青海大草原後,進入黃河峽谷區的第一峽口,峽口隻有30米寬,堅硬的花崗岩兩壁直立近200米高,是建立大壩的寶地。大壩之上廣闊的草原又是蓄存河水的良好湖區。大壩高178米,為我國第一高壩,水庫總容積247億立方米。巨大的庫容調節了黃河枯水期的水量,發電量也僅次于葛州壩和白山水電站。

龍羊峽人工水庫已成為美麗的旅遊景點,大壩鎖黃河,高峽出平湖。碧波蕩漾,湖光山影,乘遊船繞湖一周,蒼穹碧野,心曠神怡,遊客才頓然悟到,黃河水在這裡是“清”的,清清的黃河水,是大自然的賦予,是人們對黃河利用和改造的結果。

門票:20元

孟達林區自然保護區,位于西甯東南方110多公裡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内。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數百種樹木掩天蔽日,各種花草植物綠茵蓋地;有“高原西雙版納”之美稱。

在海拔二千五百米的翠嶺懷抱中,有一個波光粼粼的湖泊,這就是聞名的“孟達天池”,進入天池的門戶後,隻見懸崖峭壁,如刀削斧砍,谷底清溪潺潺,令人心曠神怡。繼而前往,便是孟達林區腹地。這裡古木參天,芳草沒膝,山花爛漫,挺拔、蒼勁的古松和筆直高聳的山白楊交臂共生,又粗又長的藤蔓纏繞着高大的楓樹。山風吹來,枝葉搖曳起舞,仿佛笑迎來客。孟達林區森林複蓋面積達十四萬餘畝,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是最複雜、樹木種類最豐富的林區。植物有一百五十三種,森林裡栖息着麝、石羊、黃羊、狐狸、以及雪雞、馬雞、尕垃雞等奇禽異獸,林子裡還有大黃、黃芪、黨參、羌活、秦艽等一百多種藥用植物。孟達林區簡直是個“萬寶林”,青海省人民政府已将其列為自然森林保護區。

以孟達天池為中心的重點保護區,面積近2700公頃,有植物509種,其中有:巴山冷杉、青岡、華山松、遼東棟等十幾種喬木,還有人參、三七、貝母等名貴藥材。此外還有大量的珍稀動物。林區内,怪石磷峋,瀑布垂挂。孟達天池面積約300畝,池水清澈碧澄與藍天一色,群峰倒影,随波微動。湖中水鳥飛翔,魚兒舒然遊動。是青海省避暑、療養和旅遊勝地。

地址:循化自治縣孟達鄉。交通:在西甯長途汽車站乘到循化縣的客車,路程140公裡,票價30元左右。

日月山,初唐時名赤嶺。位于湟源縣西南,在青海湖東南,既是湟源、共和兩縣的交界處,又是青海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海拔3520米,是遊人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日月山山巒起伏,峰嶺高聳,兀峰白雪皚皚。低處則紅土複蓋,紅岩壘壘,所以唐朝時叫赤嶺。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峰,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經此山,她懷揣寶鏡,登峰東望,不見長安故鄉,悲從心起,空鏡下滑墜地,一分為二,一半化為金日,一半化為銀月,日月交相輝映,照亮着西去的征程。此地成為唐朝和吐蕃實行物資交流和兩地使者往來的中轉站。現在山隘上尚立有“日月山”三字的青石碑,山頂修有遙遙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腳下有流向獨特的倒淌河。

站在山頂,向東眺望,一派田園風情;向西看,碧波蕩漾的青海湖,海心山明麗動人,與田園秀色迥然不同。故遊人都說:“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交通:距離西甯市中心100公裡,出西甯市2小時左右即可到達。門票:15元

位于樂都縣東17公裡柳灣村一帶,也稱樂都柳灣墓地。總面積11萬平方米,是我國迄今已知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墓地之一。

按照原始社會不同文化類型的墓葬可分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齊家文化與辛店文化等類型,其中以馬家類型為主。墓内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單身葬,又有兩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鑿、刀等生産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種生活用具。馬家類型的各種陶器,以彩陶壺與器形較大的彩陶甕為主。彩陶花紋主要是蛙紋與圓圈紋等幾何形花紋,同時還出現了人面形與裸人形浮塑彩陶壺以及葫蘆形彩陶罐等,為過去所罕見。這些文物的出土,為研究原始社會晚期青海地區文化曆史的發展及其與中原文化的聯系提供了大量實物研究資料。墓地附近建有柳灣文化陳列室,供遊人參觀考察。

地址:樂都縣高廟鎮柳灣村。交通:從樂都縣城至柳灣包車往返40元。也可花上2-3元錢,和當地人合乘面的到柳灣村一帶,步行即到。門票:15元

東關清真大寺,位于西甯東關大街東大街路南一側,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曆代幾經修葺、擴建,規模日臻宏大,現已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清真寺院之一。總面積11940平方米,禮拜堂面積1102平方米。寺院坐西面東,具有我國古典建築和民族風格的建築特點,畫梁雕棟,玲珑精緻。大殿為主體建築,牆壁用青磚砌成,面寬5間,單檐歇山頂,高大的單體建築矗立在突起的台基上,屋面裝飾彩色硫璃瓦,殿脊裝飾藏式餾金寶瓶。殿前左右有邦克樓和望月樓,均為3層,再前為西式大門、二門。寺院寬敞,平時可容3000名教徒禮拜,最多達萬人,是我國西北地區伊斯蘭教的教育中心和最高學府。

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迄今有600多年的曆史。據史料記載,它是由明朝回族大将、西平侯沐英,奏請明太祖朱元璋恩準而修建,後來幾經擴建,規模愈大。清同治年間,左宗棠率兵鎮壓西北回族反清鬥争時,東關大寺及所藏的石碑等文物毀于兵燹。1913年在舊址重建,1919年秋竣工。1926年、1946年兩次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特别是1999年大規模擴建,形成今日之宏大規模,其形象更為壯觀。

東關清真大寺是我國西部地區四大清真寺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寺院占地面積1.194萬平方米,殿内和整個大寺處處都顯得古樸雅緻,莊嚴肅穆,富有濃郁的伊斯蘭特色。清真大寺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集中體現了回族建築藝術風格。正中的禮拜大殿是全寺最大建築物,外形呈鳳凰單展翅,磚木結構,具有我國古代宮殿建築風格,大殿本體占地面積1102平方米,南北樓各363平方米。該寺建造雄奇,與我國古代宮殿具有相同的風格和氣魄,亦是雕梁彩檐、金碧輝煌,大殿内寬敞、高大、明亮,清淨素雅,可以同時容納3000人作禮拜,殿頂脊裝有藏式鎏金寶瓶,為甘肅拉蔔楞寺喇嘛所捐,為國内清真寺所僅見,大殿内的18根大柱為佑甯寺所贈。每當伊斯蘭重大節日時,數以萬計的穆斯林教徒聚集這裡,舉行隆重肅穆的宗教活動。

東關清真大寺,不僅是廣大穆斯林群衆宗教活動場所,而且是伊斯蘭經學研究的最高學府。民國以來,伊斯蘭教伊赫瓦尼教派的創始人及其繼承人,将該寺作為海乙寺(即中心寺),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伊斯蘭教學者。甘青近千座清真寺的開學阿訇,由該寺選派或認可,因而在海内外享有聲譽。

上一篇:電話會議

下一篇:任務型教學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