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

一種具有結構性的方法
“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法,具有結構性。[1]它由教學目标、信息輸入、活動方式、師生角色、教學環境等要素組成。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間的差異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而且活動量大。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
    中文名:任務型教學法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基本概念:以任務組織教學 性質:結構性 所屬行業:教育

基本概念

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幹”中學,“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

産生

任務型教學法是從20世紀8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廣為應用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和接受的一種外語教學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學英語課程标準所推薦和提倡的外語教學法。

方法介紹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近年來,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基礎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并不排斥。

應用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并不排斥。

優點

其優點是:

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将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

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啟發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

活動内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人際交往、思考、決策和應變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啟發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易于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用

任務型教學法則屬于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此類教學法主要關注二語教學的認知過程和心理語言學過程,力圖為學習者提供機會,通過課堂上以意義為焦點的活動,參與開放型的交際任務。其課堂操作程序表現為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在任務履行過程中,學習者注重語言交際的意義,充分利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目的語資源,通過交流獲取所需信息資源,完成任務,其學習過程是沿着開放的途徑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标。

本質

任務與傳統的“練習”(exercise)或通常意義上的“活動”(activity)究竟有什麼樣的本質差别呢?首先,任務具有目的性。這裡的“目的”具有兩重性,一是任務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學目的,二是任務設計者所期望任務參與者達到的教學目的,而練習通常隻具有教學目的。其二,任務通常會産生非語言性結果,而練習總是産生語言性結果。比如,根據所聽天氣預報的信息,決定怎樣安排野炊;或根據火車和汽車時刻表,選擇哪幾趟車能方便準時地趕到某地開會,任務完成後所得到的結果是非語言性的,而課堂練習,如用短語造句、用介詞填空等,其結果總是語言性的。第三,任務具有開放性,也就是說,任務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預定的模式或途徑,或者會達到統一的結果,完成任務的途徑,包括應用的語言是可選擇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務具有交際性或互動性。任務通常是集體性和合作性活動,任務的履行通常以交際或互動的方式進行,這種互動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輸入材料之間的雙邊或多邊互動。

上一篇:龍羊峽

下一篇:驚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