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市

龍海市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
龍海市為福建省漳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福建省東南部,西北南群山環抱,腹地平原廣袤,東南瀕臨浩瀚的東海和南海。九龍江彙北溪、西溪、南溪之水,出海門水域經廈門港注入台灣海峽。境内是九龍江下遊肥沃的河谷地帶,平衍開曠,适于耕耘。地處北緯24°11′~24°36′,東經117°29′~118°14′。面積1128平方千米。轄12鎮、2鄉(含1民族鄉)。人口77.91萬,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龍海向為閩西南地區物資集散地,是溝通粵東和贛南的水陸要沖。龍海市的前身系由原龍溪縣和海澄縣于1960年合并而成的龍海縣,是國家首批沿海開放縣,1993年6月28日撤縣建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下遊沖積平原,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裡,有12個鎮、2個鄉、6個農場、2個開發區,下設243個行政村、31個居委會。
    中文名:龍海市 外文名: 地理位置:北緯24°11′~24°36′,東經117°29′~118°14′ 占地面積: 開放時間: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漳州市 下轄地區:石碼街道、海澄鎮、角美鎮、白水鎮、浮宮鎮、程溪鎮、港尾鎮、九湖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 建立時間:1960年 面積:1128平方千米 人口:816318人(2000年) GDP:175.52億元(2007年) 著名景點: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電話區碼:0596 郵編區碼:363100 建立時間:1960年 下轄地區:12個鎮,2個鄉 著名景點:雲洞岩、海底森林、南太武山等 郵編區碼:363199 電話區碼:0596 行政類别:縣級市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地方方言:通行閩南方言漳州話 面積:1314平方公裡 人口:2008年總人口80.39萬人

龍海市

1991年,龍海縣土地總面積1238平方公裡,人口830365人。轄有石碼、海澄、角美、郭坑、程溪、白水、浮宮、港尾8個鎮,九湖、步文、顔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隆教畲族8個鄉,共有22個居民委員會,281個村民委員會。日夜奔流的九龍江水,飽覽多少風流人物出沒,多少封建王朝興亡。喜見人民締造的新中國誕生,迎來社會主義新龍海的現代化建設高潮。

遠古時代,雲洞岩馬下山、仙頂岩和燕仔尾尖山一帶,就有先民活動其間,南太武山在母系社會時先民就拓土以居,繁衍生息。秦有溪峒居民,刀耕火種,聯成部落。沿海夷越陸續南下,耕稼陶漁,交互影響,初露文明曙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龍海地帶遂由荒服而歸屬其所建的閩中郡。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蕭衍于大同六年(540年)始建龍海縣,屬南安郡,治所設于古縣。唐垂拱二年(686年)割龍溪縣南境置漳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龍溪縣改屬漳州。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從漳浦縣李澳川遷至龍溪縣永甯鄉唐化裡登高山下桂林村(漳州城),龍溪縣遂為漳州附郭首邑。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析龍溪、漳浦兩縣地置海澄縣,屬漳州府。1960年2月1日,龍溪、海澄兩縣合署辦公,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合并為龍海縣。龍溪縣治從漳州城遷石碼鎮,海澄縣城改稱海澄鎮。

六朝,政權屢易,戰亂頻仍。南下漢人和土著民族鬥争紛起。六朝政權派遣軍隊戍閩,隻能在九龍江北溪阻江為界,與所謂“蠻獠”長期對峙。

唐初,戎衛翊府左郎将歸德将軍陳政奉命率府兵入漳征戍,曆8年,病故,子元光襲職,采取剿撫兼施政策,終平熄戰火,建置漳州,勸農重本,通商惠工,積谷興學,并大力促進漢畲和解,為開發漳州奠定基礎。唐中葉後,龍溪的地主對農民剝削日益加重,土地兼并嚴重,農村階級鬥争劇烈。唐末,起義軍湧起,乾符六年(879年)黃巢率起義軍自福州轉戰廣東,途經龍溪,給地主階級沉重打擊。光啟元年(885年),王緒率農民軍攻占龍溪,嗣後王審知主政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龍溪屬閩國南境。

五代,中原紛戰,閩國偏安一隅,龍溪社會号稱安定,但王審知逝世後,更易六主,政局紊亂,農民負擔加重。天德三年(945年),閩國為南唐所滅。

宋建隆四年(963年),留從效的牙将進奪取兵權,占據漳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獻地歸宋,龍溪始納入北宋版圖。南宋宋室南渡,權奸當國,對金人采取投降妥協政策,剩水殘山,勉維偏安局面。兩宋時期,龍溪因地方比前安定,人口增多,荒地盡辟,經濟頗有發展。

元朝統治中國,實行嚴酷種族壓迫。至元十四年(1277年),唆都攻入龍溪縣城,屠殺軍民數千人。龍溪人被列為南人,政治地位居于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之末,備受歧視和淩辱。家人不能相保。終元之世,戰争頻仍,民不聊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征南将軍湯和攻下龍溪縣城,元漳州路達魯花赤德爾密實自殺,龍溪歸明統治。明初,建立漳州衛、鎮海衛,駐紮重兵,禦倭防盜,采取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政策,恢複奴隸人身自由,解放生産力。廢除元末的多種苛捐雜稅,蠲減租稅利斂,與民生息。嚴肅政風,懲貪獎廉,反對官府與民争利。吏治澄清長達一百餘年,龍溪地方安定繁榮。明中葉後,政治漸趨腐敗,官吏擾民,兵寇劫掠,西方殖民者侵擾沿海,富豪兼并土地,稅珰高寀巧取豪奪,社會乃趨動蕩。

崇祯末年,李自成入京,明廷颠覆。清兵大舉南下,沿途屠戮。南明小朝廷屢起屢覆,隻永曆帝遠居西南,苟延殘喘。鄭成功奉永曆正朔,與清廷作殊死戰。

清順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兵進占龍溪、海澄縣城。順治九年,鄭軍與清軍在龍溪、海澄一帶進行拉鋸戰。順治十八年,清廷為斷絕民衆對鄭軍的接濟,強制實行東南沿海“遷界”,龍溪棄地三萬八千多畝,海澄棄地八萬零四百多畝,内遷之民饑寒、颠沛,死者不可勝數。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軍攻海澄,“赤血波流,僵屍相枕”。至康熙二十年複界,遷界二十年,龍溪、海澄兩縣元氣盡失,繁華鬧市化為荒蕪廢墟,一望凄涼,傷心慘目。複界後,招集逃亡,撫綏難民,使複故業。松弛海禁,使窮民采捕為業,出洋謀生者日多,并采取一系列調整稅賦的措施。從複界後到鴉片戰争的一個半世紀中,兩縣一帶沒有發生過戰亂,社會安靖,城鄉經濟比以前有所發展。鴉片戰争後,清政府喪權辱國,殘民以逞,為人民大衆所痛恨。道光三十年(1850年)江源、江發在海澄珠浦創立閩南小刀會,鹹豐三年(1853年)黃位、黃得美領導閩南小刀會起義,反抗清王朝封建統治。起義軍連克海澄、石碼、漳州、長泰、平和、同安、安溪、廈門等地。半年後,在清軍圍攻廈門一役時,與其抗争73天,打過48仗,使清廷大受震動。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四日,太平軍李世賢攻入龍溪縣城,次年四月二十一日為清軍所破,縣境又遭戰争蹂躏。清末,許多龍溪、海澄籍的海内外人士追随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鬥争,作出積極貢獻。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各省紛紛響應。11月11日龍溪縣城光複,12日石碼光複,13日海澄縣城光複。龍溪、海澄縣結束封建帝制,進入資産階級民主專政時期。

中華民國成立不久,北洋軍閥便篡奪了中央政權,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龍溪、海澄地處閩南重鎮,軍閥部隊此去彼來,駐境軍閥委派縣長,把持縣政,截留賦稅,派夫派款,攪得雞犬不甯。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馬克思主義在閩南廣泛傳播。1926年,龍溪、海澄縣建立中國共産黨地方組織,從此,龍溪、海澄勞動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為解放事業進行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革命鬥争。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進駐龍溪縣城,第四軍進駐石碼、角美一帶,極大地推動了龍溪、海澄人民的革命鬥争形勢。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全國對日抗戰。次年5月廈門淪陷,6月,日軍占領浯嶼,屠殺、殘害漁民,出動飛機到龍溪、海澄狂轟濫炸,人民生命财産遭受危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軍廈門最高司令部于28~29日派員到石碼向政府洽降。抗日戰争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内戰,龍溪、海澄人民積極投入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鬥争,迎接人民解放軍南下。1949年9月19日,龍溪縣城解放。9月20日石碼鎮解放。9月21日,海澄縣城解放。龍溪、海澄兩縣人民從此走上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新民主主義階段。

1950年,龍溪、海澄開展剿匪反霸,鎮壓反革命運動,鞏固新生政權。進行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剝削制度。1951~1956年,兩縣從農業互助組發展到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走上農業集體化道路。1958年出現高指标、浮誇風的“大躍進”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又遭三年特大的自然災害,給人民生活造成困難局面。1966年,“左”的思潮泛濫,全國掀起“文化大革命”運動,龍海人民深受其害。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覆滅,撥亂反正,重見生機。1979年,龍海縣委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沿海開放縣,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逐漸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迎接月港興起以來五百餘年罕有的機遇而奮鬥。

行政區劃

市人民政府駐石碼街道。全市轄1個街道、11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石碼街道、海澄鎮、角美鎮、白水鎮、浮宮鎮、程溪鎮、港尾鎮、九湖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

曆史沿革: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置龍溪縣,曆屬南安郡、建州、泉州、漳州、漳州路。明隆慶元年(1567)析龍溪、漳浦縣置海澄縣,與龍溪縣同屬漳州府。龍溪、海澄縣分别于1949年9月20日和21日解放,屬龍溪專區。1960年8月二縣合并成龍海縣,屬龍溪專區(地區)。1993年撤縣設省轄縣級龍海市,由漳州市代管。

(一)龍溪縣(1949年9月至1959年)

1949年龍溪解放初,全縣設9個區,其中城關2個區、農村7個區。1950年11月,農村增設2個區;全縣計11個區、101個鄉。1951年6月,析龍溪城關區建制設縣級漳州市。1952年,從五、六、八區析出,增設第十區(駐古塘);全縣轄10區92鄉3鎮7街。1955年12月,将10個區并為古縣、平甯、石碼、城内、石亭、東嶼、埔尾7個區,共轄101個鄉(鎮)。1956年3月,城内區并入平甯區,石碼區改為石碼鎮(區級),并将101鄉(鎮)并為44個鄉。1957年2月,接管南靖縣程溪區;7月,将東嶼區改為東山區。全縣共轄6區1鎮53鄉。1958年4月,撤區并鄉,設石碼鎮和新厝、新塘、古縣、崇福、榜山、城内、洪坑、天寶、林内、石亭、埔尾、浦林、郭坑、古塘、後坂、蔡坑、東美、鴻漸、石美、角美、程溪、下葉、官園23個鄉。1958年9月,撤銷鄉的建制,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設先鋒、勝利、紅旗、海鷹、星火、衛星、火箭、程峰8個公社(共轄122個耕作管理區)和石碼鎮。1959年3月,公社冠以當地名稱,并改耕作管理區為生産大隊;7月,從天寶公社劃出部分地增設浦南公社。年底,龍溪縣共轄顔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9個公社(116個生産大隊)和石碼鎮。

(二)海澄縣(1949年9月至1959年)

1949年11月上旬,設4個區,共轄173村。1950年,改設4區74鄉(鎮);當年10月,從一區析出,增設第五區(白水)。1952年7月,從三區析出,增設第六區(黃坑)。至此,全縣共轄6區3鎮81鄉。1955年,6個區各冠以駐地名稱。8月,黃坑區歸入港尾區,轄區減為5個。1956年7月,将城關、浮宮、白水3個區合并為城關區,各區鄉(鎮)也進行合并。全縣共轄3區2鎮40鄉。1958年4月,撤區并鄉。設城關鎮和珠浦、蓮花、高坑、東泗、白水、東園、厚境、浮宮、美山、港尾、店地、沙沄、島美、黃坑、新厝、浯嶼、海滄、新垵18個鄉(8月,劃出海滄、新垵2鄉歸廈門市)。1958年9月,撤銷鄉(鎮)建制,改設黎明、衛星、火箭、紅旗4個人民公社,共轄61個耕作管理區。1959年2月,黎明公社改稱蓮花公社,衛星公社改稱浮宮公社,火箭、紅旗2個公社合并為港尾公社。年底,改61個耕作管理區為88個生産大隊。

(三)龍海縣(1960年至今)

1960年1月,龍海縣轄顔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蓮花、浮宮、港尾12個公社和縣城所在地石碼鎮。2月,從蓮花公社劃出虎渡村以南的生産大隊增設東泗公社;6月,石碼鎮改為石碼公社。下半年全縣轄14個公社、195個生産大隊。1961年6月,龍海縣劃出天寶、浦南2個公社,九湖公社上墩、林内、前山3個生産大隊,步文公社店上生産大隊,以及後房農場,歸縣級漳州市管轄。同年,浮宮公社分為浮宮、白水、東園3個公社;全縣共轄14個公社、267個生産大隊。1962年初,由步文公社析出郭坑圩以北的生産大隊增設郭坑公社。年底,全縣共轄15個公社、282個生産大隊。1963年7月,析石碼公社的街道設石碼鎮,為縣轄鎮;分别析蓮花、白水、角美、郭坑公社的街區設海澄、白水、角美、郭坑鎮,為社轄鎮。1980年,石碼公社撤銷,并入石碼鎮。1984年夏收後,改人民公社為鄉(鎮),改生産大隊為村(街道改為居民委員會)。9月至10月間,全縣設石碼、海澄、郭坑、角美、白水5個鎮及程溪、九湖、步文、顔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浮宮、港尾10個鄉。1988年1月1日,從港尾鄉劃出10個行政村增設隆教畲族鄉;5月13日,改浮宮、程溪2鄉為鎮;12月29日,改港尾鄉為鎮。1990年,龍海縣共轄8鎮(石碼、海澄、程溪、郭坑、角美、白水、浮宮、港尾)、7鄉(九湖、步文、顔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以及1個民族鄉(隆教畲族鄉);共有22個居委會、512個居民小組,281個村、3695個村民小組。1995年,龍海市轄14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鎮、九湖鎮、郭坑鎮、角美鎮、步文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程溪鎮、海澄鎮、東園鎮、浮宮鎮、白水鎮、港尾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6]38号):将龍海市的郭坑鎮,步文鎮的蔡榜、西坑、小港、蘭田、梧橋、湘橋、打山、恒坑、橋仔頭、西洋、書廳、石井、圳頭、東嶼、步文、後坂、田豐、塘北、坂上、孚美、後店、流崗、翁建、登科、科坑、漳濱、石州、浦口、朝陽31個村委會和梧浦村委會在國道324線的西北部分劃歸漳州市龍文區管轄。

2000年,龍海市轄12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鎮、海澄鎮、程溪鎮、角美鎮、白水填、浮官鎮、港尾鎮、九湖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81631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石碼鎮67689海澄鎮77528角美鎮127179白水鎮45014浮宮鎮52402程溪鎮38953港尾鎮58562九湖鎮59507顔厝鎮53376榜山鎮83212紫泥鎮57869東園鎮39157東泗22596隆教畲族鄉24768雙第華僑農場虛拟鎮3555角美工業開發區虛拟鎮3221招商局漳州開發區虛拟鎮1730

2003年8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龍海市撤銷石碼鎮設立石碼街道辦事處的批複》(閩政文[2003]243号):同意撤銷石碼鎮,設立石碼街道,石碼街道辦事處所轄行政區域及駐地與原石碼鎮所轄行政區域及駐地相同。區劃調整後,龍海市轄1個街道、11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街道、海澄鎮、程溪鎮、角美鎮、白水鎮、浮宮鎮、港尾鎮、九湖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

鄉鎮簡介:

石碼鎮代碼350681100

轄13個社區、4個村委會:~001_解放東社區、~002_漁業社區、~003_新華社區、~004_九二〇社區、~005_解放北社區、~006_解放南社區、~007_解放西社區、~008_紫雲社區、~009_橋口社區、~010_紫光社區、~011_人民西社區、~012_港口社區、~013_僑村社區、~201_高坑村、~202_登第村、~203_内社村、~204_蔬菜村。

海澄鎮代碼350681101

轄4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001_城内居委會、~002_溪頭居委會、~003_大埕居委會、~004_華陽居委會、~201_山後村、~202_豆巷村、~203_玉枕村、~204_嶼上村、~205_黎明村、~206_溪北村、~207_羅坑村、~208_和平村、~209_下埭村、~210_合浦村、~211_内溪村、~212_珠浦村、~213_内樓村、~214_河福村、~215_上寮村、~216_倉頭村、~217_前厝村、~218_崎溝村、~219_埭新村。

角美鎮代碼350681102

轄6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001_共和街居委會、~002_解放街居委會、~003_石美街居委會、~004_僑興街居委會、~005_團結居委會、~006_東美居委會、~201_坂美村、~202_課堂村、~203_沙州村、~204_吳宅村、~205_玉江村、~206_流傳村、~207_恒倉村、~208_埔尾村、~209_楊厝村、~210_蔡店村、~211_沙坂村、~212_石美村、~213_南門村、~214_埭頭村、~215_西邊村、~216_東山村、~217_石厝村、~218_社頭村、~219_下士村、~220_龍田村、~221_田裡村、~222_鋪透村、~223_龍江村、~224_洪岱村、~225_福井村、~226_上房村、~227_錦宅村、~228_橋頭村、~229_鴻漸村、~230_金山村、~231_白礁村、~232_東美村。

白水鎮代碼350681103

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001_白水居委會、~201_白水村、~202_方田村、~203_崎岎村、~204_西鳳村、~205_郊邊村、~206_樓埭村、~207_金鳌村、~208_井園村、~209_山美村、~210_莊林村、~211_磁美村、~212_山邊村、~213_下遼村、~214_大下村、~215_下田村。

浮宮鎮代碼350681104

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001_浮宮居委會、~201_溪山村、~202_山塘村、~203_浮宮村、~204_港前村、~205_邱厝村、~206_霞郭村、~207_海山村、~208_海平村、~209_霞威村、~210_埔裡村、~211_田頭村、~212_霞圳村、~213_後寶村、~214_丹宅村、~215_美山村、~216_際都村、~217_霞興村、~218_八坑村、~219_漁業村。

程溪鎮代碼350681105

轄1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001_程溪居委會、~201_白雲村、~202_下莊村、~203_内雲村、~204_南坑村、~205_後安村、~206_頂葉村、~207_下葉村、~208_和山村、~209_葉侖村、~210_塔潭村、~211_東馬村、~212_東樓村、~213_粗坑村、~214_上坪村、~215_人家村、~216_浮山村、~217_東頭村、~218_官園村、~219_洋奎村、~220_奎坑村。

港尾鎮代碼350681106

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001_梅市居委會、~201_湯頭村、~202_東坑村、~203_古城村、~204_省山村、~205_石埠村、~206_上午村、~207_梅市村、~211_城外村、~212_格林村、~213_沙壇村、~214_考後村、~216_卓崎村、~217_鬥美村、~218_深沃村、~219_浯嶼村。

九湖鎮代碼350681107

轄1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001_荔都居委會、~201_琪塘村、~202_嶺兜村、~203_九湖村、~204_庵兜村、~205_小梅溪村、~206_大梅溪村、~207_田中央村、~208_洋坪村、~209_蔡坂村、~210_下庵村、~211_新塘村、~212_新春村、~213_林下村、~214_鄒塘村、~215_蔡坑村、~216_衍後村、~217_長福村、~218_埔美山村、~219_恒春村、~220_馬嶺村、~221_木棉村、~222_林前村、~223_田墘村。

顔厝鎮代碼350681108

轄20個村委會:~201_長邊村、~202_水頭村、~203_洪坂村、~204_馬州村、~205_丹州村、~206_洪塘村、~207_下宮村、~208_田址村、~209_東珊村、~210_顔厝村、~211_宅前村、~212_上洋村、~213_路邊村、~214_巧山村、~215_庵前村、~216_後垅村、~217_石牌村、~218_下半林村、~219_園中村、~220_上溪村。

榜山鎮代碼350681109

轄19個村委會:~201_上苑村、~202_文苑村、~203_南苑村、~204_洋西村、~205_崇福村、~206_雩林村、~207_普邊村、~208_翠林村、~209_福河村、~210_北溪頭村、~211_園仔頭村、~212_榜山村、~213_田邊村、~214_蘆州村、~215_平甯村、~216_柯坑村、~217_嶺口村、~218_梧浦村、~219_長州村。

紫泥鎮代碼350681110

轄15個村委會:~201_紫泥村、~202_溪墘村、~203_下樓村、~204_錦田村、~205_世甲村、~206_南書村、~207_西良村、~208_安山村、~209_城内村、~210_溪州村、~211_溪霞村、~212_新洋村、~213_仁和村、~214_巽玉村、~215_金定村。

東園鎮代碼350681111

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001_東園居委會、~201_東園村、~202_南邊村、~203_東寶村、~204_茶斜村、~205_埭尾村、~206_楓林村、~207_新林村、~208_過田村、~209_鳳山村、~210_鳳鳴村、~211_田厝村、~212_秋租村、~213_厚境村、~214_港邊村。

東泗鄉代碼350681200

轄14個村委會:~201_虎渡村、~202_太江村、~203_卓港村、~204_東泗村、~205_碧浦村、~206_松浦村、~207_董浦村、~208_松嶺村、~209_西嶺村、~210_水浒村、~211_清泉村、~212_漸山村、~213_下浦村、~214_溪坂村。

隆教畲族鄉代碼350681201

轄10個村委會:~201_白塘村、~202_新厝村、~203_紅星村、~204_關頭村、~205_鎮海村、~206_流會村、~207_白坑村、~208_黃坑村、~209_徑内村、~210_新村村。

*雙第華僑農場代碼350681400。~201_雙第華僑農場村委會。

*九龍嶺林場代碼350681401。~201_九龍嶺林場村委會。

*程溪農場代碼350681402。~201_程溪農場村委會。

*良種場代碼350681403。~201_良種場村委會。

*蒼坂農場代碼350681404。~201_蒼坂農場村委會。

*林下林場代碼350681405。~201_林下林場村委會。

*角美工業開發區代碼350681500。~001_角美工業開發區居委會。

*招商局漳州開發區代碼350681501。5個居委會:~002_大徑居委會、~003_店地居委會、~004_白沙居委會、~005_石坑居委會、~001_淩波居委會。

*東園開發區代碼350681502。~001_東園開發區居委會。

*龍池開發區代碼350681503。~001_龍池開發區居委會。

地理

龍海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理坐标為北緯24°09′-24°36′,東經117°29′-118°15′。總面積1326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78.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52萬人。

經濟

2007年全年全市實現生産總值175.52億元。工業總産值356.75億元,增長15.2%;其中規模工業産值313.71億元,增長17.0%。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5.25億元,增長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7.1億元,增長14.9%。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預算收入18.75億元,增長20.2%,其中地方級收入8.25億元,增長3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7元,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5061元,增長7.8%。

工業:全市投資3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新投産91個,總投資12.9億元;新辦投資3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11個,總投資30.3億元;新開工項目125個,比上年增加5個,計劃總投資31.5億元。全市工業增加值98.45億元,占生産總值比重56.2%;實現工業稅收13.85億元,占财政總收入73.9%;規模工業企業數達229家,其中年産值上億元的企業45家。多棱、紫山兩個商标被評為馳名商标,有7個商标新評為省著名商标,4個産品新獲得省名牌産品認證。

新農村建設:農村公路建設可建成水泥路面92.83公裡,基本實現“村村通”。“六千”水利工程投資額1675萬元,建設飲水工程29個村、受益人口7.03萬人,除險加固水庫4座,建設農田節水灌溉工程133.33公頃、山地蓄水池53口,整治河道2.5公裡,完成水土流失造林30公頃和果園改造33.3公頃。移動通訊實現“村村通”。巧山村、卓岐村被列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招商引資:合同利用外資(新口徑)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總額1.55億美元,其中驗資口徑6206萬美元,增長29.3%;出口總值10.67億美元,增長20%;新投産外資企業25家,增長25%。“4·9”、“9·8”、“11·18”三次招商活動共有簽約外資項目61個,總投資5.19億美元,注冊外資2.73億美元。至年底,全市累計利用台資26億美元。

城市建設:

“1518”城建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74億元,累計施工土建面積22.66萬平方米。其中,茗苑樓、錦鄉家園等6個項目已竣工;龍海鑽石大酒店于10月底完成裝修并投入營業;市學術交流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6個項目已封頂;錦江道東段改造工程、天翔花園等5個項目已進入項目實施;龍海市客運綜合碼頭、市污水處理廠等8個公建項目以及山後片區一期、錦江道東段拆遷安置房、九龍新城等3個房地産項目進入開工前準備工作。2個安置房項目中的九龍新城安置房已完成工程項目招投标,東市場拆遷安置房已完成征地工作。

人民生活:

全市新增城鎮就業人數7949人,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45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024人,組織農村及外來勞動力培訓5044人,培訓轉移就業率達75%以上。實行農村住房保險,提高群衆應對災害能力;全市養老金、失業金連續六年實現按時足額100%社會化發放;享受農村低保對象達1.15萬人;享受城鎮居民低保4124人,全市因台風倒房重建的三個集中重建點120戶和分散重建428戶已在國慶節前全部搬入新居,515戶部分倒房和損壞房屋全部完成修複;遭受強熱帶風暴災害需整村遷建的三個異地遷建村第一期257戶已全面動工,其中有184戶已經封頂。

社會事業:

大力推進國家級星火密集區建設,全市已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11家。“雙高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複查驗收;創建優質學校和改造薄弱學校走在全省前列,榮獲“福建省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先進集體”。成功舉辦“龍海現代民間繪畫作品展”,組織小百花芗劇團赴金門文化交流演出;參加省十三屆運動會,獲縣(市、區)體育貢獻獎列全省第16名、漳州市第2名。市農體協被評為全國農村體育先進集體,參加漳州市第五屆農民運動會榮獲第一名,榜山鎮、顔厝鎮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全市人口出生率9.34‰,政策符合率達97.44%,人口出生性别比趨向正常值。全市共獲省政府批準農轉征17個批次面積566.67公頃。

文化

新石器時代的幾何紋雙耳彩陶罐和商周繩紋罐,顯示古代龍海已有審美觀念和制陶技藝。龍溪建縣前後,中原文化逐漸輸入,在蠻荒土地上盛開美麗之花。唐嗣聖元年(684年),陳政醫官李茹剛傳入中醫術。景龍年間,松州書院在龍川裡創辦,為龍溪第一所書院,翰林院承旨直學士陳珦在此講學。元和十一年(816年),周匡物首登科甲,成為漳州第一名進士。自唐至清道光年間,縣籍人科舉中式文武進士503人,登上仕途的四品以上文武官員304人。唐朝詩風亦盛,陳元光詩賦彙為《龍湖集》,周匡物有詩收入《全唐詩》,詩歌吟唱,影響後代,至明朝出現許多詩社、文社,其中玄雲詩社,最為著名,社員有風流倜傥的“七才子”,多能反映現實,提倡開放。自唐至民國,文人學者輩出,著書二百餘部,卷帙千餘。

五代,許碏在鶴鳴山雲洞岩上留下摩崖題字,從此,曆代文人學士在此镌刻墨迹者不斷,今存摩崖題刻203處,集書家精華于一岩,煌煌巨刻世所罕見,被稱為“閩南碑林”。

宋代,朱熹知漳州,重禮儀,正教化,興官學,育人才,理學大行,龍溪遂成“海濱鄒魯”。一代名人濟濟,陳淳崇奉朱學,能詩工畫,著有《北溪大全集》(50卷),稱為漳南真儒。顔師魯,宦績卓著,剛正不阿,官至吏部尚書,史評“大節确如金石”。王遇,不畏權勢,為民辦實事,官至右曹郞中,著有《論孟講義》、《兩漢博議》等書,世稱“東湖先生”。黃彥臣,官宦期間能體察民情,處事審慎,官至朝散大大,累贈少師,有《文集》(20卷)等刊行于世。吳夲,志在民間行醫,救死扶傷,殁後被尊為“大道公”,封贈“保生大帝”,世世代代為人所敬仰,生平亦擅書法。宋代盛立書院,華圃書院、芝山書院都是講學之所,造就人才,培養淳樸風尚。

元朝在文化上采取歧視政策,科舉“分蒙古人、色目人為左榜,漢人、南人為右榜,右榜恩賜視左榜減半”。全縣近九十年隻有4名進士,作品罕見。

明代,是本縣封建文化鼎盛時期。月港繁華媲蘇杭,促成文化發展,境内有觀瀾書院、建溪書院、芗江書院、霞橋書院、清漳書院、東瀛書院、養正書院、邺山書院,出文武進士181名,舉人597名。文人學士競出,龍溪林弼博覽群書,與宋濂、王祎等同修《元史》。陳真晟,理學家,詩畫書法聞名于世,所著《陳剩夫集》收入《四庫全書》。周瑛,任官有善績,尤勵清操,緻仕後所著地方志書甚豐。張燮,博學多通,文章炳蔚,所著《東西洋考》,至今為中外學者研究東南亞諸國的重要文獻。李宓是書法家,工諸體書,同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嘗具書币請其書,自歎不及”。蔡烈,隐居鶴鳴山之白雲洞,著書立說,是位理學名家。其女蔡玉卿,黃道周繼室,有見識,有才學,是漳州千古以來鐵骨铮铮的奇女子。還有“為政重在利民”的王升,帶诏書渡海到琉球國冊封世子尚德為中山王的潘榮,直言敢谏的林魁,敢與魏閹抗争的“後七君子”周起元,廉正忠直的大學士林釬,秉公辦事的右佥都禦史顔繼祖,不仕異族的陳天定,“開台三王”之—的顔思齊,構成一幅生氣勃勃的龍海名人群像,啟迪無數後人,為龍江閩海生色不少。

清朝,龍海文化雖然還是比較發達,但因戰争頻仍和慘毒的“遷界”,嚴重地阻礙文化的繁榮。境内有10所學院,但文武進士僅有65名,舉人252名。戲劇、曲藝有所發展,道光年間傳入京戲,同治年間京劇清唱有碧雲軒戲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小梨園戲有晉春班、合春班。光緒二十九年創辦“石碼京劇科班”。光緒年間有“慶賢堂”、“豐慶堂”錦歌社,“漳如福”皮影戲班,“恒福春”木偶戲班。宣統二年(1910年)有“玉來順”竹馬戲班。

民國7年,援閩粵軍進入龍溪縣城,下令取締私塾,興辦小學。8年,在縣城舉行“閩南護法區體育運動會”,城鄉群衆體育運動漸趨活躍。龍溪、海澄城鄉京劇愛好者紛紛組建“北館”或京劇票房,随着上海新華班和浙江群芳班相繼進入縣境,京劇遂成為龍海重要劇種。民國時期最有影響的劇種是話劇,話劇于民國8年興起,16年石碼組織西湖校友劇社,22年成立磊石劇社,上演《山河淚》、《卧薪嘗膽》、《盧溝曉月》、《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等話劇,民國24年抗敵劇社、青年劇社,在城鄉廣泛演出。芗劇,是龍海人民喜聞樂見的—種劇種。民國17年三月,台灣台南縣學甲鎮鄉民到角美白礁慈濟宮谒祖進香,帶來歌仔戲“三樂軒”班,首次演出,群衆為之傾倒,“新女班”、“霓生班”、“雙珠鳳”、“北館”,紛紛改為歌仔館,還組織子弟班,從此歌仔戲在兩縣城鄉紮根。抗日戰争期間,歌仔戲被國民黨當局視作“漢奸戲”取締。經民間藝人改革曲調,遂成改良戲,後改名芗劇,逐漸站穩地方戲曲陣地。民國時期,駐軍、地方黨政機關和民間文化人紛紛創辦各種刊物、報紙,境内共有報刊60種,通訊社9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調整學校布局,普及教育,1985年龍海縣成為全國普及基礎教育先進縣,1986年達到基本掃除文盲縣标準。文藝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促進城鄉文化向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發展,大型現代戲《雙劍春》、《僑女英魂》産生較大的社會效應。芗曲表演唱《榜山風格贊》反映轟動全國的“丢卒保車”抗災的榜山風格,福建省文化局根據榜山風格體裁編成大型芗劇《碧水贊》,最後由上海編成大型京劇《龍江頌》,在全國演出。文藝創作有74篇優秀作品達到全國水平,有的作品被電視制片廠改編為電視劇,有的被選入《中國戲曲志》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有的被全國有影響的報刊登載或結集出版。書畫作品選赴國際展出或全國性展覽27幅,獲獎16幅。龍海縣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縣圖書館被評為“全國文明圖書館”,角美文化站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站”,龍海縣被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旅遊

城區有東郊步月、北岸含煙、錦水歸帆、河埭蛙鼓諸景。港尾南太武山為宋代所辟遊覽地,與金門島北太武山隔海相望。江東橋(虎渡橋)古稱“三省通衢”。邺侯山麓有邺山講堂舊址。梧浦萬松關(萬嵩關)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顔厝白雲岩寺始建唐代,朱熹曾居此,有明代黃道周題刻“白雲深處”。九湖百花村(塘北)奇花異卉,美不勝收,朱德曾到此視察。“萬畝荔枝海”亦是一大奇觀。九龍嶺下木棉庵是宋義士鄭虎臣誅奸臣賈似道處。海澄有戚繼光所建晏海樓(八卦樓),曾為鄭成功指揮所。嶼子尾鏡台山“天南鎖鑰”南炮台為清末閩浙總督鄧廷桢為配合林則徐禁煙禦侮備戰而築。港尾槍城為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建的鎮守廈門、收複台灣的重要外圍據點。角美白礁紀念“醫靈真人”吳本的慈濟宮名聞海内外,鴻漸村為菲律賓前總統科·阿基諾的祖居地。古迹遊覽地還有白塘牛頭山海濱古火山口,九龍江入海口“水上森林”紅樹林。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龍海市濱海地帶,景區海岸線全長18公裡,主要地質遺迹類型為火山地質地貌。2000年3月,國土資源部授予福建漳州濱海火山遺迹“國家地質公園”稱号。漳州濱海火山公園地處太平洋西岸,是新生代火山岩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質構造上屬歐亞闆塊東緣裂陷帶,由距今2600萬年~700萬年間火山噴發的玄武岩構成了典型的火山地質地貌景觀。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以龍海市隆教古火山口為主要景觀,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完整的橢圓形海底古火山口,潮漲即隐,潮落即現。地質專家考證認為,該古火山口至少發生過三次大爆發。火山口周圍灰色、暗紫色、紫灰色玄武岩,形态各異。其火山噴發序次清楚,火山口典型且保存完好,有罕見的無根噴氣口群、氣孔柱群;由140萬根巨型六邊形玄武岩柱組成的柱狀節理群——堪稱“海底兵馬俑”;海蝕熔岩洞和多處優質沙灘以及古森林炭化木層等,是一處極為寶貴的火山地質遺迹,對研究西太平洋火山岩帶發育曆史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漳州濱海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第一批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也是我國唯一海洋地貌的火山公園;面積100多平方公裡,海岸線長達20多公裡,主要分布在牛頭山、林進嶼、南碇島、香山、煙墩山、前湖灣等及其海域。經專家考察,确認距今2644萬年至410萬年,在漳州濱海地區曾經有三期十五次的火山噴發,最終形成了世界極為罕見的、保持較為完美的、珍貴的火山地貌景觀。

南太武高爾夫鄉村俱樂部:

龍海南太武高爾夫鄉村俱樂部位于龍海市港尾鎮大徑海濱,地處招商局中銀漳州經濟開發區中間,占地1854.68畝。包括高爾夫球場、别墅區、度假中心、海上活動區、地形景觀區等配套旅遊設施。已建有國際标準18洞高爾夫球場、高爾夫練習場、沙灘木屋、西餐廳等設施,是漳州目前唯一的高爾夫球場。

隆教古火山:

隆教古火山位于龍海市隆教畲族鄉白塘村東南的牛頭山腳入海口外,是形态完美的新生代玄武岩古火山。該火山曆經15次噴發,總厚度為178.5米,現在可看到的隻是晚第三世中段上部的最後3次噴發物,距今2460萬年。古火山第一次噴溢為灰黑色含橄榄岩包體玄武岩,沿東北方向呈半環狀展布,屬地殼深部上地幔物質随熔漿噴溢而成。第二次噴溢為柱狀節理深灰色粗玄武岩。第三次噴溢為灰黑色含角礫粗玄武岩,分布于火山口中心部位。

隆教古火山位于龍海市隆教畲族鄉白塘村東南的牛頭山腳入海口外,是形态完美的新生代玄武岩古火山。該火山曆經15次噴發,總厚度為178.5米,現在可看到的隻是晚第三世中段上部的最後3次噴發物,距今2460萬年。古火山第一次噴溢為灰黑色含橄榄岩包體玄武岩,沿東北方向呈半環狀展布,屬地殼深部上地幔物質随熔漿噴溢而成。第二次噴溢為柱狀節理深灰色粗玄武岩。第三次噴溢為灰黑色含角礫粗玄武岩,分布于火山口中心部位。

古火山口形狀似一個朝天的橢圓形喇叭口,開口處頂端直徑50米,底部深3米,潮漲水淹,潮退口現。在古火山周圍0.7平方公裡的範圍内,火山活動的形迹十分完整和清晰。地表上由岩漿形成的灰色、暗紫色、紫灰色的玄武岩,形态各異,奇峭峥嵘。特别是成片的六方柱狀節理玄武岩以及西瓜狀、流紋狀、枕狀節理玄武岩,呈奇特壯麗的景觀,被地質學家譽為“中外罕見的古火山博物館”和“形象生動的海上兵馬俑”,是世界罕見保存最為完好的海底古火山,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觀賞價值和化學物理磁療價值,專家們稱之為“具有壟斷性、特色鮮明的旅遊資源”。站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鑄就的古火山口上,眼觀洪波湧起、驚濤拍岸的大海,心靈會深受震撼。

白礁慈濟宮:

龍海古火山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其北與廈門特區僅一水之隔,南靠廣東省汕頭港,東臨台灣海峽,西與香港招商局中銀漳州經濟開發區及漳州電廠相接,腹地寬闊。周圍景點衆多,有明洪武年間抗擊倭寇的兵戎鎮海衛古城、以閩南第一峰著稱的南太武山24景、華東最大的流會燈塔、設施完備的海濱高爾夫球場,還有12公裡長的隆教灣天然海濱浴場,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白礁慈濟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内祀宋代民間名醫、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吳夲(音滔)開基神像,是閩台一帶最有影響的民間信仰之一。當年鄭成功收複台灣後,移居台灣的漳州人仿白礁慈濟宮式樣,先後在台灣建成200多座慈濟宮,白礁宮遂成為祖宮,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日前後,即三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台灣漳籍人都要遙拜大陸祖宮,或渡海到祖宮舉行“上白礁”谒祖祭典,儀式隆重,場面壯觀。白礁慈濟宮始建于紹興二十年(1150年),是宋高宗頒紹賜建的三進宮殿式廟宇,總面積1300平方公尺。整座殿宇依山遞高,飛檐交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殿内的盤龍石柱、鬥拱朱漆、彩繪描金,集宋、元、明、清的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于一爐,有“閩南故宮”之稱。

南太武山:

在龍海市港尾鎮東南10餘公裡處,有座聳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巍然雄踞在煙波浩淼的東南海疆,這就是聞名海内外的古老名山--南太武山。南太武山與金門的北太武是“姐妹山”,海拔560米。東北瀕臨大海,與廈門、金門鼎立相望。周圍21個島嶼點綴在萬頃碧波之中。西北緊靠平原,一水清流,列峰秀出,綠野無垠,村舍錯落。登高俯覽,宛如一幅濃墨潑灑的美麗畫卷。

上一篇:害群之馬

下一篇:佛影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