鼷鹿

鼷鹿

鼷鹿科鼷鹿屬動物
鼷鹿(學名:Tragulus kanchil),别名小鼷鹿,共38個亞種。[1]體形略比野兔大,體重1.3~2.0kg,體長420~630mm,肩高約200mm,是僅次于蹄兔目成員最小的有蹄類動物,也是鼷鹿科種體型最小的一種。面部尖長,無角,雄性有發達的獠牙,四肢細長,前肢較短。雄獸和雌獸的頭上都沒有角,第一枚門齒呈鏟狀,第二、第三枚門齒和犬齒都呈條狀,鏟狀的門齒之間還有空隙。雄獸的犬齒較為發達,露在外面形成獠牙,是它決鬥時的主要武器。鼷鹿習慣于夜間生活,主要在黃昏活動。以植物的花果及其他落地野果為食。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其他月份也可繁殖。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嶼。該物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亞目:反刍亞目 科:鼷鹿科Tragulidae 亞科: 族: 屬:鼷鹿屬Tragulus 亞屬: 種:小鼷鹿T.javanicus 亞種: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老撾、柬埔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緬甸 命名者及年代:Osbeck,1765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鼷鹿 中文别名:鼠鹿,小鹿,小鼷鹿,馬來亞鼷鹿,改範(傣語) 英文名:LesserMouseDeer,Javan Chevrotain Kanchil 二名法:Tragulus javanicus IUCN評級:DD(2008),數據缺乏 習性:夜行動物

形态特征

現生鼷鹿的祖先是(古)鼷鹿,出現于晚始新世。(古)鼷鹿也很可能是反刍類動物的祖先,其主要的一些特點與現生鼷鹿類似,體形大小如兔,頭上沒有角,四肢細長,脊背彎曲,但有一條較長的尾巴,腳也比較長,而且掌骨和跖骨都是分離的,所有的牙齒都存在,但3個上門齒較小,顯然正在趨向消失。

現生鼷鹿是有蹄類動物中最小的一種,小鼷鹿體形很小,大緻同家兔差不多,背部、體側、腿側等處的毛色為棕褐色,脊部略深,上面還有淺色斑紋,喉頤有白色縱行條紋,胸部、腹部為白色。

前臼齒高冠具銳利切迹,吻尖而窄,鼻孔似裂縫,無顔面腺和足腺,腳長而細,每足具4趾。反刍,胃分3室,第3室退化。

栖息環境

鼷鹿是真正的林栖動物,中國雲南亞種生活在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西南部的勐臘、尚勇、勐遠等地的叢林深草中。活動于低海拔地區的熱帶山地丘陵茂密的森林灌叢和草叢。熱帶森林的中的次生林、灌叢、草坡,特别在河谷灌叢和深草叢等生境,有時也進入農田地帶。

生活習性

鼷鹿是一種夜行性動物,但主要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隐藏于草叢中,動作敏捷機警,奔跑時就象兔子一樣,也善于隐蔽,一般不遠離栖息地。性情孤獨,大多單獨活動,偶爾也成對生活。到發情期雌雄成對相聚一起尋食,交配後即各奔東西。主要以無花果、炮仗花、刺桐花、雲南石梓等植物的花果及其他落地野果為食,也吃青草、幼苗、大豆葉、紅薯、木薯等的嫩葉和草根。據說它很怕水,一旦被迫下水,出水後就會卧地不起,很長時間後才能活動。

分布範圍

中南半島,包括老撾、柬埔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緬甸,并至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加裡曼丹及其附近島嶼。中國僅有一個亞種分布且僅是本種分布區的邊緣,隻見于雲南西雙版納勐臘縣。

繁殖方式

小鼷鹿全年都可以繁殖,雌獸的懷孕期為5—6個月,每胎産1仔,偶爾産2仔,幼仔出生後不久便能站立活動,5月齡便達到性成熟。更為奇特的是,雌獸産仔48小時後便可以發情受孕,而且能一邊哺乳一邊懷胎。

自然繁殖

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其他月份也可繁殖。妊娠期120~155天。每胎産1~2仔。數量極少。

産崽後就發情,可以一邊哺乳一邊懷孕,孕期四個月,因而一年幾乎能生育三次。但因其天敵較多,現存數量稀少。

人工繁殖

2014年4月,在西班牙的佩恩頓動物園内一隻人工繁殖的鼷鹿出生。

亞種分化

小鼷鹿共分化為38個亞種,包括鼷鹿泰北亞種、鼷鹿爪哇亞種、鼷鹿馬來亞亞種、鼷鹿泰北亞種等。

種群現狀

中國情況

在中國的分布由于是其分布區的邊緣,故面積非常狹小,約100平方千米,僅在西雙版納勐臘縣尚勇、勐遠、勐臘等少數幾個地方有見,中國小鼷鹿的野外數量極少,雲南西雙版納保護區管理局第一次調查估算種群數量為1194隻到1668隻之間,第二次調查減少到983隻至1297隻之間。這種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生活的稀有鹿種因為森林砍伐等環境破壞原因,而瀕臨滅絕。

由于栖息地每年3—5月為最幹旱的季節,往往造成溪溝幹涸,草木枯萎,食物缺乏。小鼷鹿也被迫在白天外出覓食,因而極易被人發現而遭到捕殺。另外小鼷鹿的栖息地也是人畜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大,牲畜踐踏和人為建設對小鼷鹿的隐蔽除破壞嚴重。由于許多适宜的栖息地被開墾種植橡膠,或因為修建水電站被淹沒,小鼷鹿的栖息地被分割,使作為食物和隐蔽物的草叢常常被踐踏和破壞,也威脅了它的生存。此外它也受到狩獵的威脅,非法獵殺小鼷鹿的行為也時有發生,使小鼷鹿的生存和繁衍面臨危機。

國外情況

2014年4月,在西班牙的佩恩頓動物園内第43隻鼷鹿出生。歐洲原隻有一共42隻小鼷鹿。新出生的鼷鹿還沒有倉鼠體型大,體重隻有100克。即便是成年鼷鹿,個頭也很少有超過兔子的,體重最大隻有1公斤。爪哇鼷鹿異常聰敏,在原産地的神話故事裡,這種動物代表着智慧。動物園方說:“小鼷鹿在自己的獸欄裡面,狀況很好,然而還無法吸奶,無法自己進食。”

保護級别

鼷鹿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

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稀有China RL—EN

經濟價值

觀賞價值

鼷鹿小巧玲珑,逗人喜愛,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觀賞動物。

科研價值

鼷鹿是介于駱駝科與鹿科之間一個珍稀物種,是地球上最小的偶蹄動物,其外形就如馬鹿的袖珍版,體形隻有兔子般大小,由于其保持了鹿科動物的很多原始特性,因而有着極高的科研價值。

鼷鹿還是現有的反刍類有蹄動物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種類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保護工程

2007年西雙版納開展鼷鹿保護項目工程,包括大沙壩水庫淹沒區鼷鹿種群數量調查研究與監測、鼷鹿生境恢複與改造、鼷鹿遷徙走廊建設、鼷鹿半野化繁殖試驗場等4個子項目。截止到2008年中國首個“最袖珍的馬鹿”——國家珍稀瀕危一級保護動物鼷鹿保護工程,已經在勐臘縣完工投入使用。

數量調查研究與監測

據悉,在這次工程的實施中,相關部門共投入了88餘萬元資金進行建設。其中從2004年至2005年花了一年時間,在出現過鼷鹿蹤迹的40平方公裡的範圍進行調查,最終獲得了中國僅存鼷鹿種群在983至1297頭之間(近似值)的珍貴數據,這為今後的實施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鼷鹿生境恢複與改造

收容救護中心内不僅建有較大的食物園,還配有專職醫務人員;而在整個鼷鹿活動頻繁區域内,項目組一共為鼷鹿人工種植了冬葉、芭蕉等10個科13個種的3111株鼷鹿喜食的植物。

鼷鹿遷徙走廊建設

2006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距離勐臘縣城14公裡的南臘河中上遊名為大沙壩的地方修建一座大型水庫。

2006年大沙壩蓄水後,水位淹沒到了674米的海拔線,也就意味着栖息在這一區域的鼷鹿最佳生存環境中将出現一條100米寬的河道,将淹沒部分鼷鹿的栖息地。而鼷鹿最喜歡活動的區域正好處于700米至900米海拔之間。鼷鹿如果涉水過河後,身體将會出現發僵的狀況,需要30分鐘才能恢複,這對鼷鹿的生存有着較大的危險。水庫淹沒出現的河面使得鼷鹿的栖息範圍開始出現了分割成9個區域,并互相形成了島嶼,造成鼷鹿要在保護區内進行大範圍活動時,必須涉水過河。

為保護鼷鹿這個勐臘縣特有的國寶,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勐臘縣相關部門在位于回崗橋附近一個被水面淹沒的鼷鹿通道上,專門建設了一座高5.5米、寬6米、長達29米的水泥橋,該橋足可供兩輛汽車并排行駛。并在上面鋪上泥土和種上仿生态的植物,成了鼷鹿過河的專屬“VIP”通道,将水庫建成對鼷鹿種群的影響降到最低。

鼷鹿半野化繁殖試驗場

鼷鹿是“國寶”級動物,鼷鹿保護區繁殖研究試驗場、救護收容所,還包括建成人工繁殖實驗場内醫務室、研究室和交配室,保證了種群的繁衍和栖息。

上一篇:錘頭鲨

下一篇:石花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