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麴草

鼠麴草

被子植物門管狀花亞科植物
鼠麴草(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是菊科,鼠麴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1]高10~40cm。花期1-4月,8-11月。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長約0.5毫米,有乳頭狀突起。相關種類有寬葉鼠麴草、金頭鼠麴草等,主要産于中國、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
    中文名: 拉丁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亞綱: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 超目: 目:桔梗目/Campanulales 亞目: 科:菊科/Compositae 亞科:管狀花亞科/Carduoideae 族:旋覆花族/Trib. Inuleae 亞族: 屬:鼠麴草屬/Gnaphalium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鼠麴草 别稱:鼠曲草、佛耳草、鼠耳草、田艾、清明菜、菠菠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基部發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徑約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節間長8-20毫米,上部節間罕有達5厘米。葉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互生,長5-7厘米,寬11-14毫米,上部葉長15-20毫米,寬2-5毫米,基部漸狹,稍下延,頂端圓,具刺尖頭,兩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較薄,葉脈1條,在下面不明顯。頭狀花序較多或較少數,徑2-3毫米,近無柄,在枝頂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至淡黃色;

總苞鐘形,徑約2-3毫米;總苞片2-3層,金黃色或檸檬黃色,膜質,有光澤,外層倒卵形或匙狀倒卵形,背面基部被棉毛,頂端圓,基部漸狹,長約2毫米,内層長匙形,背面通常無毛,頂端鈍,長2.5-3毫米;花托中央稍凹入,無毛。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約2毫米,花冠頂端擴大,3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較少,管狀,長約3毫米,向上漸擴大,檐部5淺裂,裂片三角狀漸尖,無毛。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長約0.5毫米,有乳頭狀突起。冠毛粗糙,污白色,易脫落,長約1.5毫米,基部聯合成2束。花期1-4月,8-11月。

生長環境

喜溫性中生牧草。年均溫度11~25℃;年降水量600~1700mm。土壤從沙土到粘土、從酸性土到調堿性土,均能良好地生長。土壤pH值是4.0~8.2。

适生于濕潤的丘陵和山坡草地、河湖灘地、溪溝岸邊、路旁、田埂、林綠、疏林下、無積水的水田中。多星散分布,常成優勢群落。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華北、西北、華東二中南、華南和西南地區及台灣等地;

在華北地區,分布于海拔600m以下的地區;在北亞熱帶的秦嶺地區,分布海拔上限為1500m;在南亞熱帶的西藏東南部,分布海拔上限為3750m。

國外分布

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緬甸、泰國、越南、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

栽培影響

不同施肥處理持續20年後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在不施肥區和純氮肥區的密度顯着大于其他施肥區。這兩個施肥區土壤的有機碳和全磷含量明顯低于其他施肥區,但pH值較高,表明這種草能适應有機碳和磷肥貧瘠且pH值較高的土壤,這也說明它可能具有對磷肥進行高效吸收利用的機制。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鼠麴草中黃酮類成分主要有蘆丁和槲皮素。

花含有木犀草素4'B-D萄糖甙等藥用成分,莖葉入藥,為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尋常用藥,内服還有降血壓療效。

經濟價值

全草可以提取芳香油。

食用價值

幹燥全草性味甘,平,無毒。

幼苗或嫩株春季采集開水燙後可食,在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均有清明前後采集鼠麴草制作清明果的習俗。此外可将鼠麴草與糯米煮飯同食,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和肺虛咳嗽等具有一定療效。

在中國古老的三月三上巳節(宋代後消亡),福建、台灣一帶叫“三月節”,人們采集鼠麴草合上米粉做稞,作為節日食品和祭祀祖先。

同屬植物

寬葉鼠麴草 G. adnatum;

金頭鼠麴草 G. chrysocephalum;

拉薩鼠麴草 G. flavescens;

秋鼠麴草 G. hypoleucum;

絲棉草 G. luteoalbum

上一篇:中賊鷗

下一篇:故事會·中篇故事精編6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