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額山噪鹛

黑額山噪鹛

噪眉科噪鹛屬動物
黑額山噪鹛(學名:Garrulax sukatschewi)是噪眉科、噪鹛屬中型鳥類,體長27-31厘米。上體橄榄褐色,尾上尾下覆羽棕紅色,下體葡萄棕色。頰和耳羽白色具黑色貫眼紋和顴紋,在淡色的頭部甚為醒目,鼻羽黑色,遮擋在前額,故名“黑額山噪鹛”。飛羽和尾羽均具白色端斑。特征明顯,野外容易識别。虹膜棕褐色,上嘴暗角色,下嘴基部和羽緣黃色沾綠,腳棕褐色,趾暗褐色。黑額山噪鹛主要栖息于高山灌叢和竹林,也栖息于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其次是林下灌叢和竹叢發達的地方。常成對活動,多在林下地上落葉層和苔藓植物叢中覓食。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蠅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黑額山噪鹛是中國特産鳥類,僅分布于中國甘肅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以及四川北部南坪和平武等地。
    中文名:黑額山噪鹛 拉丁學名:Garrulax sukatschewi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雀形目 亞目: 科:噪眉科 亞科: 族: 屬:噪鹛屬 亞屬: 種:黑額山噪鹛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Berezowski & Bianchi,1891 保護級别:易危(VU)IUCN标準 外文名:Snowy-cheeked Laughingthrush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橄榄褐色或灰褐色,頭頂較暗。眉紋淡棕色,自額至枕側長而不明顯,鼻羽黑色,具黑色貫眼紋和顴紋,臉頰和耳羽前部白色,耳羽後部葡萄棕色。翅上内側覆羽與背同色,小翼羽外翈煙灰色,内翈黑褐色,初級覆羽暗灰色,大覆羽淡棕色,羽端有棕色斑點,外側初級飛羽外翈石闆灰色,内翈黑褐色,羽緣淡褐色,次級飛羽多為暗褐色,外翈較淡,所有飛羽均具白色端斑,且越往内側飛羽白色端斑越大。

腰和尾上覆羽棕色或棕紅色,外側4對尾羽基部灰色,端部黑色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和灰色次端斑,中央兩對尾羽橄榄褐色,端部轉灰,次一對端部轉黑具白色端斑。颏微黑色,其餘下體葡萄棕色,下腹和尾下覆羽棕紅色或橙棕色。

虹膜棕褐色,上嘴暗角色,下嘴基部和羽緣黃色沾綠,腳棕褐色,趾暗褐色。

栖息環境

黑額山噪鹛主要栖息于高山灌叢和竹林,也栖息于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其次是林下灌叢和竹叢發達的地方。主要在杉樹林中,特别在林下有矮竹或灌木叢的地方。

生活習性

行為:常成對活動,多在林下地上落葉層和苔藓植物叢中覓食。雌雄終年相伴,幾乎總在林下苔藓和幹樹葉中活動,不出樹林。夜晚多栖于樹上,善嗚叫,尤其在黃昏時雌雄鳥常高聲對鳴,嗚聲悅耳,富有變化,嗚叫時頭常有節奏地左右搖擺,且不時翹尾和聳羽。

食性: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蠅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僅分布于中國甘肅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以及四川北部南坪和平武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于灌木上或竹叢中,巢呈碗狀,每窩産卵3枚。

種群現狀

根據鳥類生活國際(Bird Life International)2001年的詳細分析,該物種的成熟個體估計為2500-9999隻,其結論是該物種的總種群可能很小,即少于10000隻。這個估計值相當于3750-14999隻。

瀕危原因

主要威脅可能是森林的喪失和破碎。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四川的森林覆蓋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采伐木材、開墾耕地和放牧,據推測,大部分溫帶森林已經消失。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已被鳥類生活國際(Bird Life International)列入《全球瀕危鳥類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保護建議

調查已知分布範圍内或附近的保護區。研究其生境要求、海拔範圍和種群狀況。确保對被占領地區的保護,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将這些地區與任何新發現的種群聯系起來。支持建議控制伐木和火災,恢複受損的大熊貓栖息地,這将有利于該物種和其他特有的溫帶森林鳥類物種。控制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的旅遊業。将其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上一篇:負鼠

下一篇:東坡茄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