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

黃道

地球繞太陽公轉而産生的天文現象
黃道(ecliptic),天文學術語,是從地球上來看太陽一年“走”過的路線,是由于地球繞太陽公轉而産生的。古人将太陽周年視運行線路(即地球公轉軌道在天球上的反映)稱為黃道。 它是天球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它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1]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重合,兩個平面有23°26'21的夾角角度(公元2000年測值)。兩個平面的交角點就連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過去,北半球,太陽由南變朝北運動,就叫冬至。從該個場化朝東數一圈,0°到360°,就是黃道經線(寫做λ),角度叫黃經幾化度。黃道緯線就是南北正負各90°。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繞太陽的軌道都十分接近黃道。[2]
  • 中文名:黃道
  • 解釋:天文現象
  • 拼音:huang dao
  • 含義: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
  • 特點:瞬時軌道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

天文現象

基本介紹

黃道,是以地球為第一視角,将地球和太陽連成一條線,由于地球繞太陽公轉,經過一年的時間,這條連線走過的路徑就會形成一個平面,稱之為“黃道”。   地球上的人看太陽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黃道即是太陽周年視運動軌道,通俗來說,由于地球上的人通常感覺不到地球的運動(公轉),就像坐在行駛車輛中的人感覺的是周圍的物體向後運動一樣,地球人所看到的是太陽在恒星組成的星空背景上向後運動,每年轉一圈,并将其稱為太陽周年視運動,将太陽運行線路(即地球公轉軌道在天球上的反映)稱為黃道。

在宇宙中,地球作為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在不停地運動着,其運動是複雜的,但最基本的運動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地球自轉是地球本身繞自轉軸自西向東旋轉。地球的自轉軸,簡稱地軸。地軸是假設的,但地球自轉時,卻仿佛有這根軸的存在。通過地心垂直于地軸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它與地球表面相割的大圓叫赤道。赤道把地球平分為南半球與北半球。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于兩點,其中,位于北半球的交點叫北極,位于南半球的交點叫南極。地球繞軸自轉的同時,還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接近正圓的橢圓。這個橢圓所構成的平面叫軌道平面,亦稱黃道平面。

在太陽系,地球的軌道平面就是黃道,所以地球的轉軸傾角特别稱為黃赤交角。地球一面繞軸自轉,一面繞日公轉。在這一過程中,地軸并不與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平面)相垂直,而是傾斜的,其夾角為66°34′。而地軸的傾斜方向在空間始終保持不變(平移),緻使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平行,而呈傾斜狀态,其夾角是66°34′的餘角,即23°26′。這個夾角叫黃赤交角。地軸的傾斜和傾斜的方向不變,還導緻了地軸對太陽的不同傾向,使地球上的太陽直射點在北緯23°26′到南緯23°26′之間來回移動。移動的周期為一年。這樣就造成了地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差異,從而形成四季。

簡單地來說,地球一年繞太陽轉一周,我們從地球上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365或366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線叫做黃道——它是天球上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點和秋分點。

鑒于運動變化的複雜性,在天文學的一些工作中還需要使用黃道的嚴格定義:在任一瞬間,隻考慮長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這一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稱為黃道。從地球中心來看,黃道很接近于太陽在恒星中的視周年路徑。隻有應用精密的天文儀器,才能察覺黃道與太陽視周年路徑的差别。黃道是天球上黃道坐标系的基圈。

形成原因

黃道星座沿黃道排列,黃道與天赤道有23度26分的交角(黃赤交角)。黃道與天赤道的兩個交點是春分點和秋分點,黃道與南回歸線、北回歸線的交點是冬至點與夏至點。一年四季是因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而形成的。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緯23°26′之間往返移動的周年變化,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造成了各地獲得太陽能量多少的季節變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在黃道坐标系中,天體的黃經從春分點起沿黃道向東計量,北黃緯為正,南黃緯為負。南、北黃極距相應的天極都是23度26分。由于地球公轉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攝動,地球公轉軌道并不是嚴格的平面,即在空間産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多項短周期的和一項緩慢的長期運動。短周期運動可以通過一定時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

黃道的嚴格定義是:地月系質心繞太陽公轉的瞬時平均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是天球上黃道坐标系的基圈。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确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黃道平面應該是穩定不變的黃道平面,那是垂直所有行星軌道平面角動量和的平面,而木星應該是最主要的影響者。黃道平面與不變的黃道傾斜約1.5°。事實上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地球公轉所處的平面上,而之上的12個星座稱為黃道12星座,這樣理解起來更為形象。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蝕(eclipse )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太陽在天球上的“視運動”分為兩種情形,即“周日視運動”和“周年視運動”。“周日視運動”即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現象,這實質上是由于地球自轉引起的一種視覺效果;“周年視運動”指的是地球公轉所引起的太陽在星座之間“穿行”的現象。

天文學把太陽在地球上的周年視運動軌迹,既太陽在天空中穿行的視路徑的大圓,稱為“黃道”,也就是地球公轉軌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太陽在地球上沿着黃道一年轉一圈,為了确定位置的方便,人們把黃道劃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當于30°),每份用鄰近的一個星座命名,這些星座就稱為黃道星座或黃道十二宮。這樣,相當于把一年劃分成了十二段,在每段時間裡太陽進入一個星座。

現存最早有關于黃道的曆史文字紀錄出現在巴比倫文化當中,他們利用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位置辨識日期,黃道上十二星座最早的功用就如同現代月曆上的十二個月,白羊座起始于春分點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而當太陽運行到天秤座的那天是晝夜平分的時候。

黃道帶

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古巴比倫的天文學家首先使用了“黃道帶”這一概念。把整個天空想象成一個大球,而星星都分布在球殼上,這就是所謂的天球。黃道是太陽在天球上運動的軌迹。

黃道兩側各8度的區域就是黃道帶。行星都在黃道帶裡運行。巴比倫人還把黃道帶分為了十二個區域,然而這些區域的名字來源于古希臘人。事實上,大多數星座的名稱都來自希臘神話。

黃道面

黃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轉軌道所在平面。由于月球和其它行星等天體的引力影響地球的公轉運動,黃道面在空間的位置總是在不規則地連續變化。但在變動中,任一時間這個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黃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稱為黃道。

黃赤關系

由于地球的自轉軸沒有垂直于軌道平面,所以赤道平面不與黃道平行,而有23°26'的夾角,這就是所知的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與地球的交集所形成的大圓分别稱為赤道和黃道,這兩個平面的交叉點正好在一條地球直徑線的兩端點,就是著名的二分點(春分點與秋分點)。太陽從南向北經過的二分點稱為春分點或是白羊座第一點,黃道經度,通常以字母λ标示,就以這一點為起點向東從0°到360°。

黃道緯度,通常以字母β标示,以黃道為測量的基礎平面向北從0°到90°,向南從0°到-90°。春分點同樣的也被定義為赤道坐标的原點,赤經的測量也是向東由0到24時,通常以字母α或R.A.表示;赤緯以字母δ或Del.表示,由赤道平面向北從0°到90°,向南從0°到-90°。簡單的轉動型式可以讓α,δ和to λ,β互相轉換。

天體位置

1、古代中國學者的分析

在現存文學作品中,在晉·司馬彪撰的《後漢書·志·律曆中·賈逵論曆》有分析赤道和黃道在測定天體位置上的區别,“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與日月同,如今曆弦望至差一日以上,辄奏以為變,至以為日卻,縮退行。于黃道,自得行度,不為變。……《五紀》論‘日月循黃道,南至牽牛,北至東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也。今史官一以赤道為度,不與日月行同,其鬥、牽牛、(東井)、輿鬼,赤道得十五,而黃道得十三度半;……夫日月之術,日循黃道,月從九道。以赤道儀,日冬至去極俱一百一十五度。其入宿也,赤道在鬥二十一,而黃道在鬥十九。兩儀相參,日月之行,曲直有差,以生進退。故月行井、牛,十四度以上,其在角、婁,十二度以上。皆不應率不行。”也就是說,單就月亮這一天體而言,依據黃道和依據赤道所測“弦望”日期及運行速度是不一樣的。對其他天體的測定自然也是如此。

2、西方學者的分析

赤道坐标系與黃道坐标系并無直接的關系,“正如德·沙素(de Saussure,1740年-1799年)的名言所說:希臘天文學是‘黃道、角度、真實、周年’”;而中國天文學是‘赤道、時間、平均、周日’。按照某些拱極星的指引定出赤道上的标志點,系統觀測這些拱極星的中天,中國人從未迷失逐時變化的星座方位,因此他們能确定太陽、月亮不可見時的位置。”拱極星是指恒顯圈和恒隐圈内的星。恒顯圈内的星總在地平圈之上,故可觀測到它們的上中天和下中天。恒隐圈内的星,總在地平圈之下,永不上升,故看不見。

見《恒顯圈圖》: 也就是說,赤道坐标系是依據恒顯圈内環繞北極星的北鬥星等天體的觀測來确定時間。這一系統有異于西方天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是天極、赤道的,而不是行星、黃道的。”黃道坐标系則是“觀察恒星的偕日出和偕日沒,也就是觀測黃道附近的恒星在日出前或日沒後瞬間的出沒。我們都記得古埃及著名的對天狼星的偕日觀測。進行這種觀測并不需要天極、子午或赤道等的知識,也不需要任何測時系統,它自然地導緻人們熟悉黃道各星座,以及距黃道遠近不等的和黃道星座同時出沒的恒星。……”

赤道與黃道,就象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赤道的星宿與黃道的星座,如同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的停靠點和出站口有所不同一樣。我們不能去高速公路上尋找普通公路的停靠點和出站口,也不能去普通公路上尋找高速公路的停靠點和出站口。同理,不能去赤道坐标系的十二辰中尋找十二宮的客觀依據,也不能去黃道坐标系的十二宮中尋找十二辰的客觀依據。

其它相關

黃道十二宮

“黃道十二宮”(zodiac)一詞來自希臘語zodiakos。在天文學上,以地球為中心,太陽環繞地球所經過的軌迹稱為“黃道”。黃道寬18度,環繞太陽一周為360度,黃道面包括了除冥王星以外所有行星運轉的軌道,也包含了星座,恰好約每30度,範圍内各有一個星座,總計為十二個星座,稱為“黃道十二宮”。地球在黃道上自西向東運行,每年環“天”一周。在黃道兩邊的一條帶上分布着十二個星座,它們是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和雙魚座。地球上的人在一年内能夠先後看到它們。

古巴比倫人對這些星座進行了長期觀測,通過觀測定出了黃道,又把黃道分成12等份,每等份30度,稱為1段。地球在12個月内繞黃道運行1周,因此它在黃道上每月運行1段。在古人看來,太陽是阿波羅神,它休息的地方定然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因此,他們就把黃道上的1段叫做1宮。這樣,黃道上的12段便成了“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的名稱與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類似,即白羊宮、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蠍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和雙魚宮。

雖然黃道十二宮的名稱與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的名稱相同,但它們有本質的差别。黃道十二宮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宮與宮的大小是固定的。都是30度,太陽進入每一宮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每年3月21日前後太陽來到春分點,進入白羊宮;6月22日左右來到夏至點,進入巨蟹宮;9月21日前後來到秋分點,進入天枰宮;12月22日左右來到冬至點,進入摩羯宮。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日時,太陽正好經過自己的星宮,所以一個人是不能在自己生日時看到自己所屬星座的。

但是,2000年前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因為在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在天空不是固定地指向同一位置,而是在天空轉圈子。這種現象叫做歲差。由于歲差的原因,2000年前的上述4個時間太陽分别在白羊宮、巨蟹宮、天秤宮和摩羯宮。與黃道十二宮不同,黃道附近的12個星座的大小不相同,例如雙魚座的寬度達49度,而巨蟹座的寬度隻有21度;12個星座也不一定位于黃道上,而是分布在黃道兩邊各8度的區域。

黃道經過88個星座中的13個,因西方人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蛇是邪惡的代表,所以蛇夫座就被排除在“黃道十二星座”之外了,黃道星座名稱經過多次變遷,很多與神話有關,多數是以動物名稱命名。   黃道帶最早以黃道十二星座為标志,被平均分成12份,稱“黃道十二宮”,“宮”有“居住”之意,是日、月、行星每走一段都要歇歇腳的意思, “黃道十二宮”劃分法後來傳到古希臘、古印度、阿拉伯以及整個歐洲,在隋代傳入中國。  

黃道星座

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天體,如果站在地球上看天空,天空也是一個球形(簡稱天球),天上的星星就像是鑲嵌在這個天球上的寶石。   如果人們把浩瀚的宇宙看成一個天球的話,那麼宇宙中的88個星座則把整個天球分成了北天球和南天球兩大部分。根據每個星座的大部分面積是在北天或在南天,分别被稱為北天星座或南天星座。根據這種劃分法,北天星座有28個,南天星座有48個,另外13個為黃道星座。那麼黃道是什麼意思,黃道星座又是指什麼呢?地球繞着太陽公轉,一年轉完一圈。地球公轉時,從地球上看太陽,太陽在天球上、衆星間緩慢地移動着位置,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即自西向東,也是一年移動一大圈,叫做太陽的周年視運動。

黃道星座共有(按順序):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蛇夫座、人馬座、摩羯座、寶瓶座、雙魚座。

黃道經過88個星座中的13個,除了蛇夫座的一小部分之外,其餘的黃道星座從春分點所在的雙魚座數起,它們是雙魚座、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人馬座、摩羯座、寶瓶座,統稱為黃道十二星座。

黃道星座名稱确實經過多次變遷,很多與神話有關,多數是以動物名稱命名。九大行星中,除了冥王星之外,軌道傾角最大的是水星,達7°,其餘行星軌道傾角一般都在1°~3°之間,冥王星則超過17°。這表明,除了冥王星之外,其他所有所有行星不管它移動到了什麼地方,它們在星空中的位置永遠是在黃道兩側不遠的天空範圍内,它們經常在這個或那個黃道星座裡出現或經過,從不到其他星座裡去。黃道兩側各8°,共16°寬的天區,被稱為黃道帶,也叫獸帶。

黃道帶是日月行星等天體出沒的場所,是它們經天而過的的走廊。除了這種特性外,黃道星座的大小也是各不相同。最大的黃道星座是處女座,它所占天球上的面積為1294平方度,是整個天球面積41253平方度的1/32多。獅子座也是比較大的黃道星座,面積約947平方度。面積列在最後兩位的黃道星座是白羊座和摩羯座,分别為441和414平方度。最小黃道星座的面積隻及最大的1/3還不到。

黃道的表示法跟地球赤道類似,地球赤道在東西方向以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為起點,用經度劃分表示。由此向東為東經,從東經0°到東經180°;向西為西經,從西經0°到西經180°;東、西經180°重疊在一起。黃道在東西方向上用"黃經"來表示,從東往西一圈為0°到360°,且規定黃道與天球赤道的交叉點--春分點為起點,黃經0°。黃道環天球一周為360°,可是12個黃道星座在東西方向上并非都一般長,有長有短。最長的是室女座,在黃道上長44°,幾乎是黃道全長的1/8;最短的是巨蟹座,隻有20°。

近代,由于地軸運動周期和歲差的問題,蛇夫座已經從赤道帶星座進入黃道星座。

黃道星座日期

白羊座

4/19 --- 5/13

金牛座

5/14 --- 6/20

雙子座

6/21 --- 7/19

巨蟹座

7/20 --- 8/19

獅子座

8/20 --- 9/15

室女座

9/16 --- 10/30

天秤座

10/31 --- 11/22

天蠍座

11/23 --- 11/29

蛇夫座

11/30 --- 12/17

人馬座

12/18 --- 1/18

摩羯座

1/19 --- 2/15

寶瓶座

2/16 --- 3/11

雙魚座

3/12 --- 4/18

注意:黃道的十三個星座是屬于天文學,日期也不是用來預測性格和運勢的。

占星意義

在古巴比倫時代,每年3月21日的春分點(Spring Equinox)也正好是太陽跨入白羊座的時候,黃道帶背後的恒星群也不是固定的,他們隻以非常慢的速度移動着,我們稱為這樣的移動現象為歲差(Precession),那時候黃道上隻有十二個星座。在現代因為歲差、地軸運動的關系,蛇夫座泊入黃道,黃道上的的春分點也已經移到了雙魚座。

希臘時代的占星家們早就發現這個問題,可是對古代的占星學家來說,春分這一天牡羊座的起始點,是定義行星位置重要的坐标,如果不斷的移動在判定行星位置上就會有相當程度的困擾,于是希臘羅馬的占星與天文學家們決定仍維持着每年3月21日春分時刻,晝夜平分點太陽位置作為黃道上牡羊座的起始點,并且将這樣的黃道系統稱為回歸黃道(Tropical zodiac),不過,在印度的占星學家們堅持以天空中牡羊座的恒星位置為黃道的起始點,這樣的黃道計算方式稱為恒星黃道(Sidereal zodiac)。

而天文學上對于黃道,則有更精密的區分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會引發後來的十三星座和十二星座争論,人們平時說的自己的星座一般指的是占星學的那個。而你常常問别人是什麼星座,在占星學的正确說法是,你出生時太陽位在黃道上的哪個星座,歐美以及絕大部分你所接觸到的占星師,都使用着回歸黃道,但是如果你去找一位印度占星師他使用的可能就是恒星黃道。蛇夫座已經被「天文學家」列為黃道上的一個區域坐标,而且太陽經過每個星座的時間并不是像回歸黃道固定,而且印度占星學所使用的恒星黃道的确比較接近天文學的黃道位置。

在占星星盤上黃道十二宮的符号表示如下:

漢語名

符号

白羊座

金牛座

雙子座

巨蟹座

獅子座

處女座(室女座)

天秤座

天蠍座

人馬座(射手座)

摩羯座

寶瓶座(水瓶座)

雙魚座

黃道與赤道有23度26分的交角(黃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轉受到月砃和其他行星的攝動,地球公轉軌道并非是嚴格的平面,即在空間産生不規則砄連續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多項短周期砄和一項緩慢的長期運動。短周期運動堯以通過一定時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棧除了周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堇軌道平面。黃道的嚴格定義是:地月質心繞太陽公轉的瞬時平均軌道平面?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是天球上黃道帶标系的基圈。

上一篇:費雪效應

下一篇:解析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