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位于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内
黃埔軍校舊址位于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内,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為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而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迄今。
    中文名:黃埔軍校舊址 外文名: 别名: 地理位置: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 保護級别:國家級 創辦時間:1924年6月16日創辦 類别:旅遊景點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景區等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時期:民國十三年 著名景點:校本部

相關曆史

自辛亥革命以來,曆經了北伐戰争、土地革命、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在漫長的革命戰争中,黃埔軍校曾為國共兩黨培養出許多軍事家和将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就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林彪和陳毅。解放軍首批授銜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陳赓、許光達和羅瑞卿。周恩來、陶鑄、劉志丹和左權等,也在黃埔軍校工作和學習過,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國民黨軍隊的将領中,黃埔軍校畢業的著名将領有杜聿明、胡宗南、鄧演達、宋希濂和陳誠等,數以百計。

選址

廣州市長洲島交通不便,離市區又遠,且偏僻,為什麼軍校會選中這個地方呢?是有個中原因的:第一,在本世紀20年代,各路軍閥獨霸一方,滇桂軍閥盤踞着廣州市。當年孫中山選取在遠離市區的孤島辦軍校,就是要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幹擾。第二,這個島環境幽靜,四面環水,築有炮台多處,與隔江相對的魚珠炮台、側面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于學習與練武。第三,孫中山很熟悉長洲島,他曾多次來島視察,知道島上清陸軍小學堂的校舍仍在,略加修葺,即可使用,還可節省許多人力和資金,為此,孫中山決定把軍校設在長洲島上。

建築

大門

黃埔軍校舊址大門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在牌坊門額上書有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闿的手筆。門前有兩個哨崗,後面的兩間房子是衛兵室。

校本部

大門内正面有一幢走馬樓,稱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築,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緻,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牆,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機構總數約40個,還設有學員宿舍、飯堂、展覽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戰争中,遭日本戰機炸毀。1996年5月初,廣州市政府耗資2000多萬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校園西南面,建有劇場式的俱樂部,其西側設有遊泳室。

孫中山故居

大門西側有一幢2層磚木結構樓房,原是教職員宿舍,因民國6年(1917年)孫中山曾在此憩宿,孫中山逝世後,改建為“總理紀念室”;1984年又改為“黃埔軍校紀念館”,陳列黃埔軍校校史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活動的照片。

孫中山紀念碑

民國17年(1928年)11月,在校園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孫中山紀念碑。1930年在紀念碑頂上豎立孫中山銅像。紀念碑的造型獨具匠心,利用兩邊交叉而上的階梯及銅像,構成“文”字,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軍校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碑座底層7級,上層5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将其截然分開。7級代表軍校在此辦了7期,5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也指軍校在長洲島辦了7期,在外地辦了5期,中國大陸共辦了12期。紀念碑身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為胡漢民的筆迹。東面刻有孫中山彌留之際呼喚的七字“和平、奮鬥、救中國”。碑身背面刻有總理像贊,是孫中山一生的寫照。西面刻有總理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

孫中山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衆、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當年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出資,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場鑄造。從山底到山頂的階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裝飾,表面鑲有校訓“親愛精誠”四個大字。其銅像,與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的孫中山銅像一緻。

在中國,一般的紀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該紀念碑卻坐南朝北,隐含着孫中山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遺願。

東征陣亡将士墓

在萬松嶺北麓,有東征陣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動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兩次東征等戰役中陣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邊是十七将校墓,為一座仿巴黎凱旋門式建造的建築,上書“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紀功坊的後面是入伍生和學生墓群,東邊是一座單人墓——蔡光舉烈士墓。

北伐紀念碑

北伐紀念碑

校園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紀念碑。紀念碑高7米多,為紀念1929年北伐中陣亡的将士而建。

此外還有中山公園、仲恺公園、黃埔公園(又稱中正公園)、濟深公園;張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鶴崗炮台;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港等景點。

辦校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在中國共産黨和蘇聯幫助下創辦的一所新型的軍事政治學校。1924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在開學演講中提出“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作為辦校宗旨。軍校有三位最高的領導人,他們是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恺。

校史

軍校于1924年6月16日創辦,1926年3月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8年5月更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同年9月又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0年9月遷往南京。

廣州解放後,廣州市政府和駐軍修複了軍校部分建築。1962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校本部,使軍校舊址恢複昔日風采。1990年對外開放,2000年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軍校在長洲島共辦了7期,1930年遷往南京,後又遷往成都和台灣。1938年軍校校本部被日軍炸毀。

舊址修複

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于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一次較大修繕,基本恢複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複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複原了孫中山、廖仲恺、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寝室等,但由于趕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質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将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趕工期”兩大原則。

1995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遊泳池、東征烈士墓、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建築。

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闿所書。校門于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在二門門口挂着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挂着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彩樓兩旁原挂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财,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迹陳列室”,原為清朝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陳列有伴随聶榮臻數十年的皮箱、自己裝了輪子的椅子、墨鏡、墨盒,解放軍中唯一外籍将軍洪水使用過的手紡毛毯,抗日遠征軍名将鄭洞國的私章等珍貴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贈。

位于孫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台中央和兩側分别懸挂孫中山像、總理遺訓、中華民國國旗、國民黨黨旗和林則徐焚鴉片、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犯天津、沙基慘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畫;禮堂懸挂廖仲恺、朱執信、史堅如等名人像。黃埔軍校當年的“清黨”便是在俱樂部舉行。俱樂部西側的遊泳池原是小船塢改建。

東征烈士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是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紀念因讨伐陳炯明等叛軍而陣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國共兩黨516位烈士遺體,面積5萬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園前有1928年修建的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是一座凱旋門式建築,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冢、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冢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将校墓。墓園于1984年修繕,1991年新建了“東征史迹陳列室”。北伐紀念碑矗立在長洲島平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崗石碑,為紀念北伐陣亡的軍校生建立的。由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将以垂紀于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3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失敗,大部分共産黨員陣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記。

開放活動

現複原開放的主要建築有軍校大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和紀念室、俱樂部、遊泳池、東征烈士墓園、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

期間舉辦《軍校校史》,《東征史迹》陳列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活動》圖片展覽,設立青少年學生軍訓營,進行軍訓。

收藏文物、文獻、照片頗豐,并認真開展科研,編輯出版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史料》等著作、論文、資料集約100萬字,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

榮譽

2010年12月27日,“嶺南文化十大名片”評選結果在廣州星海音樂廳發布,黃埔軍校舊址入選“嶺南文化十大名片”。

培養人才

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曆經了北伐戰争、土地革命、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在漫長的革命戰争中,黃埔軍校曾為國共兩黨培養出許多軍事家和将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就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林彪和陳毅。解放軍首批授銜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陳赓、許光達和羅瑞卿。周恩來、陶鑄、劉志丹和左權等,也在黃埔軍校工作和學習過,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國民黨軍隊的将領中,黃埔軍校畢業的著名将領有杜聿明、胡宗南、鄧演達、宋希濂和陳誠等,數以百計。

黃埔學潮

抗戰時期,黃埔師生自發的一次愛國主義舉動,震驚了國民黨上層,并受到周恩來等黨組織的支持與幫助,黃埔學潮是抗日時期黃埔學潮是抗戰時期熱血黃埔青年的一次愛國舉動。事後,它對一些進步的黃埔學生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和作用,當時,在貴州都勻的黃埔十四期師生因校方禁書發生政治矛盾,引發了鬧學潮事件。當時,高級炮校的學員在政治上分成兩派,一派以東北籍為主的學員,力主國共、中蘇合作,團結抗日。另一派是來自中央軍校黃埔派學員,堅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觀點。兩派争辯激烈,校方逮捕莽大齡等14名學生。掀起罷課,封鎖電台,校方與特務、憲兵團封鎖學校,。并引起新聞界震動。蔣介石下令白崇禧、陳誠,何應欽調查此事,鄭新潮是兩名學生代表之一,面見蔣谏言,經周恩來和社會各界及媒體多方努力,學潮得以平息,學員獲勝,畢業後,緻使部分黃埔同學投奔延安、參加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