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死誰手

鹿死誰手

漢語成語
鹿:獵取的對象,比喻争奪的政權。原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裡。現在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1]
    中文名:鹿死誰手 拼音:lù sǐ shéi shǒu 用法:作賓語;用于比賽

釋義

原義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裡;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

成語典故

東晉時代,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高祖(劉邦),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太祖(曹操),從三皇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恐怕是軒轅黃帝也要第二吧!”石勒聽後笑着說:“人怎麼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過分了。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隻是和韓信、彭越争個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決雌雄,較量高下,未知‘鹿死誰手’?”

成語出處

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唐·房玄齡等《晉書·石勒載記》)

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鹿死誰手”。 

相關示例

1.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隻有穩據中原,才能定鹿死誰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2.《晉書·石勒載記》:“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成語辨析

【正音】手;不能寫作“sǒu“。

【辨形】誰;不能寫作“灘”。

【辨析】鹿死誰手和“明争暗鬥”都形容“各用心機;互相争鬥或排擠。”但鹿死誰手泛指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而明争暗鬥集團與集團之間的争鬥;包括暗中鬥争或公開競争。 成語故事動畫片:鹿死誰手。

上一篇:盂縣

下一篇:四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