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師範學院

鹹陽師範學院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鹹陽師範學院(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鹹陽師院”,位于陝西鹹陽,是一所以教師教育為特色的普通省屬本科院校,是陝西省一流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單位、省級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單位。學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陝西師範大學鹹陽專修科”。1978年12月,經教育部批準,成立“鹹陽師範專科學校”。2001年5月,與陝西省鹹陽教育學院合并,成立鹹陽師範學院。2004年10月,陝西廣播電視大學鹹陽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陝西省機電工程學校劃歸學校。
    中文名:鹹陽師範學院 外文名: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簡稱:鹹陽師院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學校類别:師範 學校特色: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陝西省一流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單位(2018年) 主管部門:陝西省 高職專業:10個 本科專業:53個 校訓:厚德 博學 校歌:《畢原放歌》 院校代碼:10722 主要獎項: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 知名校友:樊根耀、陳麗華、孟勝奇、薛宇、潘富成 現任校長:舒世昌 黨委書記:趙萬東 主要院系:化學與化工學院、設計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校址:渭城校區: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文林路東段1号秦都校區: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珠泉西路3号

曆史沿革

前身溯源

陝西省鹹陽教育學院

1983年4月21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成立鹹陽地區教育學院。n

1984年8月30日,陝西省鹹陽教育學院建成,第一期學員開學。n

1989年12月,陝西省教育廳對鹹陽地區教育學院的專業設置作了安排。n

1989年12月23—27日,國家教育委員會組織工作組對鹹陽教育學院進行了抽查性複查。

陝西省廣播電視大學鹹陽分校

1979年3月,陝西省廣播電視大學鹹陽分校成立。當教學業務領導接受陝西省廣播電視大學指導,行政上隸屬鹹陽市人民政府,由鹹陽市教育局主管。

陝西省機電工程學校

1956年,陝西省機電工程學校的前身陝西省茂陵農業機械化學校創建。n

1974年,更名為陝西省農業機械化學校,後更名為陝西省機電工程學校。

合并發展

鹹陽師範學院成立于1978年5月,原名“陝西師範大學鹹陽專修科”。n

1978年12月,經教育部批準,成立“鹹陽師範專科學校”。n

2001年5月,原鹹陽師範專科學校與1983年成立的陝西省鹹陽教育學院合并,組建鹹陽師範學院。n

2004年10月,陝西省廣播電視大學鹹陽分校并入鹹陽師範學院。n

2016年7月,陝西省機電工程學校劃歸學校。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9年4月,學校現設有16個二級學院、33個研究機構,有本科專業53個(師範類專業19個、非師範類專業34個),涵蓋文學、理學、曆史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工學、經濟學、藝術學等9個學科門類。

所屬院系

專業名稱

師範标識

文學與傳播學院

漢文學專業

S

漢文學專業(專升本)

S

漢語國際教育

S

新聞學

播音與主持藝術

經濟與管理學院

經濟學

财務管理

S

旅遊管理n

社會工作

物流管理

S

設計學院

視覺傳達設計

S

環境設計

産品設計

S

服裝與服飾設計

音樂學院

音樂學

S

舞蹈學

S

于右任書法學院

書法學

S

美術學院

美術學

教育科學學院

學前教育

S

小學教育

S

教育技術學

S

應用心理學

S

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

S

計算機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件工程

物聯網工程

馬克思主義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

S

外國語學院

英語

S

日語

資源環境與曆史文化學院

地理科學

S

曆史學

S

土地資源管理

測繪工程

地理信息科學

化學與化工學院

化學

S

材料化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生物科學

S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物理學

S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子信息工程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數學與統計學院

數學與應用數學

S

統計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金融數學

職業技術學院

學前教育

S

小學數學教育

S

中文

S

應用英語

旅遊管理

計算機應用技術

師資力量

截至2021年6月,學校現有教職工1300餘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40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占比80%以上。教師中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三秦人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社科聯專家等50餘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鹹陽市第四批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科學技術拔尖人才、有突出貢獻專家、三五人才8人。

省級教學名師:龐士讓、雷依群、姬建鋒、張君才、李峰、王長順、黃怡。

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安振平。

三秦人才:梁安和、王明軍。

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王長順。

省級師德先進:李宗領、張小安、李偉、張岚、亓娟莉。

校級青藍人才:馬飛、李豔豔、鄧玲娟、王曉芳、劉宇峰、胡曉榕、師娅、包富華等。

校級中青年拔尖人才:張為元、王文博、張寶強等。

教學建設

截至2021年6月,現有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項,省級名牌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省級一流專業7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6門,省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3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項,省級教改項目2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2項,省級優秀教材獎8部。獲批陝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培訓基地、陝西省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陝西省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學院、陝西省示範性高等學校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機構。省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省級教師教育類在線開放課程1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課程3門,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48項,獲省部級以上各類學科競賽獎1000餘項。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學前教育專業。

省級名牌專業:化學。

省級特色專業:化學、物理學、旅遊管理、學前教育、漢語言文學、學前教育(高等繼續教育特色專業)。

省級一流專業:學前教育、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漢語言文學、物理學、書法學。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6月,學校擁有2個陝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市級研究所,28個校級科研機構。n

陝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關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陝西鄉村基礎教育發展研究中心。n

市級研究所:鹹陽發展研究院。n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6月,學校先後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36項,廳局級科研項目485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22項,廳局級科研獎勵120項;教職工在國内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442篇,年均發表1026篇,其中核心期刊911篇,被SCI、EI、CA等收錄283篇。n

校園文化

校徽

1.校徽設計思路源于鹹陽悠久的曆史文化。校徽整體設計為圓形,由鹹陽師範學院中英文名稱和“鹹陽”兩字的英文首寫字母“X”和“Y”構成。中文采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手寫體,英文采用“AvantGarde Md Bt”,寓意鹹陽師院包容博大的辦學思想。n

2.由字母“X”和“Y”組合的圖形,猶如知識海洋中奮力拼博、勇往直前的“帆船”,代表了鹹陽師院曲折而又燦爛輝煌的奮鬥曆程;又像一隻銜着彩帶、振翅翺翔的“大鵬”,向人們展示鹹陽師院一展宏圖的淩雲之志,體現出鹹陽師院追求卓越,不斷求索的辦學理念。n

3.圖形中的“X”既似“彩帶”又似知識海洋中的“波濤”。“彩帶”象征華夏文明的延續,“波濤”隐喻培育出的人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n

4.校徽采用深紅色。深紅色深沉、厚重、博大,是凝聚力的表現,是厚重曆史氛圍和濃郁文化色彩的體現,它象征着師範教育淵源流長,播種文明。n

校訓

厚德 博學

“厚德”一詞,語出《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先哲們看來,唯有“德行寬厚、有仁義之心”,方能立足于天下,獲得生命之“至道”。“厚”也有推崇、重視之意。所以,“厚德”就是要求人們重視自己的道德和品行,自覺向有德行的人學習,不斷塑造自己的良好品質。n

“博學”則見于《論語》及《禮記》。《論語·子罕》中有言:“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以此來贊揚孔子的淵博學識和高尚品行。《禮記·中庸》十九章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此來說明為學的幾個層次或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地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還意味着博大和寬容,即為學應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博”又有豐富、淵博之意,人雲:學貫中西乃為博。而“學”的意思不僅有學問、學識,還有一層意思是指修養。n

校歌

《畢原放歌》

以“畢原放歌”為題,即以學院所在地的曆史名稱“畢原”作為代稱,表現學院立足于周秦漢唐故地,傳承文明,譜寫高等教育的時代新篇的豪邁情懷。歌曲力求大氣、厚重、深情,有力,表現較為濃烈的情感色彩。n

知名校友

樊根耀:長安大學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陳麗華:鹹陽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長,特級教師。

孟勝奇:東莞市特級教師。

薛宇:體育學博士,中國武術六段,武術國家一級裁判,西北大學武術隊、射箭(射藝)隊教練。

潘富成:旬邑中學教務主任,特級教師。

韓望:鹹陽中學校長,高級教師。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