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号核潛艇

鹦鹉螺号核潛艇

核動力驅動的潛艇
美國鹦鹉螺号核潛艇(USSNautilusSSN-571)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驅動的潛艇,1952年6月開工建造,1954年下水,它宣告了核潛艇的誕生。“鹦鹉螺”号核潛艇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儒勒·凡爾納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鹦鹉螺号潛艇。“鹦鹉螺”号核潛艇總重2800噸,比舊式潛艇大得多。艇長97.5米,寬8.4米,吃水6.7米,水上排水量3700噸,水下排水量則達4040噸。
    中文名: 外文名: 所屬品牌: 名稱:鹦鹉螺号潛艇 英文名:USSNautilusSSN-571 國家:美國 下水時間:1954年1月21日 服役時間:1957年1月17日 建造時間:1952年

簡介

1954年的今天史上首艘核潛艇下水“核潛艇之父”——海曼·喬治·裡科弗1946年,田納西州橡樹嶺的美國核研究中心制定研制艦船的實驗用核動力推進裝置的計劃。美國海軍派遣了一個海軍上校裡科弗為首的、由海軍軍官和工程師組成的海軍小組,參加研究工作。1939年開始的美國海軍核潛艇研究計劃在中斷幾年後又重新開始了。

1955年1月17日,美國潛艇“鹦鹉螺”号,在寒氣森森的細碎波浪中,進入康涅狄克州泰晤士河的主要水道,開始它的第一次海上試航。艇上的信号燈向岸上發出曆史性的信号:“我艇正用核子動力前進”。這幾個字宣告了戰艦的另一個時代的開始。本世紀30年代末,在“美國核潛艇之父”海曼·裡科弗的大力推動下,美國首先将核動力研究用于海軍艦船的動力推進方面。

發展曆史

美國研制的潛艇。1801年,美國人R.富爾頓建造鹦鹉螺号潛艇,艇體為鐵架銅殼,艇長7米,攜帶2枚水雷,由4人操縱。水上采用折疊桅杆,以風帆為動力。水下采用手搖螺旋槳推進器推進。

随着核動力和戰略導彈技術的發展,使潛艇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美國在不斷改進的鹦鹉螺号潛艇基礎上,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鹦鹉螺号。1952年重新設計,1954年下水,正式服役。1958年,首次成功地在冰層下穿越北極。1980年退役。

1954年1月21日,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鹦鹉螺”号誕生,共花費5500萬美元。新建成的“鹦鹉螺”号總重2800噸,比舊式潛艇大得多。艇長97.5米,寬8.4米,吃水6.7米,水上排水量3700噸,水下排水量則達4040噸;配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8枚魚雷;下潛深度為200米,潛航時最高航速達20節;可在最大航速下連續航行50天、全程3萬公裡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該艇與當時的普通潛艇相比,航速大約快了一半。整個核動力裝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

艇體外形與内部、動力儀器與作戰裝備,都是最精密的科學産品,用流線型的外貌與簡便的控制裝配起來,與普通潛艇相比,“鹦鹉螺”号艇體外殼顯得更為厚實,在深海中行進時,憑其特裝的聲納,可以自由探路,絕無觸礁撞石的危險。

影響

“鹦鹉螺”号的成功,立即引起前蘇聯海軍的嚴重不安和奮起直追。1959年,前蘇聯海軍建成自行研制的首艘核動力潛艇,一時間掀起了一個核動力潛艇的發展浪潮。在五個核大國中,美國率先實現了潛艇全部核能化,英國、法國也在90年代基本實現了潛艇核能化。俄羅斯雖然在核潛艇建造數量上是世界之最,但仍保留了一部分常規潛艇,而中國還是以常規潛艇為主。在世界其它國家中,除了印度租借過俄羅斯一艘核潛艇外,均因各種原因沒有裝備核潛艇。

缺點

核潛艇雖然先進,但也存在着技術複雜、造價昂貴、隻适合在深海使用的弱點,一般國家往往沒有戰略需要,或是沒有經濟和科技實力,所以迄今世界上隻有五個核潛艇大國。

相關貢獻

1958年6月8日,“鹦鹉螺号”在艇長安德森中校的率領下,駛離美國西北部的港口城市西雅圖,從太平洋出發進入北冰洋的潛水艇要闖過白令海峽。白令海峽極其危險,人稱“鬼門關”。北極探險與開“鹦鹉螺号”核潛艇始了代号為“陽光行動”的北極之旅。

“鹦鹉螺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于1953年在美國問世。它的航速為每小時20海裡,是普通潛艇的1.5倍。加足燃料以後,最快速度能達到每小時25海裡,并能連續航行50天,全程達3萬海裡。由于它優越的性能,對于穿越冰下,通過北極這個曆史性的艱巨任務,它能輕松勝任。

二戰中

一戰期間,德國潛艇的巨大威力另世人矚目。一戰後,各海軍強國都開始大力研制潛艇。在一戰中,德國的遠洋潛艇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6年當,德國的王牌艇長之一漢斯.羅斯海軍上尉指揮U-53号潛艇從德國出發,受命前往美國進行“友好訪問”(實際上是測試遠洋潛艇的性能)。U-53成功地橫跨大西洋到達美國長島,和美軍進行了交流。德國潛艇的遠航給美國人令美國人感到自己潛艇的航程實在是太有限了。

戰争結束後,德國潛艇被協約國瓜分,其中美國得到了6艘。借助對德國潛艇的研究,美國人首先制造出了梭魚級潛艇,但性能并不令人滿意。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論證,一種新型的遠洋潛艇——獨角鲸級被設計出來了。獨角鲸級一共建造2艘,分别為SS-167獨角鲸号和SS-168鹦鹉螺号。其中以鹦鹉螺号較為出名。

鹦鹉螺号潛艇是獨角鲸級大型潛艇的第二艘,該級艇适合遠洋巡航作戰。1927年8月2日,在加利福尼亞州梅爾島海軍船廠開工建造,1930年3月15日正式下水,下水儀式由當地一位16歲的女護士主持。鹦鹉螺号也是該船廠建造的第一艘潛艇。同年7月1日,由托馬斯.J.道爾海軍少校擔任首任艇長。鹦鹉螺号潛艇長371英尺。

寬33英尺3英寸,水面吃水19英尺7英寸。為了适應遠航作戰的需要,該艇的排水量很大,水面排水量為3218噸,水下更是達到了4023噸。巨大的排水量使得該艇顯得相當笨重,很不靈活,下潛速度也慢。該艇最大速度為水面17節/水下8節。

鹦鹉螺号潛艇總共可攜帶732噸燃油,以8節的速度航行時續航距離可超過20000海裡,遠遠超過美國在當時乃至二戰時期建造的潛艇。該艇下潛深度為328英尺。潛艇裝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前4後2),備雷26條,甲闆武器主要為2門152毫米炮。全艇編制官兵為88人,其中軍官8人。

1931年3月,服役後的鹦鹉螺号抵達珍珠港,并擔任第12潛艇中隊的旗艦。1935年,它被調往聖叠戈,加入第13潛艇中隊。1938年随所部再次進駐珍珠港。1941年夏,鹦鹉螺号返回梅爾島海軍船廠進行現代化改裝,安裝了無線電裝置,更換了發動機和空氣調節設備。1942年4月21日改裝完成,于5月28日抵達珍珠港,随即在威廉.赫爾曼.布羅克曼海軍少校的指揮下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戰役中鹦鹉螺号是唯一一艘接觸日軍艦隊并發動了攻擊的潛艇,可惜由于魚雷故障而未湊效(布羅克曼海軍少校在擔任艇長期間,獲得兩枚海軍十字勳章)。

在戰争中,除了進行例行的作戰巡航外,由于其巨大的排水量,從而可以攜帶更多人員裝備,加之甲闆火力強大,鹦鹉螺号還經常執行偵察任務,或是運載小股部隊滲透敵後的任務。比如1942年8月它曾經運載小股海軍陸戰隊成功滲入馬金島執行任務。1943年美軍登陸塔拉瓦島前,鹦鹉螺号曾對該島進行了細緻的攝像偵察,為戰役提供了價值極高的情報。

在塔拉瓦登陸戰的同時,鹦鹉螺号搭載一部分海軍陸戰隊士兵進攻由少數日本人占據的阿貝馬馬島,僅以自己的2門152毫米炮就消滅了一半多的日本守軍,并協助陸戰隊成功奪取了島嶼。鹦鹉螺号在戰争中一共進行了12次戰鬥巡航,共獲得14枚戰役之星和2次總統集體嘉獎。1945年5月24日鹦鹉螺号榮歸費城,受到盛大歡迎。6月30日,随着人們用香槟澆在它的152毫米炮管上,鹦鹉螺号正式宣布退役。7月25日被海軍列為出售品,11月16日出售後拆毀。

上一篇:封頂POS機

下一篇:示寬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