鹁鸪

鹁鸪

即斑鸠,也叫水鸪鸪
鹁鸪即斑鸠,羽毛黑褐色,天要下雨或剛晴的時候,常在樹上咕咕地叫,也叫水鸪鸪。
    中文名:鹁鸪 拉丁學名: 别名:斑鸠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鴿形目 亞目: 科:鸠鴿科 亞科:鸠鴿亞科 族: 屬:斑鸠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文名:不詳 拼音:bó gū 别稱:水鸪鸪、鹁姑、斑鸠

形态特征

鹁鸪體長30cm~34cm,尾長12cm~14.5cm。嘴黑色,雌雄羽色相同,額灰,頭頂和頭側褐色,頸棕褐色,後頸兩側基部各有一塊黑羽,羽緣為藍灰色,構成魚鱗狀紋。上背褐色,各羽端棕褐色,下背和腰鉛灰色,羽緣較淡。肩羽和三級飛羽黑褐色,羽端緣紅棕色,外側大,中覆羽深灰色,羽緣灰色。中央尾羽近黑色,外側尾羽與中央尾羽同色,但先端具黑色端尾,此斑約占整個尾羽的1/5。颏、喉為淺棕色,胸灰褐色,下體餘部均為葡萄酒紅褐色,兩脅和翅下覆羽灰色,展翅時翅下呈灰色,尾下覆羽灰色,跗蹠及趾暗紫紅色,爪黑色。

栖息環境

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區,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隻小群活動。秋冬季節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鸠結群栖息,飛行似鴿,常滑翔。鳴聲單調低沉,警惕性甚高,覓食高粱、麥種、稻谷以及果實等,有時也吃昆蟲的幼蟲。巢築在樹上,一般距地面高3~7m,用樹枝搭成,結構簡單。巢形為平盤狀,外徑約30×40cm,内徑約8.0×8.5cm每窩産卵2枚卵白色,卵徑33×24mm,孵化期約18天,雛期約18天。

品種分類

火斑鸠

中文名火斑鸠,别名紅鸠、紅迦追,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中國至東南亞及菲律賓。在中國為華南、華東等開闊林地和較平坦的沿海林地與次生植被條件下的留鳥,足迹遍至青藏高原南部及東部到華北、華東及漢南的大多數地區。火斑鸠在地面急切地邊走邊尋找食物,體長約30cm,叫聲深沉并連續重複數次,重音在第一音節。體小,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頸部黑色半領圈,前端白色。雄鳥頭部偏灰、下體偏粉,翼覆羽棕黃,初級飛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側尾端白色,雌鳥較淺且暗,頭暗棕色,體羽紅色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腳為紅色。

山斑鸠

山斑鸠在中國為常見種。體中型,體長27~35cm;兩翅無金屬羽色,第2和第3枚飛羽最長;腳短而強壯,跗跖較中趾為長。上體羽以褐色為主,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額部和頭頂灰色或藍灰色,後頸基兩側各有一塊具藍灰色羽緣的黑羽,肩羽的羽緣為紅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為藍灰色;尾的端部藍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紅色;下體為紅褐色。雌雄羽色相似。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區,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隻小群活動。幾乎遍及中國各省區。秋冬季節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鸠結群栖息。飛行似鴿,常滑翔。鳴聲單調低沉,警惕性甚高。覓食高粱、麥種、稻谷以及果實等,有時也吃昆蟲的幼蟲,冬天常吃樟樹的籽核。巢築在樹上,一般高距地面3~7m,用樹枝搭成,結構簡單。斑鸠數量較多,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獵禽。

珠頸斑鸠

别稱“中斑”、“珠頸斑”,屬于鴿形目、鸠鴿科,是人們所熟悉的中等體型(30cm)的粉褐色斑鸠。n雌雄同色,尾略顯長,外側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寬,飛羽較體羽色深,體羽大多為灰褐色。明顯特征為頸側滿是白點的黑色塊斑。虹膜為橘黃,嘴為暗黑褐色,腳為紫紅色。叫聲為輕柔悅耳的“咕-咕咕-咕咕”反複重複,最後一音為加重。常見并廣泛分布于東南亞,經小巽他群島引種其他各地遠及澳大利亞,中國東部及台灣省及沿海各省常見留鳥和籠養鳥。常見于華中、西南、華南及華東各地開闊的低地及村莊。

繁殖方式

人工飼養可采用雌鳥人工注射雌激素的方法,促其短期内發情,可使每月都能産卵。孵化将産後的勇母收集起來,放入孵化箱内進行人工孵化。孵化過程中,應調節好溫度及相對濕度,确保出殼率在98%以上。雛鳥管理雛鳥剛孵出時應注意保暖。及時飲水。選用萬分之二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作為飲用水,每4小時更換一次。雛鳥出殼以後,一般6~8小時有覓食行為,最好選谷子或碎米等體積小、易消化的食物,也可用雛鳥顆粒飼料。l周以後,在飼料配比中可加入20%的裨籽、稻谷等多種植物種子。

上一篇:藏在書包裡的玫瑰

下一篇:啼血杜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