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血杜鵑

啼血杜鵑

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
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為廣泛的。白居易贊曰:“閑折二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藥皆嫫母”。杜鵑花生存在地球上已有幾千萬年,杜鵑花屬植物是世界四大著名花卉之一,也是我國十大傳統名花和三大天然花卉之一。[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五桠果亞綱 超目: 目:杜鵑花目 亞目: 科:杜鵑花科 亞科:杜鵑花亞科 族: 亞族: 屬:杜鵑屬 亞屬:映山紅亞屬 組: 亞組: 種:啼血杜鵑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Planch.,1854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啼血杜鵑

形态特征

落葉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纖細,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1.5-5厘米,寬0.5-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卷,具細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葉柄長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

花芽卵球形,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頂;花梗長8毫來,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狀長卵形,長5毫米,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

花冠闊漏鬥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長3.5-4厘米,寬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長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絲線狀,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無毛。

蒴果卵球形,長達1厘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該種與臯月杜鵑(R.indicum(Linn.)Sweet)相似,但不同在于後者的雄蕊為5;葉較小而狹窄,邊緣具細圓齒,易于區别。

杜鵑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已有大量的栽培品種出現,花的色彩更多,花的形狀也多種多樣,有單瓣及重瓣的品種。

分布區域

産自中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

生長環境

杜鵑生于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喜歡酸性土壤,在鈣質土中生長得不好,甚至不生長。因此土壤學家常常把杜鵑作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

杜鵑性喜涼爽、濕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适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于半休眠狀态。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

忌烈日暴曬,适宜在光照強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嫩葉易被灼傷,新葉老葉焦邊,嚴重時會導緻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杜鵑要采取措施進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觀賞類的杜鵑中,西鵑抗寒力最弱,氣溫降至0℃以下容易發生凍害。

上一篇:鹁鸪

下一篇:存在與時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