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山一郎

鸠山一郎

日本内閣總理大臣
鸠山一郎(日文:はとやまいちろう,1883年1月1日—1959年3月7日),日本政治家,第52、53、54任内閣總理大臣,被認為是二戰後日本最重要的内閣總理大臣之一。[1]出身于日本美作勝山藩的世襲武士家庭,父親鸠山和夫,日本知名律師和政治家,曾任日本政府衆議院議長。母親春子,是共立大學創始人之一,稱得上是教育界的女傑。鸠山一郎一生堅信議會政治,并敢于堅持自己的主張。因為戰争期間曾站在議會政治的立場公開反對東條内閣獨裁式的推薦候選人方法和《戰時刑法特别修正法案》,他一度被迫隐居。在戰後初期的日本政壇,享有極大威望。
    中文名:鸠山一郎 外文名: 别名: 其它外文名:はとやまいちろう 出生年月:1883年1月1日 國籍:日本 去世年月:1959年3月7日 籍貫:東京 民族:大和族 畢業院校:東京帝國大學 主要成就:當選日本第52、53、54任首相 職位:首相 代表作:《鸠山一郎回憶錄》 作品:《我的自傳》

人物簡介

鸠山一郎(1883-1959),日本政壇統領黑白兩道的鸠山家族的第二代掌門人,東京人。東京帝國大學法科畢業。父親鸠山和夫是文部省第一期的耶魯大學留學生,母親春子為東京女子師範學校的英語教師、著名作家及共立女子職業學校(現為共立女子大學)創始人,弟弟為日本著名民法學者鸠山秀夫。孫子為現任日本民主黨幹事長鸠山由紀夫與日本自由民主黨籍衆議員鸠山邦夫。日本第52任、53任、54任首相(1954年12月10日—1955年12月20日),日本前任首相鸠山由紀夫的祖父。任内積極擺脫美國控制,擴展外交空間,發展經貿。

顯赫家族

出身于日本美作勝山藩的世襲武士家庭,父親鸠山和夫,文部省第一期的耶魯大學留學生,日本知名律師和政治家,曾任日本政府衆議院議長。母親春子,是共立大學創始人之一,稱得上是教育界的女傑。弟弟鸠山秀夫,日本民法第一人。鸠山一郎生于東京。鸠山自幼受母親良好教育,發奮讀書,1907年以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東京帝國大學法科畢業。開始在父親開辦的法律辦事處當律師,同年娶妻薰子,其父為日本政治團體玄洋社的巨頭寺田榮,曾擔任日本衆議院書記長。鸠山家族與玄洋社的聯姻,被在日台灣媒體人林育勳先生稱為“鸠山家統合黑白兩道”的裡程碑。那時候正是日本浪人與孫中山的中國革命關系最為密切的“蜜月時期”。黑龍會用大把的資金支持孫中山進行反滿清政府的活動。

1907年(明治40年)東京帝國大學英法科畢業,進入父親的律師事務所工作。1911年父親去世,任衆議院議員兼東京市議。曾擔任犬養毅與齋藤實内閣的文部大臣,在齋藤實内閣擔任文部大臣任期内,發生著名的泷川事件。1911年當選為東京市議會議員。1915年起曆任衆議員、政友會幹事長、田中義一内閣書記官長等職。1931年起連任犬養毅内閣、齋藤實内閣的文部大臣。任内發生“京大事件”。戰後,1945年11月9日,自由黨成立為第一大黨,鸠山任首屆總裁。1945年着手組閣,因盟軍總司令部命令褫奪公職而未成。大選之前,5月4日,鸠山一郎被整肅(公職追放),隻好引退。1951年與吉田茂為首的自由黨主流派矛盾激化,于1954年率自由黨反主流派同改進黨合并,組成日本民主黨,任總裁。

1954-1956年間,1954年12月10日第一次組閣,1955年3月19日第一次引退。1955年3月19日第二次任内閣總理大臣。同年11月22日率内閣總辭。1955年11月22日第三次組閣,三次組閣,均任總理大臣,任内制訂美軍占領下的諸法規和力求提高國際地位。1956年恢複日蘇邦交,參加聯合國。1956年12月23日率内閣總辭。引退。1958年當選為衆議員。著有《我的自傳》、(1951)、《鸠山一郎回憶錄》(1957)。1959年(昭和34年去世)。

相關資料

日本第52、53、54任首相

任期:1954年12月10日–1956年12月23日

前任:吉田茂(二任)

繼任:石橋湛山

出生地:日本東京市

逝世:1959年3月7日(76歲)

選區:東京1區

政黨:民主黨,後為自由民主黨

職業:律師

政治生涯

昭和時代

同盟國軍事占領日本,日本投降诏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内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迩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是皇後久彌宮良子的伯父。東久彌宮内閣,是日本曆史上唯一的皇族内閣。天皇大命降下,那就是為了穩定變局。當時,東久迩宮内閣中,有前首相近衛文麿任國務大臣、重光葵任外務大臣。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

此時,盟軍送來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部要求罷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論的内務大臣山崎岩,東久彌宮内閣於是總辭。成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内閣,壽命五十四日。

東久彌宮内閣倒台後,昭和天皇任命親美英派的币原喜重郎組閣,昭和二十年(1945)十月九日,币原内閣成立。币原令人熟悉的就是二十年代的币原外交。

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黨(總裁鸠山一郎)、日本社會黨(片山哲書記長)、日本進步黨(總裁町田忠治)、日本協同黨(委員長山本實彥)、日本共産黨(書記長德田球一)也恢複活動。翌年一月,盟軍總部公布公職追放令,所謂公職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戰犯出任公職。

戰後,第一次總選舉在昭和二十一年(1946)四月十日舉行,自由黨得到141席、進歩黨得到94席、社會黨得到93席、協同黨得到14席、共産黨得5席、其餘諸派38席、無黨籍81席。自由黨成為第一黨,鸠山一郎正準備組閣之際,總部的公職追放令也燒到他身上,使他失去組閣的權力,於是他把自由黨以及總理職位暫交給外務大臣吉田茂。

結果,吉田茂成為舊憲法下,最後一個被天皇大命降下而任命的總理大臣。他邀請前首相币原入閣,與進步黨聯合組閣。戰後在盟軍的占領下,根據日本國憲法,天皇成為國家的象徵,國民主權與和平主義也在憲法中得到确立。日本國憲法下第一次國會大選,吉田的政黨大敗,以日本社會黨為首的在野政黨勝出,組成以日本社會黨及民主黨為首的聯合内閣,社會黨的片山哲、民主黨的蘆田均相繼出任首相,可惜當時社會黨内部左右派嚴重對立,而且又爆發昭電疑獄事件,這一個「中道政權」就這樣倒台了。吉田茂再次重登相位,連續四次組閣,合共第一次組閣為日本史上唯一的。舊金山和約簽定後,日本恢複了國家主權。

鸠山一郎複出後,與吉田茂對立,最後吉田茂在内外交困下,不得不下台,鸠山一郎以上台後立即解散國會為條件與在野黨妥協組閣,大選以後再次組閣,時已經分裂了的左右社會黨合并,再次結成日本社會黨。鸠山一郎再次結合他的民主黨及自由黨,結成自由民主黨,時稱為保守合同。1955年的選舉,自由民主黨得到過半議席,日本社會黨成為最大在野黨,這一個政治生态一直持續到1993年,稱為「五五年體制」。

鸠山一郎在促成日蘇建交後退下來,由石橋湛山繼任,誰知石橋組閣不久,身體出現重大問題,又不得不辭職,最後由曾被指為戰犯的外務大臣岸信介繼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為此,革新與保守兩大勢力進行最終對決,爆發日本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安保鬥争”。其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自然生效後,岸信介退任,由吉田茂的得意弟子,通産大臣池田勇人繼任。

京大事件

泷川幸辰(たきがわゆきとき),明治24年生于岡山市,早年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大正元年他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師從勝本勘三郎(かつもとかんざぶろう)教授學習刑法。但是自學生時代起,泷川幸辰就表現出與導師相左的刑法思想,成為舊派理論的追随者。

泷川于1922年赴歐留學。在德國他先是在柏林大學拉德布魯赫教授指導下研習法哲學,後來到法蘭克福大學師從M.E.邁耶教授專攻刑法。1924年自回國後,他就任京都帝國大學刑法學教授,相對前幾名舊派學者,他的思想較為先進。

泷川先生在其著作《刑法講義》、《刑法讀本》中,對于“通奸罪”隻适用于妻子一方的法律提出批判。他的這一主張,遭到了貴族院議員菊池武夫和政友會宮澤裕等人的攻擊,被指責為共産主義的學說,因此上述書著被禁止發售,齋藤實内閣的文部大臣鸠山一郎,甚至對京大校長小西重直提出罷免泷川的要求。盡管小西校長拒絕了這個要求,但根據文官分限令,泷川仍被迫停職。面對這一事态,京大法學部全體31位教授提出辭職以表抗議,但是未得到學校當局和其他學部的支持。接着小西校長也被迫辭職,随着強硬派的新任校長松井元興(理學博士,後為立命館大學校長)的上任,事件迅速得到了平息。最終導緻了泷川教授被免職,佐佐木惣一(後為立命館大學校長)、宮本英雄、森口繁治、末川博(後為立命館大學校長,總長)等教授也被免職,其餘14名教官辭職的結果。這一起壓制思想的事件,史稱“泷川事件”,也稱“京大事件”。泷川事件導緻了京都帝國大學的17名原任教官辭職,并轉往立命館大學擔任教授及助教。而這一事件,亦成為了黑澤明監制的戰後第一部電影《青春無悔》(1946年)的背景。

戰後的日本

1945年8月30日,聯合國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将軍到達日本。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裡”号上面,日本外相重光葵和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書上簽字。蘇聯占領了日本的北方四島,并要求擔任駐軍的最高統帥之一,被美國拒絕。麥克阿瑟成了日本八千萬國民的絕對統治者,43萬美軍和平地占領了日本四島。美軍成立占領軍總司令部,實行間接統治,占領的目的是要達到如下的目标:

(1)保證日本不再成為美國和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

(2)最終建立一個和平與負責的政府。

日本必須解除武裝,并實行非軍事化。10月中旬,解除所有700萬日軍的武裝,解散軍事機關,廢除《兵役法》。9-12月份,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判處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闆垣征四郎等7人死刑,懲處其他軍國主義分子20萬人。但是到了審判的後期就松弛下來——許多舊官員進入政府機構;入獄的戰犯大多提前釋放;有些戰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根本沒有審判。同時,美國對日本執行“戰争賠償計劃”。日本政府變成美國駐軍總部的辦事機構,這就是美國對日本的占領體制。

在駐日美軍的幹預下,日本解除黨禁。各種政黨競相成立,其中包括共産黨、自由黨、進步黨、社會黨等。同時,各種宗教團體也紛紛出籠,形成戰後的“解禁”時代,也是日本的第二次“開國”時代。1945年10月,麥克阿瑟向首相币原喜重郎下達改革的五項指令:

(1)婦女參政;

(2)保障工人團結權;

(3)教育制定自由化;

(4)廢除專制政治;

(5)促進經濟民主化。

1946年元旦,在盟軍總部的勸說下,裕仁天皇發表由币原喜重郎起草的《人的宣言》,否認天皇是神的神話,否認日本民族高于其他民族的說法,還天皇以人格化。

盟軍總部在否定了日方草拟的《憲法修改草案》之後,提出自己的《日本國憲法草案》。草案規定:天皇不擁有政治上的權力,隻是一種象征。幾經折沖之後,币原内閣隻好接受盟軍總部的草案。1946年3月6日,日本新憲法正式公布。按照新憲法,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征,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征”,明治憲法賦予天皇的各項大權均被剝奪,隻是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的象征性元首。憲法雖然是用日文寫成,但是給人們的感覺不過是從某個英文版本翻譯過來的而已。這個民主主義的憲法無疑是美軍總部強加給日方的,而日本的右翼勢力還在心懷不滿地等待推翻這部憲法。

1947年1月,制定了新的《皇室典範》和《皇室經濟法》,這些法律對天皇的地位和權力。皇位的繼承、皇室财産以及皇族的範圍等都作了明确的規定。按照新的規定,日本天皇不擁有任何政治權能,天皇所能進行的國事行為隻有形式上的和禮儀的性質,而且是在政府認可的情況下進行。天皇是終生在位者,其身份具有許多獨特的限制:

(1)沒有姓氏。

(2)沒有戶籍。

(3)婚姻的非自主性。憲法規定,天皇成婚必須由皇室會議議決。

(4)不得收領養子。這是為了皇室血統的純潔性。

(5)不能參加政治活動。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能加入政黨,不能成為議員或政府首腦。

(6)不能主持帶有宗教色彩的公共儀式。

(7)不得脫離國籍和随意移動。

(8)不得以個人名義任意進行經濟活動。

從法制和實際作用的角度來看,隻有象征意義的日本天皇不具有國家元首的性質,或至多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

在盟軍總部指令下,日本币原重喜郎内閣進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例如,開展民主工會運動;進行土地改革,力圖使大部分農民成為自耕農;改革教育等等。

二戰後,美、蘇對立,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世界格局。美國急需在亞洲找到一個戰略地位空前重要起來。美國遂有意停止對日本的占領,在軍事上把日本變成美國在亞洲的前哨基地,于是加緊對日單獨媾和的活動。1951年9月4日,在沒有中、朝、越等國出席的情況下,在舊金山召開了52個國家的和平會議,8日簽訂《對日和平條約》,蘇聯、印度等國拒絕簽字。1952年4月,條約批準生效後,盟軍占領結束,日本重新獲得獨立。

在簽訂《對日和平條約》的同一天,美、日簽訂《日美安全條約》,美國保障日本的安全防衛;日本則為美國提供軍事基地。《日美安全條約》的簽訂遭到社會左翼團體的猛烈抨擊,社會黨為此發生分裂,右翼派别支持條約的簽訂,左翼則堅決反對。

日本重新獨立後,政壇呈現一片擾攘不安的局面。掌政的是自由黨,其首腦為鸠山一郎,于1951年,繼吉田茂之後,成為首相。保守勢力大多集聚在進步黨之下;代表左派力量的社會黨很難與保守勢力抗衡。日本共産黨在經過了1950年的巅峰階段之後,便一路下滑、一蹶不振。至1955年秋,逐漸出現秩序化政治。社會黨從分裂走向整合——但4年後,終于分裂出右翼的民社黨。社會黨的整合也刺激了保守力量的聯合,自由黨與改為民主黨的進步黨合并為自由民主黨,即自民黨。石橋湛山出任總裁,後因健康原因,由岸信介于1957年繼任。

1955-1956年間,日本基本上從戰争狀态調适過來,開始了嶄新的經濟新紀元。其工業重新建構;農業獲得空前的高産,交通得以改善;日本在戰争廢墟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外交上也初步擺脫了孤立狀态,1956年,進入聯合國安理會,任非常任理事國;與蘇聯關系正常化,1978年雙方簽訂和平友好條約。岸信介雖然不甚受民衆歡迎,但是他在三年半的時間裡,創造了驚人的經濟奇迹。鋼、鐵、造船、電子工業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岸信介為争取與美國修訂安全條約,招緻1960年全社會的大規模反抗,但5月,國會依然順利通過該條約。雖然岸信介被迫辭職,可是接下來的大選中,自民黨仍輕松獲勝。

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前半期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人們分析高速增長的原因時,總結出以下幾點:

(1)戰前、戰後普及教育的結果,使日本國民具有相當發達的技術水平。

(2)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工資水平大大低于歐美國家。

(3)與美國之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

(4)從世界各國獲得廉價的能源和原料。

(5)由于《日美安全條約》的簽訂,美國保證了日本的安全,使得日本無需花費大量的軍費開支。

(6)國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經濟活動上面。

(7)國家指導下的經濟體制得到進一步加強。

(8)戰後的各項制度改革為資本主義發展開創更為有利的條件。

《鸠山一郎回憶錄》

一戰後日本的明與暗

做為一個政治家,鸠山一郎在日本政壇被稱為“悲運宰相”。他戰後十年中的經曆,非常富有戲劇性。

1946年4月,日本舉行了戰後第一次總選舉。鸠山一郎率領的自由黨在議會總選舉中一舉獲得了141個議席,成了日本第一大黨。正當他得到社會黨閣外協助的承諾,開始組閣的時候,5月3日,麥克阿瑟發布了《關于國會議員的革職與排除》的備忘錄,鸠山一郎被列入了革除公職者之列。

把鸠山一郎列入革除公職者之列,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東京特派員們在他從前的著作中找到了符合“應予罷免及排除的種類”的G項,認為他屬于“其他軍國主義者及極端國家主義者”。導緻這一結果,有曆史上的原因。1933年他任文部大臣時,因為泷川幸辰教授的著作《刑法讀本》有與時憲相違的内容,他對京都大學校長提出停止泷川教授職務。這件事的直接後果是引發京都大學法學系教師全體辭職和很多學生的抗議,構成不大不小的“京都事件”。還有來自現實的原因。1945年9月15日,他在《朝日新聞》發表“诽謗戰勝的美國”的文章,早就碰了美國人的忌諱。但他自己認為主要原因是大選前的1946年2月22日發表的反共聲明引來蘇聯幹涉,導緻美國占領軍中左翼一派的乘機下手。重要的是馬上可以坐上的日本首相的交椅就這麼擦肩而過。最後是連議席都沒有的吉田茂登場,組成了吉田第一内閣。

時代發展到1951年,鸠山一郎終于即将從“必須革除公職者”行列中被解放出來,以他為核心的新黨也啟動在即。他重新活躍于日本政治中樞似乎指日可待。可是就在馬上被解放之前,他又因腦溢血倒了下來。

1954年10月鸠山一郎在戰後日本政治舞台的謝幕,也和登場一樣極富戲劇性。鸠山一郎一生反共,但他任日本總理期間的最大成就,卻要數1956年與蘇聯簽定《共同宣言》。《鸠山一郎回憶錄》寫到《共同宣言》簽字儀式結束後,在克裡姆林宮雪白的大理石牆壁的大廳裡舉行了盛大招待會。當樂隊在1500人的來賓面前演奏日本國歌時,他百感交集,熱淚盈框。1952年9月18日,蘇聯否決了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的提案。現在有了這份日蘇共同宣言,日本就得到了正式加入了聯合國的門票。1956年12月18日,第11屆聯合國大會全體一緻承認日本加入聯合國,這标志着日本重新正式回到國際大舞台上。12月20日,鸠山内閣即宣布總辭職。

二自由黨

1946年戰後美國占領當局對日本的戰争參與者及參與團體的嚴厲整肅以及後來這一整肅活動的解除,可以說是一度左右了鸠山一郎政治生命的重大事件。從日本戰後曆史上看,這也是戰後日本發展過程中出現巨大轉變的标志性事件。 1946年戰後美國占領當局對日本的戰争參與者及參與團體的嚴厲整肅,是盟軍總司令部(GHQ)依據《關于革除不适宜從事公務者公職之備忘錄》(SCAPIN/550)和《關于廢除政黨、政治結社、協會及其他團體之備忘錄》(SCAPIN/548)實行的。對于美國占領當局,這一整肅活動早在計劃之中。1944年春,美國即針對戰後日本問題制定了包括處理戰争罪犯、現有政黨和政治團體、驅除“不受歡迎的人物”以根除軍國主義,加強日本民主化進程的一系列政策。具有象征意義的是,制定這一政策過程中,曾參考了盟軍在德國推行非納粹化的整肅政策。這一計劃的最初目标,就是在日本新政府中徹底消除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影響。因此在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手中持有的黑名單上,囊括了戰争時期活躍一時的大日本政治會、大政翼贊會、翼贊政治會、大日本婦女聯盟等團體組織的組織者們,參與制定相關政策的官吏也被收入革除公職的範圍中。

自1945年9月開始,盟軍總司令部(GHQ)開始啟動通過解除日軍武裝、禁止軍需生産、廢除新聞管制、逮捕戰犯、廢除政治警察等政策,推動日本民主化的進程。上述整肅運動,就是推動日本民主化這一進程的重要一環。

1946年4月日本舉行的戰後第一次總選舉,就是在“整肅”的飓風中進行的。這年1月4日,盟軍總司令部發布了革除公職令。除掉了日本共産黨,其他各黨派無不受到“整肅”的巨大影響。币原内閣中内務大臣堀切、農業大臣松村等五位閣員不得不辭職。以“大日本政治會”為背景的日本進步黨推薦的381人全部在被革除整肅範圍之内,瀕臨崩潰。包括後來活躍于日本政壇的櫻内幸雄、松村謙三、鶴見俊輔、後來曾任日本首相的宮澤喜一的父親宮澤裕、也在後來任過日本首相的羽田孜的父親羽田武嗣郎都在劫難逃。鸠山一郎的日本自由黨成立時的43名議員中,30人被革除公職,隻有13人還有做議員候選人的資格。就是在這樣激烈變革的時局中,鸠山一郎領導日本自由黨成功地打了個漂亮的選舉戰。

一戰得天下,做為日本自由黨總裁的鸠山一郎和自由黨的核心人物河野一郎、三木武吉卻先後被革除公職,勝利的果實隻能拱手讓出。1946年盟軍司令部在戰後日本實施的“整肅”嚴格到何種程度,可想而知。

“整肅”運動

“整肅”運動從1946年1月起,在1947年7月達到高潮,先後被革除公職的有208,926人,因為其中有148人請求複審後得免,所以實際遭到整肅的全部人數是208,778人。但是這場以根除軍國主義,加強日本民主化進程為目的的整肅運動卻在1948年驟然結束。

随之而來的是被整肅者的解放運動,和對于日本共産黨進行的“紅色整肅”的開始。到1951年3月31日,10,090名文職人員和3250名軍官得到解放。1951年5月麥克阿瑟被解職,解除整肅的工作被全部移交給日本政府。此後,解除公職令被修改,解放被整肅者的工作迅速推進,半年間177,261人得到甄别解放。鸠山一郎就是在1951年8月6日和13,904人一同被解放的。1952年舊金山對日和約生效後,有關革除公職的法令全被廢除。最後剩下8710人也都得以解放。

如此大張旗鼓的“整肅”運動何以蘧然結束,并如此迅速滑向相反方向?要理解這一點,我們有必要把目光從日本轉向世界。這之間世界上發生的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美蘇關系開始變得緊張。當德意日法西斯同盟被打敗後,美國同蘇聯的矛盾上升為新的主要矛盾,在亞洲,美國需要有可以信賴的盟友一起遏制蘇聯。另一個重要變化,是中國。二戰後期,美國的亞洲戰略中心點一直在中國。從1946年-1947年,國民黨政府曾與美國政府簽訂協議,先後接受了60億美元的“美援”,這成為蔣介石發動内戰的重要資源。但是,中國大陸的内戰的結果,卻與美國人的估計恰恰相反。1949年大陸紅色中國的出現,标志着美國以中國為亞洲戰略基地的計劃徹底失敗。這樣一來,日本的地緣戰略意義就一變顯得非常重要。1948年和1949年,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先後通過《NSC—13/2号文件》和《NSC—13/3号文件》。其主旨,就是重新調整亞洲政策,确立在亞洲以日本為抗衡蘇聯的依托的地位。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朝鮮半島。1950年朝鮮戰争爆發,更加劇了東亞地區源自意識形态的尖銳對立。這一系列變化,對美國的日本占領政策産生了重要影響。

6月25日,朝鮮戰争爆發。26日,麥克阿瑟即命令封閉日本共産黨機關報《赤旗》,28日又命令封閉所有日共系統的地方報紙。從此,美國走向與日本單獨媾和、扶植日本工業發展、重新武裝日本的道路。了解了這些,蘧然結束“整肅”運動的原因,和運動迅速滑向相反方向的動力就很清楚了。

在推動美國放棄“整肅”政策上,鸠山一郎也做過工作。《鸠山一郎回憶錄》中,收有一封1951年2月鸠山一郎呈給杜魯門總統特使杜勒斯的信。信的第二部分專門談到革除公職問題:“當今日本的難題,堆積如山。要解決這些難題,必須有效地運用日本人中最有為的頭腦。并且大多要在被革除公職的人中間去尋求。”他特别強調說“尤其不可忽視的是,許多有才能而且具有影響力的日本人,隻因為他們曾經是陸海軍人,就被革除公職。應該考慮撤銷這些舊軍人被革除公職的處分。理由很多,其中特别可以舉出,由于革除公職而限制了他們的生活能力并使他們嘗到煎熬與苦難,這就給共産主義者開了路,是他們有輕易地為共産主義者吞食的危險。”想給因積極參與戰争被革除公職者平反,要拿反對共産主義說事,鸠山一郎摸到的,正是美國人的脈搏。

如此草草結束的“整肅”,和今天日本人對曆史問題的缺乏反省有着直接的聯系。“整肅”草草結束,整個日本在戰争責任問題上并沒有做出應有的反省。以戰時作家野火衛平為例,他48年被“革除公職”,50年恢複。他的反省是戰時的軍國主義作品“寫的都是真的”。戰後日本的政治格局和思想格局,也沒有象德國那樣得到徹底清理。和戰後德國曆屆政府徹底清除納粹分子成對比,最有象征性的是就在鸠山一郎辭職後半年,1957年6月,東條英機内閣時的國務大臣、A級戰犯岸信介做了日本首相。

政治背景

1946年選舉。受到盟軍總司令部(GHQ)掀起的“整肅”飓風的影響,在這場選舉中,466個議席中當選的政治新人共有379人,占到81.3%。其實這種變化在選舉前已經定型。2770個候選人中,政治新人有2624人,占95%。戰前的舊議員隻有146人得以保持候選人資格。 最後在選舉中得到議席的新人,相當一部分是被革除公職的政治家推出的自己家族的人、或聽自己話的代理人。站在反對舊勢力立場的社會黨隻得了94個議席,日本共産黨隻得了5席。兩黨合計不足100個議席。戰後日本的保革對立的“55年體制”在這裡已經可以看出端倪。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美國占領當局對日實行“間接統治”的政策。

戰後在日本是否施行根除軍國主義,加強日本民主化進程計劃,在美軍占領日本之初就出現了争論。1945年8月22日,美國陸軍省通知麥克阿瑟,對日本采取間接統治政策。美軍登陸後成立盟國駐日本占領軍總司令部(GHQ),以發出指令、一般命令、備忘錄、書信、口頭指示等方式實行間接統治。這已經根本上決定原有的政府機構和統治體制得到存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诏書後,日本政府和民衆對于占領軍的指示采取堅決而積極的協作态度。登陸美軍沒有遇到預想的遊擊戰争,第一天他們還端着卡賓槍緊張地搜索前進,第二天已經嚼着口香糖在大街上散步了。9月和10月,為了保證盟軍總司令部的意旨得到施行,日本政府還先後發布了《緊急敕令524号》和《阻礙占領目的處罰令》。日本人的協作态度換來了美軍占領當局的極大好感。

因此,面臨着美蘇之間有可能出現的對立,是否仍然按照預定思路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政策,占領初期已經出現了不同的觀點。所以,力主推動日本民主化改革的力量即便一時占了上風,長遠看仍會是舊的政府機構和統治體制得以繼續存續。而隻要戰前日本的舊權威依舊維護住自己的地盤,其勢力就不僅不會根本被粉碎,相反會打着反共的旗号日益坐大。這和在歐洲對德國納粹的清算有着鮮明的對比。

日本政黨

日本現在主要有六個政黨:自民黨、民主黨、自由黨、保守黨、社民黨、共産黨。日本的政黨是議會黨團,在社會上并不發展政黨組織,在競選時,政黨公認候選人,這樣,候選人就以政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競選。

代表日本經營者利益的保守政黨自由黨和進步黨在45年11月成立,進步黨是戰前民政黨的複活,集中了民政黨的幹部,而自由黨是戰時受壓制的鸠山一郎為首的政友會的變形,但盟軍總部對它們的保守性質很厭惡。随着工會運動和農民運動的發展,西尾、平野和水谷等戰前工人運動、農運、社會主義運動的活動家複出組織了日本社會黨,但分成左、右兩派。右派社會黨主張勞資調合,是中道性質。盟軍總部正是看到了這個中道性質,在47年,組建了片山社會黨内閣。

但随着美蘇冷戰的發展,日本作為資本主義在遠東堡壘的作用日趨突出,盟軍總部開始支持保守政黨。自由黨政權的成立和之後的自由黨與民主黨的聯合,都是在盟軍總部的謀劃下完成的。1955年,自由黨和民主黨合并成立自民黨,在大選後組建了自民黨政權。到1993年的38年間自民黨一直獨攬政權。55年體制下,社會黨和自民黨占議會總議席的90%以上,自社兩黨議員比例為2:1。所以,這是不對稱的多黨一極政黨體制。自民黨長期執政是美國、财界的支持,社會黨的低落、勞工運動的低迷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财界作為自民黨的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和自民黨保持了密切的關系,自民黨政權在自民黨成立初期,财界就提供了10億日元資金。财界一直向自民黨提供巨額獻金。1989年自民黨總收入中的308億日元,其中47%是财界提供的。在60年代開始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越南戰争的爆發促進了日本經濟的轉型。重化學工業代替農業、簡單機械行業成為日本經濟的基礎。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為10%以上,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鞏固了自民黨的統治。而自民黨控制政府資源供應給各利益集團,使自民黨保持了議會多數。

影響

從1911年繼承父業當選東京市議會議員,到1956年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鸠山一郎度過了45年政治生涯。他是給日本當代日本投下巨大影子的政治人物。從1954年10月組閣到1956年12月20日宣布總辭職,鸠山一郎相繼組織過三屆内閣。在他的任内,日本自由黨和日本民主黨成功合并,這就是今天仍然維持着執政黨的地位日本自民黨。與他任内的成功折沖相關,日本政壇1955年形成了保守勢力一直執政,革新勢力始終在野成為“萬年野黨”的“55年體制”。這一體制一直存續到20世紀90年代。但當他回顧自己最後辭職時的心情,他卻隻用了一個詞——明鏡止水。

鸠山一郎作為日本戰後有遠見的政治家,在舊金山體系下,果敢地選擇對蘇調整關系的外交路線。在他執政時,積極、主動地展開日蘇交涉活動,特别是在北方領土問題上,果敢地選擇了暫時擱置待日後談判解決的對策,使日蘇複交得以實現。日蘇複交為日本真正邁入國際社會創造了條件,鸠山一郎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鸠山一郎一生堅信議會政治,并敢于堅持自己的主張。因為戰争期間曾站在議會政治的立場公開反對東條内閣獨裁式的推薦候選人方法和《戰時刑法特别修正法案》,他一度被迫隐居。正因如此,在戰後初期的日本政壇,享有極大威望。被認為是二戰後日本最重要的内閣總理大臣之一。

上一篇:昆山國際會展中心

下一篇:多頭平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